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736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赤壁赋》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赤壁赋》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赤壁赋》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赤壁赋》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师版.docx

《《赤壁赋》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师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教师版.docx

《赤壁赋》教师版

《赤壁赋》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文言知识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课前预习】

诵读课文,掌握词句

温馨提示:

反复诵读,读出文章的美

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

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

(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

如: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5、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

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本文的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诽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何谓“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

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写作背景】

(一)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

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二)《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预习反馈】

1、字词正音

壬戌()()余音袅袅()扣弦()

渔樵()愀()然匏()尊

举酒属()客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倚歌而和()之歌窈窕()()之章

少()焉嫠()妇冯()虚御风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桂棹()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

2、解释加点词语

(1)白露横江

(2)凌万顷之茫然

(3)歌窈窕之章

(4)击空明兮溯流光

(5)倚歌而和之

(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9)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0)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质疑探究】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侣鱼虾而友糜鹿

(5)正襟危坐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下列句子属于什么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2)客有吹洞箫者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5)而今安在哉?

(6)凌万顷之茫然

(7)何为其然也?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渺渺兮予怀

(10)而又何羡乎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乐-悲-乐

【当堂检测】

4、文学常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使时,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同时写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B.后人习惯把前一赋称为《前赤壁赋》,我们的课文选的就是前一篇赋。

C.这篇赋中作者谈到三国赤壁之战时,周瑜破曹军于赤壁,其地方就是黄州的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也有这样的明证,“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这篇赋在写法上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虽然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但仍保持了押韵和骈偶句式等特点。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并识记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清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掌握课文大意,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预习反馈】

背诵全文。

小组互相抽查文章的文言知识点。

【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

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3、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感情色彩如何?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3)“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4)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4、结合全文,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消极和积极地心态。

【总体提升】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1.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弥月不雨。

弥月:

满一个月B.岁且荐饥。

荐饥:

连年灾荒

C.寒者不得以为襦。

襦:

短裤、下裙D.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

高兴

2.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雨麦于歧山之阳灌水之阳有溪焉

B.举酒于亭上以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C.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

D.皆雨之赐也使天而雨玉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病者以愈。

②盗贼滋炽。

A.①生病的人因而痊愈。

②盗贼也猖獗起来。

B.①治病的人使百姓痊愈。

②盗贼也猖獗起来。

C.①生病的人因而痊愈。

②盗贼也安分守己了。

D.①治病的人使百姓痊愈。

②盗贼也安分守己了。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一句“亭以雨名,志喜也”,既把命名之由说清,也指明了文章的主旨。

B.第一段中引用了三个历史故事,说明“喜则名物”的惯例,先单说“喜”意。

C.第二、三两段把“喜”“雨”“亭”三者结合起来,前段虚拟后段实写,前段正叙后段反问,互相映衬,道尽了喜雨之情。

D.末段歌词,谓从太守、天子、造物到太空,均可居得雨之功,涉笔成趣,与全文轻松幽默的风格复相谐和,对写透一个“喜”字,是很好的补笔。

E.此篇题小旨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却无枯燥说教之感。

答案

(1)解析:

C项中“襦”为“短衣、短袄”。

答案:

C

(2)解析:

A.山之阳为南,水之阳为北;B.两个“属”都通“嘱”,都为“劝客人饮酒”;C.第一句的“不”为“没”,第二句的“不”为“不是”;D.第一个“雨”为名词,第二个“雨”为动词,下雨。

答案:

B(3)答案:

A(4)解析:

C项“前段虚拟后段实写”说法不当。

D项对文章风格的评说不当。

答案:

CD

【课后作业】

文赤壁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

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

其实那是给他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

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

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

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

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

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

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

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

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

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

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第5自然段: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主观情绪:

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

“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⑴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

“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指哪些具体内容?

请分条概述。

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⑵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轼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

请具体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取胜的原因:

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