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305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docx

马克思练习题CpptConvertor

一、练习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D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3、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B)。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

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

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C)。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

5、“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6、“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B)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诡辩论D.绝对主义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当作某种”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论

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构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0、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3、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1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1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C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1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亦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1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形式是主观的

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20、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D)。

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1、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C)。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22、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C)。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23、.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2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2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B)。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古诗包含的哲理是(D)

A、世界是物质的B、物质是不灭的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7、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D)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B、由量变到质变

C、由顺利到挫折,再由挫折到顺利D、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D

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29、《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A.心态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事物是不可认识的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1、“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C)。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3、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A.事物是发展变化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4、美国最大银行花旗集团2008年1月15日公布,该行在去年第四季度巨亏98.3亿美元。

受此影响,全球股市集体大跌。

这体现了(B)。

A.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B.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整体的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35、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B)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

这表明(B)

A.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D.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3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

38、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树立(C)的观念。

A.世界是多样性B.世界是统一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一切从实用出发

3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40、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4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4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对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44、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45、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

A.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B.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C.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46、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因其药效稳定,一度在世界各国大量生产、使用,因此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

但后来在使用DDT的实践中发现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A)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B.人们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人们的认识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D.人们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4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4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是不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49、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50、“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C)。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51、有人指出:

没有产品的广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产品?

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人却认为:

广告多了令人心烦。

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

这说明:

(A)。

A.意识的不同主体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认识具有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52、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

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

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一事实表明(C)。

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B.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D.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53、“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B

A、可知论B、唯物论的反映论C、辩证法D、唯心论的感觉论

5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5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56、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7、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6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61、在知识经济时代B

A、知识生产决定物质生产B、物质生产决定知识生产

C、知识生产取代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D、知识生产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6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

63、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64、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因为统治阶级B

A、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5、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6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所包含的哲理是(A)。

A.把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B.人的自由是相对的

C.人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D.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

67、列宁: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说B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胜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6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69、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C

A、从现实的人出发B、从个人出发C、从抽象的人出发D、从人的自由出发

7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C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7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C.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D.科技革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多项选择

1、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是因为DE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ABE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

3、在实际生活中,下列哪些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ABD)。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宁可误一年,不冒一分险”

4、孩子:

“爸爸,小华的爸爸游泳游得可好了,你怎么不会呢?

”爸爸:

“小华的爸爸总是吃鱼,所以就会游泳,爸爸我不常吃鱼,怎么会游泳呢。

孩子:

“可是,爸爸你总吃鸡,你会下蛋吗?

”这则笑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C)。

A.联系是客观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主观想象的联系不能够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

D.并不是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

5、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BCE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6、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BDE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7、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BCD)。

 A.是社会的产物           B.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C.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离不开社会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8、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CDE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9、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CDE

A、多元论的思想B、朴素辩证法的思想C、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0、“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表明:

BD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1、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ABD)。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12、按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下列于物质的有ABC

A、山脉河流B、社会生产关C、引力场D、城市建设规划E、党的方针政策.

13、下列活动中,属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有(ABD)

A、工程师设计图纸B、学生学习知识C、遇到强光眨眼D、作曲家创作音乐

E、听到巨响把头转向刺激声源.

1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15、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BCD)

 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6、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BCD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鳞似鱼,伏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CD)。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18、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CD)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9、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BD)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C.声东击西,欲擒故纵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0、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灾难发生之后,“一方有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