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227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docx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学课程实习报告学号:

班级序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刘福江-成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系目录一、实习目的和意义3二、秭归地区地形岩石特征3三、地貌特征18四、人文和经济特点23五、结束语25第一章、实习目的和意义野外地质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整个野外地质实习过程包括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讨论,查找相关资料或辅以一定的室内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按照规范格式要求撰写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a)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b)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c)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d)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e)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第二章、秭归地区地形岩石特征1、茅坪(实习基地)湖景天成滚装码头木材检查站茅坪(实习基地)(8月23日)目的:

1.观察球形风化、岩浆岩的形成过程、成分2.观察岩浆岩的结构和颗粒大小3.观察岩浆岩的产状4.观察岩浆岩的岩脉侵入顺序5.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关系6.变质岩的类型和成分7.变质岩的形成过程8.变质岩的成分辨别9.变质岩的构造描述与资料:

球状风化为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

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

地质学家们曾做过估算,一个2000米厚的花岗岩体完全结晶大约需要64000年;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喷出岩由于岩浆温度急剧降低,固结成岩时间相对较短。

1米厚的玄武岩全部结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

可见,侵入岩固结所需要的时间比喷出岩要长得多。

在划分岩浆岩类型时,岩石化学成分中的酸度和碱度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岩石的酸度,是指岩石中含有SiO2的重量百分数。

通常SiO2含量高时,酸度也高;SiO2含量低时,酸度也低。

而岩石酸度低时,说明它的基性程度比较高。

SiO2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一种氧化物,因此,它的含量有规律的变化是岩浆岩分类的主要基础。

根据酸度,也就是SiO2含量,可以把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

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岩(SiO252-66%)和酸性岩(SiO266%)。

岩浆岩由于形成的环境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形态、大小和结晶程度,以及颗粒之间的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空间排列及其填充的方式。

岩浆岩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划分为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更容易风化。

岩脉为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状岩体,横切岩层,与层理斜交,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

岩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度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个别大的可达几十公里以上。

依据成分、形态、产状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可分为简单岩脉、复杂岩脉、岩脉群及环状岩脉等。

有人将直立或近直立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而将与层理斜交,形状较不规则的板状岩体称为岩脉。

解理:

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解理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矿物质,不同的晶质矿物,解理的数目,解理的完善程度和解理的夹角都不同。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样品和显微镜下区别不同的矿物质。

在标本的破裂面上一般看到闪光的断裂面为闪光的平面,即解理面。

解理面一般平行于晶体格架中质点最紧密,联结力最强的面。

因为垂直这种面的联结力较弱,晶粒易于平行此面破裂。

相对来说,面与面之间的联结力最弱。

解理是反映晶体构造的重要特征之一。

且较晶形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不论矿物自形程度高低,解理的特征不变,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依据。

一般可依据解理的有无,发育完全程度(以解理面的完整程度为标志)以及组数和各组交角来区分矿物。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

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

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按成因节理可分为:

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

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统称。

它是由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大面积的区域变质作用造成的,变质岩的范围往往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积从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影响范围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形成深度可达20千米以上。

根据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洋底变质作用等。

区域变质岩由于受温度影响,重结晶作用显著;又因受到强大定向压力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受岩浆活动影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也有很大变化。

所以说,区域变质岩是在各种变质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代表性岩石有板岩、片岩、片麻岩。

变质岩的变成构造:

又分为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二种。

片理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排列定向。

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

矿物平行排列所成的面称为片理面,它可以是平的,可以是波浪状的。

可分为以下几类:

板状构造,由微小矿物晶体定向排列成平行板状,板面平整微具光泽。

千枚构造,由细小片状矿物定向排列而成,片理面具丝绢光泽,具有小弯曲和皱纹。

矿物晶粒微细,用肉眼无法识别。

片状构造,矿物呈鳞片状或柱状,平行排列,形成薄层片状,片理面粗糙。

片麻构造,由较粗的粒状矿物组成,它们和一定数量的柱状、片状矿物定向排列,形成断续条带状。

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

变质岩的变余构造,一般是指变质岩中仍保留的原岩构造特征。

某些原岩矿物和组构虽已变化但仍能反映其构造特征的。

变余构造的研究,对查明变质原岩,常具重要意义。

由火山碎屑岩和火山沉积岩变质所成的变质岩中,最常见的变余构造也往往是变余层理构造。

由岩浆侵入岩和火山熔岩所形成的变质岩中,最常见的变余构造有:

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枕状构造(中基性变质熔岩)和变余流纹构造(酸性变质熔岩)以及各种条带状构造。

2、茅坪(实习基地)泗溪外茅坪(实习基地)(8月24日)

(1)观察点一目的:

参观水土保持观测站、气象观测站、张家冲径流位置:

37.78037N110.95949E描述与资料:

径流观测方法:

混合法、体积法、自流水法、泥沙取样等。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关系:

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

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象。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它强调的是土壤的水分丧失,而荒漠化则强调土地在水分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下还持续降低,导致出现类似荒漠甚至少漠的现象。

荒漠化显然比水土流失更具破坏。

(2)观察点二目的:

观察震旦系空陵岩陀组位置:

304530N1105605E描述与资料:

震旦系空陵群岩陀组共分为八个层次。

第一层:

灰紫色中厚层砾岩,下边为花岗岩层,中间为角度不整合;第二层:

中厚层含砾粗沙岩。

深海海象沉积;第三层:

中厚层粗砂岩;第四层:

粉砂岩及紫红色砾岩;第五层:

中厚层粗砂岩;第六层:

砾岩与粉砂岩附层含灰绿色凝灰岩;第七层:

中厚层沙岩夹杂泥岩;第八层:

青灰色砂岩。

(3)观察点三目的:

观察山地河谷地形地貌二元结构的特点,观察河漫滩、沉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冲积平原及冲积扇位置:

304529N1105611E描述与资料:

上游中游及下游河流地貌的特征:

上游V形多大砾石,中游U形多小砾石,下游多沙。

河谷地貌:

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

河漫滩:

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冲积平原:

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

河流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

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

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

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

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

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

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河谷:

是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

形态组成:

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

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形成和发展:

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3个途径。

下蚀作用加深河谷。

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

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

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

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

河谷分为v型谷和u型谷,是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地貌中中上游为v型谷下游为u型谷。

在这里我们又了解了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凹凸岸、河流的阶地。

同时我们在这里学习了发给我们的罗盘的使用,学习了如何用它去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3、茅坪(实习基地)兰陵溪茅坪(实习基地)(8月25日)

(1)观测点一目的:

观察变质岩位置:

杉木溪大桥东700米报告:

此地变质岩种类最多有六七种之多,多片码结构和片状结构,主要变质矿物为绿泥石,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区域变质,此处的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来,主要成分为砂岩和泥岩。

岩层构成为:

绿泥石片岩黑云母的斜长片麻岩二云母片麻岩黑云母斜长角闪岩黑云母片岩条节状混合岩。

(2)观测点二目的:

观察放射状阳起石位置:

九曲脑中桥东100米报告:

阳起石为硅酸盐类矿物,它是闪石系列中的一员,这类矿物常被称为闪石石棉。

阳起石的晶体为长柱状、针状或毛发样。

颜色由带浅绿色的灰色至暗绿色。

具玻璃光泽。

透明至不透明。

晶体的集合体为不规则块状、扁长条状或短柱状。

大小不一。

白色、浅灰白色或淡绿白色,具有丝一样的光泽。

比较硬脆,也有的略疏松。

折断后的断面不平整,断面可见纤维状或细柱状。

(32)观测点三位置:

九曲脑中桥西目的:

观察变质岩、沉积岩的交界;了解沉积岩震旦系的分层;观察莲沱组与南沱组的交界,南沱组和陡山沱组的交界。

报告:

变质岩与沉积岩接触为沉积接触关系;震旦系莲沱组砾岩含少量红色砂岩;实习区内南沱组和陡山沱组为断层接触关系。

该断层为正断层,断层面向西倾伏,西盘有牵引褶皱。

陡山沱组可分为四段在实习区内主要分布在九曲垴到加水站附近。

其中在陡山沱二段与三段分界处存在平卧褶皱,都是由于燕山期隆起的作用。

在陡山沱第一段和第二段存在由弯流褶皱。

陡山沱二段与三段分界处存在断层构造。

陡山沱的一(段)白二(段)黑三(段)白四(段)黑:

一白指灰白色厚层盖帽白云岩,二黑指深灰色中薄层泥质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炭质泥岩(含围棋子状结核),三白指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硅质透镜体,四黑指硅质岩夹薄层炭质泥岩和炭质页岩。

总体变化规律为为白黑白黑,厚薄厚薄。

4、茅坪(实习基地)九畹溪茅坪(实习基地)(8月26日)

(1)观测点一目的:

观察地垒和地堑。

报告:

地堑是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

多指大中型的构造大者延长可达数百公里。

地堑常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其边界可以是平直的但更常见的是折线状边界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

仅在一侧为断层所限的断陷称为半地堑或箕状构造。

与地堑相对应的另一种构造是地垒。

地垒是两侧被断层围限中间上升的断块构造。

其边界断层一般也是高角度正断层。

地堑与地垒常伴生,相间排列则形成盆岭构造如美国西部的盆岭区。

地堑大多发育在地壳受拉伸地区。

在水平拉张作用下地壳在垂向上减薄在上部形成两组剖面上共轭的高角度正断层其间的地块下降就形成地堑。

在两个倾向相背的断层中间则形成地垒。

地堑常与沉积矿产尤其是煤和油气藏等密切相关。

著名的地堑有欧洲的莱茵地堑中国晋陕的汾渭地堑等。

地堑在地形上常表现为断陷谷地,如汾渭地堑就形成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谷地)。

东非大裂谷也是地堑构造。

另观察豆荚状结核茶园坡隧道旁观察化石

(2)观测点二位置:

棕岩头隧道旁报告:

这个地方分布着最具代表性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和覃家庙组。

石牌组,深灰色薄层粉砂岩夹鲕状灰泥岩及条带状灰泥岩、页岩,厚度205291米。

天河板组,灰色薄层条带状灰泥岩,白云质灰泥岩,夹豆状灰岩及粉砂质页岩,含古杯化石,厚度88米。

石龙洞组,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夹粘土质微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风景角砾岩,厚度60106米。

覃家庙组,灰色中厚层砾屑白云岩夹徽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局部夹灰黄色薄层次泥岩及角砾状白云岩,顶部叠层石白云岩,厚度132211米。

过程中发现石英晶簇,发育状况良好。

(3)观测点三位置:

九畹溪漂流终点目的:

观察并描绘褶皱褶皱是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它是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而表现出来的。

形成褶皱的变形面绝大多数是层理面;变质岩的劈理、片理或片麻理以及岩浆岩的原生流面等也可成为褶皱面;有时岩层和岩体中的节理面、断层面或不整合面,受力后也可能变形而形成褶皱。

因此,褶皱是地壳上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

1它在层状岩石中表现得最明显。

有些褶皱的形成就像用双手从两边向中央挤一张平铺着的报纸。

报纸会隆起,隆起得过高以后,顶部又全弯曲塌陷。

这就说明了两种力对褶皱形成的作用。

一是水平的压缩力,一是其自身的重力。

另外,褶皱也并不都是向上隆起,褶皱面向上弯曲的称为背斜;褶皱面向下弯曲的称为向斜。

一般褶皱很少由一种力量而形成,往往是多种力量造成的。

有些褶皱并不明显,有些褶皱很显著。

它们的大小也相差悬殊,大的绵延几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小的却只有几厘米甚至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很多大的褶皱顶部因为表面被风化侵蚀掉而露出岩石的剖面,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褶皱的样子。

5、茅坪(实习基地)三峡大坝茅坪(实习基地)(8月27日)位置:

长江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

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量221.5亿立方米,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充分发挥其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并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无法比拟的。

三峡大坝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其弊端也同时显现,大坝阻挡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世界野生动物协会公布的一份报告称,通过大坝的水流速度正在加快,对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坏。

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

而水库水位的波动也被认为是湖南省农民所遭遇奇特鼠灾的根源。

从三峡大坝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这个正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国家急于摆脱自然界的束缚,而另一方面,它为此努力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三峡项目的启用正逢国外生态学界对兴建大坝的做法重新进行审视之时,经济学界也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此类耗资巨大的项目只有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下来。

大坝蓄水以及雨季的水位调整引发了山体滑坡,也严重损害了庙河村等地区的地质结构。

大坝蓄水破坏了水循环,导致云南等地出现连续大旱,多处河流断流。

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高水位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

197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成立了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研究的专家组,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地震学家认为,“还没有可实用的判断水库诱发地震风险的指标,所以,所有的大型水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

”著名的地震学家洛德(曾任世界地震学会主席)在研究了水库诱发地震和大坝高度的关系后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大坝越高,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三峡同时改变了长江水系的原有水分分布的时空格局,未来10年将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下游湖泊、河道珍稀水生生物灭绝、湖泊自净能力下降、河道断流、支流水系两岸生态环境恶化。

6、茅坪(实习基地)泗溪公园内茅坪(实习基地)(8月28日)报告:

泗溪生态旅游区距三峡大坝和新县城12公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景独特,尤以“竹之旅”吸引游客。

四溪山景奇特,有玉兔峰、枫竹岭、金鸡报晓、人与佛等;水景优美,竹海浴场泛竹排,藤桥上面看怪水,碧水长阶赏水花,土地岩边找迷泉;泗溪竹类繁多,有竹字竹、斑竹、撑麻青竹、实心竹、高节竹等300多个品种,面积10000多亩;四溪溶洞比较发育,有龙王洞、白岩洞、鱼泉洞等近10个洞穴;四溪境内三吊水瀑布落差达389米,分三级飞流直下,雾气冲天,蔚为壮观。

泗溪生态旅游区位于三峡大坝附近,距秭归新县城12公里,总面积20平方公里。

景区由大溪、小溪、芭蕉溪、顺阳溪等四条溪流组成,因而名为“泗溪”。

景区幽篁修竹,小桥流水,山峦叠嶂,飞瀑蒸腾,植被茂密,物种繁多,原始自然,被誉为“三峡地区的天然氧吧。

”景区有碧波荡漾、翠竹环抱的竹海浴场,人们在浴场泛竹排,心旷神怡。

有濒危植物保护园,集中了三峡淹浸区特有的珍稀植物,供人们参观、考察。

有热闹非凡的柳林寨,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极富特色的土家歌舞。

有猕猴驯养繁殖中心,受训后的猴子作骑车、拉车、打球表演,风趣有味。

还有山水景观,诸如玉兔峰、夫妻岩、泗溪大佛,游客观后,都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赞叹。

尤其是落差高达389米的三吊水瀑布,共分五级飞流直下,雾气冲天,气势恢宏。

这里植被丰富,保存着许多国家稀有树种,如摇钱树、中华文母等,有中央科学研究所建成的长江三峡濒危植物繁殖园。

豹猫、猕猴、野山羊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这里繁衍生长,嬉戏于山水之间。

景区内有竹海浴场、玉兔峰、龙王洞、竹笋峰、枫叶岭、猕猴谷30多个景点。

飞瀑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诗就是泗溪飞瀑的绝佳写照。

三吊水瀑布是泗溪第二大绝景,落差389米,为三峡地区落差最大的瀑布,也是近年来发现的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

瀑布自海拔884米处分五级飞流直下,称之为五叠水。

瀑布飞流拍岸,气势夺人。

7、茅坪(实习基地)链子崖茅坪(实习基地)(8月29日)目的:

观察滑坡遗址,了解灾害治理。

、报告:

关于链子崖有一个传说。

古时候川江有一条龙,妄想去东海与龙王决一雌雄,称霸海上,于是从川江上游出发,在路大发淫威,直向东海扑去。

没想到一头撞在兵书宝剑峡的宝剑上,被大禹的镇江宝剑斩掉了头颅。

这条没了头颅的龙,疼得撞到南岸山脚下,把南岸上大山撞了几十条裂缝,差点就倒下来堵住了江心。

幸亏南海观音菩萨巡游到此,解开罗裙带,抛向山岩,才拴住了摇摇欲坠了山岩。

锁住山上一个叫杨坪的小村落,古来就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上面的人进出,唯一的通道就是先人们有峭壁上打造的一行石窝。

脚窝仅能放下一只脚,出脚时不能出错,否则你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因此在翻越这山之前,人要在岩下烧香拜佛,并且还要放开嗓子吆喝一阵,以免和上面下来的人遇于途中。

而即使这样,也常常有人从此跌入湍急的江流。

清代的一个商人捐银打造了铁链,安置在百多米的绝壁上,把脚印凿成了可以行走的道路。

从此,这一座山便被叫成了链子崖。

链子崖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屹立于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因“链子锁崖”而得名。

在神秘的北纬30线上,西陵峡兵书宝剑峡峡口,有一座布满裂缝的大山壁立大江,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链子崖。

链子崖早年名叫“锁住山”、“锁山”。

归州志山水载:

香溪“东流三里为兵书峡,又名白狗峡。

峡南石壁中折,广五尺,相传有神力关锁,历久不坠,谓之锁山。

链子崖险情自1964年被发现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湖北省有关单位成立了治理川江航道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在链子崖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地质勘察、研究工作。

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进行了数十年的监测。

1988年,国家科委、省政府等单位向国务院递交了治理链子崖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1989年,国务院总理李鹏批准了这个报告,并拨出总理专项基金1100万元,用于链子崖工程治理可行性研究。

国务院并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任组长、国家计委和湖北省政府领导任副组长,由财政部、交通部等八位副部级领导任成员的中国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地质灾害治理领导机构链子崖工程治理领导小组。

199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由无数地质、设计、施工专家的共同努力完成的链子崖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