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2563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docx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1)查字典填空。

“惯”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再查音节_。

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有:

纵容(子女等)养成不良习惯或作风;习以为常,积久成性。

“惯”在“习惯”一词中的意思是_,我能用它的另外一个意思组词:

_。

(2)老师傅剃头时_让小沙吃尽苦头,小沙因为_而痛,又因_而痒。

小沙剃头时的感受我们可以用“_”这个成语来概括。

(3)用画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谁?

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答案】

(1)G;guan;娇惯

(2)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如坐针毡(3)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

(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

这样称呼他是因为老剃头师傅剃头时让小沙感到很痛苦,还收取双倍的钱。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惯,音节gun,音序为G,应先查字母G,再查音节guan。

习惯的惯,应该是习以为常的意思。

可以用纵容这个义项,组词为惯坏、娇惯等。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小沙的头发被推剪夹住,所以剃头让他吃尽了苦头,碎发落进脖子里,又让他感觉很痒,根据头发像针一样刺,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小沙的剃头感受。

(3)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用于描述不定时地先后发生的两件事。

可以写:

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G、guan、娇惯

(2)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如坐针毡(3)小弟弟喜怒无常,一会儿哇哇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

(4)文中“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

这样称呼他是因为老剃头师傅剃头时让小沙感到很痛苦,还收取双倍的钱。

【点评】

(1)本题考查用音序法查字典的能力。

先根据所查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找到所在的音序,然后找到汉字的音节所在的页码,即可找到所查的字。

根据字典正文对汉字的解释,可以得到字义、组词等帮助信息。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造句的能力。

先明白划线词语的意思,根据文中的用法,写出一个形式相仿、内容合理的句子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_结实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A.点明中心B.引出下文C.承上启下(3)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_这一特点来写的。

(4)本段描写了种形态的龙。

在文中用“_”画出来。

(5)我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仿写一句话。

【答案】

(1)美观;坚固

(2)C(3)美观(4)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5)几只小花猫在快乐地玩耍,它们有的滚皮球,有的玩线团,还有的捉蜻蜓。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结合第二题回答。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有的有的还有的”是排比句。

故答案为:

(1)美观、坚固

(2)C(3)美观(4)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5)几只小花猫在快乐地玩耍,它们有的滚皮球,有的玩线团,还有的捉蜻蜓。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能力,说完整的话。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有句歇后语: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面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卢沟桥最大的特点是()A.历史悠久B.外形美观C.柱子上雕的狮子多得数不清(3)第2自然段围绕“_”这句话,从_和_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

(4)联系上下文,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歇后语的意思。

(5)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

请你发挥想象,仿照短文的句式写一写。

【答案】

(1)卢沟桥的狮子

(2)C(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大小;形态(4)形容事物数量多,数不胜数。

(5)有的横躺在地上,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有的挺直身子站立不动,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歇后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歇后语。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卢沟桥的狮子

(2)C(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大小、形态(4)形容事物数量多,数不胜数。

(5)有的横躺在地上,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有的挺直身子站立不动,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此题主要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歇后语的能力。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即可。

4阅读语段。

完成练习。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这段话主要写火烧云_变化极多,却不用一个“变”字,而是用了四个“一会儿”,这样不仅突出了火烧云的_,而且强调了_。

(2)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

(3)模仿以上词语写出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_。

(4)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多美呀!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一下吗?

【答案】

(1)颜色;颜色多;变化快

(2)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3)鹅黄(4)绚丽多彩【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填空。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语段整体感知语段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寻找文句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细读语段从文句中挑出来即可。

(3)描写颜色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鹅黄、银闪闪,白茫茫,黑黝黝,白花花,白嫩嫩,黄灿灿,黑乎乎,红通通,绿油油,从中选一个即可。

(4)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故答案为:

(1)颜、颜色多、变化快

(2)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3)鹅黄(4)绚丽多彩【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颜色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你好!

”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

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

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它们分给小动物们。

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啧吧啧吧地吃了起来。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

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1)从语段中选择恰当的拟声词填空。

_地跳着_地吃起来肚子饿得_叫

(2)读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句写出了妈妈出现在树下以后,“我”的心情变得有些_。

句“我有点儿高兴”是因为_;“又有些失望”是因为_。

(3)猜一猜,妈妈背着一大包好吃的东西过来,她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嗵嗵;啧吧啧吧;咕噜噜

(2)紧张;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没被妈妈识破;妈妈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孩子(3)天黑了,妈妈引诱“我”回家。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拟声词的积累。

拟声词指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语,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所发出的声音。

注意认真读课文来积累,结合语境恰当搭配。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嗵嗵2、啧吧啧吧、咕噜噜

(2)紧张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没被妈妈识破、妈妈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孩子(3)天黑了,妈妈引诱“我”回家。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象声词的运用,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

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

“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

“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

“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

“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

“现在旷野里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

“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

“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满腹经纶:

_饱学之士:

_

(2)四个弟子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请你在文中读读相关的句子,并分别用5个以内的字来概括。

____(3)联系上下文,完成下列练习。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这句话是说_A.哲学家很满意弟子的答案,让他们回去马上行动。

B.哲学家想让四个弟子比一比,谁的除草办法最好。

C.哲学家想让四个弟子通过实践来证明,还有更好的办法。

文章题目用“最后一课”是因为_A.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

B.哲学家在最后一课让弟子明白了: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C.这既是哲学家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同时哲学家在最后一课让弟子们明白了:

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4)认真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如果“灵魂”对应“旷野”,那么“纷扰”“美德”又分别对应什么?

灵魂(旷野)纷扰_美德_(5)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请为哲学家写几句合适的话,解释一下没到的原因。

7阅读大舞台(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煮书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感到奇怪:

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间爷爷:

“书怎么可以煮呢?

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

“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

“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

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么多好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

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得心应手:

_豁然开朗:

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_“我”认为“煮书”是_,而爷爷说“煮书”是指_“煮书”的好处是_(3)说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

8【答案】

(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梧桐树;芽苞;许许多多(3)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芽苞的绽放;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4)首尾呼应;这样写能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校园里的梧桐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表示时间类词语的归类。

细读语段找出即可。

(2)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这类题实际是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做好此类题,首先应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再结合关键词语,联系相关段落、前后句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容及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比喻这个修辞的运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要多积累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和作用,此处是首尾呼应,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

(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梧桐树;芽苞;许许多多(3)比喻句:

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芽苞的绽放;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4)首尾呼应;这样写能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校园里的梧桐树的喜爱之情。

【点评】

(1)此题考查对表示时间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一片树叶冰心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便是儿时最美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

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一个奇怪的想法:

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部分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

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

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

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

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树吐芽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

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却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根支柱,替我们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作“幼稚”而随手抛弃吗?

人每走一步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也是最珍贵的。

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从画线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我”()的心理。

A.忐忑不安B.认真严肃C.紧张慌乱

(2)“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中的“那件事”指的是_。

(3)种树叶后,“我”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用自己的话概括。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A.说明儿童内心的幼稚B.表现童心的珍贵C.展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答案】

(1)B

(2)“我”种下一片树叶,坚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3)“我”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

结果是等到春天来临,树叶也没有发芽。

(4)B【解析】【分析】

(1)抓住关键词与来理解。

“虔诚”表现“我”种树叶时的认真、严肃,坚信种下的树叶一定能长成大树的心理。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B;

(2)“我”种下一片树叶,坚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3)“我”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

结果是等到春天来临,树叶也没有发芽。

(4)B【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蜻蜓和蚂蚁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尽是唱啊跳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都已经逝去了。

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

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心人儿!

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很是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软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天接着一天,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

多美呀!

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1)把画横线的句子改为用句号结尾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2)第二自然段中的“好日子”指的是_的日子。

(3)蚂蚁说:

“那么你”蚂蚁后面想说的是()A.就这样一直玩下去吗?

B.一点儿不考虑冬天该怎么办吗?

C.在干些什么呢?

D.一定玩得很痛快吧?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下面表述最准确的是()A.不能不劳而获B.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C.不能光看眼前D.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劳动为代价的,不能只贪图享乐【答案】

(1)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3)B(4)D【解析】【分析】

(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3)B(4)D【点评】

(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