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773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

古诗文阅读训练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

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

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

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

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

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

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

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

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注释]①息心凝虑:

静心思考。

②展玩:

展读,赏玩。

③寻绎:

探求推理。

④相上下:

相比较。

⑤挫笼参会:

吸收、综合和比较。

⑥耄:

八九十岁。

⑦差胜:

略微超过。

⑧赵翼:

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

《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教然后知困

②学学半

③究极本领

④再三展玩

⑤因窃自愧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3.请简要分析乙文的写作目的。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

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己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参考答案

【分析】

译文:

【甲】

即使有可口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即使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

序意思分几层:

第一,少年读书,未深入,却以为读懂了。

第二,晚年回首读书,发现以前只懂了十之二三。

第三,很后悔少年读书不精,否则可以增进才学。

第四,老了已不能进步了,但要告诉大家这个道理。

赵的本意是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

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一个问题,答案会不同的。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困:

困惑。

②句意: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学学半: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③句意:

穷尽本领。

究极:

穷尽,终极。

④句意:

一次又一次地展读,赏玩。

再三:

一次又一次。

⑤句意:

因此偷偷地感到后悔惭愧。

窃:

偷偷地,私自。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

虽,即使。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句意: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

②重点词:

觉,发觉。

向,以前。

犹,好像。

句意:

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乙文中“惜乎老至耄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

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可以看出乙文强调的是:

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

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参会”古今义不同,古义是综合和比较;

B.有误,“温故知新”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C.正确;

D.有误,赵翼能“知不足”,能“自反”。

故选:

C。

答案:

(1)①困惑;②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③穷尽,终极;④一次又一次;⑤偷偷地,私自。

(2)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

②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3)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

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4)C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

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

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

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

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1题。

(17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

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

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

上曰:

“卿何执耶?

”蒙正曰:

“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固称:

“其人可使,余人不及。

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同列悚息不敢动。

上退谓左右曰:

“蒙正气量,我不如。

”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

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

②中书:

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

③蒙正:

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8.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划线的词。

(4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

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

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

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11.阅读[甲][乙]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4分)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参考答案

 

8.

(1)徒,只、仅仅。

(2)使,出使。

(3)谕,命令。

(4)执,固执。

9.A

10.

(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乎,表责问语气。

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

共同特点:

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呼!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

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

②南面:

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才美不外见(______)   

(2)擅齐之强(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5)主以故归之(_____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18.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

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5.   

(1)xiàn   

(2)shàn   

16.   

(1)有时   

(2)用鞭子打   (3)同“饲”,喂   (4)通晓   (5)因为   (6)像虎豹一样凶残   

17.

(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

18.①共同话题:

人才。

②异:

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读音。

(1)“见”通“现”,读作xiàn;

(2)擅,意为“拥有”,读作shàn。

可据义定音。

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

有时。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通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祗”:

只是。

“奴隶”:

奴仆。

“骈死”:

并列而死,一起死。

“特”:

只,不过。

“耳”:

罢了。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孟尝君和伯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发现人才,所以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人才。

不同点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马作喻,表达自己希望统治者能够识才用才;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进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安邦治国的贤士。

 

(一)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

而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马的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哎!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译文: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

(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贤士。

(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呼!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

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

②南面:

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才美不外见(______)   

(2)擅齐之强(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5)主以故归之(_____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18.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

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5.   

(1)xiàn   

(2)shàn   

16.   

(1)有时   

(2)用鞭子打   (3)同“饲”,喂   (4)通晓   (5)因为   (6)像虎豹一样凶残   

17.

(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

18.①共同话题:

人才。

②异:

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读音。

(1)“见”通“现”,读作xiàn;

(2)擅,意为“拥有”,读作shàn。

可据义定音。

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

有时。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通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祗”:

只是。

“奴隶”:

奴仆。

“骈死”:

并列而死,一起死。

“特”:

只,不过。

“耳”:

罢了。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孟尝君和伯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发现人才,所以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人才。

不同点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马作喻,表达自己希望统治者能够识才用才;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进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安邦治国的贤士。

 

(一)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

而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马的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哎!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译文: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

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

(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贤士。

(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