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423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7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课时认识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学具准备:

温度计、存折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说几组数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

例:

妈妈上个月发工资3000元,生活费用花了1800元。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两个数据。

学生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表示方法。

明确:

用“﹢”“﹣”来表示是一种统一的表示方法,而且比较简单,正负数就是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

板书课题。

二、认识新知。

1、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出示温度计,学生认识,仔细观察:

温度计上一个大格代表多少度?

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摄式度呢?

5小格呢?

10小格呢?

学生读出温度计表示的实际温度。

  B、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像。

师指出:

天气预报说济南的气温是零下3摄氏度至5摄氏度。

这个零下3摄氏度在温度计上怎么表示?

5摄氏度呢?

零下3摄氏度与3摄氏度的意思一样吗?

  

(2)上海的气温: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

(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

(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

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16摄式度。

(教师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哈尔滨的最低气温:

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

(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

(对,哈尔滨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16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仔细观察上海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

(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师强调: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16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16℃,读作正16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再写上度数。

+16也可以直接写成16,把正号省略了。

所以同学们所说的16℃也就是16℃。

(板书)

② 济南的最低气温比0℃低,是零下3摄式度。

我们可以用-3℃来表示零下3摄式度(板书-3)。

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再写一个3就可以了。

(5)师汇报气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6)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补充:

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16或16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3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认识正负数。

 

(1)教学例2:

出示存折,学生试着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指名说,其余同学补充。

师强调:

存折上的“2000”表示存入2000元,“—500”表示支出500元;像“2000”是一个正数,读作:

正两千。

我们可以在2000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

2000)。

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16、0.3、

等都是正数。

 学生举例说出学过的正数。

像“-500”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

负数);这个数读作:

负五百。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

“+”是正号。

 板书课题。

(2).你能再举例说出几个正负数的例子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

指出:

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3).进一步认识“0”。

 

请同学们想一想,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比如“-5℃”读作:

“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

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师相机引导: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

“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所以数的组成可以这样写:

正数

0

负数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

2、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1——3题。

板书设计:

认识生活中的负数

零上16摄氏度写作:

+16或16读作:

正十六

零下3摄氏度写作:

—3读作:

负三

正数:

1,16、0.3、

负数:

-2,-5.3,—

正数

数0

负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和0

教学目标:

1、明确数轴的概念,认识数轴。

2、明确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小数,以及负数。

3、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合作学习水平。

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小数以及负数。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读出下面各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003.59﹢

100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20%表示什么?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数轴。

引导学生认识数轴。

﹣4﹣3﹣2﹣1012345

(1)出示课本例3插图,师问:

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师指出:

直线上0右边的数是正数,0左边的数是负数,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2)学生分别指出向西走2米,向东走3米,向西走4米对应的各点。

(3)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想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C、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2 和﹣2 吗?

它们和0相差多少?

D、同桌互相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完成做一做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在﹣5,8,3.6,﹣2.4,

-

这些数中,()是正数,()是负数。

(2)(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在数轴上,“0”左边的数是(    )数,“0”右边的数是(    )数。

(3)我国西部的青海湖,水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记作()米;阿拉伯半岛上的死海,水面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米。

(4)一幢大楼有28层,底面一下有3层。

小明家在第7层,记作()层;车库在地下2层,记作(     )层。

2、在数轴上表示出以下各数。

4﹣3.5﹣2.25﹢3.5

﹣203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4、5题。

板书设计: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和0

 

﹣4﹣3﹣2﹣1012345

第三课时比较负数的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课本第6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一的第6、7题。

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了负数,并能在直线上表示负数的前提下,来比较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主要是掌握负数大小的比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负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正数与负数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知道正数肯定比负数大,但是对于负数与负数的比较,学生可能受原来学习定式的影响,认为后面的数大了这个数就大,因此,需借助数轴,引导学生理解,明确负数与负数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点:

正数、0、负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数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2.5与3.5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3,-3,-4,4,-5几个数,学生试着说说它们的大小。

(2)、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3)、交流比较的方法。

师随之总结: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并验证第一小题比较的结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师:

如果没有数轴,你能一眼就看出-8与-6的大小吗?

学生汇报:

先比较“8>6,添上负号后正好反过来-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3、师总结: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3题。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5,2,-1,-4,(),()

②-10,-5,0,5,10,(),()

3、在○里填上“>”、“<”或“=”。

-10.1○1.010○-9.8-0.5○0.5-

○0.6258.5○0-

○-0.1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出比较正数与负数、负数与负数大小的方法,其余同学补充。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6、7题。

板书设计:

比较负数的大小

8〉6-8〈-6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一、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

导入新课2、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立体图形——圆柱教师板书:

圆柱认识

二、探1、指导学生看课本的画面,思考:

这些物体的究新知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2、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3、观察圆柱,弄清各部分名称。

(1)什么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叫圆柱的高?

4、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和高5、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6、操作实验

(1)圆柱侧面剪开,展开出现长方形。

(2)将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原来的圆柱形。

(3)想一想:

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的1~4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什么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叫圆柱的高?

(4)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和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过程:

表面积的计算,侧面积的含义与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利用教具,学具演示,弄清侧面积与圆的关系

一、复习旧知

1、只列式不计算前准备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表面积索新知的计算(教师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

同时让学生拿着圆柱摸一摸它的表面积。

(2)你想应该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学生说明计算表面积方法②教师演示教具配合说明。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你会计算吗?

①学生回顾侧面形状以及长宽与圆柱的关系②教师教具演示配合说明③板书推导过程

3、尝试练习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5~8题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判断实际物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认真观察实际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

一、复习旧知

学:

1、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前准备

2、一个圆柱的直径20厘米,主30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3、一个圆柱直径5厘米,高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二、教学(例4)索新知

(1)出示(例4)指名读题

(2)出示教具——纸制帽子

(3)引发提问:

①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什么?

②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4)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5)汇报计算情况板书:

①帽子的侧面积3.14×2×28=1758.4(cm?

)②帽子的底面积3.14×(20÷2)?

=314(cm?

)③帽子的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cm?

)答:

至少需要用2080cm?

面料

三、巩固练习(略)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帽子的侧面积3.14×2×28=1758.4(cm?

2帽子的底面积3.14×(20÷2)?

=314(cm?

3帽子的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cm?

答:

至少需要用2080cm?

面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一、1、提问:

前准备

(1)什么叫体积?

长方体体积怎样求?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我们能不能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

二、探1、教学(例5)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究新知

(1)教师演示推导过程

(2)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3)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观察,操作后你能说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吗?

(5)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6)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三、教学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体积公式是圆柱的底面积×乘高

用字母表示:

V=SH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圆柱的高和半径,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2、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求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描述公式推前准备导的过程。

2、口头列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1.2m?

,高5m

(2)底面积是48cm?

,高20cm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能究新知不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2、教学(例6)

(1)出示课文例题的内容

(2)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尝试列式解答

(4)汇报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计算过程:

杯子的底面积:

3.14×(8÷2)?

杯子的容积:

50.24×10

3、练一练:

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你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吗?

三、巩顾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三

板书设计:

体积公式是圆柱的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圆柱体积(或容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一、1、说说圆柱体积的公式?

2、计算圆柱体积需要几个已知条件?

可以是什么?

3、算一算

(1)底面积是35cm?

,高10cm

(2)底面半径是5cm,高6cm(3)底面直径是80dm,高15dm(4)底面周长是25.12m,高5m

二、综完成练习三的6~11题合练习

1、第6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说一说①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②计算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第7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说说解题步骤

3、第8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列算式,并计算

三、练习(略)

板书设计:

算体积(容积)

(1)底面积是35cm?

,高10cm

(2)底面半径是5cm,高6cm

(3)底面直径是80dm,高15dm

(4)底面周长是25.12m,高5m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圆柱表面和体积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练习过程

一、1、说一说基础练习

(1)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4)计算圆柱体积需要什么已知条件?

(底面积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底面周长)

2、算一算

(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50.24cm?

,底面积是12.56cm?

,它的表面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圆柱的表面积与求体积有什么区别?

二、综合练习

1、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2)做一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是求油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

2、一个圆柱体积是94.2立方厘米,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固练习

2、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测量圆锥的高,了解圆锥的侧面,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通过操作活动,测量圆锥的高,在活动中找到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

一、学1、提问:

(1)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2、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物体(出示实物模型)叫圆锥。

二、探1、教学(例1)究新知

(1)出示实物教具,摸一摸看一看,圆锥与圆柱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后板书顶点:

个)(1侧面:

面)(1面:

底面:

(圆)

2、认识圆锥的高

(1)学生观察圆锥实物

(2)测量圆锥圆

3、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把自己做的圆锥的侧面展开,看一看是什么形?

(2)测量自制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

2、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圆锥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经历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一、1、说说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前准备

2、圆锥的特征

3、导入新课

二、1、实验活动

(1)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2)教师示范:

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看看倒了几次才能倒满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3)你从发现的规律中知道了什么?

(4)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V=1/3sh

2、教学(例3)

(1)认真审题,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3)汇报交流沙堆底面积:

3.14×(4/2)?

=12.56(m?

)沙堆的体积:

1/3×12.56×1.2=5.024≈5.02(cm?

)答:

三、巩练习四的第3~8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单元知识整理。

加深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联系前面所学有关内容,形成有关体积计算的知识结构。

2、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

3、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

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进行知识整理。

回忆公式。

二、针对性练习。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和是48立方厘米,圆柱体()。

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18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圆柱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多()

圆锥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少()

三.选择题:

1、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8.84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厘米。

A、0.3B、10C、3D、6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相等,体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1.2分米,圆锥的高是()分米。

A、0.4B、3.6C、1.2D、0.6

3、学校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容积是37.68立方米,池内直径是4米,.那么这个水池深()米.

A、2B、3C、0.6D、5

四.求下组合体的体积:

(单位:

厘米)(7分)

五.应用题:

(第

(1)8分,其它每题7分,共29分)

1.一根空心钢管长2米,内直径是10厘米,外直径是20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的钢材重7.8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千克?

2.把圆柱体铁块熔制成一个圆锥体铁块,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熔制成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3、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4、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或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5、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活泛比例的方法,会解答最基本的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

知道什么是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请同学们任意说出几个比来,并求比值。

二、新授

1、求下面各比得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4:

3.21/3:

2/56:

24

1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