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536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docx

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

2007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B.铁犁铧的发明C.牛鼻环的使用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从词语“回头是岸”、“游刃有余”、“舍生取义”能联想到的中国古代教派或学派的有:

①佛教 ②道家  ③墨家   ④儒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政府按人口分田的制度最早出现在

A.汉朝B.三国C.北魏D.唐朝

5、从宋代话本到元代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6、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

其中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

A.“自由是天赐的”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D.“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7、“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这里的宗教和法律分别是指

A.天主教和大陆法B.伊斯兰教和民法典

C.基督教和私法D.天主教和商法典

8、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②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有资料说: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

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

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

从上述资料中无法获取的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的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B.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私人创办的D.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

10、下列历史事件中,对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科学、进步最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1、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社会调查中,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墙上有几个暗红大字,班驳模糊,第一、第二字笔画残缺,第六个字已辨认不清:

“丁十豪,分田□”。

正当大伙为这些文字的含义与书写年代而争论不休时,有一个同学又发现墙缝中夹着的一张发黄的照片(右图),由此他们得到一致的结论是:

A.太平军的战斗檄文

B.北伐军留下的标语

C.红军斗争的见证

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12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些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③推进社会主义改造④实现各阶级、阶层的团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13、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4、1983年12月1日起我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1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决策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

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政治权利是    

A.选举权利 B.自由集会C.民主监督权D.行政申诉权

16、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17、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对外殖民的地区,第一个来到东方殖民,最后一个离开东方的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英国D.荷兰

18、2007年3月13日英国发行新版20英镑纸币,正面仍是英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背面则由现在流通的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改为18世纪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头像。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的是

A.政府应积极支持、调节资本主义的发展B.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C.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事务D.彻底解除封建主义的束缚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俄德的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20、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21、下列关于“冷战”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①给世界带来了安宁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④制止了新的世界力量的产生

A.②③B.①③

C.②④D.①②

22、右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B.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

23、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A.发展中国家掌握着主导权      B.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

C.平等地面临风险和机遇      D.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 

24、图中的“第二次现代化”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的最恰当解释是

A.由于第三产业的出现

B.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C.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利用

25、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石工》:

“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

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

”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石工》

库尔贝(1819-1877)法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必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6题各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第30题13分,共计66分。

26、(12分)阅读如下三则反映唐宋商业经济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

《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8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

为什么?

(4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古越族是岭南土著居民。

他们创造了岭南的古代文明。

南越文化作为土著文化主体,代表了岭南文化在上古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但比起中原汉文化,它毕竟是落后的。

……秦汉进军岭南,也是有组织的移民。

这不仅增加了开发岭南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岭南文化环境。

他们与土着越人和睦相处,从事艰苦劳动,成为开发岭南的先驱,同时也为发展岭南农业耕作和手工业技术,以及兴教办学等提供各种人才。

在他们浸染、熏陶之下,华夏文化开始在岭南生根,也标志着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岭南文化发展基石。

此后历经东晋初、唐末、元初,清初前后多次大移民,不但广东人口民族成份发生巨变,汉人成为当地居民主体,而且广东文化结构也非昔日可比。

土著文化不是被汉文化融合、改造,就是作为底层文化积淀下来,与中原文化差距也缩短了。

大抵在明清之交,以中原文化为脊梁,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广东文化构架已经形成。

汉族南迁与土著居民的汉化和居地收缩都是同步进行的。

这些土著居民后来演变为黎、壮、瑶,畲、苗等少数民族,他们退居山区,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多彩多姿的岭南文化—个组成部分。

此外,历史上移居广东的还有海内外回民和北方满人。

他们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样为岭南文化增添异彩。

南迁广东的汉人,由于他们的源地,入居时间早晚和分布地区环境的不同,大约在唐宋时期,渐渐分化,发展为广府、福佬和客家三个民系。

他们除了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在语言、风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都成为广东文化区划的基础。

——摘自司徒尚纪著《广东文化地理》

请回答:

从材料可以看出推动岭南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依据材料概述岭南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指出岭南文化的特点。

(13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时期,我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近代文明开始萌发。

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锻工立花轿,纱工立广化寺桥。

——(乾隆)《苏州府志》

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为可笑。

——《雍正朱批谕旨》

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请回答:

(1)透过上述材料,你获得哪些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历史信息?

(3分)

(2)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实现社会转型?

试从政策因素方面加以分析。

(4分)

(3)康有为认为,欧洲的成功在于“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依据上

述图片材料,简要说明英国在“新政新法新学新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4分)

(4)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分)

 

29、(14分)黄安年教授指出:

“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结合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总结两次改革给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0、(13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兴起。

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历程。

 

三、选答题(31、32题任选一题完成,9分。

31、(9分)改革是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

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

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问: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属于哪种类型的改革?

两者有哪些主要的异同点?

 

32、(9分)阿兰·佩雷菲特(法)在其《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提到: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戛尔尼感慨道:

“中华帝国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那么,“康乾盛世”时代的康熙皇帝做了哪些大事来维护清王朝这艘“旧船”的?

 

2007届新课标高三历史联考试题

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C

B

C

C

D

C

C

C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A

A

C

B

A

B

B

D

B

分析:

1.B解析:

甲、丙、丁分别是先代贵族、功臣和同姓王族,属于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故用排除法剔除ACD三项。

2.A解析:

因为未安装犁壁以前,牛耕需要牛和人力相对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够高,不利于推广。

3.C解析: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佛教习语,“游刃有余”来自道家代表庄子的《庖丁解牛》,“舍生取义”来自儒家代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4.C解析:

根据北魏最早实行均田制的史实,当时政府按人口分配一定土地给百姓,百姓每年要缴纳租税和服徭役兵役,故C项符合题意。

5.B解析:

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宋话本、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产生的共同原因。

6.C解析:

A项观点源自启蒙运动时期的百科全书派,B项观点源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D项观点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故用排除法剔除ABD三项。

7.C解析:

基督教在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故排除ABD三项。

8.D解析:

根据题中“五口通商后”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中现象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列强已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清政府不能再维持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③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

9.C解析:

根据“‘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可获取A项信息,根据“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

”可获取BD两项信息,无法获取的信息是C项。

10.C解析:

根据“民主、科学”关键词可联想到新文化运动,它是对辛亥革命的思想“补课”,同时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等,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11.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土墙上的六个字是“打土豪,分田地”,这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

12.A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49年到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之后又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存在,积极参与各种国家大事,为新中国初期各项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13.C解析:

根据题中关键词“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增长率”,可发现当时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重工业比重过大,农业比重迅速降低,很容易得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的结论。

ABD三项与题目无直接联系。

14.B解析:

布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象征,改革开放后取消布票反映了中国政府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用市场调节代替行政手段,故②③明显正确,①④在题中不能体现。

15.C解析:

题中体现出群众可以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和基层政府恳谈,这反映了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

16.D解析:

题中四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改革或革命,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措施符合本国国情和当时实际情况,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髓。

17.A解析:

根据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建立马六甲等殖民据点和1999年葡占澳门回归中国怀抱的史实,可知A项符合题意。

18.A解析: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学说,A项主张国家调节资本主义发展,属于20世纪的国家干预经济学说。

19.C解析:

俄德两国议会制度不够发达,专制主义影响巨大,和两国是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密不可分。

而英美两国通过革命和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反动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故议会政治比较成熟。

20.B解析: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取消了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

21.A解析:

美苏两国进行“冷战”在世界各地展开争夺从而带来了动荡不安,故①错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互相遏制从而谁也不敢发动大规模的直接战争,故②正确;为了在对峙中取得优势,两大阵营不同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自己,故③正确;20世纪60年代后欧共体、日本、中国等世界力量中心不断形成,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④错误。

22.B解析:

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主要由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反映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符合时代趋势和潮流。

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彻底放弃对华敌视政策。

23.B解析:

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推动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所以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有利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既获得发展机遇,也使本国经济主权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故B项最符合题意。

24.D解析:

抓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影响最大这一关键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25.B解析:

《石工》这幅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注重表现社会现实,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流派。

二、必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6题各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第30题13分,共计66分。

26、(12分)

(1)状况:

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8分)

(2)重农抑商。

(2分)原因:

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2分)

解析:

回答第一问时,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用信息。

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

回答第二问时,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

27、(13分)

(1)决定因素:

汉族(或华夏文化、中原文化、中原移民)的到来(2分,答“民族融合”只给1分)

(2)发展轨迹:

上古时期古越族创造了以南越文化为主体的土著文化;秦汉有组织的移民南迁改善了岭南文化环境,促进了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岭南文化发展基石;东晋至明清之交,以中原文化为脊梁,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广东文化构架已经形成。

(每点2分,三个重要阶段概述得清晰、简洁的加1分,共计7分)

(3)特点:

多元性、多样性、地域(地方)性、包容性、民族性等(答中其中4点给4分)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读透材料,有效提取关键信息,切忌胡乱罗列无效信息或者随意摘录材料原文。

回答原因时要从民族迁移方面找答案,回答轨迹和特点时思路要全面清晰,对岭南文化发展历史整体把握分析。

28、(14分)

(1)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劳动力市场);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批判君主专制,出现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

(3分)

(2)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分)

(3)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取代封建专制;法治取代人治;以启蒙思想(理性)批判专制主义;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

(4分)

(4)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打破闭关自守的状态;加速封建制度(自然经济)的解体。

(或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3分)

解析:

回答第一问时,要紧扣住材料中的“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现象、山右地区择业观念变化、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评价等有效信息。

回答第二问时,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考虑。

回答第三问时,根据图片中提供的英国光荣革命、启蒙思想家洛克、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这三方面的关键信息,可以完整有效的组织正确答案。

回答第四问时,全面深入考虑鸦片战争对中国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从政治上冲击封建专制、经济上瓦解自然经济、外交上打破闭关锁国政策等方面展开叙述。

29、(14分)

(1)面对危机,这两位政治家给各自的国家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1分)

罗斯福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实行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干预政策,创立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5分)

邓小平在极“左”思潮带来的动乱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边缘的情况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顶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冲击,使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快速发展。

(5分)

(2)启示:

①任何国家要向前发展,必须依据国情进行改革。

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③面对社会危机,应当制定出可以使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不可超过3分。

解析:

回答本题需要考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就“20世纪两位伟大的改革家”这一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并运用政治经济原理总结两次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0、(13分):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诞生;(3分)

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践:

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3分)

社会主义实践由理想到现实:

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2分)

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

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3分)

社会主义模式由单一到多元:

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解析:

全面掌握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知识,然后理清思路,按不同角度加以阐述其发展历程,如理论从空想到科学,运动范围从一国到多国,模式从单一到多元等。

三、选答题(31、32题任选一题完成,9分)

31、(9分)

类型:

都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