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21899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10分)下列实验中都采用了累积法来减小实验误差,其中有关测量的说法中有误的是()A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可除开两封面,数出页码1100,测出这一叠纸的厚度为d,则一纸张的厚度为;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地紧密排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线圈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为D;C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可测出10枚相同面值硬币的厚度为D,则一枚硬币的厚度为;D测量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测出来回摆动10次的时间为t,则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2(10分)学校组织体检,需要测量同学的身高,下列测量工具合适的是()A同学们常用的20cm刻度尺B老师上课用的50cm三角板C教务处老师用的2.5m钢卷尺D体育老师用的30m皮尺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3(10分)如图所示,用两把尺子测同一长方体的边长。

甲尺测量的结果为cm,乙尺测量的结果为cm。

4(10分)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则物体的长度为;如图乙所示,机械秒表的示数是。

5(10分)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选填“A”或“B”),木块的边长为cm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6(10分)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的长度是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s某同学采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Dcm。

(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方法如图所示,请指出他在测量中存在的错误有:

;7(10分)用图(a)所示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尺的最小刻度是,所测物体的长度是;如图(b)所示,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了甲、乙两条纸带,打点时间为0.02s,其中甲纸带比乙纸带拖动得(选填“快”、“慢”或“一样快”)。

甲纸带从A点到B点所用的时间为秒,比乙纸带从C点到D点的时间(选填“多”、“少”或“一样”)。

8(10分)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错误的步骤是;(填序号)

(2)还缺少的步骤是:

F。

(3)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9(10分)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图。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0(10分)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错误的步骤是,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拓展训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10分)下列实验中都采用了累积法来减小实验误差,其中有关测量的说法中有误的是()A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可除开两封面,数出页码1100,测出这一叠纸的厚度为d,则一纸张的厚度为;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无间隙地紧密排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线圈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为D;C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可测出10枚相同面值硬币的厚度为D,则一枚硬币的厚度为;D测量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测出来回摆动10次的时间为t,则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分析】单个数很小的情况下,可用累积法测较小的物体。

【解答】解:

A、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可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即可除开两封面,数出页码1100,则这一叠纸的张数为50张,测出这一叠纸的厚度为d,所以一纸张的厚度为,故A错误;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金属丝紧密均匀的绕在铅笔杆上,记录所绕线圈匝数(即总圈数)n;用直尺测出线圈的长度为L;计算出金属丝的直径为D,用到了累积法,故B正确;C、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可测出10枚相同面值硬币的厚度为D,则一枚硬币的厚度为,用到了累积法,故C正确;D、测量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测出来回摆动10次的时间为t,则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用到了累积法,故D正确。

故选:

A。

【点评】特殊的测量方法较多,如:

累积法、平移法、划曲为直法、滚圆法等,不同题型要用不同的方法。

2(10分)学校组织体检,需要测量同学的身高,下列测量工具合适的是()A同学们常用的20cm刻度尺B老师上课用的50cm三角板C教务处老师用的2.5m钢卷尺D体育老师用的30m皮尺【考点】刻度尺的使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最小分度值的意义及刻度尺量程的了解与运用能力:

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最小分度值代表着刻度尺的精确度,不同的测量精度要求应选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在测量时应尽量使用一次性测量,为此要求刻度尺的量程应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

A、同学们常用的20cm刻度尺,不能满足测量人体身高的量程需要,故A不符合题意;B、老师常用的50cm三角板,不能满足测量人体身高的量程需要,故B不符合题意;C、教务处老师常用的2.5m钢卷尺,能满足量程需要,又能满足精确度的要求,故C符合题意;D、体育老师常用的30m皮尺,能满足量程需要,不能满足精确度要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了解选取刻度尺的基本要求是本题的解题关键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3(10分)如图所示,用两把尺子测同一长方体的边长。

甲尺测量的结果为2.8cm,乙尺测量的结果为2.80cm。

【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最小分度值的意义的理解和对长度测量读数的方法的了解。

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对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都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记录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读值和单位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解答】解:

由图可知: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5.0cm2.2cm2.8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5.80cm3.00cm2.80cm。

故答案为:

2.8;2.80。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看清甲、乙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4(10分)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则物体的长度为1.85cm;如图乙所示,机械秒表的示数是337.5s。

【考点】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分析】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11.00cm对齐,右侧与12.8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2.85cm11.00cm1.85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即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由此可知,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

故答案为:

1.85cm;337.5s。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5(10分)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A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B不正确(选填“A”或“B”),木块的边长为2.40c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

(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

(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3)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

【解答】解:

(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正确读数是2.40cm。

故答案为:

A;B;2.40。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

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6(10分)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的长度是31.0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217.5s某同学采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D1.85cm。

(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方法如图所示,请指出他在测量中存在的错误有:

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与物体边缘对齐;读数的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相垂直;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考点】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分析】

(1)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4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40.0cm即为木块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从第一个圆的圆心到第五个圆的圆心长度为7.4cm,即4个圆的直径和为7.4cm;

(2)任何测量工具的使用要讲究规则,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为:

零刻度线磨损的要从其它整数位置开始测量;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视线要和刻度尺垂直。

根据以上几点来对照本题的图,从中找出问题所在。

【解答】解: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4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71.0cm,所以物体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L71.0cm40.0cm31.0cm;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37.5s217.5s;刻度尺每一大格代表1cm,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端从零开始,右端对的刻度是7.40cm,4个硬币直径的长度之和为7.40cm。

所以硬币的直径D1.85cm;

(2)由图看出,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物体边缘对齐;读数的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相垂直;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

故答案为:

(1)1cm;31.0;217.5;1.85;

(2)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与物体边缘对齐;读数的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相垂直;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

【点评】刻度尺和秒表是常用的测量工具,要学会正确使用和读数,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停表没有此要求,用测量工具都要有一定的使用规则或注意事项,这要求我们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测量正确。

7(10分)用图(a)所示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尺的最小刻度是1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1.65cm;如图(b)所示,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了甲、乙两条纸带,打点时间为0.02s,其中甲纸带比乙纸带拖动得慢(选填“快”、“慢”或“一样快”)。

甲纸带从A点到B点所用的时间为0.1秒,比乙纸带从C点到D点的时间少(选填“多”、“少”或“一样”)。

【考点】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分析】

(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时间相同,从纸带上点的分布情况判断纸带运动情况;计算甲纸带从A点到B点与乙纸带从C点到D点的打点次数可知时间的关系。

【解答】解:

(1)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4.6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65cm3.00cm1.65cm;

(2)由题知,打点时间为0.02s,即打点的间隔时间相同;从图中点的分布情况可知,纸带甲上相邻两点之间距离相等,纸带乙上相邻两点之间距离也相等,所以甲乙两纸带均是匀速拖动的;但甲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小,因此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甲纸带从A点到B点的打点次数为5次(不含A点),所用的时间为:

50.02s0.1s;乙纸带从C点到D点打点次数为7次(不含C点),所用的时间为:

70.02s0.14s;甲纸袋比乙纸带从C点到D点的时间少。

故答案为:

1mm;1.65cm;慢;0.1;少。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应用,根据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解答。

8(10分)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填序号)

(2)还缺少的步骤是:

F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3)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EBF。

【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用积少成多法。

【解答】解:

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正确测量方法是: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2,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还缺少的步骤F:

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DEBF;故答案为:

(1)A;C;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2)DEBF。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积少成多法的应用,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9(10分)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甲图。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26.42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26.00cm。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

(1)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3)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的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

(1)读图可知,B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甲是正确的;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

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00cm;(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

(1)甲;

(2)减小误差;26.42cm;26.00;(3)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计算、以及对误差进行分析的方法,尤其在最后一问中,应注意细心分析,防止颠倒。

10(10分)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BEC。

【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

【解答】解:

正确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C应改为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改正后的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DBEC。

故答案为:

(1)A;C;

(2)DBE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积少成多法的应用,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