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321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docx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强国;又为后世割据局面的出现埋下隐患。

2、西周的宗法制:

性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特点:

(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作用(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4、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郡的下级行政机构为县,县的长官:

县令或县长。

(2)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5、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汉朝:

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隋朝: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1380,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至此,中国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由钦定。

他们接受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快速处理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1)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海岸线曲折,港湾密布,岛屿众多,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2)城邦制度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城邦的狭小使公民更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政治条件;

2、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基础

①内容: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为四个等级;b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e废除债奴制。

②意义: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形成

①内容:

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实行陶片放逐法。

②意义: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期(顶峰)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

(2)重要机构: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发放“观剧津贴”,吸引公民观赏戏剧。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③万民法:

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4)近代,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还利用和发展罗马法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封建的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了解1688年的“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

2、理解《权利法案》

①时间:

1689年

②内容:

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③意义:

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是对议会负责。

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决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国王的地位:

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

①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

②联邦主义者和其他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力

③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的启发

(2)目的:

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3)内容:

1787年,北美各州代表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一部联邦宪法,习惯上

称为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

联邦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①国会(立法):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行政):

a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b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c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d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③最高法院(司法):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出现,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4)影响:

A、积极意义:

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B、局限性:

①仍存在不足,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②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阅读41页图示)

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异同

不同点: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举

国家元首的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实有权力

无实权

有实权

政府行政首脑

首相

总统

内阁的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内阁的特点

英国的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英国由内阁协调首相和议会的关系

美国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

相同点: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但政体不一样,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

第9课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总统由两院联席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2、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1皇帝:

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2宰相:

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3议会:

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反侵略: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黄海海战。

战争

时间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侵略国

结果

列强侵略和军民抗争

鸦片战争

1840—

1842

列强为夺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国

签订《南京条约》

英军进攻镇江时,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与敌人浴血奋战,将士们全部壮烈殉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修约”讹诈,未能如愿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英法《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1895

日本“大陆政策”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日本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殉国,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

镇压义和团运动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协定关税)。

影响:

①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③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1895)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辛丑条约》(1901年)

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②《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不到半年,侵占这个东北。

(2)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绝。

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又称卢沟桥事变。

这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4.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5.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1)淞沪会战:

1937年8-11月。

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

攻入上海市区,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6.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7.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①国内: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求民主: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义:

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北伐: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进行北伐,攻到天津郊区,最终失败;

西征:

为了巩固天京,1853年由赖汉英、石达开率领,夺取安徽、湖北和江西的许多重镇,取得胜利;

天京陷落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性质:

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

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产品分配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

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政治: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化:

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二)辛亥革命1911

1、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成立: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同盟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机关刊物:

《民报》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

准备: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导火线:

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随后革命军占领武昌。

之后武汉三镇光复。

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国旗为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具体见课本)

意义: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初;中心:

北京;主力:

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中心:

上海;主力:

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③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解中共一大的主要史实

中共一大:

时地:

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人物:

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内容:

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