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651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docx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

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5.病机转化心悸以虚为主,其病机转化主要与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程度有关。

如心气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心血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阴虚,心阴虚El久致心肾阴虚,心阳虚日久可致肾阳虚等等;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又可致气血不足,气阴两虚,阴阳俱损等。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水饮、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或郁而化热,扰乱心神等,都可因虚致实,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至晚期五脏俱损,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2.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脉象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或参伍不齐,或乍疏乍数,或忽强忽弱。

4.常有情志刺激及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5.心电图可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

二、鉴别诊断

1.胸痹胸痹虽有胸中窒闷不舒、短气,但以心痛为主要症状,心电图上多有ST段改变。

而心悸仅以自觉心跳剧烈,胸中不适,惊惕不安,不能自主为特征,心电图上多有心律异常。

2.奔豚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发自少腹,上下冲逆;而心悸系心跳异常,发自于心。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惊悸与怔忡惊悸与怔忡同属于心悸,但二者有区别。

惊悸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发作持续短暂,以实证居多,但也有内虚的因素存在;怔忡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以虚证居多。

但两者又有密切关系。

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患者,又容易受外惊所扰,而使病情加重。

2.辨标本虚实心悸属本虚标实之病,而以本虚为主。

凡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出,易感冒者属气虚;心悸头晕而面色不华者,属血虚;心悸盗汗,口干潮热者属阴虚;心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心悸胸闷,胁腹胀气,遇情志波动,症状加重者属气滞;心悸唇暗,舌有瘀斑,脉结代者为血瘀;心悸体丰,恶心纳呆,舌苔腻者属痰湿;心悸舌苔水滑,或肢肿而浮,尿少者属水饮。

二、治疗原则

由于心悸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故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行气化瘀、化痰涤饮以及养心安神、重镇安神等均为心悸的治疗大法。

虚当补之,实当泻之。

若久病,虚实夹杂,病机复杂者则宜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若出现心阳暴脱的厥脱、抽搐等危候应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三、应急措施

1.脉率快速型心悸(心率≥120次/分)

(1)生脉注射液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静脉注射,连用3~5次多能控制病情,继以每日2次,巩固疗效。

(2)强心灵0.125~0.25mg,或福寿草总甙0.6"-0.8mg,或铃兰毒甙0.1mg,或万年青甙2~4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1日2"-'4次。

(3)苦参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3次;苦参浸膏片3~5片,1日2~3次口服。

2.脉率过缓型心悸

(1)参附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1日2~3次,或以大剂量静点。

(2)人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静脉注射,1日2~3次。

(3)附子I号注射液2.5一-5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10~25ug,1日1次。

3.脉率不整型心悸

(1)常咯林0.2g,每日3~4次,病情控制后,改为每日1~2次。

(2)福寿草片,每次1片,病情顽固者每次2片,每日2~3次。

病情控制后每次1/3~1/2片。

四、分证论治

1.心虚胆怯

证候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舌苔薄白或如常,脉数或虚弦。

证候分析 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则心中惕惕,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脉数或虚弦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象。

本型病情较轻者,时发时止;重者怔忡不宁,心慌神乱,不能自主。

治法 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平补镇心丹加减。

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怀山药、生地黄、熟地黄、肉桂、炙远志、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茯神、炙甘草。

病由心胆气虚而心悸易惊,故当益气养心壮胆治其本。

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心壮胆,是为君药;山药、生熟地、肉桂调补阴阳,辅君药益心壮胆扶正为臣药;生龙骨、生牡蛎、磁石重镇安神定惊,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壮胆以安神定惊,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心气虚者,加黄芪;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痰浊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安神养心之品。

(3)临证参考本证亦可用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

在药物治疗同时当配合心理治疗,并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2.心气不足

证候 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心悸,静则悸缓,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脉细弱;清窍失养,则头晕乏力;气虚而表卫不固,则自汗;舌淡红、苔白均为心气不足之征。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五味子汤加减。

药用五味子、黄芪、人参、麦门冬、玉竹、沙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炙甘草。

心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心之脉络失养,故须补益心气治其本。

方中人参、五味子、黄芪补益心气为君药;麦门冬、玉竹、沙参补心益阴,合君药可使心之气血阴阳和调为臣药;心主神,心气虚,神不守舍,故用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宁心安神以定悸为佐药;炙甘草既可益心气,又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临证参考本证亦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由于心气不足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退,可加人参皂甙片、福寿草甙片或用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或重用黄芪至30g;气虚症状明显者,可用肉桂或附片3~5g,取少火生气之意,增加益气药物的效应。

3.心脾两虚

证候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或纳呆腹胀,便溏,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纳呆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亏,周身失养则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心血失养,血不养心,心神失守则见心悸气短;舌淡红、苔薄、脉细弱亦为血亏之征。

治法 益气健脾,补血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归脾汤加减。

药用炙黄芪、人参、白术、生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当补益脾胃,养血益心以安神。

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益后天之本,鼓舞气血生化之源,故为主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助主药补养心血而安神为辅药;茯神、远志宁心安神以定悸,木香行气悦脾,以防补养药壅滞碍胃为佐药;甘草既可健脾益气,又可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加减纳呆腹胀者,加陈皮、谷麦芽、神曲、山楂、枳壳、鸡内金;乏力、气短、神疲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

(3)临证参考本证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以及心血暗耗所致,临床常为功能性心律失常,因此起居有节,劳逸有度,睡前避免不良刺激,为辅助治疗措施。

4.心阴亏虚

证候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或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阴血不能上济于心,以致心阴亏虚,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故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阴亏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El干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 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用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天门冬、丹参、当归、人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桔梗。

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宜滋养阴血,养心阴安心神。

方中生地黄、玄参滋阴填精固本以制虚火为君药;麦门冬、天门冬助君药以养心阴,丹参、当归养血助阴,人参、五味子益气以生阴,共为臣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宁神以定悸为佐药;桔梗载药入心为使药。

(2)加减若兼口干口苦,咽燥心烦者,为阴虚内热较甚,加黄连、栀子、淡竹叶、朱砂以清心火、宁心神,或用朱砂安神丸治之;盗汗者,加山萸肉、乌梅滋阴敛汗;若心肾不交者,可合用黄连阿胶汤以交通心肾,滋阴补肾,清心降火。

(3)临证参考临证应辨阴虚与火旺孰轻孰重,从而确定以滋阴为主,还是以清心降火为主。

5.心阳不振

证候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薄,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证候分析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药用桂枝、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党参、炮附子、黄芪、玉竹、麦门冬。

心阳不振,无以温养心神,心神不守而成心悸,治宜温振心阳为主。

方中桂枝、附子为辛热之品,峻补元阳以温振心阳,为君药;党参、黄芪益气助阳,玉竹、麦门冬滋阴以助心阳,有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之意为臣药;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以定悸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养心,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附子、黄芪、肉桂;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及煅龙骨、煅牡蛎,加用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

(3)临证参考对兼有肾阳不足症状者,应以温补心肾为主,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

6.水饮凌心

证候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证候分析 水为阴邪,赖阳气化之,今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充于肌表,故形寒肢冷;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眩晕;气机不利,故胸脘痞满;如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饮邪上逆,则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治法 温阳化饮,宁心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

药用炮附子、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五加皮、葶苈子、防己、甘草。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上凌心脉,发为心悸,故须温运脾肾阳气以化水饮为主。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之品,峻补元阳,温运脾肾,故为君药;桂枝助君药温振心阳为臣药;茯苓、白术、猪苓健脾利水,泽泻、五加皮、葶苈子、防己皆能通调水道以利水,共为佐药;甘草甘缓和中,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皮;尿少肢肿者,重用泽泻、猪苓、茯苓、防己、葶苈子,加大腹皮、车前子;兼有肺气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而伴有浮肿、尿少、夜间阵发性咳嗽或端坐呼吸之时,治应温阳利水。

对病情危重者,可反复、大量应用独参针,生脉针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7.心脉瘀阻

证候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证候分析 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不舒;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脉络瘀阻,故见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川牛膝、当归、生地黄、北柴胡、枳壳、炙甘草。

病在血分,瘀血阻滞心络,气血运行不畅,心失所养而成心悸,故宜活血化瘀通络治其本。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共为主药;当归、生地养血活血,使诸药活血通络而不伤正,柴胡、枳壳行气以活血通络,取气为血帅之意,共

 为辅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2)加减气滞血瘀者,重用柴胡、枳壳,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陈皮;因虚致瘀者,去柴胡、枳壳、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心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琥珀、磁石。

(3)临证参考本证病在血分,为瘀血阻络。

治宜在上方基础上配合丹参注射液20~4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点,每日1次。

心悸方剂;

(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平补镇心丹;人参 麦冬 五味子.怀山药.生地黄.熟地黄 肉桂 炙远志 磁石生龙骨 生牡蛎 酸枣仁 茯神 炙甘草

加减:

1.心气虚者,加黄芪;

2.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

3.痰湿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黄连5克 半夏9克 橘红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生姜6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安神定志丸;【组成】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4.心悸证:

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

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枣仁或天王补心丹。

 

2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心悸证:

1.兼心阴不足,见心烦口干舌红,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等。

2.若热病后期,心阴受灼而见心悸者,仿生脉散意。

3.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怒,加生龙齿,重用酸枣仁。

4.精血亏虚,加服河车大造丸。

5.纳呆腹胀者,加陈皮、谷麦芽、神曲、山楂、枳壳、鸡内金;

6.乏力、气短、神疲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

7.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

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生地黄48克人参6克桂枝9克阿胶6克(包)麦门冬12克麻仁12克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3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组成:

熟干地黄(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当归(洗,焙)、远志(去心)、石菖蒲、黑参、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头)、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甘草(炙)、丹参(洗)、酸枣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

)、朱砂安神丸;(处方:

朱砂200g,黄连300g,地黄200g,当归200g,甘草100g。

)若阴虚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12克黄芩3克白芍6克鸡子黄2枚(包)阿胶9克(包)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心悸证加减;

 1.一搬加枣仁、珍珠母,牡蛎,加强安神定悸作用。

 2.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酌加龟版、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3.阴虚而火不旺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

 4.兼有风湿、关节酸痛,加防己、五加皮、桂枝、苍术等.

 5.若兼风湿热者,加赤芍、桑枝、忍冬藤、知母等.

 变证若见虚烦,心神不安、难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阴虚,心火旺,热象较著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

若阴虚火旺而+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知柏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4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3克炙甘草6克牡蛎6克龙骨6克

心悸证:

1.心阳不足较明显,宜加人参、附子以加强温阳益气之力。

2.兼有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

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症者,可加补坎益离丹(附片、蛤粉、上桂、炙甘草、生姜)。

合参附汤【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大汗出,亡阳者用独参汤主料:

人参3克。

辅料:

红糖30克。

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组成: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心悸且伴有呕恶,加半夏、陈皮、生姜。

阳虚水泛:

水泛,下肢浮肿,加泽泻、猪苓、车前子

若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汤组成为:

炮附子5克 桂枝9克茯苓12克白术6克 猪苓9克 泽泻9克 五加皮9克 葶苈子5克 防已6克甘草6克

加减:

1.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皮;

2.尿少肢肿者,重用泽泻、猪苓、茯苓、防已、葶苈子,加大腹皮、车前子;

3.兼有肺气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

4.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

6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桃仁5克 红花5克(后下) 丹参9克 赤芍5克 川芎5克 元胡5克 香附5克 青皮5克 生地5克 当归3克

 1.阳虚寒凝致瘀者,可加桂枝、附子、干姜。

 2.络气痹阻,胸部窒闷,去生地,加沉香、檀香或降香。

 3.夹有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

 4.胸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三七粉、五灵脂、生蒲黄、元胡等活血止痛药。

 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1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牡蛎二两30g(熬) 龙骨二两30g)

血府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川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北柴胡3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气滞血瘀者,重用柴胡、枳壳,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陈皮;

 8.因虚致瘀者,去柴胡、枳壳、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

 9.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

10.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11.心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琥珀、磁石。

7痰热扰心:

 黄连温胆汤,组成】黄连5克 半夏9克 橘红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生姜6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心悸证:

一般可加山栀子、黄芩、陈胆星、贝母、全瓜蒌、酸枣仁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

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全 瓜蒌、生大黄。

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龙齿、牡蛎、石决明。

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生地、天冬。

麦冬、玉竹。

 

8.气阴两虚

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生地黄48克人参6克桂枝9克阿胶6克(包)麦门冬12克麻仁12克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