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3480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docx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目录前言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第二节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第一节煤炭工业第二节电力工业第三节钢铁工业第四节有色金属工业第五节石油石化工业第六节化学工业第七节建材工业第八节造纸工业第九节食品工业第十节纺织工业第十一节产业园区第四章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第一节种植业第二节林业第三节畜牧业第四节渔业第五节工农业复合第五章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第一节旅游业第二节通信服务业第三节零售批发业第四节餐饮住宿业第五节物流业第六章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第一节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第二节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第三节发展再制造第四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第五节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六节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七节推行绿色消费第八节实施大循环战略第七章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第一节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第二节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第三节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完善经济政策第二节健全法规和标准第三节加强管理监督第四节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第五节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第六节强化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第七节积极开展交流合作第八节加强组织领导前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确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将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更为迫切。

为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树立。

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一些地方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循环经济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经国务院批准,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本地循环经济试点。

通过试点,总结凝练出60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案例,涌现出一大批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法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公布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发布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

一些地区制定了地方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政策机制逐渐完善。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行了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水价和燃煤发电脱硫加价政策。

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

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开展示范试点。

开展资源税改革试点,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小排量汽车、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了环保收费政策。

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技术支撑不断增强。

将循环经济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支持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废旧家电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电池资源化利用、共伴生矿和尾矿资源回收利用等一大批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循环链接不断深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步建立,“城市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再制造产业化稳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始起步。

“十一五”以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出了可行路径。

表1“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5年提高(%)能源产出率万元/吨标准煤11.2424水资源产出率元/立方米41.966.759矿产资源总回收率%30355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354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亿吨7.7016.18110.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5.86913.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亿吨0.841.4977.4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比重%19.326.77.4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50.511.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185.710.6秸秆综合利用率%70.6注:

1.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

2.主要再生资源包括废金属、废纸、废塑料、报废汽车、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铅酸电池等。

(下同)3.主要再生有色金属包括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三种。

(下同)4.内为提高的百分点。

(下同)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还有待扩大、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循环经济理念尚未在全社会得到普及,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法规规章尚不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尚未全面建立;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金融等政策有待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亟需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评价制度不健全,循环经济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宣传教育等有待加强。

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第二节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资源约束强化。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国内资源供给难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重要矿产、水、土地等资源短缺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攀升,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资源瓶颈约束的严峻挑战。

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遍,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

我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地区干旱高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

近年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人均排放量不断攀升,减排压力不断加大。

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潮流。

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将其作为推进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些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

在新一轮经济科技的竞争中,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无论是从国内能源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看,还是从全球发展趋势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看,我国都无法继续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化进程。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机遇期,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相结合,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节基本原则强化理念,减量优先。

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大力推进再利用和资源化,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

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

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改造存量,优化增量。

对现有各类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

产业园区、企业和项目要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环节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

按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品生产制造产业即动脉产业的特点,统筹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业即静脉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

示范引领,全面推进。

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确定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高效利用,安全循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提高再生利用产品附加值,避免资源低水平利用和“只循环不经济”。

强化监管,防止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确保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三节主要目标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

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到“十二五”末的目标(近期目标)是:

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

表2“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5年2015年比2010年提高(%)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15能源产出率万元/吨标准煤1.241.4718.5水资源产出率元/立方米66.795.243建设用地土地产出率提高%4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万亿元1.01.88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35405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404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亿吨16.1831.2693.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9723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亿吨1.492.1443.6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65705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比重%26.7303.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53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904.3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10155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30秸秆综合利用率%70.6809.4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26007600192.3注:

1.主要资源产出率的资源核算品种包括:

3种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9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铝土矿、铅矿、锌矿、镍矿,石灰石、磷矿、硫铁矿),木材和工业用粮。

2.主要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

3.综合利用发电指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等低热值燃料发电。

第三章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0年降低21%、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了循环化改造。

第一节煤炭工业推动煤矿绿色开采。

根据资源赋存条件选择先进高效的开采技术,推广矸石充填、以矸换煤等即采即填技术工艺,鼓励采用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开采方式,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

推进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煤系高岭土(岩)、油母页岩、硅藻土、石墨、膨润土、耐火土等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煤层气发电或将煤层气作为矿区、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气。

推动矿井水用于矿区补充水源和周边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实施系统节能降耗。

鼓励煤矿和选煤厂开展系统节能,淘汰老旧设备和选煤工艺,加强工序能耗管理,加大风机、水泵及选煤厂技术改造,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减少电耗、水耗和介质消耗。

加大煤泥脱水技术的攻关力度,提高煤泥利用率。

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鼓励利用矿区矸石对采空区进行填充,对沉陷区进行立体生态整治,利用矸石、灰渣等进行土地复垦,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等适宜产业。

鼓励复垦土地的再利用。

构建煤基循环经济产业链。

推进煤矸石、洗中煤、煤泥发电以及煤矸石制砖和生产水泥,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

推进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合成氨等已纳入国家相关规划的示范项目建设,构建煤焦化等煤基多联产产业链。

到2015年,原煤入洗率达到6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60%,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85万千瓦,低热值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600万千瓦,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5%,土地复垦率达到60%。

第二节电力工业加强节能降耗。

调整优化电源结构,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提高火电机组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锅炉、风机、水泵等设备节能改造,推广等离子无油点火等节能技术,降低厂用电率。

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热电冷三联供,严格实行“以热定电”。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电网传输效率,有效降低线损。

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将中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作为冷却水。

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

鼓励利用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推广粉煤灰在市政建设、筑路等工程中的应用,有序推进在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支持粉煤灰经超细化加工作为造纸、橡胶等的填充材料。

鼓励利用脱硫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高档装饰建材及改良盐碱土壤等。

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建设。

加强准入监管,优先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符合条件的煤层气、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等综合利用电厂并网发电。

强化电力调度交易监管,推行节能发电调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和综合利用电厂发电量比例,促进区域间电力交易,减少“窝电”。

推广分布式能源。

构建发电与相关产业的循环经济链。

构建发电粉煤灰建材、筑路、建筑工程,发电高铝粉煤灰氧化铝,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发电余热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盐化工,煤矸石、垃圾、污泥发电灰渣建材等产业链。

到2015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到325克标准煤/千瓦时,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0%,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80%,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

第三节钢铁工业推进铁矿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低品位矿产及难分选矿产综合利用。

推动高磷铁矿、高硫铁矿中磷、硫等伴生元素的提取利用。

推进铁尾矿伴生金属的高效提取利用、富铁老尾矿低成本再选和低铁富硅尾矿高值整体利用。

鼓励利用尾矿砂生产建材、进行井下充填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等。

强化节能降耗。

加快淘汰落后高炉、转炉等。

推广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

优化烧结、球团生产工艺,提高精料水平。

优化高炉炉料结构。

推广干熄焦、干法除尘、烧结余热回收、干式压差发电(TRT)、高效喷煤、蓄热式燃烧、全燃煤气发电等技术。

推动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

推动余热余压、固体废物和废水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广焦炉、高炉、转炉副产煤气回收利用和各工序余热余压发电,鼓励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鼓励转炉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回炉烧结,利用高炉渣、转炉渣生产水泥等建材产品。

推动利用焦油、焦炉煤气、粗苯等焦化副产品生产化工产品。

鼓励建立企业内部水循环系统,对废水进行分质串级循环利用。

鼓励钢铁生产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钢铁企业利用余热资源为城市供暖供热,利用再生水、矿井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补充新水。

大力推动钢铁企业消纳铬渣、废塑料等废弃物。

建立废钢回收体系,支持钢铁企业建设废钢加工配送基地。

构建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构建焦化、冶炼副产煤气、余热余压发电,冶炼废渣建材,冶炼含铁尘泥烧结,炼焦焦油、煤气化工产品,冶炼钢铁产品废钢铁电炉炼钢等产业链。

到2015年,吨钢综合能耗降到58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降到4立方米,废钢回收利用量达到1.3亿吨,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7%,重点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普及率达到95%以上。

第四节有色金属工业推进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等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铜、钴、镍尾矿多元素与铅、锌、银多元素伴生矿的综合利用,推进低品位铝土矿浮选脱硅工艺技术优化,加快铝土矿高效选矿药剂开发,推进黄金尾矿硫化物深度分选及有价组分提取。

加快开发和推广铜、镍、铅、锌、铝等矿产加压浸出、生物冶金等技术、工艺及设备。

加强稀贵金属矿产资源和复杂难处理贵金属共生矿综合开发利用。

强化节能降耗。

淘汰落后冶炼、加工等产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强化节能管理。

重点推广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低温高效铝电解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

推进氧气底吹熔炼技术、闪速技术等广泛应用。

加快短流程连续炼铅、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炼铅等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鼓励热送热装、直接铸造。

推动冶炼废渣、废气、废液和余热资源化利用。

推进从冶炼废渣中提取有价组分,从赤泥中提取回收铁、贵金属、碱等,从铜冶炼渣、阳极泥中提取稀贵金属,从铅锌冶炼废渣中提取镉、锗、铁等,从黄金矿渣和氰化尾渣中提取铜、银、铅等。

推动冶炼废液的综合利用,从氧化铝母液回收镓、钪等,从电解液回收镍等。

推动从冶炼废气中回收铅、锌、铜、锑、铋和硫、磷等。

加强余热利用和冶炼废水循环利用。

推进废有色金属再生利用。

淘汰再生金属落后产能,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推进再生铜、再生铝等再生金属高值利用,提高在有色金属产量中的比重。

支持从废铅酸蓄电池提取废酸和铅等,从废镀锌钢板提取锌,从废感光材料提取银,从废催化剂提取铂族元素和稀土材料等,从废弃电子产品提取贵金属。

支持利用境外可用作原料的废有色金属资源。

构建有色金属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构建采选尾矿有价组分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废渣有色金属,冶炼炉渣建材,冶炼尾气磷、硫化工产品,冶炼余热发电,冶炼有色金属再生金属冶炼等产业链。

到2015年,铜冶炼综合能耗降到300千克标准煤/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降到13300千瓦时/吨,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2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7%,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200万吨。

第五节石油石化工业加强油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推广高效油气分离、原油稳定和伴生气处理、高效真空加热等技术,加强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回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运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提高油气采收率。

加强油田伴生气、酸性气体等回收利用,推动油砂、油页岩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强高含硫化氢天然气中硫磺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大型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的冷能利用,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

加强节能降耗。

原油开采环节全面实施抽油机、驱动电机节能改造,推广不加热集油技术和油田采出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推广优化换热流程、提高冷凝液回收率、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例、降低汽化率、增加塔顶循环回流换热等节能技术。

推动废渣、废气、废水资源化利用。

鼓励从石油炼制废催化剂中提取钴、铑、钯等稀贵金属。

加强炼制各环节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

鼓励采用自动点火系统,加强火炬气回收,探索利用火炬气发电。

提高硫磺回收率。

推动稠油产出污水等采油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以及石化废水分类处理利用。

构建石油石化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构建油气开采油砂、油页岩炼油,炼化废催化剂稀贵金属,炼化废气硫磺化工产品,炼化废气供热、发电,炼化余热余压发电等产业链。

到2015年,原油加工综合能耗降到86千克标准煤/吨,乙烯综合能耗降到857千克标准煤/吨,石油石化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减少30%。

第六节化学工业推动磷、硫、钾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对中低品位磷矿、硫铁矿、硼铁矿、钾矿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推进磷矿中氟、碘,硫铁矿和硼铁矿中铁,盐湖中锂、钾、钠、硼、镁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推进节能降耗。

合成氨行业实施“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节能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

烧碱行业要逐步淘汰隔膜法烧碱工艺,提高离子膜法烧碱工艺比重。

纯碱行业重点推动蒸汽多级利用、变换气制碱技术,积极推广应用新型盐析结晶器和循环泵等。

电石行业要加快采用大型密闭式电石炉,重点推广电石炉炉气利用、空心电极等节能技术。

煤化工行业鼓励再生水、矿井水利用及余热回收发电。

推动“三废”资源化利用。

纯碱行业重点推动氨碱废渣用于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和蒸氨废液综合利用。

氯碱化工行业重点推动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或用于脱硫,加强电石渣上清液回收利用以及电石炉尾气中一氧化碳、氢气综合利用。

磷化工行业重点推动磷石膏制建材、分解制酸并联产水泥,黄磷炉尾气回收生产碳一化学品及热能回收利用。

硫化工行业重点推动利用硫酸生产废渣炼钢和生产水泥,加强余热回收利用。

煤化工行业重点推进废渣用于生产水泥等建材产品,推广煤制烯烃水循环利用、碎粉加压气化含酚废水治理、中水回用、高浓盐水处理、低温余热利用、高温气体热利用等技术。

构建化学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构建磷矿磷肥磷石膏建材,磷石膏制酸废渣水泥,磷矿磷肥尾气磷酸,电石聚氯乙烯电石渣水泥,合成氨造气炉渣建材,焦化废渣水泥等产业链。

到2015年,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350千克标准煤/吨,烧碱(离子膜)综合能耗降到330千克标准煤/吨,电石综合能耗降到1050千克标准煤/吨,行业平均中水回用率达到9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第七节建材工业加强节能降耗。

重点推进窑炉等热工设备节能改造。

继续推广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推进水泥粉磨、熟料生产等节能改造。

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等窑炉余热梯级利用技术,推进玻璃生产线低温余热发电。

加强粉尘回收利用。

进一步扩大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范围。

推动利废建材规模化发展。

推进利用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废弃物和废旧路面材料等大宗固体废物生产建材。

在大宗固体废物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