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810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docx

人教版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出示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解伊索和《伊索寓言》。

 

2、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情节和寓意。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一    

(一)朗读课文 

1、了解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东西和现象,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寓言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

“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了解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寓言家,善于讲动物故事,以此来讽刺权贵。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明代时传入中国。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而成的寓言集,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听读课文,掌握字词 

注音:

  赫.拉  hè    宙.斯   zhîu    庇.护   bì   饶.

头   ráo 解词:

  庇    护:

  包庇;袒护。

      爱慕虚荣:

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4、思考这则寓言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共两段:

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板块二    

(二)掌握情节 

1、自读课文,梳理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

 

三问都是问价钱,都用到“值多少钱”这四个字,但同中有变:

第一问省去了主语“宙斯”,第二问点明了主语“赫拉” ,第三问用代词“这个”充当主语。

 

雕像者的三答都是回答问价,但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一个银元”,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还要多一点”,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文不值。

 2、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板块三    (三)分析内容 

1、这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

赫耳墨斯                 性格:

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2、课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语言(对话)描写(主)     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次) 3、

(1)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句中“笑”说明什么?

 

一个简单的“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得知宙斯的雕像价钱不高后十分满意的高兴劲,骄傲的神情跃然纸上。

 

(2)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他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就更不在话下,这说明他自命不凡、狂妄自大。

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雕像者一定会势利地阿谀奉承,把自己的雕像定一个高价,他这样的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板块四    (四)揣摩寓意 

1、分析课文寓意 

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2、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⑴人不能爱慕虚荣,否则一文不值。

 

⑵人要谦逊,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⑶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板块五    (五)拓展延伸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饶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

他会说些什么?

请合理想象,给课文续上一个结尾。

 

2、如果课文去掉后面的“心想”和第三问三答,寓意还会一样吗?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一、了解目标 

1、理解《蚊子和狮子》的情节和寓意。

 2、分析人物形象,尝试续编寓言。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一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注音:

粘.住(   zhān    )           较.量(  jiào    ) 2、思考这则寓言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共两段:

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板块二    

(二)掌握情节 

1、梳理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故事由两部分组成:

先写蚊子进攻狮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获胜的原因;后写蚊子误触蛛网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文章构思巧妙,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2、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板块三    (三)分析内容 

1、这则寓言的主要人物是谁?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什么手法赋予它人的感情和性格的?

 

主要人物:

蚊子     修辞手法:

拟人(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来比拟,生动有趣,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 

2、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说明了什么?

 

说明:

蚊子并非盲目乐观、骄傲自大,它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则包含了智慧,它的胆量与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所以能取胜。

 

给我们的启示:

世上万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即使是强者也有短处,弱者也有强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的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板块四    (四)揣摩寓意 

1、课文以动物喻人,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

 讽刺那些能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忘形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2、“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认为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

 

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板块五    (五)拓展延伸 

1、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结构相同。

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

 

1.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

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2.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

《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

《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

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的得意忘形。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吹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试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续上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例:

  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一动也不能动。

它有战胜狮子的经历,而今要死在蜘蛛的手里,真是难过极了,懊悔极了。

它懊悔自己战胜狮子以后太得意忘形了。

 

      这时,蜘蛛一步步向蚊子爬了过来,张开大嘴,蚊子闭上眼睛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候。

就在这时,从那棵高大的松树上掉下一滴松脂,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蜘蛛身上,顷刻,蜘蛛就被松脂包住了,再也动弹不得。

由于松脂的重量,蜘蛛网被拉破了,蚊子也因此得救了。

第三课时(《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标:

 

翻译课文,掌握翻译古文的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古文朗读技巧。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对自己有所启迪。

 

重点:

古文翻译。

 

难点:

寓意的理解。

 

一、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

—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二、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1、生字词积累    溉汲 2、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

丁氏,姓丁的人家。

之:

的 

家无井而出溉汲:

而:

顺接连词 溉:

浇灌、灌溉  汲:

从井里取水 常一人居外:

居:

住       及其家穿井:

穿:

挖掘、开凿 告人曰:

告,告诉。

 

国人道之:

道之,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

闻,知道、听说,使知道。

于:

向、对  令:

派遣     对:

回答  

得一人之使: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

求学探索(如果)像这样,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闻:

知道、听说,引申为求学探索。

 

三、质疑 

1、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略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

 四、课堂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察”即细查明辨,:

“传”即传闻。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五、作业:

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四课时(《杞人忧天》)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

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

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

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一),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ĕ)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崩坠:

崩塌,坠落身亡所寄:

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依托)忧,忧愁、担心。

晓:

开导若:

就像。

屈伸:

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

行动和停留。

果:

如果星宿:

泛指星辰。

只使:

即使。

中伤:

打中击伤奈地坏何:

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四虚:

四方。

躇步跳蹈:

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

步,走。

)舍然:

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1、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

“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理解课文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

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

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

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

寓意:

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三)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

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