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327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VII)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青春不等于文学

                               周国平

   时下流行青春文学。

韩寒和郭敬明创造了令人惊叹畅销奇迹,新概念作文大赛顿时成为耀眼的品牌,小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各地破土而出。

   青春拥有许多权利,文学梦是其中之一。

但是,我不得不说,青春还是金秋,只问是不是文学。

在文学的国度里,青春、美女,海归、行走都没有特权,而人们常常在这一点发发生误会。

问你会不会拉提琴,如果你回答也许会,但还没有试过,谁都知道你是在开玩笑。

然而,问你会不会觉得你是严肃的。

指出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就此议论道:

任何人都能听出一个没有学过提琴的人拉出的音有多难听,但要区分胡写和真正的文学作品却须有相当的鉴别力。

   我读过一些青春写手的文字,总的感觉是空洞、虚假而雷同。

有两类青春模式。

一是时尚,背景中少不了咖啡厅、酒吧、摇滚,内容大抵是臆想的爱情,从朦胧恋、闪电商业局、单商业局、失商业局到多角恋、畸恋,由于其描写的苍白和不真实读者不难发现,这一切恋归根到底只是自恋而已。

另一类是装酷,夸张地显示叛逆姿态,或者刻意地编造惊世骇俗情节。

文字则漫无节制,充斥着没有意义的句子,找不到海明威所说的那种“真实的句子”。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没有实质的情调,没有内涵的想象对虚构和臆造的混淆,一句话,是对文学的彻底误解。

所有这些东西与今日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与作者们的真实生活更相去甚远,因为作者们虽然拥有青春,也仍然只是普通人罢了。

也是托尔斯泰说的:

在平庸和矫情之间只有一条窄路,那是唯一的正道,而矫情比平庸更可怕。

据我看,矫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当然,在被归入青春文学范畴的作品之中,也有一些好的作品。

我喜欢的作品,共同之处是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块土壤上面,奇思、异想、幽默、荒诞才不是纸做的假药。

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真正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文字功夫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它之外锤炼的。

因此,我主张写自己真正熟悉的题材,自己确实体验到的东西,不怕细小,但一定要真实。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到一定的程度,就能从容对付大的题材了。

   世上没有青春文学,只有文学。

文学有自己的传统和尺度,二者皆由仍然活着的传统中的大师构成。

对于今天从事写作的人,人们通过其作品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他是受过大师的熏陶,还是对传统全然无知无畏。

如果你真喜欢文学,而不只是赶一赶时髦,我建议你记住海明威的话。

海明威说他只和死去的作家比,因为“活着的作家多数并不存在,他们的名声是批评家制造出来的”。

今日的批评家制造出了青春文学,而我相信,真正能成大器的必是那些跳出了这个范畴的人,他们不以别的青春写手为对手,而是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不计成败地坚持在自己的写作之路。

1.下列有关“青春文学”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春与文学是两回事。

青春拥有许多权利,但在文学的国度里,它没有任何特权。

B、青春文学作品不外乎两种模式:

时尚和装酷。

C、青春文学作品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作品能否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D、世上没有青春文学,只有文学。

所谓的“青春文学”只是今日的批评家制造出来的。

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春写手要写自己真正熟悉的题材,不要怕细小,但一定要真实。

而那些大的题材则只有年长的作家才能从容对付。

B、文学作品中体现真实体验或感受的表达并不排斥奇思、异想、幽默和荒诞。

C、文学创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它有自己的传统和尺度。

D、青春写手只有跳出青春文学这一范畴,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不计成败地坚持写作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家。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寒、郭敬明等青春作家的名声是批评家制造出来的。

B、虚构和臆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中找汪到海明威所说的那种“真实的句子”。

C、矫情,或者说不老实的平庸是一些青春写手的文字的致命伤。

所以,这些文字不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D、时下青春文学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区分胡写和真正的文学作品的鉴别力。

二、古诗文阅读(共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

“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

“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

“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

“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顷之,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

“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

“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

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

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承:

接受

  B.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举:

推荐、选用

  C.孟子曰:

“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信:

果真、的确

  D.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假:

授予、给予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3分)

①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③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④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⑤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⑥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贺是唐朝宗室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时诗文便震动京城。

  B.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着总角发、穿着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

  C.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

D.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传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6分)  译文:

(2)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8、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5分)

答:

9、“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

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分)

答:

(三)名句默写(8分)

10、填空。

(每句1分,共8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

(2)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

(               ) .

(3)(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 ,王道之始也。

(5)同是天涯沦落人,(                 ) .

(6)(               )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 ,以手抚膺坐长叹。

(8)别有幽愁暗恨生,(               ) 。

(9)(               ) ,水村山郭酒旗风。

(10)自去自来梁上燕,(               ) 。

三.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16分)

大江南北

吴冠中

   杏花春雨,江南是我的故乡。

在北京住了三十余年了,依旧恋念着故乡,总说江南好。

多次,刚过春节,北国冰封,人们还在溜冰的季节,我便收拾去江南写生的画具了。

“太早了,南方也还冷着呢,等到四五月份春暖花开的时节去多好!

”邻居们都这样劝我。

我有我的所恋,我一味追求:

柳梢初冒新芽,尚未吐叶,疏疏的枝条随风飘摇,远远看去,通体呈现着朦胧的半透明的冷灰色调。

这时候,春水微绿,远山偏青,湿润的堤岸带着褐色,彼此间的色彩融洽和谐,都很谦虚,谁也不欺压谁。

白墙黑瓦的江南人家就散落在这宁静和谐的水乡里,显得分外醒目。

这里、那里,像镶嵌似的点缀了浓重鲜艳的彩点,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田间的姑娘,是晾晒的衣裳。

由于在整体银灰调环境中占面积极小,是色彩的浓缩点,所以鲜艳的色彩也不会刺眼,这是色彩效果的规律。

待到垂柳浓荫的五月天,处处绿树成团,青草如茵,红花簇簇,又别是一番打扮,但不是我所追求的对象了。

我穿着厚棉衣离开北京,其实并不算太早,一夜醒来,窗外已具青绿意味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我甚至有些着急了。

我要赶在春风之前,仔细观察她是如何染绿了江南岸的。

她用笔轻巧而隐蔽,三天、两天,甚至每天每天,江南岸的色调缓慢而迅速地递变,人们未及察觉,往往过了一个星期,才惊讶杨柳绿了!

桃花开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

我的青春早被流光抛去,只忙于捕捉那流光中瞬息消逝的早春天气了!

   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到北方时,过了长江便渐渐进入漠漠平原,林木稀疏了,树叶也不很绿了,同那黄灰溜溜的土壤一样显得没有精神。

啊!

真单调。

尤其沧州一带,极目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立即使我想起充军中的林冲,他那可怜的草料场又在哪里呢!

村庄吗?

太不起眼了,那泥墙泥顶或灰顶的房舍与土坡泥埂混成一片,虽各有起伏,远远看去也难分是坡是屋,因为房屋外墙几乎都不露门窗,像长年闭着眼睛在打瞌睡,看不清它们的面貌。

数十年,生活在干燥、晴朗的北方已数十年。

尘土、黄沙的袭击替代了拂面的春风;粗笨的大车在干涸的河床里颠来簸去;直线上下的峭壁寸草不生;大平原,一望无际到天涯不见一户人家。

这些是单调吗?

数十年的相熟相亲,不单调了,是单纯,是质朴,是大气磅礴的粗犷之美,何必执意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娟秀呢!

确乎,我是一个南腔北调之人了,爱上了北国的统一基调银灰调,我竭力吸取这银灰色的调揉入江南水乡的画面中去,否则感到江南鲜明的色相易流于甜腻。

   年年复年年,我奔驰在大江南北,眼看着江南江北都在不断地变,究竟哪边将更富饶,难说呢!

我还记得早年夜间过江坐渡轮及换车的情形,曾使我畏惧南去,尤其是拖着笨重的画具。

今天当我在卧铺车厢中听着列车轰轰隆隆过大江,感到分外轻松,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南下是回来,北上又是回去,我永远在母亲的怀抱之中,伟大的母亲!

11、作为画家,作者偏爱江南早春的理由是什么?

请分条陈述。

(4分)

答:

12、文章说春风染绿江南,“她用笔轻巧而隐蔽”,“轻巧”和“隐蔽”各指什么?

(4分)

答:

轻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隐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结合文中划线句,说说作者具有怎样的艺术追求。

(4分)

答:

14、文章结尾写卧铺车厢中的“我”“感到分外轻松,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感受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运用

四、语文文字运用题(26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决定作用。

B、通过期中考试,使我们认识到了与先进班级的差距。

C、我们的边防战士无时无刻不在保卫着祖国。

D、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经过努力拼搏,终于再次问鼎奥运会冠军宝座。

17、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______,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______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

“这将______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B.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D.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18、下面对人物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真有这等标致人物,我今天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耻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体现了王熙凤的机变逢迎,既毛病了林黛玉的美貌,又讨好了贾母,又不得罪迎春天姐妹。

B、“虽然没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的重逢,亦未不可。

”——宝玉信口开河,痴狂多情。

C、“不曾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反映林黛玉初到贾府的谦虚。

D、“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些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什么,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显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19.以下是鲁迅小说《祝福》开头的景物描写,对其余作用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年底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就是一声钝响,是送灶神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空气里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交行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行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乐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的深沉的感情。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相关信息,得出两条结论性意见。

要求分析正确,语言简明、准确。

(6分)

   在2011年“两会”来临之际,新商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两会”民意调查。

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中,有86%的市民认为应该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完善毕业未就业学生的见习制度;有89%的市民认为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78%的市民认为应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83%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答:

21、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部分,以“赞扬和吹捧”为话题写一句话。

(5分)

要求:

①句式相同。

②内容有意义。

③不超过60字。

欣赏和附庸风雅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欣赏是一种性情的陶冶,是一种心智的提高,是一种审美的愉悦;附庸风雅是一种庸俗的时髦,一种虚假的热闹,一种无聊的过场。

答:

赞扬和吹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五、作文(60分)

22.阅渎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

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软胜过坚硬;有人说:

当柔软的舌头化为灰烬时,坚硬的牙齿却变成了化石,时间的磨砺终会彰显坚硬的力量。

请以“柔软与坚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所写内容必须在活题范围之内。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答题卡

题号

总分

得分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18

19

答案

7.

(1)译文:

(6分)

(2)译文:

(4分)

8、答:

(5分)

9、答:

(5分)

10、填空。

(每句1分,共10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

(2)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

(               ) .

(3)(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 ,王道之始也。

(5)同是天涯沦落人,(                ) .

(6)(               )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 ,以手抚膺坐长叹。

(8)别有幽愁暗恨生,(               ) 。

(9)(              ) ,水村山郭酒旗风。

(10)自去自来梁上燕,(              ) 。

11、答:

(4分)

12、答:

轻巧:

(2分)

隐蔽:

(2分)

13、答:

(4分)

14、答:

(4分)

20.答:

(1)

(2)(6分)

21、答:

赞扬和吹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5分)

五、作文(60分)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