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134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0篇】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神秘的火星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以前科学家就认为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水。

后来人们对火星的探测进一步证明,火星上确实曾经有水。

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火星上的第一滴水也许就是陨石或者彗星带去的。

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就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

持续了数亿年的陨石风暴,给火星送去了最初的水汽。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当火山爆发时,水就随着熔岩被释放出来,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飘散,小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充满低处,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

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

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

在这么低的大气压下,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因此,火星最终成了一颗万籁俱寂、荒凉干燥的行星。

(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________

②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

________

(2)火星上的水有两种来源:

一是第一滴水也许就是________或彗星带去的;二是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________中了。

(3)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有哪些原因?

请写出原因。

【答案】

(1)打比方;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解析】【分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再最后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①打比方;②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祖国到处是战士的家

   黄土高原上,有一座七郎山,海(拔 拨)1000多米。

山头上,只有20平方米的一块地方,四周都是悬崖峭壁。

这里冬天长达6个月,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30多度。

狂风刮起来,满山石头乱跑,黄沙铺天盖地。

山上没有水,用水要从老远的地方背来。

   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山上却常年(住 驻)守着执勤的解放军战士。

有个叫张金明的战士,是天津人,上山时才20岁。

他从小生长在大城市,刚到七郎山,每天除值班外还要爬山挑水做饭,累得两腿发胀,汗流全身。

有人劝他:

“你有门路,还不想法调到好的地方去呀?

”他回答:

“七郎山虽苦,也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

谁都不愿意来,这里不就没人驻守了吗?

   战士徐胜国家住湖北,家乡山青水秀。

可服役(yì)期满后,他却舍不得离开七郎山,又留了下来。

他说:

“这里需要我,我就不能离开它!

   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_______利用业余时间搬石头_______挖土_______垒墙_______填坑_______在房前屋后栽上树和白菜_______使光秃秃的山出现了生机和绿色_______

   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士们汇集在一起,用(辛 幸)勤的劳动改变着脚下的土地。

“我骑马挎枪走天下,祖国到处是我的家。

”在他们看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可爱的。

(1)写出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照样子写四字词语,要求其中带有一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字。

天南海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在短文第4自然段上的横线写上标点符号。

(4)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5)短文第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七郎山的自然环境,作用是(   )

A. 强调七郎山环境条件恶劣。

B. 说明黄土高原地区还很贫穷落后。

C. 烘托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的英雄形象。

【答案】

(1)拨;住;幸

(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

(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在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拨;住;幸

(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

(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____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________”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主要运用了“总-分”方法的手法,结合短文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读《丁香结》,回答文后问题。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1)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2)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4)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面巷》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

(1)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心。

(3)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4)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心。

(3)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4)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5.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七根火柴(节选)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②那个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了,像擎着一只注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

”他蓦然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

“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

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标序号的句子描写方法各是什么?

(2)文中“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文中“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以上文字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什么精神?

(  )   

A. 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大家前进的献身精神。

       

B. 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C. 至死不渝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可贵精神。

    D. 爱护集体财物,严肃认真的精神。

【答案】

(1)①神态②动作③语言

(2)文中“这”指夹着火柴的党证,“它”指那只手。

(3)B

【解析】【分析】

(1)人物描写主要分为五种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学生结合句子对这五种方法进行选择,难度不大。

(2)从第一段中结合上下文能够理解这些关键词句。

(3)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课文对代词的掌握情况。

(3)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

6.课外阅读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照样子写词语。

无忧无虑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串起来,使意思连贯。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________老实,________贪玩,________尽职。

(3)这段话主要写猫具有老实、贪玩、尽职三个特点,其中“尽职”是猫的主要特点。

按要求填空。

________写出猫尽职的程度;________写出猫的神态;________写出猫尽职的时间;________写出了猫尽职时的决心。

【答案】

(1)无时无刻;无影无踪;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2)既;又;还

(3)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解析】【分析】

(1)照样子写词语:

无时无刻、无影无踪、无忧无虑、无穷无尽。

(2)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串起来,使意思连贯。

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职。

(3)“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写出猫尽职的程度;“闭息凝视”写出猫的神态;“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写出猫尽职的时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尽职时的决心。

【点评】做好阅读题,就必须读懂课文,边阅读边思考,仔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带着问题阅读,完成每道题。

7.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拧________ 开  叽________ 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的________精神。

【答案】

(1)zhuì;jiàn;nǐng;jī

(2)①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②山涧:

山间的水沟。

(3)顶峰歼敌

(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8.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

(2)写出具体描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3)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答案】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3)摇篮;母亲;可爱;赞美

【解析】【分析】

(1)本文写的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考查学生地球壮观的句子是那句话,(3)考查学生这段话将地球比作什么。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

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

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

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

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不太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

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

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

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

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

“真看不出!

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

”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

”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它黑黝黝地卧在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一句用的修辞方法

是________,这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丑石的________的特点。

(2)第②③段各写了丑石“无用”的哪些方面?

(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第2段中它不能________

第3段中它不能________

(3)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六段“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了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

(5)“丑石的伟大”在文中指的是?

(6)了解了丑石前后不同的遭遇,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

(1)比喻;形状极其蠢笨

(2)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浣纱捶布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了解了丑石前后的不同遭遇,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5)它的价值

(6)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着是多么伟大。

【解析】【分析】

(1)“它黑黝黝地卧在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一句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丑石的形状极其蠢笨的特点。

(2)第2、3段各写了丑石“无用”方面:

第2段中它不能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第3段中它不能浣[huàn]纱捶布。

(3)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第六段“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了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价值。

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

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5)“丑石的伟大”在文中指的内容是:

“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着是多么伟大。

”(6)了解了丑石前后不同的遭遇,大家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阅读能力,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0.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按要求做。

   五位壮士顺利地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

走哪一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给下面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壮士________

①强壮;

②雄壮;

③加强,使壮大

绝路________

①断绝;

②完全没有了;

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2)概括写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3)读了这段话,五壮士的________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答案】

(1)③;②

(2)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壮士不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