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774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

实习基地简介

2003年,学校拟在秭归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一体的基地。

2004年,我校组织相关院系教员数次到秭归进行建立实习基地的论证工作,对实习基地的地质教学资源与路线等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大家一致认为,秭归地区的地质现象能够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同年年底,学校最终决定在秭归建立三峡实习基地。

2005年初,三峡实习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初建成完工。

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凤凰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距三峡大坝水平距离约2km,北瞰三峡库区库首局部,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秭归县概况

1.2.1行政区划与经济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

2009年4月,经过行政区划调整,秭归全县辖8镇4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组、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九畹溪镇,以及水田坝乡、泄滩乡、磨坪乡、梅家河乡。

全县目前共有202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1182个村民小组,43个居民小组。

全县总人口约38万人〔2012〕,面积2427km^2。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到达67亿元。

人均GDP到达18345元,比2010年增加3984元,同比增长27.7%。

工业增加值到达208191万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到达189874万元,增长18.1%。

全县耕地面积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些年,大力开展多种经济和市场农业,全县根本形成了高山烤烟和反季节蔬菜、中山茶叶和板栗、低山柑桔的农业生产基地格局,高效经济林面积达28万亩。

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柑桔、茶叶、烤烟、板栗、魔芋,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尤以脐橙盛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因为规模大、品质好,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并屡次获得优质水果金奖和中华名果称号。

图1-1秭归县行政交通图

1.2.2交通条件

秭归是三峡坝上库首第一县,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64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

县城距三峡国际机场50公里,距宜昌火车站40公里。

同时秭归县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km,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经武汉至宜昌的汉宜高速或至宜昌的高速铁路〔每天十多个班次〕到达宜昌市,再经由宜昌至秭归的专用公路抵达秭归,宜昌到秭归的班车每15分钟一趟。

1.2.3自然地理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

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

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公里。

秭归县幅员面积2427平方公里。

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万公顷。

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局部,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

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

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阔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

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实习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由于高山夹持,下有水垫,因此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只有-3摄氏度,年无霜期为306天,空气相对湿度72%,年降雨量1016mm,夏季常有大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

1.3地质实习概况

1.3.1目的与任务

目的:

①增加华南地区野外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华南型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华南与华北地层层序及其演化规律的异同;

②掌握华南地区地质历史开展过程,弥补在华北地区地质实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学生野外地质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开展;

③设置专题路线,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野外调查和地质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质问题的能力,掌握举一反三的地学思维和地质工作的方法。

④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和要求

任务:

路线一:

实习区踏勘

1、了解实习区主要地形,地貌及标志性建筑

2、掌握罗盘和放大镜使用方法,学会标本采集和修理方法

3、了解实习区主要岩石类型

路线七:

九畹溪——链子崖地层及地质工程观察路线

1、掌握奥陶纪上统宝塔组和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地层岩石特征

2、工程地质及灾害防治

路线三:

下岸溪采石场岩浆岩观察路线

1、观察描述下岸溪黄陵背斜岩浆岩的岩石特征〔中粗粒二长花岗岩、闪长岩、脉岩〕

2、判断岩脉层次

3、观察和测量节理构造

路线四:

兰陵溪扬子基底元古宙岩石构造特征

1、观察太平溪岩体与崆岭群小以村组侵入接触关系

2、崆岭群小以村组岩性〔石英岩、片岩〕变质矿物〔阳起石、石榴子石〕和构造观察

路线六:

滚石坳寒武纪地层观察

1、观察上震旦统灯影组石板滩、白马沱段、下寒武统岩家河组和中寒武统水井沱组岩性组合特征

2、掌握下寒武统岩家河组和中寒武统水井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

路线八:

长阳白氏坪构造—地层观察

1、掌握断层、褶皱构造的观察描述方法

2、了解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特征,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中寒武统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娄山关组、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和大湾组

路线五:

花鸡坡新元古代地层观察

1、掌握新元古界南华系莲沱组、南沱组,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地层层序和岩石特征

2、掌握冰碛岩、盖帽白云岩、碳质泥岩和白云岩观察描述方法

路线九:

九龙湾南沱组实测剖面踏勘

路线二:

庙湾扬子基底中—新元古代岩石构造特征

1、学会观察描述变质岩的特征〔斜长角闪岩、强蛇纹石化橄榄岩、石英岩和片岩〕

2、学会观察描述变质岩中的韧性变形结构

路线十:

花鸡坡—和尚洞填图区踏勘

1、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填图区踏勘

1.3.2实习时间及组队情况

1.3.3指导老师

1.3.4工作量统计

工程

内容

数量

观察路线

沉积岩观察路线〔路线七、六、五〕;

10

岩浆岩观察路线〔路线三〕;

变质岩,混合岩观察路线〔路线二、四〕;

地层构造观察路线〔路线八〕;

实测剖面路线〔路线一、九、十〕;

观察点

路线一,金刚山〔2个〕;路线二,小溪口〔5个〕;路线三,下岸溪〔2个〕;路线四,兰陵溪〔3个〕;路线五,花鸡坡〔3个〕;路线六,滚石坳〔3个〕;路线七,九畹溪——链子崖〔4个〕;路线八,长阳〔12个〕;路线九,九龙湾〔18个〕

48

采集标本

沉积岩:

瘤状灰岩,白云岩,炭质泥岩,炭质页岩,长石石英岩屑细粒砂岩,冰碛岩;

18

岩浆岩:

二长花岗岩,细粒钾长花岗岩,正长斑岩,闪长岩;

变质岩:

阳起云母片岩,绿帘阳起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变玄武岩〕,中细粒斜长角闪岩,强蛇纹石化橄榄岩,变辉长岩,变辉绿岩,云母石英片岩,

素描图

九畹溪棕岩头覃家庙组S型平卧褶皱示意图;

5

下岸溪采石场北侧岩浆岩侵入关系速描图;

灯影组与白马沱段与岩家河组岩层接触关系速描图;

长阳地层构造——地层路线速描图;

石板桥黄陵花岗岩与莲沱组地层接触关系速描图

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

1

独立填图面积

棺材岩地区莲沱、南沱、陡山沱、灯影组1:

5000填图

2

表1-1工作量统计表

第二章岩石

岩石〔rock〕是由矿物或类似矿物〔mineraloids〕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等〕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多数岩石是由不同矿物组成,单矿物的岩石相对较少。

自然界的岩石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1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Igneousrocks〕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局部熔融〔Partialmelting〕的物质,也就是岩浆〔magma〕冷却固结形成的。

岩浆可以是由全部为液相的熔融物质组成,称为熔体〔melt〕;也可以含有挥发分及局部固体物质,如晶体及岩石碎块。

岩浆固结〔solidified〕的过程是从高温炽热的状态降温并伴有结晶作用的过程。

岩浆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并据此将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实习过程中见到的岩浆岩均为侵入岩。

岩性以花岗岩及闪长岩为主,其中主要为闪云斜长花岗岩。

岩体呈岩基产出,厚度为14Km左右,实习区内岩浆岩主要为黄陵花岗岩基,出路面积为860 Km2。

黄陵花岗岩基为一大型复式岩体,为多期次侵入而成,构造现象极为丰富。

实习区岩浆岩位于黄陵岩基的南部,主要分布于陈家冲到兰陵溪一带,包括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庙复式岩体。

2.1.1茅坪复式岩体

茅坪复式岩体位于黄陵穹隆西南部,分布于三斗坪一黄家冲一带,总体呈北北西一北西向展布,西北侧侵人庙湾岩组,南端被南华系莲沱组砂岩角度不整合覆盖,东侧被黄陵庙超单元呈斜切式穿切。

茅坪超单元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具细一粗粒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等,属次铝质钙碱性中性岩类。

茅坪超单元中微粒包体较发育。

根据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包体及接触关系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中坝中细粒石英闪长岩体、太平溪中粗粒石英闪长岩体、三斗坪英云闪长岩体、金盘寺英云闪长岩体4个岩浆侵人单元〔侵人岩体)。

.1太平溪中粗粒石英闪长岩体

观察位置:

茅坪木材检查站50m处公路旁

地质特征:

太平溪单元呈近南北-北北东向带状展布,南东侧被三斗坪单元穿切,北侧侵人崆岭群。

岩石特征:

主要岩性为中粗粒石英闪长岩,各矿物含量分别为:

斜长石64%~66%、石英14%~16%、普通角闪石11%~13和黑云母5~6%。

岩石副矿物种类较少,磁铁矿占主导,磷灰石、褐帘石含量较高。

岩体中包体极发育,主要为闪长玢岩质包体,呈长条一透镜状产出,外形圆滑,多密集呈条带状产出,带宽一般为3、5m不等,顺叶理产出,其成分与中坝单元闪长〔玢岩〕质包体相近,斜长石斑品含量达3%~8%。

根据侵人地质接触关系,太平溪中粗粒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应早于三斗坪单元,即大于860Ma,但晚于中坝岩体。

2.黄陵杂岩体

黄陵杂岩体(约970km2)位于湖北宜昌地区,侵入黄陵背斜的核部。

区域地层由太古宙高级变质崆岭杂岩和南华系一震旦系及显生宙沉积盖层组成。

黄陵杂岩体侵入崆岭杂岩,并受南华系一震旦系不整合覆盖。

黄陵杂岩体主体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晚期岩体为双峰式钾质花岗质和基性脉岩组合。

依据岩性组合特征杂岩体分为三斗坪、黄陵庙、大老岭和晓峰四个岩套。

(凌文黎,段瑞春,白晓,等.黄陵侵入杂岩体亏损幔源岩浆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8,27(s1).)

2.1.2.1黄陵庙复式岩体

黄陵庙超单元构成黄陵花岗岩岩基的主体局部,分布于鹰子咀-内口-古城坪等地,西侧侵人茅坪超单元,南端被南华系莲沱砂岩角度不整合覆盖。

黄陵庙超单元总体具细一粗中粒等粒或连续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各侵人体中包体类型单调,且零星出露的特征。

根据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及接触关系等,黄陵庙超单元可划分为路溪坪斜长〔奥长〕花岗岩体、鹰子咀中粒花岗闪长岩体、内口中粒斑状花岗闪长〔二长花岗岩〕和茅坪沱中粒含斑花岗闪长〔二长花岗岩〕岩体4个岩浆侵人单元。

观察位置:

下岸溪采石场

该点是三斗坪岩体的典型观察点,此处可观察到多期岩脉的侵入穿切关系,那么岩性分别为

(1)二长花岗岩:

灰白-肉红色。

似斑状结构,基质中粒结构。

色率10。

斑晶:

钾长石,肉红色,大小10mm左右,约占3%。

基质:

钾长石〔35%,斜长石〔30%〕。

石英〔25%〕,黑云母〔10%〕。

定名:

灰白-肉红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2)正长斑岩:

红褐色,斑状结构,基质隐晶质-玻璃质,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块状构造。

斑晶:

钾长石,约占5%。

基质:

几乎全部为钾长石。

定名:

红褐色正长斑岩。

(3)钾长花岗岩:

肉红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色率5。

主要矿物:

钾长石〔50%〕,石英〔30%〕,斜长石〔10%〕,白云母〔5%〕,黑云母〔5%〕。

定名:

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

侵入关系:

二长花岗岩先形成,后钾长花岗岩侵入,之后正长斑岩超动侵入,侵入关系见图。

(4)闪长岩:

灰黑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石英〔10%〕,钾长石〔10%〕,斜长石〔15%〕,角闪石〔45%〕,黑云母〔5%〕。

(5)花岗伟晶岩:

肉红色,伟晶结构,脉状构造,主要矿物:

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

侵入关系:

闪长岩先侵入,未固结时,花岗伟晶岩〔同期不同次〕涌动侵入,可以在花岗伟晶岩中看到到闪长岩包体。

两者界限附近岩浆混合,出现逐渐过度的接触关系。

2.1.3小结

2.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

〔1〕根据绝对大小

分为隐晶质结构和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颗粒一般小于0.02mm

显晶质结构:

肉眼能分辨出矿物颗粒

据粒径大小分为:

粗粒结构:

d>5mm

中粒结构:

d=2-5mm

细粒结构

微粒结构:

另外:

d>1cm的矿物,可称为巨晶,大于3cm称伟晶

2〕据矿物颗粒的

相对大小

,可分为以下四种结构:

等粒结构:

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

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斑状结构:

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玻璃质称为基质

图2-1斑状结构

似斑状结构:

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一世代的产物

图2-2似斑状结构

1.形成火山及各类熔岩流。

2.形成岩脉、岩墙、岩株及岩基等形态并切割围岩。

3.对围岩有热的影响致使其重结晶,发生相互反响及颜色改变。

4.在与围岩接触处火成岩体边部有细粒的淬火边。

5.除火山碎屑岩外,岩体中无化石出现。

6.多数火成岩无定向构造,矿物颗粒成相互交织排列。

 

1.富石英花岗岩;2.碱性长石花岗岩;3.花岗岩;3a.钾长石花岗岩或普通花岗岩;3b.二长花岗岩;4.花岗闪长岩;5.英云闪长岩;6.石英碱性长石正长岩;7.石英二长岩;8.石英二长闪长岩;9.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辉长岩;10.石英闪长岩/石英辉长岩;似长岩;6*.碱性长石正长岩;7*.正长岩;8*.二长岩;9*.二长闪长岩/二长辉长岩;10*.闪长岩/辉长岩/斜长岩;6ˊ.含似长石碱性长石正长岩;7ˊ.含似长石正长岩;8ˊ.含似长石二长岩;9ˊ.含似长石二长岩/二长辉长岩;10ˊ.含似长石闪长岩/辉长岩;似长石正长岩;似长二长正长岩;似长二长闪长岩;似长辉长岩。

Q.石英A.碱性长石P.斜长石F.似长石

图2-3侵入岩的QAPF分类双三角图

〔IUGS1972推荐,R,Lemaitre,1989〕

2.3变质岩

变质岩〔metamorphicrocks〕是由火成岩及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它们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都因为温度和压力的改变以及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但它们并未经过熔融的过程,主要是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的。

变质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介于地表的沉积作用及岩石的熔融作用之间。

变质岩主要分布在兰陵溪到陈家沟大桥一带,包括区域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由于岩体侵入,热、压、液作用使一定范围内的围岩性质发生变化,主要分布有崆岭群的混合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

在兰陵溪西200m处有明显的露头,以云母角闪片麻岩、石英角闪片麻岩为主,局部含角闪片岩,石墨绿泥石片岩、大理岩和石英岩。

由花岗岩及其围岩变质而得,整体上可观察到花岗岩、斜长角闪岩。

形成原因为花岗岩侵入使得围岩性质发生变化。

实习区变质岩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出露零星,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并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局部形成了混合岩。

此外,沿断裂或断裂带发育动力变质岩。

同时,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零星分布接触交代变质岩。

2.3.1正变质岩

〔1〕含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

灰-浅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微片麻状构造。

矿物以斜长石(54%)、石英(26%)为主,其次为角闪石(6%)、黑云母(6%)、钾长石(7%)。

〔2〕细粒斜长角闪岩:

灰绿色,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角闪石(52%)、斜长石(40%),具有绢云母化现象。

原岩:

玄武岩。

〔3〕黑云斜长角闪(片)岩:

灰绿色,鳞片柱状变晶结构,定向构造。

岩石由普通角闪石(60%)、斜长石(20%)、黑云母(15%)、石英(2%)。

〔4〕云英片岩类分布于中、上组,呈层状产出,以黑云石英片岩为主。

岩石呈灰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石英(69%)、黑云母(20%)、斜长石(10%)、石榴子石少量等,以粒度为1~2毫米的石英条带与粒度—毫米的黑云母及石英条带相间排列,可能反映原岩的微层理构造。

〔5〕强蛇纹石化橄榄岩:

灰绿色,鳞片状纤维状结构,片状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橄榄石、辉石、蛇纹石。

蛇纹石:

蜡状光泽。

原岩:

橄榄岩。

〔6〕粗粒斜长角闪岩〔变辉长岩〕:

粗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角闪石(40%)、斜长石(60%)。

原岩:

辉长岩。

〔7〕片麻岩:

灰-灰白色,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

〔8〕混合岩:

灰-灰黑色,中粗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

石英,斜长石,角闪石。

2.3.2副变质岩

〔1〕细粒变晶石英岩:

灰白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

〔2〕绿帘-阳起-石英岩:

灰白色,细粒变晶结构,含少量斑晶,片理构造。

岩石由石英〔70%〕,绿帘石〔15%〕,阳起石〔13%〕,石榴子石〔2%〕组成。

石榴子石,暗红色,等柱粒状,变斑晶结构,略微定向排列,片状构造。

定名:

细粒变晶绿帘-阳起-石英岩。

〔3〕阳起-云母片岩:

细粒纤维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主要矿物:

白云母,石英,阳起石。

阳起石:

纤维细粒长柱状,10mm左右,淡绿色,含量20%。

白云母:

鳞片状,风化后褐色,含量40%,石英:

细粒状,含量40%。

原岩:

砂岩+泥岩。

〔4〕混合岩:

灰-灰黑色,中粗粒变晶结构,混合岩化构造,矿物:

石英,长石、少量暗色矿物。

〔5〕黑云母石英片岩:

灰黑色,片状构造主要矿物:

黑云母、石英。

2.2.3小结

根据变晶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

粗粒变晶结构(平均直径>2mm)

中粒变晶结构(平均直径1-2mm)

细粒变晶结构(平均直径1~0.1mm)

微粒变晶结构(平均直径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

变形构造

图2-4面状构造

1.岩石中的砾石、化石或晶体受到了破坏。

2.碎屑或晶体颗粒拉长,岩石具定向构造,但也有少数无定向构造的变质岩。

3.多数分布于造山带、前寒武纪地盾中。

4.可以分布于火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

5.岩石的面理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6.大范围的变质岩分布区矿物的变质程度有逐渐改变的现象。

2.3总结

三大类岩石的划分是根据自然界岩石的特征及形成作用的差异进行的,然而由于自然界的许多作用具有连续性及过渡性,所以这三大类之间也具有过渡类型的岩石。

例如:

火山作用喷出的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经冷却及固结形成的岩石应属与岩浆喷出作用有关的火成岩,但当上述物质,包括玻璃质碎屑,矿物及岩石碎屑在喷发时从空中降落至地表,甚至经过风力或水力搬运一段距离后沉积在地表,有时具有明显的层状,那么这类岩石就表现出具有火成岩与沉积岩的过渡类型的特征。

又如:

在大洋中脊附近,在一些部位浅,规模小的超镁铁质—镁铁质的岩浆房中,由于周围是富水的沉积物,因而岩浆在结晶时遭受了水化作用〔hydration〕,致使相当局部的橄榄石变为蛇纹石或在水的参与下直接结晶成蛇纹石。

一般的蛇纹岩属于变质岩范畴,但这种成因的蛇纹岩那么受控于特殊环境下岩浆的固结作用,可以看作是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的过渡类型。

此外,混合岩〔migmatite〕是一种由浅色和暗色的两种岩石组成的,暗色的是先存的变质岩而浅色的是经就地熔融产生的富硅、铝质的火成岩,它们是两种不同作用形成的过渡类型,但通常将其列入变质岩类中。

沉积岩经历了成岩作用后,假设埋藏深度逐渐变大,受地温梯度的影响,温度也随压力加大而增高,由于条件改变沉积岩中的矿物会转变为新的矿物类型,局部结构构造也相应发生变化。

这种作用那么与变质作用中的埋藏变质及低度变质过渡,而所形成的岩石类型也呈现出了过渡的特点。

概括的说,先存的变质岩、岩浆岩及埋深较大的沉积岩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熔融或局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固结成火成岩。

先存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暴露于地表后经过剥蚀、机械破碎、搬运和沉积可以形成沉积岩。

先存的火成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这三种岩石可以相互转化,三种作用可以相互过渡,但它们之间又有较明显的差异。

第三章地层

3.1区域地层概况

实习区地处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地区的地处区划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上扬子地层分区。

区内地层发育齐全,是扬子区地层研究的经典地区,包括新元古界南华系到下古生界志留系标准剖面以及2个金钉子剖面,依次出露有元古宇、古生代以及中新生代地层,尤其以新元古界至下元古界研究最好,晚三叠世以来实习区全部为陆相地层。

3.2实习区地层

3.2.1元古宇

实习区出露的元古宇主要以新元古界为主,中元古界出露也不少,古元古界根本在实习路线上没有出露,但在区域上宜昌县和兴山县有少量水月寺岩群的片麻岩、片岩、斜长角闪岩出露。

1.中元古界崆岭群〔Pt2K〕

湖北省区测队将宜昌西部黄陵穹隆部黄陵花岗岩以南宜昌棒子厂一带的崆岭群分为上中下三个岩组分别命名为古村坪组、小以村组、庙湾组,时代归属震旦纪。

在实习路线上我们并未看到明显的古村坪组岩石露头,而小以村组和庙湾组在实习路线上有明显出露。

1〕小以村组〔Pt2x〕

我们在路线四——九曲脑中桥旁看到了崆岭群小以村组的露头,小以村组的主要岩性为中、下部含石墨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及富铝片麻岩与片岩,顶部偶见大理岩透镜体。

底部以开始大量出现含石墨片麻岩及长石石英岩为标志与下伏古村坪组分界,呈整合接触;上与庙湾组整合接触。

厚度为。

我们在露头看到的小以村组发育了一个左行正断层,岩性主要为细粒绿帘阳起石英岩和阳起云母片岩,绿帘阳起石英岩中可见暗红色粒状石榴子石,石榴子石为明显的四角三八面体,体积较小但较为纯洁。

在路线四——茅坪镇木材检查站可见小以村组的捕虏体,说明小以村组可能与黄陵花岗岩为侵入接触关系

2〕庙湾组〔Pt2m〕

庙湾组的露头出现在路线二上,庙湾组发育一套厚度巨大、岩性单一的,具条带、条纹构造的斜长角闪岩,夹石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石榴角闪片岩。

以巨厚——厚层状斜长角闪片岩的出现与下伏小以村组整合分界,顶部被震旦系莲沱组不整合覆盖。

厚度。

出露的庙湾组岩石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其中粒度较细的细粒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海相喷发的玄武岩,粒度较粗的中细粒斜长角闪岩原岩为辉绿岩,粒度最粗的中粗粒斜长角闪岩原岩为辉长岩,变辉长岩为斑杂色,在太红公路浸水桥旁可以看到变辉绿岩〔中细粒斜长角闪岩〕与变辉长岩〔中粗粒斜长角闪岩〕接触接线,由于可以在变辉绿岩中看到粒度变细的冷凝边,所以初步判断变辉绿岩先与变辉长岩形成,但是在露头上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