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二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321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第二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4第二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4第二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4第二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4第二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4第二课.docx

《必修4第二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4第二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4第二课.docx

必修4第二课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识记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的含义。

○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

○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与建议: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中,我们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这里应注意一个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

在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因此,不能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绝大多数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作了肯定的回答,只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作了否定的回答。

他们的观点被称作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实质是唯心主义。

第二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思考,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当然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研究物质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就必须首先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否则就不能称作哲学。

再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说明第一框课标要求的内容目标是1.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与建议中的要求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汇集资料: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讲第一框时,除了讲清楚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理论外,还应注意讲清楚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都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它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一框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哲学。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第一目,唯物主义。

这一目的基本逻辑结构是: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然后介绍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第二目,唯心主义。

这一目的基本逻辑结构是: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首先介绍什么是唯心主义,然后介绍唯心主义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

说明在讲第二框时,建议注意使用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

帮助学生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

当然,唯心主义哲学也可能会适应某一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而应该采取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那样的科学态度。

列宁把唯心主义比作“不结果实的花”。

这朵花是长在活生生的人类认识的大树上的。

(二)探究活动设计意图与操作建议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教材第10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说明在许许多多的哲学问题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哲学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天与人、道与器、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知与行等关系问题。

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可作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用(或作为联结第一、二课的导语),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

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

为什么呢?

这就自然过渡到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的内容。

第二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教材第11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基本问题。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对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概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处理好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操作建议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角色的活动中,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也可以就某一个角色进行深入的讨论。

比如,学生在处理自己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你是根据什么确定学习计划的?

你的学习实际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目,唯物主义。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2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有一问。

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具体实例的思考,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如费尔巴哈),也有人把心硬和心软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如实用主义者),都造成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上的混乱。

这一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操作建议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事例分析法,结合该探究活动提供的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理解的事例,先让学生进行议论,教师不必表态,更不宜急于明确答案,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列举出哲学史上思想家的一些典型观点(详见“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让学生进行辨析,这就为本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合作探究的氛围。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2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思考,知道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中所反映出的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的归纳与分析,了解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操作建议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谈话法,因为学生对唯物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特别是第二问“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需要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揭示出来。

也可以将此材料作为巩固练习,在学习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再让学生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第二目,唯心主义。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3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人的思维和世界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没有人的思维就没有客观世界?

从中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和局限。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主观唯心主义犯错误的原因,同时也应领会到主观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操作建议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讲授法,因为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可以在学生说出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

在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问题上,引导学生既要看到唯心主义在世界观上是错误的,又要认识到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发展的意义(详见“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也可以结合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谈谈对唯心主义是“一朵姹紫嫣红的无实花”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个探究活动(教材第13页)

设计意图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思考,知道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客观唯心主义在思维和存在关系上的错误,同时也应领会到客观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唯物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唯心主义这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操作建议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里引导学生对“理”的理解是关键。

在汉字中,理字从“王”(玉)部。

《说文解字》讲: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玉有天然纹理,按其纹理进行加工就是“理”。

后来,理也作为名词用,并被引申为一切事物的纹理,如肌理、脉理、地理、事理、名理、条理、道理等。

朱熹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理”,他对“理”的含义基本解释是“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指人的有目的的行动应当遵循的准则、规范,首先是道德准则),而人的活动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

就“理”和各种事物的关系来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他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理是唯一的存在,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

教师结合此探究活动,可以介绍朱熹的哲学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哲学智慧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教学提纲

框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框题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含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含义。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

(2)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共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来的: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这个问题,既是对哲学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这个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1)由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

在中外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研究的问题也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

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和解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目标规定有:

要求学生“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提示与建议中也明确指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要求,是以前的课程标准(1998年教育部颁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没有的。

(3)由教学的目标任务决定。

学生只有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对哲学的内容有一个宏观和总体的认识,才能了解不同哲学派别和观点,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但这个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学生初步接触哲学,缺乏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另外,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教学掌握的理论深度和层次也是有难度的。

尽管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存在着争议(详见本课“教学资源链接”),但教材还是采用恩格斯的论述。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里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对这些问题的评价上)。

例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详见本课“教学资源链接”),提出问题:

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

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讲的是物质和意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庄子(前369—前286)梦蝶的故事谈起。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

“究竟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决不是梦。

可是哲学家偏要问:

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

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

因此,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

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按庄子的观点,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前370—前310)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这就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

例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详见“人物介绍”),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使学生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2)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容的教学处理。

由于下一框集中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可以先不作详细讲解。

(3)关于不可知论的内容或含义,教材中没有出现,教学中可不作要求,让学生知道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可以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确立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有以下几点原因。

(1)明确这一问题可以加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只有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才能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2)从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定来说,明确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了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列举一些事例进行讲解(详见“相关疑难问题解答”),我们在本课的“教学资源链接”中也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二)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关于这个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提示与建议中有明确的要求“汇集资料: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人们做事情为什么先有计划后有行动?

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够实现,甚至事与愿违?

为什么人们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我们接触的客观对象都是物质,那么什么是“物质”?

人人都有意识和精神,那么意识和精神又是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社会中生活,那么社会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是虚拟的?

人与外部世界是什么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

这些问题都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关。

然后,结合大量事例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只有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地解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

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又如,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是否能够改造自然”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

“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我们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总之,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们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提升。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因为在人存在的条件下,世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存在)现象和精神(思维)现象两大类。

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