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537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docx

民族主义音乐赏析

什么是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

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代表作,如:

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相对独立的民族主义音乐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但由于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因此他们成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民族乐派兴起背景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

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俄罗斯、东欧、北欧各国。

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兰的莫纽什科,匈牙利的埃尔凯尔,捷克的斯美塔纳、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国的格林卡和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人团(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等。

此外,受上述民族乐派思潮的影响,在南欧的西班牙,也出现了阿尔韦尼斯和格拉纳多斯为代表的复兴民族音乐的作曲家。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在欧美各国,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民族乐派的形成

  民族乐派是在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随着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近代文化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欧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

其中的音乐家即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

他们创建民族的歌剧院、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收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力求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作品,以建立本民族近代专业音乐,改变西欧音乐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压制的落后状况。

 此外,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也为民族乐派的产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作曲家肖邦和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炽热爱国感情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成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

30、40年代,在俄国首先出现了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作曲家格林卡,他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并在艺术上达到与西欧专业音乐并列的水平。

50年代后,各国接连涌现一批杰出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促使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体现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两方面上。

  题材内容:

可分为以下4类作品:

    第1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

作曲家借此影射现实,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如埃尔凯尔的歌剧《邦克总督》,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3首《莎尔卡》、第5首《塔博尔》、第6首《布拉尼克》,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等。

  第2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

如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2首《伏尔塔瓦河》、第4首《波希米亚的田野和森林》、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德沃扎克的歌剧《水仙女》、格里格的许多钢琴抒情小品等。

   第3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

如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美塔纳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都包含着抒发作者对祖国、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4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表现现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作品。

如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当即引起统治者的惊恐并遭到禁演;斯美塔纳的合唱曲《自由之歌》和钢琴曲《革命进行曲》,曾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中鼓舞了人民群众。

民族乐派的主要创作,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与民族民主运动相联系,许多作品深深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艺术风格: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体裁和音乐语言上。

体裁

  民族乐派主要的创作领域是歌剧、交响曲、钢琴曲等。

除了斯美塔纳创造了交响诗套曲外,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基本上是沿用西欧古典、浪漫派时期的各种音乐体裁,但着意使之具有本民族的风格,创立本民族的歌剧、交响曲和钢琴曲,从而为这些音乐体裁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民族化、群众化的创作道路。

如斯美塔纳的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音乐始终贯穿着捷克乡村的民间舞曲、器乐曲以及具有民歌音调特点的独唱和农民合唱曲,成为捷克的第1部民族歌剧。

格林卡的历史歌剧《伊万·苏萨宁》,其音乐曾被贵族文人嘲讽为"马车夫"的音乐,这恰好说明了它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血肉联系,被誉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之作;格林卡的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直接引用两首民歌作主题,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常见的衬腔复调和变奏发展的手法,模仿民间乐器的独特音色,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许多作曲家不仅把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舞曲引入歌剧、交响乐等大型作品中,而且常把它们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创作出管弦乐或钢琴的民间舞曲,如斯美塔纳的钢琴组曲《捷克民间舞曲》、德沃扎克的管弦乐组曲《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钢琴组曲《挪威农民舞曲》等。

音乐语言

  民族乐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创造出作曲家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

其中民族特点最鲜明的因素是:

调式、旋律及和声。

在调式上,许多作品以大小调为主,同时间插民族民间音乐中特有的各种调式和音阶,如各种民间自然调式、升高四级音或七级音的小调、五声音阶、大小调交替以及少量的全音音阶等;在旋律上,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特性,如旋律线大多以自然音进行为主,以有别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变化音进行,给人以质朴亲切之感。

其节奏复杂多变,节拍不对称,变换亦不规则;在和声上,穆索尔斯基和格里格的表现手法尤为大胆、新颖,富于描绘性和色彩性。

在他们的作品中,出于不同表现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特殊结构的和弦、复和弦,以及各种和弦的意外性连接,有时突出传统或民间调式功能和声,有时又故意模糊其功能作用,造成调式与和声不明确或朦胧等,其中在某些方面预示了印象派的和声语言。

狭义上的民族乐派包括四位代表人物:

北欧民族主义音乐及作曲家:

格里格(挪威)西贝柳斯(芬兰)

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及作曲家:

德沃夏克(捷克)斯美塔那(捷克)

爱德华·格里格

英文:

EdvardGrieg

籍贯:

挪威

性别:

国籍:

挪威

出生年月:

1843年6月15日

去世年月:

1907年9月4日

职业:

艺术作曲家

毕业院校:

莱比锡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

人物简介:

格里格是一位挪威民族主义音乐的作曲家。

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

努力钻研民间音乐,并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

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 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

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人物评价:

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为主,虽然充满民族音乐特色,但却从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于创作,在真实的创作中把民族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

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作品赏析

钢琴组曲《挪威农民舞曲》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

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

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

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

简·西贝柳斯

英文:

JeanSibelius

籍贯:

芬兰

性别:

国籍:

芬兰

出生年月:

1865年

去世年月:

1957年

职业:

艺术作曲家音乐家

成就:

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重要事件:

24岁时赴德国学习音乐第一首音乐诗《萨迦》

代表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芬兰颂》《图翁涅拉的天鹅》《忧郁圆舞曲》

人物简介西贝柳斯是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

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

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人物评价西贝柳斯一生都在为芬兰音乐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和芬兰音乐的民族独特性努力不懈,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反映芬兰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宣称自己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但是,许多人相信:

未来将把西贝柳斯的名字放在所有时代的伟人当中,并且应该在贝多芬的旁边。

作品赏析《芬兰颂》

  芬兰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

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

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

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

外文:

BedoichSmetana

国籍:

捷克

出生地:

捷克莱托米希尔

出生日期:

1824年3月2日

逝世日期:

1884年5月12日

职业:

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

主要成就:

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

《达里波尔》,《里布舍》

 人物简介斯美塔那,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

被誉为"新捷克音乐之父",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捷克民族歌剧的创始人,在体现音乐的民族性方面,他将捷克民间音乐素养充分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少直接采用民歌,却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及意味。

斯美塔寻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作曲家,这种精神明显地体现了他在音乐中。

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主要作品有歌剧《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等近10部。

1884年5月12日因梅毒逝世于布拉格。

 人物评价斯美塔那用他对祖国--捷克的热爱,创作了很多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

创作风格先后受到德国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影响以及李斯特交响诗的影响。

晚年在创作上着意汲取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波西米亚素材,提倡发展和体现民族音乐风格,成功地把通俗题材加以美化和艺术化。

创作范围广泛,包括歌剧、合唱、交响诗、室内乐以及钢琴曲等。

歌剧《被出卖的新娘》(1866)的上演,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他是一位民族作曲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提倡民族音乐,他领导的男生合唱团"布拉格赫拉霍尔"以"心向祖国"为号召,在捍卫民族文化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作品赏析《我的祖国》

在斯美塔那的器乐作品中,标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最著名,它像一幅富于诗意的画卷,抒发了祖国深沉挚爱的感情。

这部在立意和结构上均有创作的作品成国后来史诗性交响写作的范本。

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

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

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作品共分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描写古代捷克的光荣历史

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写纵贯捷克的沃尔塔瓦河的风光

第三乐章《沙尔卡》描写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

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生动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

第五乐章《塔波尔》和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描写了人民与异族压迫者的斗争。

  六个乐章都可以单独进行演奏,其中最著名的是完成于1874年12月8日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曲中所描写的沃尔塔瓦河(捷克民族的母亲河)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是捷克民族的摇篮。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捷克语:

AntonínLeopoldDvo?

ák

出生地:

布拉格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尼拉霍基维斯村

性别:

国籍:

捷克

出生年月:

1841年9月8日

去世年月:

1904年5月1日

职业:

演艺捷克著名作曲家

代表作品:

《第九交响曲》《斯拉夫舞曲》《摩拉维亚二重唱》等。

 人物简介德沃夏克生于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拉霍奇夫斯,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去世;他是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第9"自新大陆"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等。

 人物评价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取系。

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做的且大努力:

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日常生活画面,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捷克古代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

   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国和巩固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只是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瞩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间音乐,他也转向摩拉维严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视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在他那举世闻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奥德捷梅克、波兰的玛祖卡和波罗涅兹、南斯拉夫的科罗、乌克兰的屯卡,就同波尔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特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并蓄。

 

 德沃夏克生于布拉格附近的尼拉霍柴维斯,父为乡村小客店主和屠夫。

在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三年后,1862起在布拉格民族剧院乐队演奏中提琴十一年。

为合唱和乐队而写的爱国主义《赞歌》获成功后,专心从事创作,作品受布拉姆斯推举获官方奖学金。

曾九次访英国,并旅德、俄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倍受欢迎。

1891年获剑桥大学荣誉音乐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布拉格大学教授,十年后任院长。

1892年-1895年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创作了他最为流行的旅美时期的几部作品。

回国后致力于教学和创作,培养出苏克、诺瓦克等后一代捷克音乐家。

 德沃夏克的创作力旺盛,作品涉猎体裁广泛。

他的歌剧具有很强的抒情气质,多在国内演出,主要作品是:

《雅各宾党人》、《魔鬼与凯特》、《水仙女》和《阿尔米达》。

 德沃夏克在吸取民间音乐素材方面不像斯美塔那集中于捷克,而是以更广阔的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来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

他的两集16首《斯拉夫舞曲》不仅有捷克民间舞曲,还包括斯洛伐克、波兰的民间舞曲,乌克兰的民间叙事曲更是他特别钟爱的。

 德沃夏克对于独特风格的民间音乐的敏感性,使他在美国短短几年,就很快熟悉吸收了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

美国时期作品中《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和《F大调四重奏》(OP96)既有作者对美国繁忙的都市和宁静乡村的感受,对黑人、印第安人的深刻印象,又有异乡作客的思乡之情。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他最深情动人的作品。

他对黑人、印第安人音乐的态度,对美国艺术音乐的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德沃夏克虽然创作有交响序曲《在大自然中》、《狂欢节》、《奥赛罗》、交响诗《金纺车》、《野鸽》等,但是还是以交响曲作曲家而著名。

斯美塔那以描绘性和音画性的标题交响诗出色,而德沃夏克以质朴、自然的交响曲见长。

他以良好的音乐结构感,将民族的清新节奏,通俗歌唱的旋律自然地溶于传统的交响曲体裁之中。

他的《第八G大调交响曲》具有宜人的田园气息。

而表现捷克人民坚定、顽强性格和意志的《第七d小调交响曲》是他最成功的交响曲。

 在音乐会上,常常能够观赏到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合唱歌曲---《念故乡》。

这支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青青,风凉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

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同享共欢乐。

"

 《念故乡》一歌是根据捷克大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的代表作---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又译《新世界交响曲》,1893)第二乐章的主要旋律改编而成。

这个乐章在整部交响曲中最为动听,所以也最为著名。

因此,在音乐会上,它经常被作为一首独立的乐曲来演奏。

 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由于深受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他努力发扬民族音乐,是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继"新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纳之后,德沃夏克为捷克的民族音乐奠定了基石。

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名字最广为人知。

 这位享誉全球的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他的父亲继承祖业,是布拉格郊区的一个小客栈主人兼屠夫,同时又是个优秀的业余音乐家,擅长演奏小提琴等乐器,还能谱写舞曲。

儿时的德沃夏克,是在捷克民谣和舞曲声中长大的。

16岁那年,他得到舅父资助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

两年后这位屠夫的儿子以优异成绩毕业,担任布拉格国家剧院的中提琴师,从此走上音乐的道路。

 任中提琴师时,德沃夏克开始作曲。

他成为作曲家,完全是靠自学成功的。

他自称:

"我向大自然学习,以上帝和自己为师。

"青年时代,他写过很多作品,但对这些乐曲总不满意,许多乐谱都被他付之一炬。

他对此诙谐地说:

"我时常有足够的纸来生火。

"

   在创作过程中,德沃夏克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

他的音乐独树一帜,有一种质朴、自然、纯净和与生俱来的透明感。

奇迹终于出现:

德沃夏克作为职业作曲家活跃在音乐界,并被布拉格音乐学院聘为教授。

他就这样由乡村屠夫的儿子,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驰名世界的音乐巨匠。

   1892年9月,德沃夏克应邀到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

初到美国,这里的民主气氛博得他的好感,但是这个国家的种族歧视又使他极为不满。

抵达美国不久,他便开始构思自己的第九部交响曲。

由于这是在旅居美国期间创作的,因此他将作品命名为《自新大陆》。

第二年5月,这部交响曲即告完成。

 《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

这部交响曲反映了一个捷克人对美国这个"新大陆"所产生的种种印象与感受,以及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示,吸取养料,创作出自己的旋律。

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欢快曲调中,能不时瞥见美国移民者们朝气蓬勃的谷库舞,以及碾米时闲谈的景象;第二乐章那段美妙的"慢板"(一般交响乐有四个乐章,每章速度各异,而尤以慢板乐章---往往是第二乐章---最为动人)则显露出黑人歌曲的特点。

   创作《自新大陆》时,德沃夏克深受美国著名进步诗人朗费罗(1807-1882)那部具有史诗意义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1855)的影响。

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同情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痛苦遭遇。

《海华沙之歌》为他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美洲印第安民族的英雄史诗。

诗人以印第安人传说为素材,精心创作了这部长诗。

在宏大的史诗里,他描绘了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一生克敌制胜的种种英雄业绩,塑造出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海华沙的光辉形象。

 《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是德沃夏克从朗费罗长诗里的一章---《森林中的葬礼》中获得创作灵感的。

该诗篇描写海华沙心爱的妻子明内哈哈在饥荒与瘟疫的双重威胁下,奄奄一息,同思念中的远方丈夫诀别时的痛苦心情。

那种动人的感情强烈震撼了作曲家,他将自己的感受全部注入到作品里,因此从他笔端流出的旋律极其感人。

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整部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并将它誉为"德沃夏克最受欢迎的交响曲"、"欧洲十大交响曲之一"和"捷克第一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似乎成了德沃夏克的代名词。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

一开始,管乐器演奏出一连串阴郁的和弦,随后由英国管缓缓吹出那如泣如诉、优美而又伤感的旋律---其浓郁的乡愁之情,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身在异乡为异客,尽管这个新大陆很精彩,但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

 这一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感人至深,很快便被作曲家们纷纷改编为思念故乡的歌曲。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三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优秀的当属德沃夏克的学生、美国音乐家费西尔改编的《念故乡》。

费西尔的合唱曲首先在美国广为流行,家喻户晓,后来唱到了各个国家,同时也传入中国。

 中文版《念故乡》的词与曲珠联璧合,十分成功。

那么中文版《念故乡》的译配者究竟是谁呢?

近年出版的《念故乡》CD里附着的歌词本上只写道:

"选自德沃夏克《自新大陆》",并未署改编者和译配者的姓名。

翻阅老歌本,上面写得也不清楚,甚至上网都没查出结果来。

这令人不禁怀疑:

难道它已经"佚名"啦?

经过向音乐界人士请教,终于得知英文版《念故乡》的改编者确是美国音乐家费西尔,中文译配者则是我国早期的音乐人李抱忱(1907-1979)和他在燕京大学时的同学郑萍因(郑骞)。

看来早在20世纪前半叶,我国那些有眼光、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工作者,就已经参与创作了这首优美动听的世界经典歌曲。

这一发现令人感到欣慰与自豪。

 

 《第九交响曲》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这部《第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