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6639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胶体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选自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溶液、浊液的有关内容,并在本节前面课时的学习中也有了物质分类的概念,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习的物质分类的补充和拓展,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分散系--胶体,帮助学生梳理分散系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同时又为今后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学生分类观和微粒观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自然现象引出本节的核心内容,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开阔他们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引导他们更加富有应用迁移价值的认知框架。

在选择和组织本节教材的内容时,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并进。

这三条线索是:

①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线索;②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③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有着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了解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把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对胶体进行科学分类。

培养学生科学的分类观。

2、通过实验去探究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等独特性质以及胶体提纯净化方法。

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观察,逻辑思维及微观想象能力,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通过胶体性质的应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

感受化学魅力,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并加深爱国主义情怀。

目标解读:

在高一阶段,必须抓住每一个细节,促进学生基本化学观念——微粒观、变化观、宏微结合等观念的形成,胶体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分散系和分散系及胶体的分类,知道分散系是混合物。

能够从物质分类出发,对物质进行准确的归类和性质的类比,这是今后学习新物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而从微粒的解读来分析物质性质的本质,更是化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

通过事实了解胶体的性质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体验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操作、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胶体的基本特征及性质,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教学难点:

由胶体的基本特征去进行性质理解和性质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问题导学--实验探究--展示交流--微观探析--迁移应用”等方法,通过教师多媒体展示、学案导学和不同层次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围绕本节课重点组织开展教学,进行重点难点突破,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五、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研究科学的方法,依据这样的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实验探究法、设置不同层次问题互动探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对于化学仅仅有了初步了解,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化学观念,对于很多知识还停留在表面,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微观理论。

学生做过的实验较少,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所以在探究实验环节,实验设计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科学实验去探究,实验探究环节老师也有必要做好规范实验操作指导。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板书: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学习过程】

环节一:

引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形电影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胶体的兴趣。

2、引导阅读教材P46第一自然段,自学“分散系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

并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判断,再次深化分散系的概念。

3、讲解分散系的分类,并引出胶体的概念。

4、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胶体,讲解胶体分类的依据。

环节二:

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胶体的制备。

向学生明确胶体制备的步骤:

取1个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并煮沸,向沸水中逐滴滴加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为止。

并让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实验。

2、【实验探究一】丁达尔效应

利用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来验证学生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否成功。

并讲解丁达尔效应原理及应用,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3、实验探究三:

电泳

视频实验:

通过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视频呈现的现象,试分析氢氧化铁胶粒具有什么特点?

讲解原理后,让学生分析生活与电泳有关的现象。

环节三:

【学生实验】胶体的聚沉

取少量Fe(OH)3胶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Na2SO4溶液,边滴加边观察现象

取少量Fe(OH)3胶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边滴加边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老师归纳聚沉的方法,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利用图像讲解胶体的分离和提纯的操作----渗析。

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环节四:

【学以致用】

1、下列实例分别应用了胶体的什么性质?

(1)明矾[KAl(SO4)2.12H2O]净水原理

(2)微波手术刀可止血,氯化铁溶液也可止血

(3)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

(4)不同型号的墨水混用会堵塞钢笔尖

(5)水泥厂、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6)电影院放映电影,放映机在黑暗中发出一道明亮光线

 

环节五:

【畅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课后作业】

利用厨房和商店的材料制作豆腐,体验传统生产工艺中的胶体化学。

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引起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行胶体的学习。

 

学生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能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确定是否是分散系。

学生理解分散系分类的实质,并掌握胶体的粒径范围。

 

学生演示实验,并体会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其余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学生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来验证自己实验是否成功,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失误,总结经验。

学习丁达尔效应的原理,会分析生活现象。

观看视频:

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电泳的原因。

 

学生结合实验方案,按照实验清单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合理分工,团队合作,展开实验探究。

向氢氧化铁胶体加入不同的电解质溶液,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现象若有差别要思考现象差别的原因。

小组积极主动发言,其他学生耐心倾听,找出实验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过程是否有不同的实验、分析观点和结论。

根据多媒体提供的动画,图片等资源,结合宏观辨识,进行微观探析,感受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特点。

图片:

血液透析示意图

 

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图片:

自来水净水示意图

由血液聚沉想到的:

如何理解“伤口上撒盐”

图片:

我国长江三角洲

文字:

电泳应用静电除尘

用所学胶体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巩固提升。

 

学生畅谈收获

 

学生应用实践,感受在实验室及生活中的胶体,利用所学进一步去探究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应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感知生活中的“胶体性质的应用”,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用分类的思想去研究分散系和胶体,应用分类观念,明确胶体的分类,把握胶体的本质特征。

形成科学的分类观。

 

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他学生能对其操作客观的评价,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对自己实验的评价,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并培养团队意识。

通过对照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对比分析归纳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养成学生耐心倾听他人的良好品德。

培养微粒观,变化观的化学意识。

养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感受胶体在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

 

通过净水实验,号召学生日后能研制出高效、低毒和廉价的净水剂,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好好学习,珍惜幸福生活,加深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胶体知识的重要应用。

爱上化学。

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和探究意识。

七、实验清单设计

[设计意图]学生做过的实验较少,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所以在探究实验环节,实验设计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科学实验去探究,实验探究环节老师也有必要做好规范实验操作指导,与教学整体设计相辅相成。

[清单设计]实验清单——胶体性质

[实验仪器]

试管、试管架,激光灯,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

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悬浊液,氢氧化铁胶体,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

【演示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操作:

为取1个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并煮沸,向沸水中逐滴滴加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为止。

【小组实验】

【实验探究】胶体的聚沉

①取少量Fe(OH)3胶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Na2SO4溶液,边滴加边观察现象

②取少量Fe(OH)3胶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边滴加边观察现象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研究科学的方法,依据这样的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实验探究法、设置不同层次问题互动探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对于化学仅仅有了初步了解,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化学观念,对于很多知识还停留在表面,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微观理论。

学生做过的实验较少,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所以在探究实验环节,实验设计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科学实验去探究,实验探究环节老师也有必要做好规范实验操作指导。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胶体性质与粒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和小组实验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讲解难点这部分,利用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过程讲练结合,环环相扣。

并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夯实了基础知识,学习效果显著。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选自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溶液、浊液的有关内容,并在本节前面课时的学习中也有了物质分类的概念,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习的物质分类的补充和拓展,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分散系--胶体,帮助学生梳理分散系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同时又为今后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学生分类观和微粒观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自然现象引出本节的核心内容,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开阔他们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引导他们更加富有应用迁移价值的认知框架。

在选择和组织本节教材的内容时,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并进。

这三条线索是:

①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线索;②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③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有着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评测练习

1.(2020江苏无锡江阴四校高一上期中,

)大气污染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约为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分散质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PM2.5最接近的是(1μm=10-6m)(  )

A.石灰水B.豆浆C.泥水D.蔗糖水

2.(

)关于分散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固体是一种分散系B.分散质一定是固体,能溶于水

C.溶液一定是分散系D.分散系都是均一、透明、稳定的体系

3.(2020河北张家口宣化一中高一上期中,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

A.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大小约为10-9m~10-7mB.光是一种胶体

C.雾是一种胶体D.发生丁达尔效应

4.(2020河北邯郸高一上期中,

)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许多胶体能进行电泳是因为这些胶体带电

B.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据此可区分胶体、溶液、悬浊液

C.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5.(2020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

)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或应用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微粒带电荷

C.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

D.清晨,人们经常能看到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

6.(双选)(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8m)恢复了磁性。

“钴酞菁”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非常相似。

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它的分子直径比Na+大B.它的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它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它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乳浊液

7.(

)如图所示,在火棉胶袋(半透膜)内注入淀粉溶液和食盐水,用线系紧密封,使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刚好高出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过一段时间后用碘酒和硝酸银溶液分别检验蒸馏水。

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细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细玻璃管内液面不变

C.蒸馏水遇碘酒变蓝

D.蒸馏水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8.(2020北京清华附中高一上期中,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都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②若将Fe(OH)3胶体提纯,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过滤

③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水导电能力增强

④明矾能做净水剂是因为铝离子与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

⑤在制备Fe(OH)3胶体实验中,可以长时间加热

⑥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A.3个B.4个C.5个D.6个

9.(2020重庆巴蜀中学高一上月考,

)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回答下列问题:

(1)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      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停止加热,可制得Fe(OH)3胶体。

 

(2)请写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

 

(3)将Fe(OH)3胶体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做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加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    (填“正”或“负”)电荷。

 

(4)下列各项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①卤水点豆腐 ②明矾净水 ③静电除尘 ④油水分离 ⑤血液透析 ⑥三角洲形成 ⑦酸碱中和 ⑧制果冻 ⑨臭氧消毒

 

1.C

2.C

3.A

4.C

5.A

6.AC

7.D

8.A

9.答案 

(1)饱和氯化铁 红褐色 

(2)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3)正 (4)④⑦⑨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课后反思

胶体是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切入点。

学生过去比较熟悉研究物质特有的性质,而胶体知识是物质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胶体是本节的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是难点中的重点。

对难点的突破,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抓住粒子之间直径大小这一关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层次,温故知新,重视教材的研读,重点突出。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以学生形成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

教学效果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小组实验,应明确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效率。

学生动手能力差,使老师的教学受阻,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

2、讲课的语言应再精炼,语气语调应有变化,特别是在强调重点时,语气要加重,上课应更富有激情。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课标分析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通过实验去探究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等独特性质以及胶体提纯净化方法。

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观察,逻辑思维及微观想象能力,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了解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把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对胶体进行科学分类。

培养学生科学的分类观。

3.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

通过胶体性质的应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

感受化学魅力,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并加深爱国主义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