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8404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语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中学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

巴中市平昌中学201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间距(jiān)泄露(lòu)刀耕火种(zhòng)自吹自擂(léi)

B.弹压(tán)嬗变(shàn)安步当车(dàng)晕头转向(zhuǎn)

C.视角(jué)阒寂(qù)悄无声息(qiǎo)披头散发(sàn)

D.兴味(xìng)曝晒(pù)一塌糊涂(tā)煽风点火(sh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矛头蓝宝石明察暗访风声鹤戾B.妆饰拉拉队相反相成不为已甚

C.原型汽垫船不落言筌先礼后兵D.增殖吊胃口险相环生浮想联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步推进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以及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增强旅游吸附力、影响力。

B、易卜生小说中的拉娜最终克服了心理恐惧,冲破了性别歧视的藩篱,摆脱了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权威的精神桎梏。

C、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映照在民国讲台上,梁启超、钱玄同、金岳霖、辜鸿铭……大师们的课堂彰显着各自的风度。

D、近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凤毛麟角,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星光大道”栏目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广泛吸纳多种表演形式,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展示的绝活也异彩纷呈。

B、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C、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D、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我国北方,冬季通常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进行供暖。

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热网和用户三个部分。

热源主要是热电站和区域锅炉房,以煤、重油或天然气为燃料。

工业余热和地热也可做热源。

采取集中供热可以有条件地安装高烟囱和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

还可以腾出大批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

然而,集中供热也有不足之处,如:

一次投资费用大,运行费用高;无论是否需要,暖气始终全天供热;因楼层不同而造成温度不均,若遇到供暖偏热,居民只有开窗降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集中供热系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居住者日益提高的对供暖舒适度的要求;集中供热也不能适应在规定的采暖期前后气温骤降的特殊情况。

相对于集中供热而言,分散采暖的规模可以小到分户采暖,也可以是整栋楼宇或整个小区。

其供热方式也多样化,如家庭用的烧天然气的壁挂采暖炉,利用空气、水或土壤作为热源的各种热泵,各种太阳能采暖装置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没有集中供热的我国南方地区,采用分散采暖方式的用户越来越多。

分散采暖的优点是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使用灵活,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我国南方地区宜采用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因地制宜解决人民冬季取暖需求。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不管是集中供热还是分散采暖,节能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采用新技术是提高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效率的关键。

对集中供热的热源部分,主要是采用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来提高锅炉的效率。

对热网和用户端来说,都需要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来增强换热设备的效率,同时减少输送蒸汽或热水的耗功。

其中,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的传热系数比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提高25%,而流体流动阻力却降低25%,显著增强了热网的经济性。

[来源:

学科网]

对有条件分散采暖的区域应尽可能采用热泵技术和充分利用太阳能。

热泵是一种热量由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的能量利用装置,就像水泵使水从低处流向高处一样,它可以从环境中抽取热量用于供热。

热泵的供热来自两部分:

一部分是从低温热源传到高温热源的热量,另一部分热量则由机械能转换而来。

热泵工作原理与制冷装置相同,但热泵的目的不是制冷而是“制热”,即热泵以消耗一部分高品质的机械能为代价来“制热”。

地下水、土壤、室外大气、江河湖泊都可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

利用太阳能采暖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面。

如果将太阳能集热器获得的高温热水和地源热泵获得的中温热水混合起来给住宅供热,就可以同时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

而且,白天太阳辐射强时可以不开或少开热泵,甚至还可以将白天多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夜晚使用。

这种复合采暖系统将大大提高采暖系统的效率,降低采暖成本。

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将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并根据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的特点,实现热、电、冷三联供。

这将是改善我国南方地区居民居住质量和提高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热源包括热电站、区域锅炉房、工业余热、地热等。

B.分散采暖的方式避免了集中供热投资费用大、运行费用高、使用不灵活等缺点。

C.集中供热主要在我国北方使用,我国南方地区是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

D.不管是集中供热还是分散采暖,都必须以节能和提高效率为核心。

6、下列对提高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效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用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代替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是通过采用强化传热技术的方式来增强热网和用户端的经济性。

B.充分利用地下水、土壤、室外大气、江河湖泊等低温热源,可以通过热泵技术实现热量由低温物体到高温物体的转移。

C.混合通过太阳能获得的高温热水和通过地热能获得的中温热水,可以大大提高采暖系统的效率,降低采暖成本。

D.根据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的特点,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将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热、电、冷的三联供。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供热除了为我国北方居民提供生活便利,还可以改善卫生,绿化环境,美化市容。

B.分散采暖比集中供热更具有优势,这说明可以在全国大力推广分散采暖,逐步取代集中供热。

C.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热泵技术和强化传热技术,都是提高效率、实现节能的新技术。

D.热泵通过消耗一部分高品质的机械能来达到制热的目的,这是运用了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9题。

张中丞传后序(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

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有删减)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然尚恨有阙者恨:

怨恨

B.引绳而绝之引:

C.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

最终弃城而逆遁

D.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

拥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人相食且尽臣死且不避

B.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纵一苇之所如

C.当二公之初守也蚓无爪牙之利

D.其谁之功也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第Ⅱ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4分)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分)

11.韩愈从哪些方面为许远作了辩白?

请简要回答。

(5分)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划10处)(5分)

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

“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陆游

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

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

天工妙手,放轻绿萱芽,淡黄杨柳。

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

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

征尘暗袖,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

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注:

三荣:

荣州,今四川荣县。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

词人正月初一得到调任成都的文书,于正月初十离荣。

萱芽:

萱,也作谖,萱草或谖草。

古人认为此草可以使人忘忧,故称忘忧草。

东君:

太阳神名,亦指太阳;司春之神。

这里指后者。

西州:

指成都。

(1)上片用什么表现手法写了什么情景?

请简要回答。

(4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

(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个小题)(6分)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2)_____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5)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7)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

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

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

“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

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

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

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

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

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

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

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

《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

他说:

“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

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

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

”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

季羡林说:

“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

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

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

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

你可以强调他的淹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

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

“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

当然有的。

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

这是同一性。

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

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

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文章略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根据作者的评价可以知道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渊博、朴实、勤奋、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的人。

B.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清华颂》中认为,清华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没有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

C.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

《我看北大》,他认为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D.文章一共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清华颂》《我看北大》《门外钟外文论絮语》,也提到了作者卞毓方本人的一篇文章——《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E.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经清华教授陈寅格的引荐进了北大执教。

四年的清华求学生活让他对清华充满感激,而六十年的北大执教经历,让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之感。

16、文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17、作者卞毓方说“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是什么?

(6分)

18、结合文章记述的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探究一下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8分)

六、(10分)

19、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要求:

①至少答出三个途径;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

(4分)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每年都要产生1000个左右的新词语。

如“义工”,指自愿参加义务性公益活动的人,这就是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黄金周”一词来自日本,这与我国2000年后对法定假日的调整有关,更与我国人民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关。

又如“访问”原指有目的地去看望、拜访别人,现在也常用于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查看、浏览。

再如“作秀”,指表演,显示自己,“秀”译自英语“show”;“埋单”原为粤方言中的“埋单”,这一词语进入普通话后写做“买单”。

还有在“白领”“蓝领”基础上相应衍生出了“金领”“粉领”“黑领”等;另外有如我们所说的“央行”就指“中国人民银行”等。

 

20、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围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写一段有意蕴的文字。

要求:

语言连贯、得体,运用对比、设问修辞,不得少于60字。

游丝、羽毛、柳絮、流岚、薄雾、蜗牛、寒梅、航船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这句话引发了你那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用规范汉字书写。

 

参考答案

1、答案:

A(B、晕头转向zhuànC、视角jiǎoD、煽风点火shān)

2、答案:

B(A风声鹤唳C气垫船D险象环生)

3、答案:

C(A“以及”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

而“和”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是对等关系,可以互换B、“藩篱”,篱笆,比喻门户屏障;“樊篱”,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如:

冲破旧礼教的樊篱”。

“藩篱”,指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多指客观实物;“樊篱”多指概括的,理性的,抽象的,多指思想观念。

C、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D、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宝物。

此处不合语境。

4、答案:

B(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因为”应移到“星光大道”栏目的前面。

B、"能"或"不能"可持续发展,均"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

这个句子没语病C、“导致”与“主要原因”杂糅。

D、缺少介词,在“和”前或后补上“与”。

5.C(“我国南方地区是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错,原文为“我国南方地区宜采用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

6.A(“提高热网和用户端的经济性”错,“用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代替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只能增强热网的经济性)

7.B(从原文可以看出,分散采暖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取代集中供热)

8、A(恨:

遗憾)

9、B(A.前一个“且”是副词,可翻译为“将要”,后一个“且”是连词,可翻译为“尚且”;B.两个“所”都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使用;C.前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反问,后一个“其”是代词,可翻译为“它”)

10、

(1)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部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通知”1分,“辞服”1分,大意2分)

(2)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穷”1分,“将”1分,大意2分)

11、

(1)许远没有畏死投降;

(2)城市陷落从许远管处开始很正常,不能以此责怪许远;(3)许远他们死守,有正当理由;(4)许远谦逊,接纳张巡并自处其下;(5)守一城而捍卫天下。

13、

(1)【答案】①上片写词人人日出游龙洞的情景(1分)。

作者像往年一样在人日郊游行乐,只是今年宦居荣州。

一路上春泥敛路,山上苍郁的雾气渐渐散开,萱草添绿,杨柳染黄,新年伊始,春意已现(1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这幅春景归结为“天工妙手”(1分);作者面对季节轮回,感叹自己生年华已逝,希望春神也能染黑已经花白的鬓发。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众多表现手法中怎样判别诗句运用哪种具体手法,一方

面要对表现手法的分类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在鉴赏诗歌时善于抓住诗歌突出的特征筛选定位,确定

诗歌或诗句运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现手法。

上片最突出的特征是拟人手法。

拟人的作用是描写对象人

格化,形象生动。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①上片“闲消闷”、“行乐”、“笑问”几词表达了诗人新春佳节闲游龙洞愉快心情。

(2分)②正是这种愉快的心情,使得帽檐风也“软”,带着闲适的心境“看市楼沽酒”听“宛转巴歌,凄凉塞管”。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这首词写景抒情,作者的写作目的多半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

解答此类试题,一方面要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另一方面要解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其写作意图又不一定在诗句中直接表露出来,需要知人论世,深入品味,这一点的难度就相对较大,

但只有二者结合,答案才比较全面。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答案:

(1)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山肴野蔌(3)士皆垂泪涕泣(4)玉簪螺髻(5)数罟不入洿池

(6)陟罚臧否(7)榆柳荫后檐(8)愁云惨淡万里凝

15、AE(B“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不是季羡林在《清华颂》中的表达,“这一切”指代的是前文中的“学习了新知”“学习有所收获”;C断章取义;D四篇文章均为季羡林的作品。

16.①表达了季羡林对两所学校深厚的情谊,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

这样的笔墨使传记的记述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引用传主的话,让传主自己站出来展示自己的思想,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③为作者解读传主的精神境界提供了依据。

17.清华其神是指清华大学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那种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在季羡林的生命中留下的烙印,成为了他的人生根基,使季羡林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

(3分)北大其魂是指北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季羡林恰恰也有着深沉的爱国思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3分)

18.成功的因素之一是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的求学历程成为季羡林日后学习新知、学有所获的根基。

(2分)成功的因素之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北大为他一生的治学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

(2分)

启示部分学生可结合以上成功因素的一点或两点进行阐发,言之成理即可。

(4分)

19、答案:

①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等的出现而产生。

②旧词新用而产生③来自外语或汉语方言④由词语衍生或缩略而成。

20、答案略

21、参考201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标题: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月松间照

发现美的眼睛

妈妈的白发

珍惜眼前

母爱,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换个角度去欣赏

距离产生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