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5770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知识点笔记.docx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笔记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笔记

走近细胞

【3年21考】

命题趋势:

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内容的判断,以及不同生物生命系统结构的一些特例。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流感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草履虫、细菌等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大多数动植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4)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激性及稳态五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上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细胞:

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组织:

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构成的细胞群;

(3)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

(4)系统:

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5)个体: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6)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7)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

(8)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统一整体;

(9)生物圈:

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3年5考】

命题趋势:

考查元素的分类及特点;考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关系。

1.组成细胞的元素

(1)种类: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①按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可划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含量高于万分之一的是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含量低于万分之一的是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②按对生物体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

最基本元素是C;基本元素为C、H、O、N;主要元素为C、H、O、N、P、S。

(2)鲜重:

指生物体(细胞)在自然生活状态下测得的质量,占人体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干重:

指生物体(细胞)除去水以后测得的质量,占人体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生物界不同生物之间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体现在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差异性体现在元素含量相差很大。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细胞中化合物可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细胞中化合物的含量:

①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②含量仅次于水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③有机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

④占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

(1)还原糖:

选择含糖量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制浆后用一层纱布过滤取液2mL,进行显色反应,加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溶液呈蓝色;50~65℃温水浴加热约2min后生成砖红色沉淀。

(2)淀粉:

取马铃薯匀浆,制成样液,取2mL加入2滴碘液,溶液变为蓝色。

(3)脂肪:

(方法一)在花生种子匀浆中加入3滴苏丹Ⅲ染液,溶液变成橘黄色;(方法二)将浸泡过的花生种子的子叶削成薄片,在上面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后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去浮色,制成临时装片,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已着色的圆形小颗粒,然后换高倍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其中含有脂肪。

(4)蛋白质:

取大豆组织研磨液或蛋清稀释液制成组织样液,取2mL于试管中,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后变成紫色。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年12考】

命题趋势:

考查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蛋白质的形成及结构功能多样性的原因分析;计算题主要包括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肽键数、脱水数、游离氨基数或羧基数的计算,以及肽链种类的计算。

1.氨基酸及其种类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组成氨基酸的元素主要有C、H、O、N,有的还含有S等。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氨基(-NH2)、羧基(-COOH)、R基和一个H原子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其中,R基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

(3)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①数量关系: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②位置关系:

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3)氨基酸的种类:

①根据R基的不同,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②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可将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不可在体内合成,成人8种,婴儿9种)和非必需氨基酸(可以体内合成,12种)

2.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蛋白质的结构(逐步形成)

①氨基酸: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

②二肽:

由两分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③多肽:

由多分子氨基酸逐步脱水缩合形成,通常呈链状;

④蛋白质:

由多肽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

(2)蛋白质种类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方面:

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②肽链方面:

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分子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功能具有多样性。

(1)结构蛋白: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成分。

(2)调节蛋白:

对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蛋白质类激素有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3)催化蛋白:

催化细胞中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即新陈代谢),包括绝大多数酶。

(4)运输蛋白:

实现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结构或物质在体内的转移,包括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载体、血红蛋白。

(5)免疫蛋白:

对侵入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抗原物质有清除作用,如抗体。

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3年9考】

命题趋势:

考查核酸的功能和组成,分辨DNA和RNA的区别。

1.核酸的种类、功能和分布

(1)核酸分为两种:

核糖核酸,简称RNA;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2)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在细胞中的分布

①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②真核细胞的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

用甲基绿、吡罗红对细胞进行染色。

甲基绿可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以此来显示核酸的分布。

(2)实验程序

①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用消毒牙签刮口腔内侧壁后放在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用酒精灯将载玻片烘干。

②水解:

将载玻片放入盛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将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③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s。

④染色: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5min;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⑤观察: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相调节清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3)实验结果及结论:

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说明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3.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①元素组成:

C、H、O、N、P。

②种类:

依据五碳糖的不同,核苷酸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两种。

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含氮碱基有A、T、C、G四种;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含氮碱基有A、U、C、G四种。

(2)核酸的构成:

脱氧核苷酸构成脱氧核苷酸链,进而形成2条DNA;核糖核苷酸构成核糖核苷酸链,进而形成1条RNA。

(3)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①原因:

核苷酸数目不同和排列顺序多样性。

②核酸中遗传信息的贮存: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部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如HIV、SARS病毒、流感病毒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3年11考】

命题趋势:

考查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和功能,以及两者的区别。

1.细胞中的糖类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只有C、H、O三种元素。

(2)分类

①单糖:

不能水解的糖叫做单糖。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二糖:

一分子蔗糖可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一分子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一分子乳糖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③多糖: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2.细胞中的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N。

(2)化学性质:

脂质分子的结构差异很大,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

(3)分类和功能:

①脂肪:

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是很好的绝热体,有保温、隔热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能缓冲和减压,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②磷脂:

构成细胞膜及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

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钙和磷的吸收。

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单糖构成多糖;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核苷酸构成核酸。

细胞中的无机物

【3年7考】

命题趋势:

考查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1.细胞中的水

(1)含量特点:

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不同种类生物含水量不同;同种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

(2)水的存在形式与功能

①自由水:

细胞中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的水,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5%;它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物。

②结合水:

细胞内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2.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

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含量:

占细胞鲜重的1%~1.5%。

(3)功能

①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的血液中Ca2+含量降低,会出现抽搐现象等;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3.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

(1)化学元素:

C、H、O、N等化学元素在细胞内含量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

(2)化合物

①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②糖类、脂肪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物质;

③水和无机盐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3)元素和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3年13考】

命题趋势:

考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与功能的关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1.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实验原理:

将动物细胞放在清水里,细胞吸水涨破,细胞内物质流出,即可得到细胞膜。

(2)实验材料: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因为这样的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3)实验流程:

选材→制片→观察→滴清水→观察→结果

2.细胞膜的成分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含有约50%的脂质,包括磷脂(主要)和胆固醇(动物细胞膜具有);约40%的蛋白质,与细胞膜功能密切相关;2%~10%的糖类。

3.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通过体液运输传递信息(如体内激素的作用);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卵识别);通过相邻细胞之间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4.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3年27考】

命题趋势:

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一些特例和特殊细胞;细胞膜系统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

1.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细胞器的分离方法:

差速离心法。

(1)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①线粒体:

由两层膜构成,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

②叶绿体:

由两层膜构成,是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2)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①内质网:

由单层膜连接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②高尔基体:

由单层囊状和泡状膜结构组成,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③溶酶体:

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病毒、病菌。

④液泡:

主要分布于植物细胞,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3)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①中心体: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分布在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②核糖体:

无膜结构,包括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前者附着在内质网上,后者游离在细胞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2.细胞质的组成

(1)组成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以溶胶状态存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酶等;是多种反应进行的场所。

3.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叶绿体:

选取新鲜的藓类的叶,无需染色,即可在叶肉细胞中观察到扁平的椭球形或圆形。

(2)线粒体:

选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即可观察。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4.细胞器之间的配合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1)合成场所:

核糖体。

(2)加工场所:

内质网、高尔基体。

(3)举例:

消化酶、抗体。

(4)运输途径:

核糖体(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囊泡→高尔基体(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5.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组成:

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

(2)特点: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3)功能

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③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的高效、有序地进行。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3年7考】

命题趋势:

结合实验考查细胞核的功能及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

1.细胞核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1)分布: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结构: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核孔构成。

①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②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③染色质: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④核孔: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模型结构

(1)含义: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类型: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3)举例: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3.细胞的概述

(1)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

(2)细胞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节、高度有序地进行。

(3)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3年27考】

命题趋势:

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及物质运输的其他实例。

1.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1)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具有半透膜。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

①吸水过程:

条件: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现象:

细胞吸水膨胀。

②失水过程:

条件: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现象:

细胞失水皱缩。

③平衡过程:

条件: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现象:

细胞形态正常。

(3)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一般情况下,这种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物质运输的其他实例

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1)水稻吸收SiO44-(硅酸根离子)多,吸收Mg²+(镁离子),Ca2+(钙离子)较少,番茄吸收Mg²+,Cu2+(铜离子)较多,吸收SiO44-较少。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液中碘的含量。

(3)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年27考】

命题趋势:

考查生物膜的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生物膜的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得到结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荷兰两位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得出结论所有生物与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一种静态的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让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

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经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表面糖被蛋白的识别作用,好比是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络用的文字或语言。

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年27考】

命题趋势:

考查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

考查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此类试题多借助坐标曲线或图解图像进行考查,掌握物质的浓度、载体的数量、能量供应多少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分为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其中,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

(1)被动运输:

是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①自由扩散:

概念: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特点:

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举例:

O2(氧气),CO2(二氧化碳),H2O(水)、甘油、乙醇、苯等出入细胞。

②协助扩散:

概念: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特点: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举例: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2)主动运输:

是物质进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扩散。

运输方向:

低浓度→高浓度

特点:

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举例: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生理意义:

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2.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1)胞吞:

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

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例如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2)胞吐:

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然后移动到细胞膜处并与之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例如胰岛素、消化酶、抗体的分泌。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3年12考】

命题趋势:

考查酶的本质和作用机理以及酶的特质。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

①概念: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②酶的催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酶的作用原理

①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②作用原理: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剂效率更高。

③意义:

使细胞代谢能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快速进行。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过程:

取4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3,4,向各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按序号依次放置在试管架上。

试管1不做处理,几乎无气泡产生;试管2用90摄氏度水浴加热,有气泡产生;试管3加2滴FeCl3溶液,有气泡产生;试管4加2滴肝脏研磨液,有大量气泡产生。

(2)实验结论:

酶在常温常压下,可以高效地完成对化学反应的催化。

3.酶的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4.酶的特性

(1)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为无机催化剂的~倍,使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2)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①酶活性

A.概念: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B.主要影响因素:

温度和pH。

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酶活性最高时所对应的温度为最适温度。

温度偏高或偏低均会使酶活性降低。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约为35~40℃;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约为40~50℃。

③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酶活性最高时所对应的pH为最适pH。

pH偏高或偏低均会使酶活性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3年3考】

命题趋势:

考查ATP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考查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ATP的结构

(1)名称与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

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

(2)结构特点

①高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②不稳定: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