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345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docx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及答题分析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分析

6月13日9点38分,陈妙云教授开始作文阅卷培训,细解作文标准。

对比往年要求,今年对模式化的议论文痛下杀手,审题稍有偏差便不及格,作文材料俗套陈旧便判为缺乏创造思维,而且今年偏题作文得分只能在20分以下。

大体上今年写记叙文的考生稍占便宜,不容易偏题。

当然,如果把“邻”定义为母亲得分30以下。

整体速度较为合适应是40分钟左右一包(30份)。

由于有人反映个别阅卷教师速度太快,15日上午作文组批评了3位每包只需12分钟的阅卷“高手”。

15日16:

30左右,初评基本结束,部分需三评的作文开始上场。

这些作文中的记叙文和散文大多是写以“母爱”、“父母”、“情感”为邻之类的,议论文则举例中夹有一个以“挫折”、“困难”、“灾难”(立意三类),要不就是文体不明,由于太纠结,大多在及格以下。

据组长说今年平均分太低,才38.93分;而三评率又太高,达到了30%,超出去年12%的水准。

所以,专家组要求我们提高作文平均分,适当放宽要求。

比如,其中有篇被批为4分的试卷,因为全文除了首段和尾段抄了作文导语,其他都是抄阅读材料,最后组长建议我给8分左右,反正那学生也没希望了,适当提高平均分。

据说整个作文组最多的人改卷第七天(18日)就已达到3500份,那意味着每天接近600份,真是一目十行啊。

20日下午2:

00,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玉金教授作总结:

考生为57万,其中缺考5481人。

语文参与阅卷1237人,其中865人为高中教师,178人为去年参与过的,作文阅卷没有在校的研究生。

最后号召明年大家继续留下来评卷,为荣誉而战。

结束时对中学教学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作文审题教学,既要符合题意,又要符合标题;二是加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文言文教学。

客观题得分率为70%,平均分为22.5分(高于去年,此项为估计),文言文4.73分(低),古诗鉴赏和默写7.20分(高),必考阅读4.76分(低),选考阅读文学类6.92分(略高),实用类7.47分(很高),语用题串词2.98分(低),图表题3.31分(高),作文38.90分(低);这样合计下来,平均分约为91.6分,似乎还较合理。

下面是对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的综合分析。

一、原题回放: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

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字。

二、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名家点评。

1、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

给考生提供了想象空间,尤其可让那些有独立见地的佼佼者表现出思想锋芒。

我说作文题出得相当好,好在什么地方呢?

一方面,每个人都有“邻居”,但如何选择“邻居”?

题目允许这个“邻居”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它从两个层面,让各自都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邻居,如何面对这个现实,这就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可以写作的生活,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所以他都可以选择。

由于题目又给出了“无形”的条件,这就从“无形”的层面上给考生提供了想象的巨大空间,你可以局限在具体的生活中去作文,也可以脱离具体的生活去想象。

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说,作文题都给所有考生提供了想象和真实描绘的可能。

第二方面,关键在选择,择邻而处嘛。

如何选择邻居,这是具体生活和想象空间的依据,通过个性化的表述,可以见出每个考生、作文者的独立个性。

因为大家都选择邻居,不同性格、经历,以及不同境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对象,这就是个性化的表现,这就可以看出每一个考生的个性。

所以我说这个作文题目出的好,尤其可以让那些有独立思考、独立见地的佼佼者表现出思想锋芒和个性特征。

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这个题目更像杂文题。

可说的很多,弹性很大,但易陷入高考作文套路。

这个题目不太像常见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题,而更像杂文题。

好处是既可以讲邻里小事、友爱故事,也可以讲国际间、全人类的大主题、大道理。

可说的很多,弹性很大。

但这个题目也容易导致一些问题,比如中学生作文常犯的假、空问题。

写这个题目,最忌讳的是陷入高考作文的套路,比如一看到题目,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奥运会、世博会等宏大主题,这些主题不会有错,但容易写得没什么意思,要写好有难度。

有的学生写作文常常喜欢用大排比句,喜欢大段的引经据典,初看很令人兴奋,但仔细想想却空洞无物。

我认为,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最重要的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把真诚作为基本出发点,打破中学生作文套路。

我个人比较喜欢韩寒的文风,有话就说,无话就收,没什么套路,还可以按照古典的路子写,写出含蓄而深远的意味。

如果是这个题目,说小事比说大道理更让我欣赏。

3、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

考生容易找到切入点。

但“相互依存”几个字实属多余,限制了其他的可能这次作文题目的意思是很好的,给了为文者较大的发挥空间。

考生既可实写生活断面,也可思辨人生哲理,且各种问题都能找到切入点。

过于刁钻的作文题,只适合那些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过于玄虚的作文题,又会让很多学生摸不准用力点、空发感叹———应该说,以往的作文命题中,常有这些倾向。

这次的“与你为邻”,姿态比较低,易理解,也易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关于有形、无形及“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的点题,能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索空间,有望深化这一命题。

但我也担心这样的题目容易使一些学生套用已有的作文准备,比如“与书为邻”如何促人进步之类意思的作文就会泛滥。

另外题目说明中“相互依存”几个字实属多余,它会导致作文都写成正面的角度,而限制了其他的可能。

4、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

框定相互依存易“撞车”。

相邻个体也可能是有斗争的矛盾的。

今年这个高考作文题比较注重考生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真实情感,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从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准则培养方面,引导他们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

但是我有两个疑虑:

一是从审题而言,提示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这既为考生的写作带来广阔空间,也容易造成一定的迷惑。

部分考生可能因为考虑到很多人会实写邻里关系、人与人故事,转而写“无形的你”。

可是这个“无形的你”到底所指何在?

是一种职业?

一个理想?

还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考生不易把握,其中的转折容易造成混乱。

另一方面,提示中确立了“相互依存”这个道德规范,这明显具有社会学内容。

容易引导学生用所谓正统、正确的伦理观念来写作,而忽略掉生活中更多复杂的感受。

因为相邻的两个个体,不一定都是相互依存的,也可能是有斗争的、矛盾的。

以“相互依存”来框定,大家容易都往一条路上走,“撞车”、雷同的现象或不可避免。

5、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

“题目平易,难度适中”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以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

这个试题保持了历年平实的命题风格,符合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能让大多数考生有内容、有兴趣写,同时适合不同文体写作优势的考生。

题目平易,难度适中。

人不是动物,要生活在人群中,也要生活在社会、文化、自然等环境里。

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应相互关照,和谐相处。

人必然有“邻”,但以何者为“邻”,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在这种选择中体现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

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写,可以只写某一点,不必面面俱到。

如何确定“你”这个对象和展开对“邻”依存关系的演绎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

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或一个深切的感受。

试题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可有较多的立意角度。

这个命题作文,体现了时代精神,“你”可实可虚,这种提示语可以激发考生的想象,打开考生的写作思路,考生是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来的。

6、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语文教师邹寿元:

“有利尖子生发挥能拉开距离”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属于考试大纲范围之内。

从命题角度看,比较平易实在,符合多年来广东高考的命题风格。

从内容角度看,命题符合中学生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触,既可记叙,又可议论,也可抒情。

标题中的“你”可以实在的邻居、邻座、邻国,也可以是无形的道德品质、思想情绪,有利于尖子生发挥,拉开距离。

从审题角度看,他的难度略高于2009年高考作文“常识”,但比不上2008年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命题前面有一段提示文字,只在帮助考生更好理解和把握题意,不是限制考生的思维。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到标题中的“你”是属于第二人称,还要注意到标题中隐含着“我”,这个“我”在标题中没有出现,但实际上是存在的。

这个“我”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如“我国”。

总体说来,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可以考出考生的水平和能力,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高分的作文应该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尖子生有内蕴的才能写得好,拉开距离。

三、作文题分析:

(一)解题分析

分析一:

作文题采用命题作文形式,注重考查考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以及认识能力。

写记叙文和议论文均可出佳作,关键是把握好题目中的“你”字,有形的人、物,无形的思想、精神、名言等等,如能写出真实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深层次意义,可得高分。

而“邻”有邻居的意思,也有接近靠近的意思,因而命题既能对准人的一种重要生活空间,也能对准人的感情精神空间,命题提示语指向明确,可激发考生想象能力,审题的关键要看清“为邻”,而不是“我的邻居”。

该题不甚难写,亦有区分度,不错的题目。

本题属“材料/导语+标题”型。

作文提示语中对命题“与你为邻”进行了简要的解说与提示,意在帮助考生准确理解题目含义。

题目中“邻”是邻接、邻近、接近的意思,提示语中强调“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考生可以写自己(或泛指“人们”)选择与什么“接近”或“邻近”,从中得到什么教益、启示、熏陶、激励,进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品格修养、人格气质等。

也可以写怎样与选择的对象为邻,或者写应该以什么对象为邻,等等。

快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

本文可以实写“邻”,也可虚写“邻”,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

“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如考生可以轻松选择“邻居”、“同学”、“书籍”、“网络”、“音乐”等作为写作对象;特别是虚写,“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指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创新思想”、“诚信”、“正义”、“志节”“坚强”等。

题目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有自我的思考,考生可以用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可以用议论文或议论散文写自己对选择与“与什么为邻”的利弊的感受或认识。

要想的高分关键是有无个性化的表现,尤其那些有独立思考、独立见地的作文将表现出思想锋芒和个性特征,从而获得高分。

其实,一篇作文写得好坏,更多的在于作者的思想意识和他的思维品质高低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深刻与否,并非仅仅文笔的好坏。

只有有了深刻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才能写好文章。

也就是说,考生如果孤立的为技巧而技巧,仅仅在作文的思路里面训练,他不会拿到一个很高层次的分数,更不会有大的发展。

该文题的最大意图是围绕“与你为邻”,我们应该“怎么办”,即如何作出“选择”,原材料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很显然,“却”是转折,强调的是重点,这也是命题者抛给考生最佳的思维空间。

面对“相互依存”的“你”,我们该怎样放出眼光,来作出最有价值的判断呢?

我们认为,要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有助于“个人与整体的发展”,与你为邻,就要抛弃个人的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摆脱社会中人人防范、人人自危的“不信任感”,要善于张开心扉、打开门户,善于接纳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聪明的选择,怎么选择呢?

要明白自身的需要(孟母三迁);要尊重对方;要谦虚向对方学习等等。

也可以论述“与你为邻”中“选择”的重要性,不选择,有时虽是邻居,却远在千里;有选择,虽然相隔千里,却胜比邻居。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作文的一类高分作文,提供6篇范本,并请评卷组老师作详细点评。

本博摘录四篇,以飨读者。

据了解,今年高考作文仅15篇满分,比去年减少,平均分是38.98,比去年略低。

分析二:

2010年广东省高考作文,继续以“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特色面世,我们自然地想到了“常识”、想到了“纪念”、想到了“传递”、想到了“不要轻易说不”。

实际上,根据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检测到“短语类”的关键词作文,所以对“与你为邻”这一作文题,我们自然不会感到意外。

这个作文题,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贴近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的实际,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二是“你”的指向多元,“邻”的解读纷纭,给考生留下了很多发挥的空间,便于进行选拔性考试;三是该题的题旨是对当前社会“以邻为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强力矫正,暗合了时代“和谐”的主旋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审读“与你为邻”,离不开对原材料的解读,谁“与你为邻”?

当然是“你我为邻”中的“我”,这个“我”,可以是现实中的“我”,也可以是另外的主体“我”;“你”可以指什么?

根据“邻,无法回避,却可以有所选择”可知,“你”应该是“我”所选择的,应该是有助于“我”的发展与提升的,或者说应该是积极的、向善的。

这样看来,“你”,可以是身边的(除开家人之外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孩子、同龄人、长辈,他们(或者某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赋予的积极影响;可以是非身边的,包括历史上的、或者是社会生活中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人物、或者是文学艺术中的、或者是未来时空中的,比如:

苏轼、李清照、洪战辉、丛飞、保尔、林黛玉、甚至是火星人等等;还可以是“无形”的“你”,包括事物的借代与替指,比如“用朋友赠送的礼物”代指“朋友”,与之同类的还有“照片”、“遗留物”等能够代表“你”的特质“物象”;“无形”的还包括抽象的精神,比如一句“名言”,一首励志的“歌曲”,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一部深受感染的“电影”……甚至可以外延至某个集体或者国家,都可以具像成文题中的“你”。

“邻”是什么?

原材料说“你我为邻,相互依存”,可见“邻”是动态的,是与“我”密不可分的,是无法回避的,任何人不能把自己和社会孤立开来。

什么是“邻”呢?

“邻”是“相靠、隔壁”的意思,或者说“相距较近”、“与‘我’关系最为密切的其他个体”。

“邻”暗含了与“我”具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相互融合,只能引以为鉴,感召或者引领“我”前进的意思。

“邻”,还暗含了应该给予对方必要的尊重,“与你为邻”,应该是尊重“你”的“私生活”或者说不是对“邻”的全面认知,而应该是“有显有隐”的邻居。

文题的最大意图应该是围绕“与你为邻”,我们应该“怎么办”,即如何作出“选择”,原材料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很显然,“却”是转折,强调的是重点,这也是命题者抛给考生最佳的思维空间。

面对“相互依存”的“你”,我们该怎样放出眼光,来作出最有价值的判断呢?

我们认为,要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有助于“个人与整体的发展”,与你为邻,就要抛弃个人的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摆脱社会中人人防范、人人自危的“不信任感”,要善于张开心扉、打开门户,善于接纳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聪明的选择,怎么选择呢?

要明白自身的需要(孟母三迁);要尊重对方;要谦虚向对方学习等等。

也可以论述“与你为邻”中“选择”的重要性,不选择,有时虽是邻居,却远在千里;有选择,虽然相隔千里,却胜比邻居。

在写作中,可以选择身边“真实”的邻居,通过“你”对自身造成的积极的影响,来应证“与你为邻”的重要性,或者说“选择”邻居的重要性。

可以围绕“与你为邻”,从正面论述好的“与你为邻”是什么,怎么选择“你”,怎么像“邻居”一样相处……

(二)作文整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审题不准考生爱跑题

  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陈妙云老师告诉记者,今年作文题属于“导语引出标题”类型,审题难度加大,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高。

  为什么说要求高呢?

陈妙云说,在对“为邻”的理解上,逻辑思维不高的学生只注意到“邻”,而不是“为邻”,这就变成了“我的邻居、邻桌”,变成了自己的话题,严重跑题。

  对“与你”的理解,考生也很容易“跑题”。

陈妙云说,“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置换后的“你”应该放在什么关系来谈呢?

有的考生会把“与你”不自觉变成了“与他”,比如有的学生说与“音乐”为邻,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音乐熏陶了我”,“与你”其实变成了“与他”。

  2、半数考生套用古旧材料

  高考作文评卷,老师们最怕遇到的就是生搬硬套古旧材料的文风。

陈妙云告诉记者,虽然年年批,但考生使用陈旧材料观点来套作应试的文风依然长盛,从这次评卷来看,不少学生并没有跳出模板训练,生硬套用过去的模板,“邻”变成了“和谐”“诚信”“坚忍”,置换之后就变成了一篇“论坚忍”的论文,“而有这种文风的考生几乎占了今年考生的半数!

“很悲哀!

”陈妙云说,作文的本意是个性化的创造,是用于表达和交流,这么多年来,中学教育还是在教学生使用模板训练,学生仅仅为了写高考作文而写,把它理解为“答题”“得分”,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弱。

四、怎样写出好作文

  

(一)“跳出模板,就能写出鲜活”

  陈妙云告诉记者,今年高考的高分作文比往年减少,满分有15篇。

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好的作文,能进高考评卷老师的“法眼”?

陈妙云举例,其实文无定法,但贵在有真情实感和独立思考。

比如有考生结合自身体会,谈与同学的“邻”;也有同学讲述“弹钢琴”经历,一个人弹力度不够,两个人合奏后有所顿捂,并延伸探讨对90后学生的“自我”,跌宕起伏,有深度也有厚度;还有学生思考老板与职工的关系,关注社会现实,也同样取得高分。

陈妙云总结道,“只要跳出模板,就可以写出鲜活的东西。

(二)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写,可以只写某一点,不必面面俱到。

如何确定“你”这个对象和展开对“邻”依存关系的演绎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

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或一个深切的感受。

试题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可有较多的立意角度。

这个命题作文,体现了时代精神,“你”可实可虚,人要生活在人群中,也要生活在社会、文化、自然等环境里。

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应相互关照,和谐相处。

人必然有“邻”,但以何者为“邻”,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在这种选择中体现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

简要列出几组分论点,供大家参考。

1、与你为邻,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事。

与你为邻,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

2、与你为邻,说出真话。

与你为邻,给出善意。

与你为邻,找出美感。

3、寻找真邻。

寻找善邻。

寻找美邻。

如果同学们平时对“做人”“做事”“真”“善”“美”等关键词有过思考,做过素材积累,相信看到这个高考作文题目,你会从容、淡定很多。

五、2010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样卷

[1号文]与你为邻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服时,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

”——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深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笆。

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青人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接受着“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

如果“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

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以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与以邻为壑呢?

还是应该互相关心,共取双赢呢?

答案显然是后者。

进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我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

不约而同的,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而且都是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

当天在他们眼前倒塌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

你想过没有他们——弱势群体中的成员,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能伸出援手,为他们点燃一根蜡烛,赶走他们的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

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是再难寻得得了,以往一项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孩子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孩子都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蛋。

”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究竟向他们灌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接人待物的态度,让他们修炼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铁面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钓鱼执法”……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现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

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自身自由安全的法理性也正受到强烈的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高楼上的冷眼,更有甚者盲目追风,但也有少些网友默默的帮他与弟弟团圆。

犀利哥是我们社会中的一员,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

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是,收到的是每一位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评语:

宏观地把握的标题,展示并针砭了当下在“与你为邻”这一问题上的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应该相互关爱的呼唤,体现了考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生对题意把握与理解的能力!

(25+22+10=55分)

[2号文]与你为邻

“妈!

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

”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

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

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

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

“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

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

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

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

我不管!

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

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

”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

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

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

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

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

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

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

”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

“哪里,应该的。

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

长的可真俊。

”“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

那可得加油啊!

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

”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

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

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

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

”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评语: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把邻居置换为“他”来写,是一个潜在的“你”的“与你”位置来处理。

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发生的事情。

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榜样一样理解对方引导女儿“与你为邻”的道理。

写了小王知道我要参加高考“与你为邻”的举动,相互依存关系处理得较符合记叙文的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