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543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x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味排比、反复、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3.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本文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朗读 感知

一、知内容

自由朗读文章,用“  ______的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二、理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明确: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美朗读

教师指导: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1.生自由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气势。

2.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5-13段, 14-17段,18-22段,23-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四、明主旨

1.本文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通过我们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学生有可能谈论到其中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这股力量,用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

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3)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4)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2.再次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调动想象力感悟文章。

第二课时 朗读 品味 拓展

一、感情朗读赏析内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

如:

1.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

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2.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

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3.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4.好在变幻的舞姿。

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可引导他们从句式特点和修辞上考虑,并举例说明。

用“我认为……写得好,因为……”句式来回答。

首先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运用短句。

如: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表现出生命力量的不可遏止。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表现出生命、力量的激荡人心,热情奔放。

(2)反复。

  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反复,表现出强烈的赞叹;“使人想起”的反复,引发读者联想与想象。

提示:

反复,强调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应理解课文意思的递进,感情的步步深入。

(3)排比。

  如:

三个“使人想起……”句;三个“愈捶愈烈……”句;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提示学生理解:

段内、段与段间的排比,使句子更有气势,更能表现出生命的激荡与力量的磅礴。

2.请学生找出难理解的句子,共同讨论解决。

(可先小组内各自提出疑问讨论交流,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句分析: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提示学生理解: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

  提示: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提示: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提示:

写鸡啼的用意何在?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在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1.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写一段文字描摹家乡扭秧歌的场面及鼓乐喧天的场面。

2.你的家乡肯定会有一些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请试着描写一段,表现其生动的场面。

  

【资料宝藏】

1.关于安塞腰鼓

(1)安塞腰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从20世纪40年代起,它就引起了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并把它带出安塞,带出陕北,传到北京、上海乃至全中国。

50年代初,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安塞腰鼓获得金质奖,从此世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2)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场牌很丰富,花样变幻多端,较有代表性的“童子拜观音”、“绵羊碰头”、“枣核掏心”等。

腰鼓队过街表演时用鼓、锣、铙、钹和锁呐伴奏。

领头的鼓手以哨子指挥,后面的鼓手们随其哨音变换动作。

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

鼓手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粗犷狂舒,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

尤其是鹞子翻身时凌空扬腿的动作,令人叫绝。

  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

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有如猛虎扑食,更似大鹏展翅。

所以一场腰鼓打下来,连气壮如牛的后生仔也有休克的。

  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

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

北方的冬日地冻天寒,打腰鼓本身就是抗寒,而看那沸腾场面,又何尝不是驱寒的好办法?

因此,新牛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文艺表演了。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多,他们总感到胳膊腿不能自如地配合。

2.关于安塞县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既有自古就作为“安定边塞”、“上郡咽喉”的美誉,又有作为现代文明城市的自豪;

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她浓缩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全部历程,演绎了“怀揣剪刀走世界”、“背上腰鼓闯九州”等一幕幕绝妙史剧;

这是一块秀美的山川——辖区革命旧址、文化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近万人次。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安塞县。

安塞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腰鼓之乡”。

最近,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特别是安塞腰鼓,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

走进安塞县文化馆,一块陕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赫然眼前,砖上人物打腰鼓的动作潇洒刚劲,栩栩如生,似乎在昭示世人:

安塞腰鼓是多么源远流长。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

“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这表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腰鼓在西北边塞已经非常盛行。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安塞农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打腰鼓。

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极大地发展了安塞腰鼓,边区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这个古老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国,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

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中了腰鼓。

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将起来。

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

摄制组的人们震惊了,陶醉了。

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

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在场的人激动得热烈鼓掌。

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黄土地:

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8年,安塞的200多名腰鼓手在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1989年,台湾电影人凌峰将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为片头镜头;从1990年起,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和55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并参与了《黄河》、《延安颂》等50余部中外影视剧拍摄。

目前,安塞全县有腰鼓协会14个,腰鼓手4万余人,骨干腰鼓手达到6000余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0月14日第五版)

3.作品创作时的背景资料或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代的历史有关。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

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场。

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

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说,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更主要的是,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

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

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

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

此情此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

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4.文本赏读一

像纯酒,像乡歌

──谈刘成章等陕西散文作家的艺术特色

郁风

不到半年时间内,看到陕西的几位散文作家。

这真是令人愉快的事。

在中国作家协会于去年12月间召开的理事会期间,有十数位出席理事会的散文作家,有一天上午在一起谈论散文问题,李若冰、魏钢焰二同志在座。

不久之前,在洛阳召开的“杜康散文奖”的授奖大会上,又遇见了刘成章、李佩芝二同志,他们的作品获奖。

本来,贾平凹同志以散文《走三城》获奖,但因事未能出席,失去相见的机会。

陕西的散文作家自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土地色彩。

这便是,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文学个性,传达一种发端于秦汉乃至盛唐的、我国灿烂文化传统的亲切联系,传达一种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以至秦岭山地的民俗、地域性的粗犷性格以及特殊的民瘼,传达一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延安点燃的革命火光,等等。

陕西散文作家中,50年代出现的魏钢焰、李若冰等同志,近若干年出现的贾平凹、刘成章等同志的成就,给予陕西的散文创作以引人瞩目的地位。

刘成章同志以《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得“杜康散文奖”。

这是表达一座黄土高原上的古代城市的当代风情的散文,写得富有风趣。

文中引用若干古老的陕北民歌,引用得自然、恰到好处,增加了一种民俗学上的情调和幽默感。

我读这篇佳作时,不知怎的,忽然怀念起刘成章的《老虎鞋》(发于1983年7月2日的《光明日报》)来了。

我之所以在成章同志的诸多散文佳作中,最是珍爱《老虎鞋》,大概是由于这是一篇写得扎实的、具有一种村野家酿之甘醇的散文;由于这篇散文有如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俗画,画间流动着时代气息和革命情谊,画间出现一种民情之朴实和革命战士与人民间的恳挚关系;由于此作的语言,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而又具有个人笔致。

我有一个看法,以为散文之上乘者,除得力于作家对于所欲描绘的客体之具有个人的艺术感觉和发现外,同时颇得力于作家所驾御的语言之具有特性。

我不禁要引录《老虎鞋》开头的一小段语言:

那是一九三七年春天,像故乡延安的天空掉下一滴普通的雨星,像那山山洼洼冒出一棵寻常的草芽,鸡不叫,狗不咬,我,降生了……我躺在铺着破纱毡的炕上,像一颗刚从泥土里刨出来的一颗洋芋蛋蛋。

带有对于特定土地的泥土气息的艺术感受力、联想力,以及特有的地域语汇的活用和语言表现力,刘成章同志的散文作品从而产生一种文学个性,使我读了往往能够念念不忘。

            ()

5.文本赏读二

敲出豪放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热烈赞颂了中国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苦、思索和追求。

这是对改革开放炽烈的、深层次的理性思索的结晶。

对这一壮阔、热烈的场面,作者写得绘声绘色,详略得当,极有层次。

鼓未捶响以前,是严阵以待,一片肃静。

只见“南风吹动高粱叶,吹动鼓手们的衣衫”,鼓手们“神情沉稳而安静”,贴身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而展现在他们身后的背景是无垠的“一片高粱地”。

多么广阔而恬静的场面啊!

在这大背景下,鼓手们积攒着力量,期待着爆发,等待着展示。

这是激战前的沉寂,这是等待前的肃穆,也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

写得多美啊,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天地。

写腰鼓舞的场面极有层次,分为四层。

第1层,写鼓声乍起,着重写声音,写鼓声的激越豪迈,写得详细。

一捶起来,鼓手们就全身心地投入。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是腰鼓吗?

这分明是中华大地上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的热火朝天的情景的诗化。

同时,作者还展开联想,让我们联想到了古代出征“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悲壮,想到了老一代改天换地的革命“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豪迈,想到了新中国建设路上苦苦求索的热情。

今天,中华大地上的改革开放不已是这样吗?

这是一种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的延续!

作者将眼前的腰鼓舞与过去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沉睡的雄师要奋起,要向世界展示她的风采。

于是,作者进一步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到,要改革开放,就“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这是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理论的诗式的注解。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才挣脱了束缚,冲破了樊篱,撞开了坚冰,走出了困境,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

这隆隆的鼓声啊,是改革开放中“豪迈的抒情”、“严峻的思索”,辛勤耕耘的“犁尖翻起的杂草根的土浪”,是“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是多么睿智的哲理,何等深刻的意蕴啊!

读后,不能不使人热血沸腾,干劲倍增。

第2层,写腰鼓舞正酣。

着重写舞姿,突出舞姿的遒劲,写得较详。

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使你“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可以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每个舞姿都“充满力量”,“呼呼作响”,“都是光和影的变幻”,都让你“阵颤在强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是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了不起的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必将书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3层,写腰鼓舞达到高潮,写得简洁。

作者没有像第一、二层那样从正面去铺写鼓声和舞姿,而是侧面描写。

写由腰鼓舞引发的联想。

作者用了一个排比段,充分展示这人、声、舞融为一体的“茫茫一片”的壮观景象。

这景象是“沉重而又纷飞的思路”,这“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它是“痛苦与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和升华。

第4层,下腰鼓戛然而止,写得非常简略。

极力突出一个“静”字,与开头呼应,首尾圆合。

“世界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作者写得十分含蓄。

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也是一种理智。

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与上文相对照,更加突出腰鼓舞的壮阔和火烈,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对整个腰鼓舞的描写,真是场面惊心动魄,结构层次分明,描写绘声绘色。

其次,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而且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例如,写鼓声乍起的场面: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想象借助比喻和排比的翅膀,把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别致感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写腰鼓正酣,想象也非常奇特: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写得声情并茂,足以使人全身的力量都燃烧起来。

而这一切,都是依赖于积极修辞。

作者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排比、比喻、对比、反复、拟人等来表现的。

作者还善用叠字、叠词,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和韵味。

如“茂腾腾”、“咝溜溜”、“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使作品音韵和谐,旋律优美,极富音乐美。

另外作者还匠心独运,非常精当地调动标点符号为表达充沛的感情服务。

如第五六自然段:

“但是:

看!

——”

一个冒号提示读者,引人注目;“看”后一个“!

”,表达了无限欣喜的感情;紧接着用“——”,像拍摄电影一样,用特写,将镜头摇向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摄人心魄,激动人心。

读《安塞腰鼓》,使人心灵得到震撼,耳畔时时响起雄浑激越的鼓声,心中永远珍藏那“一声渺远的鸡啼”,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摘自“新课程资源网”)

6.文本赏读三

《安塞腰鼓》赏析

刘通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

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

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

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

“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

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

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辞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

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