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420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docx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项目名称: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首席科学家:

饶毅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

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

教育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围绕攻击与亲和行为不同水平的神经机制与攻击与亲和行为神经机制的发育及异常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应用从分子生物、细胞电生理、心理、神经影像、到医学基因组学的多种研究手段,对冲突与亲和行为的生物机理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研究。

在分子水平,我们将研究鱆胺受体(GPCR)对攻击行为的作用;研究表达外激素敏感的嗅受体(olfactoryreceptor,OR)的神经元在果蝇攻击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果蝇五羟色胺受体(d5HT1bR)在求偶行为中的作用;我们将充分证明小鼠五羟色胺(5HT)和5HT神经元在亲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小鼠亲和行为中5HT和其他分子的关系,特别是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关系。

在细胞水平,我们将运用最新的多电极推进器同时记录多个单细胞的活动研究动物的社会信号在前脑中的表征和编码,并整合脑切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神经示踪、遗传操作、和光学成像来研究编码社会信号的神经通路在细胞及网络水平的机制。

我们还将研究社会信号的编码与社会行为的相关性及生理机制及社会信号和激素线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整合的生理机制。

用细胞电生理等手段阐明在小鼠中不同的社会信号在内侧杏仁核及下丘脑中的编码方式及五羟色胺、雄性激素等对编码方式的调节。

对野生型及五羟色胺基因剔除小鼠完成多个单细胞的记录,发现社会信号的编码的改变与社会行为变化的相关性,发现五羟色胺及雄性激素对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社会学习与电生理特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在神经网络水平,将利用现代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和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神经网络水平阐明人类共情和自我表征在攻击与亲和行为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和心理机制;确定可能包括扣带回,前额叶,脑岛和杏仁核在内的多个脑区组成的相关的神经网络,确定这一神经网络中各子系统在攻击与亲和行为中的功能,并且结合功能神经影像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确定各子系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功能变化,阐明这些神经和心理机制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表现,探讨通过调控共情的神经和心理机制来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及其相关的神经认知基础。

在行为水平,我们将研究儿童攻击性和亲和性行为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同时将神经成像技术与分子基因方法相结合,反应儿童攻击和亲和行为发展的大脑功能性、解剖性、以及生化性特征,为培养儿童的亲和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干预提供研究依据。

我们也将结合神经影像技术,研究大脑情绪系统、奖赏系统、执行控制系统的变化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阐明两难情境下个体合作行为的产生机制,以及个体的合作行为如何受认知、情绪系统功能变化的调节和儿童公平决策行为的发展规律。

在基因水平,我们将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技术与方法,筛选孤独症和同性恋的候选基因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并对确定的易感基因进行功能研究。

(1)从全基因组角度对孤独症和同性恋的易感基因进行筛选,预期确定6-8个与孤独症关联的某些重要分子和信号通路起特定调节作用的候选基因、4-6个与同性恋关联的影响人类性分化的的候选基因,为下游功能研究提供目标。

(2)采用经典统计方法、SNP协同块和熵等方法,将临床病理学、遗传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和数学概念融合,分析目前尚未明确的多个潜在功能一致的基因交互作用。

(3)基于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结果,建立细胞和动物模型,对易感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阐述神经递质、细胞编码、神经网络等不同水平神经机制在攻击与亲和行为中的作用,阐明与攻击与亲和行为相关的社会信息的编码与行为调控的神经机制,阐明与攻击和亲和行为发育和发展的神经机制,以及与异常攻击与亲和行为相关的易感性基因。

预计五年内争取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学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发表高质量的科学论文。

五年预期目标:

1.在分子生物学领域:

发现参与动物攻击和求偶行为的一些关键分子,一些细胞、脑区域。

在理论上阐明攻击和求偶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发表数篇有影响的论文。

2.在细胞生理学领域:

发现在小鼠中不同的社会信号在内侧杏仁核或下丘脑中的编码方式及至少五羟色胺及雄性激素对编码方式的调节。

对野生型及五羟色胺基因剔除小鼠进行多个单细胞的记录,发现社会信号的编码的改变与社会行为变化的相关性。

对内侧杏仁核及下丘脑脑切片记录,发现五羟色胺及雄性激素对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进一步完成社会学习与电生理特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数篇有影响的论文。

3.在神经影像领域:

利用现代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和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神经网络水平阐明人类共情和自我表征在攻击与亲和行为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和心理机制;阐明这些神经和心理机制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表现,探讨通过调控共情的神经和心理机制来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及其相关的神经认知基础。

发表数篇有影响的论文。

4.在行为研究领域:

结合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影像技术,揭示儿童攻击和亲和行为的发展及其相关的神经组织的变化规律,特别阐明大脑情绪系统和奖赏系统与个体攻击和亲和行为发展的关系。

发表数篇有影响的论文。

5.在医学基因组学领域:

预期确定6-8个与孤独症关联的某些重要分子和信号通路起特定调节作用的候选基因、4-6个与同性恋关联的影响人类性分化的的候选基因,并分析分析目前尚未明确的多个潜在功能一致的基因交互作用,有助于建立孤独症和同性恋基因筛查和诊断技术以及新药靶点的发现。

建立细胞和动物模型,对易感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

发表数篇有影响的论文,申请发明专利3-5项。

预计通过本项目的执行,可以产生国际重要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推出几名国内一流学术骨干。

培养博士后20名,博士生20-25名,硕士生15-20名。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

本项目总体研究方案的学术思路和技术途径见图1。

攻击与亲和是两种相反的社会行为,我们在分子、神经编码、神经网络、行为发育和易感基因等五个水平研究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

本项目的基本思路是用还原论研究行为,我们认为进化过程中的基本社会行为可以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在模式动物中可以从分子、细胞和脑区来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遗传进行时空控制地操纵分子以确定分子在行为中的作用。

在人类,可以通过影像分析脑区、网络,通过分析药物的影响了解分子的作用,通过易感基因与行为异常的相关性研究基因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项目学术思路部分依据如下基础:

动物和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特别是原始的攻击与亲和行为,具有机理的相似性。

对模式动物的研究和对人类的研究,已经发现相同的分子及其机理。

这个基础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而是依据进化中原始行为保守的趋势,并且结合本项目组成员自己的研究成果所做的推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相同的分子(五羟色胺)参与果蝇和小鼠的特定亲和行为(求偶对象的选择),该分子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也起作用。

这些研究表明本项目提出综合研究动物和人类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人类社会行为异常的全基因组分析,既可得益于动物实验的结果,也可在动物研究中加以验证。

2)技术途径:

本项目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理学、神经影像学、发展心理学和医学遗传学等。

动物研究对象包括果蝇与小鼠等,人类研究对象包括正常人群和有异常攻击与亲和行为的个体(如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孤独症和同性恋个体等),从分子(如五羟色胺及神经肽)、细胞(如内侧杏仁核及下丘脑神经元)、神经网络(如人类和小鼠大脑杏仁核、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等)、行为(反社会人格的攻击行为和同性恋的求偶行为)等多个层面上阐明攻击与亲和行为的生物机理。

3)创新点与特色:

首先是思想创新。

本项目组成员认为特定分子是可以在看似复杂的社会行为中起关键作用,特定脑区和网络可以起核心作用,特定基因改变可以导致动物和人的社会行为发生特定的异常变化。

这些行为及其变化,可以用自然科学解释,而且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提出干涉行为的具体方法。

人类对于社会行为,无论是攻击性行为还是亲和性行为,有着长久的兴趣。

但是,具有新思路和新技术的研究者尚未大量涉足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

据美国统计,在过去30年中,攻击性行为的生物学研究没有显著增加。

只有少数几个实验室认为目前的技术能为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带来突破。

本项目组成员,就位于这为数不多实验室的行列,而且已经用已有和将要发表的结果,证明社会行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有效性。

本项目在技术上积聚了对于社会行为所需要的多学科优势技术,将极大促进多年未取得突破的社会行为研究领域进入全新的时期。

长期以来,本领域研究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技术。

大量应用从分子生物学最新技术、到现代成像和全基因组分析等强有力的技术,将起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本项目的特色是敢于在国际上率先推进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行为的机理。

多个在分支学科有专长的各课题组同心协力,交流思想,应用新方法,从而可以使本项目走在世界前列。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组织一个比较大的来自多个学科的研究队伍,对攻击与亲和行为的生物机理开展系统的跨学科研究,因而也没有相关的系统的理论产生。

本项目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可能在社会行为的分子机理和理论方面取得创新性发现。

本项目研究模式动物的课题组已经发现一些分子及脑区,已经知道这些分子和脑区与本项目研究人类的课题组所感兴趣的分子和脑区类似。

所以研究动物的课题组将十分有效地与研究人类的课题组交流、合作,从分子机理入手,结合细胞特性、脑区定位,特别注意同样的分子(五羟色胺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受体)及相应的脑区所起的作用。

4)可行性分析:

各课题组都有较强的人才队伍,拥有相关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技术和关键仪器设备,可以从分子生物、电生理、现代影像和基因组学进行综合研究。

各个课题组初步的结果(包括发表的和待发表论文)表明本项目主要的学术思想正确。

初步研究有较好的迹象支持已经发现的几个分子起关键作用。

在973进一步支持下,积极推进这些研究,有较大可能做出国际领先的成果。

本项目各课题组在各自领域有较强的基础,而且已经有共同点可以切实交叉,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可以使研究工作达到新的层面,在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5)课题设置:

本项目设五个课题:

(1)动物攻击与亲和行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动物攻击与亲和行为的细胞生理学研究;(3)人类攻击与亲和行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4)人类攻击与亲和行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5)人类亲和行为的医学遗传学研究。

五个课题之间密切合作并交叉,在分子与细胞水平的动物研究与人类神经网络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互相提供指导性信息并互相印证,揭示动物与人类相似或相异的神经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与发展心理学研究互补,提供理解攻击与亲和行为神经发育基础,分子与细胞水平的动物研究也与基因组学研究互补,有利于揭示攻击与亲和行为分子生物学基础。

课题1、动物攻击与亲和行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科学问题:

以果蝇和小鼠为模式动物,在分子水平分别寻找哪些鱆胺受体(GPCR)与攻击有关;五羟色胺的哪些受体和神经肽与雄-雄求偶有关;在细胞水平确定哪些GPCR神经元与求偶有关,哪些神经元与雄-雄攻击有关。

研究目标:

发现参与动物求偶和攻击行为的一些关键分子,一些细胞、脑区域。

在理论上阐明求偶和攻击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为诊断和治疗社会行为异常的疾病提供依据。

研究内容:

饶毅实验室已经揭示了果蝇的鱆胺对攻击的必要性。

我们将进一步运用分子、细胞、遗传等多学科的综合手段,研究多个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在果蝇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我们在研究神经递质对果蝇和小鼠社会行为的作用时,初步发现五羟色胺(5HT)与雄性求偶的选择性有关,阻断果蝇五羟色胺的传递,引起雄-雄求偶。

缺乏五羟色胺神经元的敲除雄鼠对雌雄同等追求。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第一个在果蝇和哺乳类保守的条件性选择的信号。

我们将严格证明5HT在求偶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其机理。

经费比例:

10%

承担单位:

北京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

饶毅

学术骨干:

孙芸、张娴、方万、刘琰、张莎莎

课题2、动物攻击与亲和行为的细胞生理学研究

在本研究课题中,我们将运用本课题组最新开发的同时记录清醒小鼠多个单细胞活动的方法,研究动物的社会信号在前脑中的表征和编码。

我们将整合脑切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神经示踪、遗传操作、和光学成像研究编码社会信号的神经通路在细胞及网络水平的机制。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还研究社会信号的编码与社会行为的相关性及生理机制及社会信号和激素线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整合的生理机制。

研究目标:

(1)发现小鼠不同的社会信号在内侧杏仁核及下丘脑中的编码方式及五羟色胺和雄性激素对编码方式的调节。

对野生型及五羟色胺基因剔除小鼠完成多个单细胞的记录,研究社会信号的编码改变与社会行为变化的相关性。

(2)在内侧杏仁核及下丘脑脑切片的内记录细胞,研究五羟色胺及雄性激素对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社会行为与神经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的相关性。

研究内容:

(1)动物的社会信号在前脑中的表征和编码。

(2)社会信号的编码与社会行为的相关性及生理机制。

(3)社会信号和激素线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整合的生理机制。

经费比例:

20%

承担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

张健旭

学术骨干:

罗敏敏、谭洁、胡霁、仲纯、樊少鹏

 

课题3、人类攻击与亲和行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科学问题:

(1)共情(包括情绪理解与分享)在人类亲和利他行为中的作用及其神经认知机制?

(2)自我表征与共情的关系及其在人类亲和利他行为中的作用和相关神经认知机制?

(3)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共情神经认知机制的异常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4)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自我表征神经认知机制的异常及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研究目标:

利用现代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和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神经网络水平阐明人类共情和自我表征在攻击与亲和行为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和心理机制;阐明这些神经和心理机制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表现,探讨通过调控共情的神经和心理机制来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及其相关的神经认知基础。

研究内容:

结合功能神经影像学(高空间分辨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高时间分辨率脑电技术)与临床心理学评估方法,系统地研究正常人群和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共情与自我表征的心理和神经基础,确定可能包括扣带回,前额叶,脑岛和杏仁核在内的多个脑区组成的相关的神经网络,确定这一神经网络中各子系统在攻击与亲和行为中的功能,并且结合功能神经影像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确定各子系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功能变化,并结合临床心理学的训练方法,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干预培训,并结合功能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和临床心理学评估方法,对干预培训的结果给出科学的客观评估。

本课题将进行

(1)一般的心理学智力测试,包括记忆、计算、语言、情感理解、共情、理解他人信念等一般认知功能,以及与攻击和亲和行为有关的人格障碍指标;

(2)现代神经影像测量,包括与认知功能相关的特定脑区的血氧信号变化,神经电活动中与共情和自我表征相关的相位锁定成份和非相位锁定成份,这些电活动在大脑内的源组织。

经费比例:

20%

承担单位: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课题负责人:

韩世辉

学术骨干:

钱铭怡、方方、刘嘉

课题4、人类攻击与亲和行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

科学问题:

1)儿童攻击和亲和行为的发展规律。

2)大脑情绪系统的功能变化对个体的攻击性和亲和行为的影响2)大脑奖赏系统的功能变化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和亲和行为的影响3)大脑前额叶系统的功能变化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和亲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研究目标:

研究儿童攻击性和亲和性行为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同时将神经成像技术与分子基因方法相结合,反应儿童攻击和亲和行为发展的大脑功能性、解剖性、以及生化性特征,为培养儿童的亲和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干预提供研究依据。

研究内容:

(1)大脑情绪系统的变化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

(2)大脑奖赏系统的变化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

(3)大脑执行控制系统的变化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

(4)两难情境下个体合作行为的产生机制。

(5)个体的合作行为如何受认知、情绪系统功能变化的调节。

(6)如何有效地强化个体的合作行为。

(7)儿童公平决策行为的发展规律

经费比例:

20%

承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

周晓林

学术骨干:

罗劲、朱莉琪

 

课题5、人类异常亲和行为的医学遗传学研究

科学问题:

孤独症患者社会交往能力受损,缺乏适宜的社会亲和行为;而同性恋个体则表现为亲和对象偏离正常;这二种典型的异常亲和行为均具有显著的遗传易感性,但尚不清楚哪些基因单独或相互作用引起亲和行为的异常。

研究目标:

从全基因组角度对孤独症和同性恋的易感基因进行筛选,确定6-8个与孤独症关联的与神经发育高度相关的易感基因以及4-6个与同性恋关联的影响人类性分化的易感基因,分析多个潜在功能一致基因的交互作用,初步阐明相关基因的作用机理,寻找可能的药物作用新靶点,为孤独症和同性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内容:

(1)孤独症的遗传关联研究。

利用全基因组SNP芯片对孤独症进行基因分型;建立临床精神病理学、生物信息学和数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全基因组芯片SNP分型结果筛选孤独症的易感基因;对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到的阳性SNP和CNV等数据,用独立样本进行重复验证。

(2)孤独症易感基因的验证研究。

确定孤独症易感基因在小鼠脑内的表达模式,特别关注与孤独症密切相关脑区的表达模式,进而推测易感基因在神经发育过程的作用;建立易感基因RNA干扰和过表达细胞模型和模式生物模型,初步检测易感基因对神经发育的影响(本部分研究将与课题组1、2以及国内其它优势单位合作进行)。

(3)同性恋的遗传及脑影像学研究。

通过全基因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同性恋与正常对照SNP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同性恋的易感基因,并扩大样本进行验证,寻找可能与同性恋行为相关、影响人类性分化的基因;利用MRI3D成像、fMRI联合DTI成像技术,研究同性恋患者大脑结构的特征以及大脑性活动的神经回路异常。

经费比例:

30%

承担单位: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课题负责人:

刘靖

学术骨干:

许毅、郭延庆、王力芳、胡少华

 

四、年度计划

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

通过不同的Gal4品系,在果蝇中使用4种感受性别相关的外激素嗅受体(Or47b,Or65a,Or67dandOr88a)的GAL4品系分别表达shi或者TrpA1。

以便对它们进行功能性研究。

通过沉默Tph阳性细胞,来证明5HT在果蝇求偶选择中的作用。

通过条件剔除基因,获得中枢5HT神经元缺失的小鼠。

大量扩增这种小鼠,以便研究这些神经元的作用。

遗传背景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包括模式鼠的种类、品系、个体亲缘远近等)对配后选择、生殖以及攻击行为的影响,相应的信息素组成特点及其在调节这些行为中的作用。

在健康正常被试研究痛觉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

完成功能磁共振成像和事件相关电位数个脑成像实验研究。

发展和建立适合于ERP与fMRI等脑成像技术要求的、基于计算机网络互动的攻击性和亲和(合作)性行为的诱发与表达模式,初步探索伴年龄阶段个体攻击与合作行为的认知、神经基础;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条件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采用博弈任务,初步揭示儿童合作和公平行为的发展规律。

孤独症:

收集200例病例,完成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R)、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问题问卷(ABC)、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ADQ)、韦氏儿童智力测查(WISC-CR)的评定,排除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Rett’s综合征等疾病。

采集血样和提取基因组DNA,收集正常对照200例,采血并提取DNA。

同性恋:

研究的前期准备,性定向调查和染色体检查,样本的入组,收集100例同性恋者和100例正常健康对照;采血并提取DNA。

在果蝇中,分别构建4种嗅受体的UAS和2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GAL4和UAS转基因果蝇品系。

确定5TH与求偶的关系。

交配扩增获得足够的小鼠。

揭示一些影响鼠类社会行为的信息素分子。

将通过脑成像实验数据揭示参与痛觉共情的神经网络,揭示痛觉共情中神经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相位锁定和非相位锁定电活动的时程变化。

初步完成攻击和亲和社会行为实验范式的建立;获得不同年龄个体产生攻击性、合作性社会行为时神经活动的基本模式,建立神经活动与亲和社会行为之间的预测关系;完成学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被试的筛查和建档;确定追踪研究儿童被试,与追踪研究儿童的父母及老师建立联系,指导家长按期填写追踪纪录表。

建立完善的孤独症和同性恋病例收集方法及排除标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病例相关临床资料的完整性。

完成临床资料电子资源库的建立,并进行资料的同期整理和录入。

完成所收集病例DNA的提取工作,建立DNA和全血的遗传资源库。

完成数篇学术论文。

针对前一年构建的G蛋白偶联受体OCT2β,OCT3β的GAL4和UAS转基因和RNAi果蝇,选择性的与不同受体的GAL4品系杂交,抑制这些受体。

通过沉默(如Gal4/UAS-shits)或者激活(Gal4/UAS-TrpA1)表达不同嗅受体神经元,检测这4种神经元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枢缺失5HT神经元的小鼠,证明5HT在小鼠求偶选择中的作用。

通过沉默(如Gal4/UAS-shits)五羟色胺受体d5HT1bR神经元,检测这些神经元对求偶行为的影响。

天敌气味及其主要成分的暴露,对幼鼠生长发育及成年后攻击行为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利用电生理技术记录鼠类动物调控恐惧和焦虑行为的脑区内的细胞,研究天敌气味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征。

在健康正常被试研究自我表征和自我参照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完成功能磁共振成像和事件相关电位数个实验。

完成共情与攻击亲和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由扣带回等脑区组成的共情神经网络的活动方式在攻击和亲和行为中的变化。

考察大脑情绪系统、奖赏系统和执行控制系统的变化与发展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和亲和、合作行为的调节机制。

通过生化手段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个体产生各种行为时的大脑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刻画,探讨情绪系统和执行控制系统功能与行为表现的相关;进一步探察儿童合作和公平行为发展的个体差异,探索导致个体差异的因素,如一般认知能力或特殊领域认知能力。

进行孤独症全基因组的SNP芯片检测,完成相关实验,包括样本的处理、杂交及杂交后荧光信号的扫描,基因型的判读。

完成第一阶段大部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基因分型工作。

完成100例同性恋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全基因组SNP芯片检测,待基因型判读完成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分析。

开始进行同性恋者和正常对照各25例的3D成像、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数据的采集。

确定不同的鱆胺受体及其嗅受体神经元对果蝇攻击行为的影响。

确立5HT在小鼠求偶选择中的作用。

确定五羟色胺受体d5HT1bR神经元对果蝇雄性求偶行为的影响。

揭示天敌气味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编码。

确定特定神经网络各子系统在自我参照加工忠的作用,确定扣带回等脑区与共情有关的神经活动在攻击与亲和行为中的功能。

完成药物双盲和核磁扫描实验,利用催产素等情绪系统的调节作用,分析情绪系统功能的变化如何影响攻击性行为和亲和社会行为,确定情绪系统的功能变化对不同年龄个体会产生怎样不同的调节效果;确定不同认知能力如何导致个体在合作行为中的差异。

完成200例孤独症病例、200例正常健康对照;以及100例同性恋、100例正常健康对照的收集工作。

由于经费所限,先期完成200例孤独症病例与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