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563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docx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张永芳

课堂语言运用的艺术

临朐外国语学校张永芳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起研究的内容是《课堂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提到课堂语言大部分老师认为课堂语言就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其实不然,仅是课堂语言中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认识一下课堂语言。

一、什么是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

它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为主,书面语与形体语言等配合运用的特殊语言系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科整合的落实,对课堂、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五点要求:

1、丰富新鲜的教学内容。

2、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

3、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4、精巧美观的板书设计。

5、饱满端庄的精神态度。

其中,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其它要素都必须以它为先导、为桥梁。

二、当前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弊病

1、无效语言

从一些公开课中发现,教师课堂上出现无效教学语言的现象很普遍。

如对某些话重复的太多,还有一些“口头禅”,像“好的”、“是不是”、“是吧”等。

年前咱们县组织赛课,我是科学课的评委,一位教师一节课用了32次“对不对”这些无效的语言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还造成一种假象,学生只需跟着老师的话走就行,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

如:

一位教师讲“天花板”一词,本来只要指着天花板,然后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一下即可,这位教师故弄玄虚,滥用启发式语言提问一位学生:

师:

你头上是什么?

生:

头发。

师:

头发上面呢?

生:

是帽子。

师:

(有些急噪)帽子上面是什么?

生:

(恐惧,用手摸帽顶)是老鼠咬的窟窿。

(众生哄堂大笑)

这位教师之所以弄巧成拙,闹出笑话,正是因为使用语言不科学、无效。

2、语言硬化。

有些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只图一时痛快,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特别的硬。

一次听数学课,讲的是小数乘法,一位学生板演时,忘记了点小数点,老师毫不客气地在黑板上打了一个错号,并且说“大错而特错”,我正好坐在这个学生跟前,这个学生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淄博杨玉翠老师是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前年省省优质课评选,她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一位学生开始老师叫到名字但是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可后来看到同学们都抢着回答,于是鼓起勇气高举着小手喊着“老师,老师”,杨老师顺口评价:

现在想答了,早干嘛了。

一句简单的评语,这位学生一节课没再举手。

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注意课堂语言要软化,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不能任意发泄自己的不满。

台湾女作家三毛曾叙述自己在初二时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她的数学成绩不好,后来发现这位数学女老师每次出小考的试题,都是从课后的习题中选几道考大家。

当三毛发现这个秘密后,就每天背这些题目,结果一连考了六个一百。

女教师不久就发现了这种情况,就当场临时出题考她,那结果自然是不好的。

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是怎么“教育”她的学生的呢?

三毛是这样记述的: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道:

‘同学们,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

’然后,她叫我上讲台。

老师拿着毛笔蘸进墨汁里,蘸得饱饱的,饱得毛笔都胖了起来,然后在我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

她边画边笑着说:

‘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凉凉而已!

’画完,老师又对我说:

‘你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

’……”

事后,三毛这样叙述的:

“我情愿这个老师打我一顿,但是她给我的却是我一生从没有受过的屈辱。

晚上,我躺在床上拼命的掉泪。

这件事的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

那天早晨我去上学,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

接着,我的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

到后来,早上一想到自己是要去上学,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觉。

下面来欣赏一位师范教师对三个不愿意登台讲话的同学采用的不同的动员和激励方式。

对一个胆小、借口“没准备”不愿上台的女同学,教师说:

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登台,是一种自信;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敢于面对听众,是一种伟大;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不理想,可以理解;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很精彩,难能可贵。

你愿意试一试吗?

对一个腼腆、扭捏、自认为“不善辞令”的男同学,教师说:

内秀的人不靠辞令取胜,靠的是他的真诚。

我相信你有比一般辞令更能打动大家的实际想法。

对第三个性格倔强、冷冰冰抛出“我说不好的男生”,教师说:

具有谦虚美德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

请你说几句并不至善至美但又辞恳意切的心理话。

青少年学生的心是稚弱的,如果教师用语不考虑对学生会产生哪些影响,那就容易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有意或无意说出来的一句恶语,很可能刺痛那稚弱的心,甚至会造成可怕的创伤,以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学生伤不起啊。

3、缺少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语言随意性大,尤其是一些数学教师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描述不到位,缺少科学性。

例如:

“π等于3.14”、“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等。

一位教师讲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举例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7厘米、8厘米。

这些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无意或随意中犯下的,也可能是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而致。

老师肯定知道π与3.14之间的关系,但表达是随意性,有失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不利学生思维训练,影响教学质量。

如老师所给条件均不符合直角三角形“股勾定理”,这样的知识性错误虽不能被学生一下子识破,但却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有失教学之严谨。

教师对数学内容的讲解时,尽管需要“临场发挥”,但要避免这类错误。

4、语言启发性不强

教学语言的启发教育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像进行思想教育报告一样讲话,教学言语的启发教育性往往是寓于知识的讲授中,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它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水中的糖.而不是浮在学科知识讲授水面上的油。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文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教师这样讲的:

“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

做事一定要坚决。

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只计胜利、不计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当然,前进的目标必须正确......

第二位教师是这样讲:

他说:

“‘釜’,就是锅,‘舟’就是船。

‘破’和“沉”都是动词。

破釜’就是把锅砸碎;‘沉舟’就是把船齿沉。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做‘使动词’。

同是做饭的家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都是这种情形。

曹植在《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签翁”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且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

“项羽渡河进攻秦国的军队,渡河以后,把做饭锅全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打败了。

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词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张志公先生引述丁上面的例子后,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例是单纯的讲道理,强调教育性。

用了226个字讲完的。

第二例单纯讲授知识,不管字面里的思想意义,用了252个字。

二者都有片面性。

第三种讲法较好,仅用了108个字。

他的教学语言简洁,既讲清了成语的知识,又没有忽视讲清它的思想性以启发教育学生,含有启发教育性。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几个原则。

 教学语言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习和运用好教学语言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功,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要下苦功探求教学语言的内在规律,遵循其基本原则。

一堂课教师要把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接受,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要做到语言的正确与准确。

正确,一是使用语言要规范,表达符合语音、语义和语法科学体系。

二是指语言内容没有知识性的错误。

每门学科都是科学,确保传达正确的教学信息是学生清楚明白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语言科学性的要求,要正确、完整、严密。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为了指导学生理解这段文字,老师给学生做了直观演示。

师:

这是一个装了大半瓶水的瓶子,这是一些小石子。

同学们注意观察,看我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去的?

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请大家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生:

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师:

刚才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了,说得有条理,但不太准确。

你们再看一遍,看老师是怎样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去的?

  生:

老师把石子一个一个捡起来,放到瓶子里去,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师:

对!

你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老师为什么是“捡”石子而不用“拿”?

乌鸦为什么是“衔”石子而不用“捡”?

把石子“放”到瓶子里,而不用“摔”到瓶子里?

  生:

石子很小,人可以用手捡,乌鸦没有手,不能捡。

它的嘴巴尖尖的,就用嘴来衔,再放到瓶子里去。

  生:

石子要轻轻地放到瓶子里去,不能用“摔”一摔就会把瓶子打破的。

……

  师:

所以,用词要准确,要符合生活实际。

教学用语准确,考察着每一个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起码的要求。

第二,教学语言要通俗、趣味。

通俗是为了让学生容易明白,听得懂,把学科术语简单化、生活化。

趣味,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讲到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时,举例问“本班所有大个儿同学”是否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学生多数回答“可以”。

老师进一步说“那就请这个集合的元素大个同学站起来。

”这时就有人站起来,有人犹豫,教师这时可以解释:

他们为什么犹豫?

因为他们无法确立自己是不是大个,这样就不符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因此,上例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对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作如此解释,学生就会很轻松地理解明白。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讲中括号时,让学生在18,2,3,6之间添上运算符号使其等于1。

当有的学生列出18÷(2×(3+6))=1这样的算式时,教师幽默地引导,你们有没有看见一个人里面穿了一件衬衣,外面又穿了一件衬衣的?

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诱发了深深的思索。

经过小组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18÷(2×(3+6))=1中的外面的小括号变成另外一种符号,经过老师热烈的研讨,最后定位“[]”

教学是一门艺术,首先体现的是语言艺术,通俗富有幽默的教学,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氛围,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听课情绪,一位合格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课讲了或者是很明白地讲了。

问题是你明白了,学生听明白没有,吸收了吗?

第三,教学语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年龄不同,对言语的接受与领会能力自然就不同。

小学与初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不丰富,认知结构不完整,知识水平不高,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言语领会与接受受到很大的制约。

第四,具有启发教育性。

教学语言要启迪学生心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为了教书育人,而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

培养合格的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的最终追求。

因此,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至关重要。

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生“打”字时,有学生说:

“是打人的打。

”老师立即说:

“应该说是不打人的打,少先队员能打人吗?

”点滴之事透视出大原则,老师的品行素养以及对品德的要求通过教学语言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是符合教育性原则的优秀范例。

四、课堂语言的艺术。

1、导入语的艺术

课堂导入语要“异”与众不同,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

要“简”,直接地凸显本质内容,淡化、删除次要的形式,突出学习主题,有机地架构学生学习的“知识链”。

案例:

教学《2、3、5的倍数特征》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让学生每人从箱子中摸一张带有数字的纸条,学生观察着自己的号码,思索着这个数的特点。

导入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每个人都摸了一次奖,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不一样的兑奖活动,1、人人都有奖,2、一个人可能连续得好几个奖,你可能中了三等奖,还中二等奖、一等奖。

谁将是今天的幸运者,请看中奖要求。

黑板出示中奖要求:

1、三等奖:

能被5整除的数。

二等奖:

能被2整除的数。

一等奖:

能被3整除的数。

赶紧看一看,你中了几等奖?

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兑奖活动,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引到了课堂上。

课一开始,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又如年前全县赛课中我们学校的许桂芳老师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决赛第一名,她是这样导入的:

师:

(出示马门溪龙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它是谁?

生:

(齐说)恐龙。

师:

你在哪儿见过恐龙?

生:

在电视上,电影中。

......

师:

对了,恐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边说边出示恐龙图片)

生:

可怕。

生:

很笨重很庞大,可以说是个庞然大物......

师:

庞然大物,这个词用得可真好。

你从哪里学到的这个词语呢?

生:

从课外书上学到的。

师:

佩服你。

(翘起大拇指)

师:

恩,我现在真想去看看活的恐龙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去哪儿就可以找到它们?

生:

(摇头,摆手)老师,去哪儿也看不到活的恐龙了,恐龙已经灭绝了。

师:

(装作很惊讶)哦?

是吗?

可是我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是:

飞向蓝天的恐龙呀?

(板书:

“飞向蓝天的”)

师:

同学们,一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你的脑海里首先想到了谁?

生:

(异口同声)鸟儿。

师:

(板书:

鸟儿)是啊,老师一看到这四个字,也首先想到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可“飞向蓝天的恐龙”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鸟儿和恐龙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想不想知道?

生:

(兴趣盎然)想知道。

师:

快快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看看其中的奥秘吧。

温馨小提示:

可以边读边画,还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

许老师通过谈话巧妙地将鸟和恐龙联系到一起,为鸟是恐龙的一支演变而来的打下了埋伏。

2、提问语言的艺术

(1)课前精心预设

怎样使学习材料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在课堂中用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个个“谜团”或“悬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用最有效的语言来表达,避免问题的琐碎,造成学生思维的低效。

案例:

在教学圆的特征:

同圆或者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

师出示了一组从古到今车的图片,学生兴致勃勃地欣赏完之后

师提出问题:

从古到今虽然车的形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它们的什么没有变化?

生对比后异口同声:

圆形车轮

师:

为什么车轮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

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后得出结论:

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只有圆具有“一中同长”的特征,所以车轮做成圆形,跑起来才又快又稳。

学生从观察图片到动手操作前后用了8分钟,老师没有多余的语言,仅设计出了两个问题。

语言虽然简短,实效性却很强,每个问题都具有无穷的启发性。

(2)课中生成问题用心经营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始终追随着教师预设的问题,他们会即时生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教师同样需要教学语言及时调整预设问题,让有效地生成问题融入课堂探索中,此时的用心经营就成了教学智慧。

案例:

在教学“质数、合数”的内容时,在认识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我发现奇数都是质数。

”此时,教师不急着下结论,也不急于举例解释,只是微笑着望着其他学生:

“是这样吗?

”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话,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生1: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看,9也是奇数,但9却是合数。

”生2:

“我同意生1的观点,像15、21、35等都是奇数,但也都是合数。

我认为,反过来说质数都是奇数就对了。

”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却只是微笑,不发表意见。

这时,生3站起来:

“我认为这样说也不对,2也是质数,但却是偶数。

”生4:

“应该这样说,质数中,除了2都是奇数。

”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

一个学生的问题引发了多个学生的主动交流,这是教师个人点拨所不能创造的良好效果,从这次“意外”的辩论中,学生感到数学原来如此严密!

且会引发学生对合数与偶数之间的探讨,学生提出来的恰恰是这一单元的判断题、选择题中最容易出错的部分。

在实现由个体学习到群体学习形式的转化过程中,既提高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又发展他们“自主解疑”的能力。

在这堂课中教师把自己在课堂上讲话的时间,压缩得十分“精致”。

教师有效的课堂语言能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思维空间。

教师只有对问题的有效分解,指向明确由扶到放,学生才能对问题序列层层推进,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3、课堂语言评价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课堂上教师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但学生因知识储备与认知上的缺限,在表达的准确性上难免有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到位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与提升。

(1)用判断性评价语引领学生深入思维

课堂内老师的问题刚提出,有的学生就举手示意回答,但思维往往比较浅近。

面对学生模棱两可的回答,我们就要进行判断性评价,让学生明确思维的进程,作出调整。

教师在评价中寓引导、点拨,给学生思维方法的启发,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案例: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物体平移或旋转运动的例子。

有学生举例说“教室门的运动是旋转,窗户的运动是平移”。

其实,有的地方门的运动是平移,也有的地方门的运动是旋转,窗户的运动也是如此。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接过学生的话来说:

“对,我们这间教室门的运动是旋转。

如果是平推门的话,门的运动就成了什么?

”学生发言不够准确的,教师要善于接过学生的话头,及时地帮助学生把话补充完整。

(2)用激励性评价语促进学生表达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

当一个话题抛出后,学生有时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说不出来,或说不具体。

这时,我们教师就要通过激励性评价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拥有话语权。

案例:

张齐华《轴对称图形》课堂评价语言赏析

练习前,张老师说:

“我要给你们一些忠告,有时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象轴对称图形的也许不是,看上去不象的偏偏却是。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引起了争论。

生1: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

生2: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张老师特意走过去,跟生2握着手说:

“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这样的评价与伏尔泰的那句名言:

“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保护你讲话的权利”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这里张老师不是“誓死保护”,而是“倾情呵护”!

这样的评价语多么富有哲学意味,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这样哲学思想是熏陶。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生2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张老师又评价说:

“你的转变让我们更接近了真理!

“你们还有话要说吗?

……

学生一致认为正五边形只有五条对称轴,张老师这样评价:

“老师真佩服你们,尽管老师喜欢课堂上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是你们坚持一种声音,更让我佩服。

张老师的这句赞赏“坚持一种声音”的评价与前面那句欣赏“不同声音”的评价对照起来看,堪称经典。

4、结束语的艺术

一堂课不仅要营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开端情境,也要创设“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结尾氛围。

结束语可以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种结束语,都是为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

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探究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并知道了自己都得了什么奖,而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自己能得特等奖,告诉大家特等奖的要求是: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同学们,中特等奖的号码又有什么特征呢?

特等奖又将花落谁家呢?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研究。

这样设计,既对今天这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了巩固,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去探究,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课虽结束但仍继续的效果,真正做到了总结延伸两不误。

使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案例:

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我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师: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下课之前老师想把三个词语送给大家“太优秀了”“棒极了”“真出色”,你得到每个词语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1:

师:

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你得到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1:

我最喜欢“棒极了”,得到它的可能性是

师:

在这三个词语中“棒极了”是老师最喜欢的,我想送给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每个人得到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3:

(全班有40人)

师:

我想把它送给这一排的一个同学(6人),你得到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4:

可能性是0,因为我不是二组的同学。

生5:

我得到的可能性是

,因为这一排一共有六个人。

结束语贵在升华认识,为学生探求新知铺垫、引路。

好的结束语,能整理学生的思维的作用。

合理运用课堂结束语,使它将学生的发现、体会、遗憾、问题……转化为对后续知识的生长点,思维的开放点,情感的激发点,能力的迸发点。

5、过渡语的艺术

俗话说:

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

听名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案例: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长相思》一课。

为了追寻词作者为何心生如此思念,教师引用了作者写过的另一首词《菩萨蛮》里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然后启发学生分别以作者的妻儿、父母、兄长问作者“何事轻离别”。

这时教师扮演作者的身份,用文中特有的语言基调说道:

“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

”像是在自问,又像是遭受不解时的愤懑。

学生们重又回到《长相思》。

师:

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

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

好一位开明的父亲!

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

你不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

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所以我不怪你。

师:

好一位贤德的妻子。

是的,我何曾轻离别呀!

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

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

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

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长相思》……

“好一位开明的父亲!

”“好一位贤德的妻子。

”既是对前一位同学的肯定,又自然地导出了下一位同学的发言,真是妙啊!

用得巧、用得妙的教学过渡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美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了知识。

教师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过渡语都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一堂课就在轻松、欢快地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五、经常用到的课堂语言(发到各位学员的邮箱中,不一一展示)

1、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

2、你分析问题那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节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

3、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的很完整,真是了不起!

4、你这节课发言了好几次,看的出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5、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看来你是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