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09406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 地理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寒假复习三含答案.docx

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地理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四章地貌地貌寒假复习三寒假复习三含答案含答案绝密启用前(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寒假复习(三)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0分分卷I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单位:

米)地形图,该地夏季盛行东南风。

读图,完成1题。

1.下列四地中,降水最多的是()A地B地C地D地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2题。

2.图中地貌为()A海蚀柱B海蚀平台C海蚀崖D沙堤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3题。

3.图中石钟乳、石笋等地貌形成的过程是()A由碳酸钙淀积而成B由流水溶蚀而成C由流水搬运而成D由地面塌陷而成下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

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2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

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

读图完成4题。

4.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的侵蚀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C海水的堆积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读图,回答5题。

5.形成图甲景观的主导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6题。

6.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下图为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7题。

7.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下图为某地理研究性小组在某地进行地质考察时拍摄到的照片。

读图完成8题。

8.造成图中岩层呈水平层理构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

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9题。

9.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ABCD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读图,回答10题。

10.景观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0分,共60分)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便是其中之一。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

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

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

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该地主要吹_风(填风向),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

A_,B_,C_。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

(3)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曾是()A荒漠B草原C森林D河流(4)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作用是_,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作用是_。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

他在黄土研究过程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

(1)如用图表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则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代表_,B代表_,C代表_,风向主要是_风。

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

(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县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A.荒漠B.草原C.森林D.水乡(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作用力是_,而现代的主导作用力是_。

为此,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的实际,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

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可能的是()A.蓄水植树种草B.植树造林C.退耕还林D.退耕还牧14.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米)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五一期间,某学校组织师生进行攀登玉峰活动,由A点沿游览步道到达D点,共设计了甲、乙两条线路。

请你评价两条线路的利弊。

(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计划在图示区域开发竹排漂流揽胜项目。

设计有两套方案,一套是AC段,一套是AB段。

如果你来选择,该选择哪套方案,并说明选择理由。

(3)有关部门计划建设一条从丙地沿直线到达D处的登山索道,并在丙地附近兴建旅游度假村。

请计算索道线路的水平直线距离,并说明丙地兴建旅游度假村的有利地形条件。

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地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最多。

2.【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地貌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地貌为海浪沉积形成的沙滩。

3.【答案】A【解析】石钟乳、石笋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是由水中的碳酸钙淀积而成。

4.【答案】B【解析】和畅洲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5.【答案】B【解析】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因此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6.【答案】B【解析】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7.【答案】D【解析】图示a位于陆地河流入海处,则该三角洲应是河流泥沙堆积而成;b位于潮汐通道处且三角洲由外海向潟湖发展,则应是外海涨潮时海浪堆积而成。

8.【答案】D【解析】据岩层为水平层理构造可判断图中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与图中信息明显不符;侵蚀作用会使岩石趋于破碎,不符合“层理构造”;搬运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9.【答案】B【解析】喀斯特洼坑的形成是由小变大,由地下发展为露天。

图在地下形成小的溶洞,图地下溶洞变大,图溶洞顶部坍塌,图喀斯特洼坑形成并扩大。

10.【答案】B【解析】石钟乳、石笋、石柱主要是在淀积作用下形成的。

11.【答案】

(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

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

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

(2)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挟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解析】第

(1)题,沙源的分析主要注重其成因。

其成因主要是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

(2)题,沙丘的形成过程的说明要突出其动态性,即风力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分步骤进行描述即可。

12.【答案】

(1)西北戈壁沙漠黄土

(2)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3)D(4)风力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解析】13.【答案】

(1)戈壁沙漠黄土西北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2)D(3)风力沉积流水的侵蚀与搬运D【解析】第

(1)题,风从西北吹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2)题,鹅卵石说明黄土高原在形成以前曾是水乡。

第(3)题,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现在的主导作用力是流水的侵蚀与搬运。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适合种草。

14.【答案】

(1)沿线路甲:

线路坡度较平缓;景点类型较多;路程较长。

沿线路乙:

路程较短;线路坡度较陡;景点类型较单一。

(2)AB段。

理由:

图中两河段水平长度大致相当,AB段落差小(AB段落差约为300米,而AC段落差约为700米);AB段比较安全;AB段沿途游客比较多,经济效益高;AB段沿途风景名胜多,既可以漂流,又可以沿途欣赏风景。

(3)水平直线距离:

2.83.0千米之间均正确。

有利条件:

海拔较低;坡度较平缓(或较平坦开阔)。

【解析】第

(1)题,游览线路主要比较沿线坡度的陡缓、线路的长短、游览景点的多少等。

甲线路较长,但沿线坡度较缓,沿线既有自然景点,也有人文景点,景点类型多样;乙线路虽然路程较短,但沿线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沿线只有自然景点,缺乏人文景点,景点类型单一。

(2)题,竹排漂流揽胜项目主要考虑可观赏性、探险性、安全性等方面。

AC和AB段线路长度相当,AB段的落差小,探险性不高,但安全性高,且沿AB段有众多的观赏景点,观赏性高。

综合评估两线,AB段的经济效益较高,所以首选AB段方案。

第(3)题,在图上首先量得丙到D的图示直线距离约为2.9厘米,根据图下的比例尺,计算得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2.9千米。

丙处海拔较低,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兴建度假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