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12 桥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12 桥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12 桥人教部编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桥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桥人教部编版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
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
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
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
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
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
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
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
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分析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
(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
3.感受人们的紧张。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引导代入想象: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
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
(四)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全班齐读第7—23段。
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
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3)“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
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
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老汉的凶。
引导性提问:
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
(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从哪里看出来?
激发学生阅读后文的兴趣,同时为感知老汉的崇高精神做铺垫。
(5)“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
①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对老汉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质。
同时自然的过渡提问,引起对下文的探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自然段)。
(五)学习结尾,抒发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
2.思考:
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
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4.写话抒情:
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
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感知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和好处。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让学生转换角色,深刻感受老支书和儿子的感人形象,升华情感。
同时紧接着让学生写话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加深情感的熏陶。
(六)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在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受老支书的感人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文题“桥”的深刻内涵,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了。
学生已经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了认知,同时前面的分析中对老支书语言的反复朗读,也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热忱与责任,此时再分析课题的含义,也是对老汉为代表的这一共产党人形象的拓展和升华。
(七)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好在哪儿,既是对全文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分析,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课后阅读小说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
(八)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
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按故事的发展依次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得出“桥”的意义。
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故事内容,引导认识小说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起因(1—6)山洪暴发村民逃生
桥发展(7—13)指挥过桥稳重果敢连心桥、
高潮(14—23)保全他人父子牺牲生命桥
结果(24—27)洪水退去祭奠英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文言文二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4.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后两个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感悟法、点拨引领法、诵读体悟法。
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深情描述关于友情、知音的句子,自然地引出第一篇文言文。
自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根据注释释题,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难读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论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听范读的环节打下了需求。
播放范读,学生先听再跟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将文章读好的需求,因此这时候放范读给学生听,效果也会更好,学生练习也会更加认真。
学生划分节奏后互相交流,讨论朗读的要点,根据学生的讨论,利用课件进行展示朗读节奏及注意点。
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我再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
最后抽读,学生互相评价,既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组内疏通文意,我就巡视观察,总结共性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我根据发现的问题相机点拨。
逐句理解,再连贯起来,整体把握。
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层层展开,把握文章内容。
最后,根据单元学习的要点要求,让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发现优点和问题,借机让学生回忆巩固复述的要点,引导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用多样的评价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研读感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利用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感悟“知音”。
通过对文中描绘知音的表现的具体句子的研读感悟,让学生感受知音间的心意相通,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悟,体会艺术之美。
以连线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并点拨想象填空,既积累了语言,又感受了艺术之美、语言之美。
接着让学生代入想象,联系上下文思考:
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
从而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原因,感受情谊深重,知音难求。
最后结合“资料袋”的内容,通过后人的评述,加深对伯牙与锺子期之间友谊的理解,感悟“高山流水”,再次受到珍爱友情,珍惜知己的教育。
一些列的学习铺垫后让学生再谈感悟启示便水到渠成了。
学生能顺其自然地总结出得出的感悟,最后让学生朗读背诵。
(五)学习《书戴嵩画牛》
1.出示《斗牛图》,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入题,让学生看图,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联系,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有了自己看图的感受,这样在学习文中牧童指出的问题时便有了更深的印象,更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2.初读感知。
按前面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学生练习朗读、理解文意。
我随机点拨。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帮助理解把握文章内容。
在学生说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丰富描述的内容,体会艺术之美。
3.研读感悟。
围绕故事的主要人物展开,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语言、态度的分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牧童的动作、表情、画上的内容;杜处士听到牧童的话可能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道理。
先从文中的话来概括,再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
由文本到生活,做好大语文的过渡。
(六)课堂总结。
本课由两篇文言文小故事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主人公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斗牛图》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故事发展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板书,通过伯牙与锺子期心意相通的表现,得出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启示。
围绕斗牛图,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和态度,突出人物形象,得出故事启示。
板书串起故事内容,简洁明了,中心明确。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知音难得
知己难求
伯牙:
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
锺子期:
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尤所爱笑而然之
斗牛图
(掉尾而斗)牧童拊掌大笑谬矣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2月光曲人教部编版
《月光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体会艺术之美”。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热爱与同情,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文字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莱茵河、霎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
2.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尊重个体差异,重视学法指导,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在读中感悟研究文本,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于课前已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先请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自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自主解决生字词。
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我视情况补充,学生随指导练习,我随堂指导。
(三)熟读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
思考: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是哪几首?
根据问题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
(四)研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也就是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从具体语句中感受兄妹俩的贫穷,以及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2.研读8—10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思考:
贝多芬弹的是什么?
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
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在思考中以及教师的引导教学中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乐曲很美妙,课件随机出示不同旋律下皮鞋匠看到的不同画面,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将感情融入到课文中。
本课的语言生动优美,因此课后我在班上举行一个小型的朗读比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
既感受了文字美,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有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高尚情怀,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根据课文内容,我将板书分为“总起”和“过程”两大部分,简明地写出了事情的发展顺序,通过这个板书,也展示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解决了教学目标的重点。
总起——引出传说
听琴声断断续续
月光曲过程谈话家庭贫困美妙的乐曲
弹——一曲遇知音美好的心灵
创:
《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