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252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docx

教育心理学录音笔记

教育心理学

填空:

第1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生特征的多样性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

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3、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4、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和反思过程。

5、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研究,旨在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7、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

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第二章

1、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学习准备中的适应性有两层含义:

1)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2)学生的准备应该保证他们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

可见,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4、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5、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目标水平,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6、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为本我服务。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7、5、6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学前期(3-6、7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7-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自我意识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0、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1、个性化教学是实施特殊教育的指导原则。

第三章

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活动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加涅提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的进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5、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条件反射中刺激泛化的例子。

6、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8、苛勒把黑猩猩的这种表现成为“顿悟”,由此提出“完形顿悟”说。

9、托尔曼认为,白鼠在走迷宫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

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存在,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1、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2、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在具体运用接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渐近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模式:

a支架式教学b情景教学c探究学习d合作学习

第四章

1、所谓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激活、指向、强化

3、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

4、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意向。

5、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可将强化分为:

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

6、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8、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2种相反的部分组成:

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9、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10、学习反馈有“单向”反馈和“双向”反馈。

第五章

1、水平迁移分为: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3、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

4、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

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如:

骑自行车后骑摩托车。

5、概括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

6、苛勒根据小鸡和3岁幼儿的实验对整体情境中包含的相对关系的反应。

7、a美国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就够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b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

c“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

d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8、“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9、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第六章

1、感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

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

2、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的反映,以概念或命题等形式存在。

3、奥苏泊尔把儿童通过归纳发现某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的过程称为概念形成。

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

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5、变式指概念的肯定实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从而突出其本质的、关键特征的方法。

6、知识的保持是通过记忆实现的。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第七章

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用身体来操作。

3、操作技能的特点: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4、连续技能是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来完成一系列动作。

如:

跑步、竞走、游泳、划船。

非连续技能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重点,完成这种技能需要的时间相对短暂,动作以非周期式的形式完成,个环节之间无重复。

如投掷铅球、推铅球、跳高、跳远。

封闭技能是单独完成的。

如体操、游泳、跳远。

开放技能是与人合作完成,如打篮球、排球。

精细技能要求动作精巧、协调,如弹钢琴、射击、打字。

粗大技能需要的活动空间大,动作幅度大,如跑步、游泳、打网球。

徒手型操作技能如跳舞、游泳、体操。

器械型操作技能如生产劳动时操纵各种生产工具,书法作画时使用各种文具。

如打字、驾驶。

5、心智技能也可称为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一般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计算技能和写作技能。

特殊心智技能必须建立在一般心智技能的基础上。

特殊心智技能受一般心智技能的制约。

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

7、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8、在练习过程中技能水平在练习初期随练习而提高,进步较快。

但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成绩上的所谓的”高原期“,也叫高原现象。

9、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0、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原型内化就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內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第八章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是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方法、技能等构成。

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3、学习中通过画各种表格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表格包括:

一览表和双向表。

4、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5、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在这里是关于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分为:

关于个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

6、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7、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第九章

1、什么是问题: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客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的状态的过程。

2、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状态信息。

3、解决问题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

4、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6、吉尔福特认为,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和转换。

7、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第十章

1、品德(定义)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三个主要环节是:

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想象性的情感体验3)伦理性情感体验。

2、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3、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

4、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第十一章

1、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1989年,WHO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以使其更全面。

2、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

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3、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概念、态度和行为。

4、团体辅导效果评估可以分为:

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追踪性评估。

5、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有:

团体领导技巧和团体互动技巧。

6、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7、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也叫观察学习,是班杜拉提出的。

8、自我控制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

9、肯定性训练是通过角色扮演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

10、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第十二章

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能力)。

3、教育目标从低水平的思维能力到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目标从低到高分为:

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4、支持性条件有:

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动机的激活,学生的认知策略。

5、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的方法:

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第十三章

1、群体的特征:

目标与规范、组织与沟通、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群体的心理功能:

归属功能、认同、支持、塑造。

2、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

外貌、能力、形似、互补、邻近、性格特征。

第十四章

1、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2、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辨析:

第13章:

1、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2、谢里夫的实验,暗室内光点本身不移动,说明,群体规范是在群体成员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从无到有;群体规范比个体规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更大。

3、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

4、在学校里,合作比竞争好:

错!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不能片面地强调合作而忽视竞争,也不能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

第十章

1、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

对!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

第九章

1、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

2、解决问题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是解决问题是解决新的问题,即所遇到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问题。

如果解决的是以前遇到过的问题,就不能称为问题。

二是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简单规则(包括概念)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问题。

三是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3、解决问题是由处理问题时所涉及的种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构成既涉及思维或认知的成分,也涉及情感或动机成分,还涉及行为或行动的成分。

4、已有知识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5、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

6、需要强调的是,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潜能。

7、心理学家及尔福特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相关关系。

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第八章

1、精加工策略是理解策略。

对!

精加工的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的原貌的途径就越多,提取的线索就越多。

第七章

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答:

对!

技能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学习练习的结果。

技能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机的行为变化是由学习、练习而获得经验产生的变化所引起的。

2、技能是一种生活方式,区别于知识。

对!

技能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可能实现。

3、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

对!

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

技能的学习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而且是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形成的,不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系统不是技能。

4、高原现象不是生理极限。

答:

对!

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与意志品质差、练习兴趣降低、消极的情绪状态、身体疲劳、操作方法不妥当等因素有关。

由此可见,只要克服了主、客观障碍,练习成绩可以继续提高。

同时要注意练习周期,克服由于“高原现象”而引起的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5、高原现象不是生理极限。

对!

只是暂时停顿。

只要克服了主、客观障碍,练习成绩可以继续提高。

同时要注意练习周期,客服由于“高原现象”而引起的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第六章

1、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实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从而突出其本质的、关键的方法。

2、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3、变式指概念的肯定实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从而突出其本质的、关键特征的方法。

第五章

1、在教育工作中所说的“为迁移而教”,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有些情况下,正迁移和负迁移会同时发生。

1)语言的学习会有助于学习另一种语言,但有时候前一种语言的发音规则、语法规则的等也会干扰第二种语言的学习。

2、按照形式训练说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第四章

1、在教育教学中,对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应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

2、内部动机的作用比较持久,使学习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外部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

3、对于力求成功者,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动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对于避免失败者,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要及时表扬。

第三章

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者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惩罚。

3、苛勒认为,尝试错误的渐进学习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小的、部分的顿悟。

实际上,顿悟学习与尝试错误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4、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

5、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

6、日常行为大部分都属于操作性行为。

7、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8、儿童在表现得很有礼貌之后,成人给予的表扬或奖励就属于正强化。

9、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者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惩罚。

1、顿悟学习与尝试错误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1)人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总是要运用已有的经验,在理解问题时转换问题,重组问题的当前结构,以期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2、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

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

第二章

1、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加大。

2、认知方式差异的方式中场依存与场独立没有好坏之分。

场依存型的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部反馈。

独立性差。

场独立型的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并且成绩较好。

第1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学龄前儿童以表象性思维为特征,因此应用实物、图片等具体形象进行。

简答、论述:

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

有关教的因素,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才能起作用;学生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群体差异2)教师:

教师在教学、协调其他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3)教学内容:

是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4)教学媒体: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分为8个阶段:

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2)教学过程:

是指教师使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评价和反思过程:

是指整个过程的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估,并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和反思,互动过程的有效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教学过程中,"学"与"教"的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个过程,而且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极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包含四层意思: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2.在学校学于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3.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4.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极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6.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教育心理学同邻近学科的关系:

1.与教育学的关系2.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3.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4.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1.观察法定义:

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2.观察发法的种类

(二)实验法1.实验法的定义:

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2.实验法的种类:

实验事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三)调查法:

1.调查法定义:

2.调查法种类:

谈话法和问卷法(四)行动研究法:

1.定义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和教育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差异。

a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在第一个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第二个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b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

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体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体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辨证关系:

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同时更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学发展智力意味着学校必须创造或安排优化的学习条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各自适当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

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常见的认知方式有:

a场依存与场独立b冲动型与沉思型c辅合型与发散型d立法型与司法型。

2)智力差异:

人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差异。

智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个别差异,有人在小时候便显露出高智商,但也有很多人大器晚成,这便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a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存在劣势、不足。

b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c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策略。

d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同时更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