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结缔组织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062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结缔组织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结缔组织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结缔组织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结缔组织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结缔组织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结缔组织病.docx

《11结缔组织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结缔组织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结缔组织病.docx

11结缔组织病

桂林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临床 教研组教案 作者:

陈捷  授课日期:

2007年 12月16日 

课程名称

《皮肤性病学及护理》

授课专业

护理专业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次

7、8节

课 题

结缔组织病

1、掌握红斑狼疮和皮肌炎的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2、掌握硬皮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重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皮肌炎的诊断标准

教学难点

红斑狼疮的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狼疮带试验

教学方法

讲授、导学法、学生讨论法、演示、练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实验准备

教学 过 程

1、红斑狼疮:

1学时

2、皮肌炎:

0.6学时

3、硬皮病:

0.4学时

参考书或新内容新进展

1、皮肤病学。

2、皮肤病护理学。

                                          课 后 记

红斑狼疮: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

9。

临床上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诊断按照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11条诊断标准(1996年稍作修改)

皮肌炎:

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通常好发于40-60岁的患者。

硬皮病:

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分为局限型和系统型。

SLE和皮肌炎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

第十七章结缔组织疾病

一、概念:

通常指侵犯多系统的器官、组织中疏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基质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点是病变组织发生粘液性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坏死性血管炎和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有效。

二、疾病种类:

(1)红斑狼疮

(2)皮肌炎

(3)硬皮病

(4)类风湿性关节炎

(5)干燥综合征

(6)混合结缔组织疾病

(7)重叠综合征

第一节红斑狼疮

概念: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结缔组织病,此病能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在患者血液和器官中能找到多种自身抗体。

多见于15-40岁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

9。

临床上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一、病因:

目前认为是有感染,免疫,遗传缺陷,性激素,药物等的多种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证据:

约0.4%-5%的SLE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有SLE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比一般人群高数百倍;同卵双生患SLE的比率比异卵双生明显增高。

HLA相关性分析证据:

SLE与HLA-II类基因(主要为DQ)及III类基因(C4AQ)密切相关。

(2)性激素:

SLE在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

动物实验发现雌激素可加重患病小鼠的病情,而雄激素则可缓解病情。

提示雌激素与SLE发病有关。

(3)环境因素:

日光、紫外线、寒冷、外伤、手术、妊娠、感染、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精神创伤和药物(青霉素、抗结核药物、降血压药物、特比萘芬)。

二、发病机制:

可能是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系统的调节失常,使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而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过量的自身抗体,通过多种类型的变态反应(主要为II型和III型)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

SLE(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复杂多样,起病方式不一,可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该病早期可有:

1.一般症状:

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关节肿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体重减轻。

2.器官或某个系统征象:

皮疹,雷诺氏现象,脱皮,脱发,头痛,口眼干燥,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紫癜,水肿。

3.其他症状:

精神症状,胸水,心包积液等。

目前通常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

  

1、 面部蝶形红斑  

2、 盘形红斑  

3、 日光过敏  

4、 口腔或鼻咽部溃疡  

5、 非侵蚀性关节炎  

6、 浆膜炎  

7、 肾脏损害  

8、 神经病变:

癫痫发作或精神病 

9、 血液异常:

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10、免疫学异常:

狼疮细胞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或持续6个月的抗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11、 抗核抗体阳性  

   临床上,在排除其他病症的前提下,如果具有上述11项标准中的4项或4项以上表现,均可诊断为SLE。

 

1.特征性皮损,如颜面碟形红斑。

指远端甲下弧形斑、指尖可有红色斑或出血点、对日光和紫外线照射敏感性较高。

2.不规则不定型发热。

3.关节疼痛,呈现红肿热痛或多发性关节痛。

4.口腔粘膜红斑、糜烂、溃疡。

5.肾脏损害,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6.心脏损害,多见心包炎,可导致心力衰竭。

7.呼吸系统损害,可发生胸膜炎,呼吸衰竭。

8.精神、神经系统障碍。

(一)盘状红斑狼疮

  皮疹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颧部、鼻尖、鼻梁、鼻翼、唇部、头部、颈部、上胸背部、上肢伸侧、手背、指(趾)背、足跟等处。

初起为一个或数个小圆形的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疹色淡红或暗红色,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上覆鳞屑,剥去鳞屑下面有鳞状角质栓,皮损边界清楚略高起、中央萎缩略凹陷呈盘状。

20%~25%的患者可发生口腔损害,下唇、齿龈及颊粘膜较易受累。

唇部受损时以下唇多见,常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或浅溃疡。

头皮损害形成瘢痕可致永久性脱发。

本病日晒或劳累可加重。

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可有轻度发热、乏力和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等。

病程慢性经过,很少自动消退,偶有继发癌变,有5%的盘状红斑狼疮可转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1.红斑皮疹 呈多样型。

颧面部蝴蝶状红斑和甲周、指端水肿性红斑为SLE特征表现。

形状有盘状红斑、环形红斑、水肿性红斑,多形红斑等。

有红色丘疹、斑丘疹,一般不痒或轻微瘙痒,在身体多个部位都能发生。

光敏感,约有1/3病人一遇阳光即出现面部发红或出现阳光过敏性皮疹。

  2.发热 高热、中等热、低热等均可出现,高热者稽留热为多;长期发热者,呈不规则热,或高热低热交替出现。

  3.粘膜溃疡和脱发 粘膜损害,累及口唇、舌、颊等,出现无痛性粘膜溃疡;头发失去光泽、干燥、易断、稀疏,称为“狼疮发”。

  4.雷诺现象 两手足对称地按发白、紫绀、潮红顺序相继出现,由寒冷诱发,多在冬天出现。

  5.关节炎 常为关节痛及肌肉疼痛,呈游走性、对称性。

关节痛可于发病前数年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触痛和积液,受累部位多见的有近端指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趾节等。

  6.血管炎 双手双足可出现大片瘀点。

指端、趾尖凹陷、溃疡、坏死。

极少数能引起足背动脉闭塞性脉管炎,伴剧痛。

双腿可出现网状青斑和片状青紫斑等。

  7.心脏损害 患者可伴有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偶有心衰。

可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

  8.肺损害 咳嗽、气急,一般无痰,可能发热,肺损害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肺损害病人容易反复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和肺心病心衰,也有合并肺空洞、大咯血者。

  9.肾脏损害 为较早而常见,是最重要的内脏损害,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致死的主因。

临床可见有各种肾炎的表现。

早期尿中可发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数病人有管型。

初起的轻度肾小球肾炎常以轻微血尿为主。

部分急性狼疮性肾小球肾炎则尿中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较多,并伴有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等。

后期肾功能损害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尿中大量蛋白、浮肿、低蛋白血症或出现尿毒症,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10.脑损害 可引起各种精神障碍,如烦躁、失眠、幻觉、猜疑、妄想、强迫观念等;头痛和偏头痛是较早出现的症状,狼疮性脑炎、狼疮性脑膜炎患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癫痫样抽搐、昏迷、惊厥,可引起偏瘫、截瘫等。

  11.眼部病变 视觉障碍。

  12.月经不调。

四、临床治疗:

原则为消除炎症,纠正病理过程,调节免疫功能,病情稳定,可考虑结婚,妊娠,生育。

(1)避免各种诱发加重因素。

(2)糖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

(4)丙种球蛋白(5)支持、对症治疗

五、健康指导:

1.树立乐观情绪,正确对待疾病,注意劳逸结合,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预防感染。

2.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尽可能不吃或少吃芹菜,无花果,蘑菇,豆荚,烟熏食物,避免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应用激素,注意补钾,钙,应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肾衰者应限制钾的摄入。

3.减少光晒,避免暴晒和紫外线照射,夏日在户外活动须戴帽,穿长衣物,避免使用化妆用品。

4.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不宜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类药物。

5.住所清洁卫生,避免寒冷,潮湿,尽量减少与动植物致病原的接触

6.宜节育,疾病活动期,避免妊娠。

7.坚持正规服药治疗,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切勿自行停药。

六、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生命体征及尿常规的变化。

(2)有无呼吸困难及心肌损害的表现。

(3)四肢关节有无肿胀疼痛表现。

(4)应用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2.避免阳光照射,外出应穿长袖衣裤。

3.避免劳累。

第二节皮肌炎

概念:

皮肌炎或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侵犯全身肌肉包括四肢和内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

肌痛、肌无力、肌畏缩,并出现运动障碍。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内脏病变,需长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此病有缓解与复发的特点,目前尚不能根治。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通常好发于40-60岁的患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肿瘤等有关。

(1)遗传:

具有HLA-DR3、-DR6、-DR7、-DR52等位基因位点者发病风险高。

(2)感染:

主要是病毒感染。

(3)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肿瘤:

约20%的皮肌炎患者合并鼻咽部、肺部、消化道、乳腺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二、临床分型:

(1)完全型皮肌炎

(2)无肌病性皮肌炎

(3)多发性肌炎

(4)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

(5)皮肌炎合并其它结缔组织疾病

(6)儿童皮肌炎

三、临床表现:

皮损、肌炎和全身症状。

1.皮损:

(1)特征性皮损有双上睑和上胸V字形区水肿性紫红色斑片、Gottron征、皮肤异色病样改变。

(2)非特征性皮损有甲周红斑、皮肤钙化、皮肤水疱、大疱和溃疡。

(3)Gottron征:

手指关节、肘关节和膝关节的伸侧紫红色斑疹、斑片、斑丘疹和丘疹,表面覆有粘着性鳞屑。

(4)皮肤异色病样改变:

面颈、躯干和四肢皮肤紫红色斑疹、斑片、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减退或脱失、皮肤萎缩和多毛等。

2.肌肉症状:

通常累及肩胛带肌、四肢近端肌群、颈部肌群、咽喉部肌群,严重可累及呼吸肌和心肌。

受累肌肉出现肿胀、疼痛、压痛和无力。

不同部位的肌群受累出现相应的表现。

特别是咽喉部肌群病变后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口腔分泌物增多、声音嘶哑等。

3.血清肌酶:

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醛缩酶(ALD)不同程度的升高。

4.肌电图:

显示受累肌肉为肌源性损害。

5.肌肉活检:

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透明样、颗粒样或空泡变性,淋巴细胞浸润。

6.其它表现:

间质性肺炎、肾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和发热等。

四、临床诊断:

诊断依据如下:

(1)皮肤损害

(2)肌肉症状(3)血清肌酶(4)肌电图(5)肌肉活检

五、临床处理原则:

(1)寻找并消除各种诱发加重因素。

(2)糖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

(4)丙种球蛋白

(5)支持、对症治疗

六、健康教育:

一般性指导

1)要树立信心希望您能以一种乐观的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此疾病,配合长期治疗。

2)要劳逸结合在疾病的缓解期注意休息并且做适当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活动两小时后体力恢复为最佳。

在生活上尽量自理,消除依赖感。

锻炼肌力防止肌肉萎缩。

如:

按摩、上肢曲伸、提物、踢腿、上楼等。

3)要合理膳食,此病可累及消化道肌肉会出现吞咽困难,食道蠕动减慢,易引起反流性食道炎。

肠蠕动减弱,肛门、膀胱扩约肌松弛导致大小便失禁,所以应选用高蛋白(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软食)少食干硬油炸食品。

餐前可用一些增加胃动力的药物,进餐时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餐后30-60分钟内尽量避免卧位,注意补钙尤其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

 4)要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改药。

 5)了解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副作用。

 6)定期复查。

二、专科指导

1)肌炎患者会出现皮疹,伴有发红、瘙痒、疼痛等症状,后期会有脱屑,应保持皮肤清洁,局部用粉剂处理好,保持干燥表面不要包裹尽量暴露,可以涂中性护肤品,如果出现皮损切勿抓挠以免造成感染。

勤换内衣,注意保暖,避免日光晒。

2)功能锻炼应在服药后30分钟开始,运动之前后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如:

肌肉的按摩、热敷等,局部治疗可采取转头-四肢肌肉外展-肌肉曲伸-抬腿-蹲下起立-扩胸-举物-踢腿-室内散步-爬楼-或太极拳,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要自我监测心、肺的病变,如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心慌或心前区痛等要立即就诊。

七、皮肌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皮肌炎系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之一,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疹的以皮肤及横纹肌的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成人病人约10%可发现恶性肿瘤。

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及时检查有无恶性肿瘤。

护理要点是协助病人的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

(1)焦虑;

(2)自理缺陷;(3)有吞咽困难的危险;(4)有呼吸困难的危险。

一、焦虑

相关因素:

1对本病的病程及治疗方案不了解。

2对住院环境不熟悉。

 主要表现:

害怕自己的病难治,缺乏信心,不愿面对现实,坐立不安、失眠等。

 护理目标:

病人焦虑减轻。

 护理措施:

  1理解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给予疏导。

  2耐心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让病人安心配合治疗。

  3向病人婉言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鼓励病人放下思想包袱,勇敢地面对现实。

  4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其治病信心。

  5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重点评价:

 1病人情绪是否稳定,能否主动配合治疗。

2病人睡眠质量有否改善。

二、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病变侵犯横纹肌。

2低钾血症。

 主要表现:

病人感下肢肌无力,蹲下后站立困难,上肢抬举困难等。

护理目标:

病人日常生活得到满足。

   护理措施:

   1急性期嘱病人卧床休息。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于取放的地方,以减少体力消耗。

   3将呼叫器放在病人手边,听到呼叫即予帮助。

   4卧床期间落实好生活护理:

协助病人在床上进餐、洗漱、解大小便等。

   5病情允许者鼓励其适当活动,如梳头、下蹲运动,用手握健身球等,但应避免过劳。

   6治疗期间观察病人有无缺钾表现:

腹胀、肌无力等。

   7应用大剂量激素者,遵医嘱补钾。

重点评价:

1病人生活需要是否得到保证。

2观察病人有无缺钾的征兆。

三、有吞咽困难的危险

相关因素:

咽喉及食管、腭部肌肉病变。

主要表现:

吞咽反射减退,进食困难,声音嘶哑。

 护理目标:

进食自如,发音正常。

 护理措施:

1声音嘶哑时可纸笔书写交谈,或用手语方式进行交流。

 2吞咽有障碍时,遵医嘱静脉补液,加强营养。

 3必要时鼻饲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食物。

 4吞咽功能如有恢复可逐渐给予半流质、软食,嘱病人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重点评价:

1病人吞咽功能有否好转。

2病人发音是否正常。

四、有呼吸困难的危险

相关因素:

膈肌、呼吸肌受累。

主要表现:

呼吸急促,缺氧,甚至呼吸衰竭。

护理目标:

1病人呼吸维持正常功能。

2不发生呼吸衰竭。

护理措施:

1视病情让病人取半坐位;协助病人的生活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频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急性呼吸困难发作时,护士守候在床旁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4必要时备抢救仪器及用物于床旁,如呼吸机、抢救用药等。

 5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

重点评价:

1病人呼吸频率是否正常。

2缺氧是否改善。

六、护理

1理解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给予疏导。

2耐心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让病人安心配合治疗。

3向病人婉言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鼓励病人放下思想包袱,勇敢地面对现实。

4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其治病信心。

5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第三节硬皮病

一、概念:

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分为局限型和系统型。

局限型病变仅累及皮肤,系统型不仅皮肤,而且肺脏、肾脏、心脏和消化系统等内脏器官亦受到累及。

二、临床表现:

1.局限型硬皮病:

本病起病缓。

女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1:

8。

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

又称为硬斑病,分为斑块状硬斑病、线状硬斑病和泛发性硬斑病。

皮损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

(1)斑块状硬斑病:

皮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红色水肿性斑片,稍高出皮面,经久不消,逐渐扩大并硬化,后期发生萎缩变薄。

(2)线状硬斑病:

皮损沿单侧肢体呈线状或带状分布。

病初为条带状硬化性水肿性红斑,发展迅速,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筋膜,最终硬化固定于下方的组织而致严重畸形、运动受限。

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骼均逐渐萎缩凹陷。

(3)泛发性硬斑病:

皮损广泛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2.系统性硬斑病:

又称为系统性硬化症,包括肢端硬化型硬皮病、CREST综合征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1)皮损:

通常累及面部和双上肢,严重累及全身。

表现为肿胀、紧张、变硬。

手指发生溃疡、坏死和指骨吸收。

雷诺现象明显。

(2)内脏损害:

食管、胃肠道、肺部、肾脏、心脏等受累后出现相应的表现,严重影响脏器的功能。

(3)CREST综合征:

1、钙质沉着2、雷诺现象3、食管受累4、指硬皮症5、毛细血管扩张。

 

(一)雷诺现象:

85%的硬皮病以此为首发症状。

本现象的临床特点为手指端(足趾端)在遇冷、情绪激动后出现麻木感和下述颜色的顺序变化,首先是颜色变白,继以紫,再变红。

初现时往往只累及一个或少数指端,以后逐渐扩大到更多的手指(足趾)。

(二)皮肤改变是本病标记性症状。

皮损依次经历肿胀期、浸润期、萎缩期。

病变呈对称性,首先出现在手指逐渐向近端扩展,病变皮肤与正常皮肤的界限往往不很清楚。

在早期肿胀期,手指呈腊肠样,手背肿胀,有时前臂亦有类似改变。

数周至数月后的皮肤进入浸润期,这时的皮肤表现为厚而硬,失去弹性但光亮如同皮革样,并与深层组织粘连不能移动。

除手指、手背、四肢、躯干出现上述皮损外,面部亦可出现有特征性改变,即脸呈面具样改变,缺乏表情,皮肤皱折减少,唇向里缩变薄并以唇为中心出现大量皱痕,鼻端变小,鼻翼萎缩变软,张口困难,脸、颈、唇粘膜出现多个小点状的毛细血管扩张。

经过5~10年后皮损进入萎缩期。

这时皮肤发紧已不明显,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变软,外表光滑,有时有色素沉着和减退。

萎缩期在最晚受累的皮肤出现得最早。

由于皮肤的萎缩和丧失弹性,在手关节处的皮肤很容易出现溃疡。

皮下软组织的钙化是硬皮病的晚期并发症,是因局部慢性炎症的结果。

手指端、肘、膝等容易受外伤的部位是钙化好发之处。

钙化组织大小不一,可因小点状一直到大块状,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或较深部较小的钙化根本无症状体征,只是在X线摄片时方发现。

大块钙化则容易造成表面皮肤的溃疡。

 

(三)肌关节病变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肌痛、肌力下降和萎缩,其中大部分是因皮肤、关节病变引起肌肉少用或废用所致。

关节周的肌健、筋膜、皮肤的纤维化改变,纤维化严重者造成关节呈屈曲挛缩状,手指不能完全伸直,屈曲关节处的皮肤出现慢性溃疡。

在65%的弥漫皮肤病变者的手指、膝、踝等处出现粗糙的摩擦感。

(四)消化道病变 约70%的出现消化道症状或检查有消化道异常。

其中以食管病变最多见,60%有吞咽干食困难症状,少数有胸骨后烧灼不适、返酸。

有20%患者的小肠出现蠕动减慢和扩张,致使食物在局部滞溜和细菌过度繁殖,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吸收不良、消瘦等症状。

结肠的蠕动减慢则造成腹胀、便秘和腹泻交替。

(五)肺部病变68%的有肺部病变,但其中大部分均无临床症状。

在肺功能中以弥散性肺功能异常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最多见。

在X线片中则以非特异性的、对称性的肺间质性纤维变最常见。

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有活动后气短、干咳、胸痛、呼吸困难等。

体征可以有呼吸增快、啰音等。

(六)心脏病变 本病可出现心包、心肌、心传导系统的病变。

心脏受损者表现为:

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悸、心前区痛等。

(七)肾病变它是SSc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高血压、肌酐清除率的下降、氮质血症等。

其中有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急骤进展的恶性高血压,即有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抽搐和(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即有少尿、无尿。

出现上述两种凶恶情况者则称为硬皮病肾危象。

(八)干燥综合征 口干、眼干。

(九)其他脏器的损害1.神经系统有患者表现有三叉神经痛、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病等。

神经系统病变多见于局限皮肤型患者。

2.肝脏病变有患者并发胆汁性肝硬变、肝钙化、肝结节性增生、肝外梗阻性黄疸。

3.甲状腺病变有约半数患者出现抗甲状腺抗体,有的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

 

五、临床治疗:

(1)一般治疗

(2)糖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

秋水仙碱和青霉胺。

(4)扩管抗凝,活血化淤

(5)局部治疗

六、护理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

(1)周围组织灌注量改变;

(2)潜在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3)自理缺陷;(4)知识缺乏。

一、周围组织灌注量改变

相关因素:

雷诺现象。

主要表现:

皮肤遇冷后血管痉挛,皮肤毛细血管血流明显减少,手指轻度发紫至显著变白、变蓝和红色,这些改变可发展为特发性坏疽。

护理目标:

病人保持最佳周围组织灌注,末梢循环好。

护理措施:

1嘱病人注意保暖,勿呆在过冷的环境中。

2天冷时应注意保持室温在18-20℃,手可用热水袋保温。

3劝告病人禁饮咖啡,避免抽烟。

4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勿劳累。

5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剂并观察其疗效。

重点评价:

1病人指、趾颜色是否正常。

2病人是否能讲述保持最佳周围组织灌注量的方法。

二、潜在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

相关因素:

1胃肠道蠕动减弱。

2疾病累及胃肠道,以致消化道发生狭窄。

主要表现:

食欲不振,恶心,食后饱胀,腹痛、腹胀,便秘与腹泻交替。

护理目标:

1病人能维持基本营养需要。

2病人体重不减轻。

护理措施:

1吞咽困骓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鼻饲。

2指导病人少食多餐,吃饭时细嚼慢咽。

3用餐时及餐后抬高床头30度,预防食物返流。

4有胃酸过多时应遵医嘱用抑制胃酸药物。

5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现象及观察有无腹泻,便秘的发生。

6每周测体重1次。

重点评价:

1病人体重有无减轻。

2病人消化道功能是否恢复或接近正常。

三、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疾病引起体力或耐力下降。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