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278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docx

景德镇陶瓷学院考古学内部真题资料

资料整理

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中国考古学简史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考古学产生的很早,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是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的。

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诸分支中较重要的三个分支学科。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考古学文化。

石器时代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来划分考古时代。

根据生产工具可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界将人工打制的石器称为“旧石器”,而后世出现的“磨制石器”则称为“新石器”,就整个世界而言,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占整个人类历史的99%左右。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品作为食物,这种经济称为“掠夺性经济”或称“攫取性经济”。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主要标志。

陶器尚未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称“无陶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区因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生态环境的不同,新石器时代开始和结束的年代也各不相同。

中国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结束于公元前2000年初。

青铜器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的合金,其锈呈青绿色,故名。

青铜器出现以后很快取代了红铜器,并在许多生产、生活领域里取代了石器。

这是因为青铜器具有如下优点:

1.熔点低。

青铜合金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明显低于红铜的1083℃,因而较易冶炼。

2.硬度大。

青铜中加入10%的锡,其硬度即为红铜的4.7倍,并可随着加入锡、铅的比例而改变其硬度,从而制造出不同用途的器具,克服了红铜较软、石器太脆的弱点。

3.易铸造。

青铜熔液的膨胀系数大,在冷凝时体积涨大,因而铸造时填充性好,绝少气孔,铸造的器具适用性广。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器时代之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铁器为主的时代。

考古学研究中的铁器时代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期阶段和一些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故称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冶铸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制造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促使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到了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美术考古学

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是人类的古代历史。

它将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资料来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在年代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讫各历史时代,它既属于史前考古学

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

陶瓷考古学

陶瓷考古学是以陶器和瓷器有关的文化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

陶瓷考古学不仅要鉴别陶瓷的真伪还要判别陶瓷的年代,而且要通过对陶瓷的器形、纹饰、窑口等的考察,研究古代陶瓷的历史和工艺技术,从而反映出当时的等级制度、社会面貌、民俗习惯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以及各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陶瓷考古学与科技考古学和民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底考古学

水底考古学最早发祥于16世纪意大利人在海底探寻沉船。

到了20世纪初期,水底考古调查扩展到世界各地,1943年发明了潜水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进了各方面的设备和条件,使得水底考古学真正成为田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

水底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打捞和研究水底的古代沉没物、沉船以及淹没于江河湖海中的都市、聚落和港口遗址等。

水底考古学可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水文变化、海上交通和贸易等提供重要资料。

中国的水底考古在近30年中也有很大发展,主要任务是打捞南海沉船,外销到海外的沉船中的大量瓷器。

地层学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地层上,堆积起一层熟土。

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或有意抛弃的器物。

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后来的人再在这一文化层的上面生活,又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堆积起另一“文化层”。

如果这一时期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

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

这就是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探方

遗址发掘有两种方法,探方发掘法和探沟发掘法。

“探方”法布方方法是,先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内划好方格网,在每个十字线交叉点打下1根木橛。

方格的大小亦即“探方”的大小,根据遗址文化堆积厚度而定。

遗址的厚度在3米以上,探方的边长可为4-6米,一般探方每边长5米。

不管探方的大小,相邻的两个探方之间要保留0.5-1米的隔梁,到发掘过程的末尾再挖掉。

每个探方要编号。

探方法适合于发掘整片遗址,优点较多,是最常用的发掘遗址的方法。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

金石学

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

中国金石学的萌芽大约可以上溯到东周时代,到清代末期随着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入中国,金石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不复存在。

金石学的萌芽期:

代表人物:

孔子,司马迁

金石学的形成期:

对宋代金石学有开创之功的是宋仁宗时的刘敞;现存年代最早且有系统的古器图录是吕大临所撰的《考古图》。

金石学的兴盛期:

乾隆以前的著述有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石经考》、《求古录》、《东京考古录》;清代

末年至民国初年,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

马衡所著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三期论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

类型学

汤姆森提出了类型学的开端,瑞典的O·蒙特柳斯将类型学的方法加以理论化。

按照形态的变化把器物排成“系列”,还根据出土物的地层关系来确定系列中各器物类型的年代先后。

陈万里

中国古陶瓷专家,(1892年-1969年),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近代瓷学研究史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文献考据阶段,一为考古调查发掘阶段。

陈先生是我国近代第一位走出书斋,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

他为考查浙江龙泉青瓷,自1928年起曾“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一条瓷器考古的新途径,从而使我国陶瓷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现代陶瓷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对于考古学文化的发生、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文化的分布范围,其中包括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和波及地区;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地区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

要从一二处典型遗址入手,作全面、深刻的研究,再进一步把握整个文化内涵。

例如:

仰韶文化在1921年在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地沟类型、西王村类型。

仰韶文化延续时间长,早、中、晚期的文化面貌不同,各时期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也各不相同。

仰韶文化早期磨制石器的数量增加,但通体磨光石器较少,不见穿孔石器。

这反映仰韶文化早期的农业生产虽比老官台文化进步,但还没有进入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

锄耕农业早中期的农业生产主要由妇女承担。

农业生产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主要经济部门,女子在农业生产亦即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中的主导作用,是当时社会处在母系制繁荣阶段的基础。

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在器物上有一定的承袭关系。

在北首岭遗址,老官台文化被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下,说明半坡类型晚于老官台文化,是老官台文化的发展。

仰韶文化中、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使渔猎经济退居到次要地位,大量的男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使男子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

中晚期的一些文化遗存,黄陵遗址发现的男人陶塑头像,甘肃省甘谷灰地儿、陕西省铜川市李家沟等遗址的晚期文化遗存发现的对男性崇拜的陶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变化,都说明当时男子的社会地位已开始发生变化,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威望。

某一个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同当时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宗教观念有关。

史前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对文化面貌的影响较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政治中心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对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影响较大,而对边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比较小。

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形成不同文化的根本原因。

旧金石学与近代考古学有何区别?

又有何联系?

传统的金石学和近代考古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金石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而且金石学的研究成果中的合理部分都已被考古学所继承。

金石学和近代考古学的根本区别是,金石学缺乏考古学所具备的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器物形制学)为基础的一套科学的发掘和研究方法。

简述考古学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文化的分布范围,其中包括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和波及地区;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地区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

要从一二处典型遗址入手,作全面、深刻的研究,再进一步把握整个文化内涵。

简述考古调查的基本过程与主要内容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考古调查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田野调查和发掘。

通过考古调查,可以究明某一文化的分布范围,了解该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考古调查对象主要有平地上的居住遗址、洞穴中的居住遗址、城寨遗址、古代墓葬、人工挖掘的圹穴或采石坑、摩崖造像和题刻、可移动石刻、古代建筑物、石器、骨器、陶器及其他遗迹和遗物。

基本过程为:

1.在野外调查之前要查阅古文献和考古期刊,并摘抄有关资料。

依据文献资料,在地图上找出要勘察的地点,并且根据地形和地名,判断哪些地点可能有古代遗址和墓葬,在地图上标出记号,以便重点调查。

2.调查人员到达调查地点后,要向当地居民,当地博物馆或文化馆和私人收藏了解询问附近有什么古迹及出土地点和有关情况。

再决定调查路线,一般是沿河流或大路为主干线,调查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划定调查范围。

3.实地勘查,寻找遗物和遗迹的露头,并了解文化层的情况。

4.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标本,以供在室内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5.采集标本,一般小件器物要全部收集,沉重的大型器物不便运走的,应作好有关记录,交给当地的行政单位保管。

论考古学地层学的原理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地层上,堆积起一层熟土。

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或有意抛弃的器物。

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后来的人再在这一文化层的上面生活,又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堆积起另一“文化层”。

如果这一时期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

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

这就是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晚于下层的年代。

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遗址的编年历史。

断代文化遗存年代的方法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

这里,有两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①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②各层(或各墓)的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可能便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其在断代上的效果

就会更好。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就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而言,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方法,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

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考古学在陶瓷研究中的作用

陶瓷考古学是以陶器和瓷器有关的文化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

考古学可以利用各种类型学断代原理及自然科学手段帮助陶瓷研究者来鉴别陶瓷的真伪和判别陶瓷的年代,例如分析泥胎和釉层里的化学元素含量,观察釉层里的气泡群等判断当时窑炉内的烧成气氛,胎及釉的呈色原理及是否出自同一个窑口等。

而且可以通过对陶瓷的器形、纹饰、窑口等的考察,研究古代陶瓷的历史和工艺技术,从而反映出当时的等级制度、社会面貌、民俗习惯、工艺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以及各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陶瓷考古学与科技考古学和民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对陶瓷的研究尤其是古陶瓷的研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补充:

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有几种方式,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命名

2.以遗址的名称命名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命名

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命名

5.以族名来命名

考古发掘要有详细记录,将发掘时观察到的一切有关情况、现象都记录下来。

记录方式分为文字、绘图和照相三种。

发掘古代墓葬,主要有三个目的:

1.研究种族的体质特征。

创造某一文化遗存的人们属于哪一种族,可以通过墓葬中的人骨来鉴定。

2.了解古代的葬制和葬俗。

3.通过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以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

推断文化年代是资料整理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确定年代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1.依据文字材料

2.进行地层研究

3.利用地质结构或古生物学的证据

4.型式学的研究

5.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断代

利用自然科学测定绝对年代的方法有

1.放射性碳素断代

2.古地磁断代

3.热释光断代

4.树木年轮断代,是利用树木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它可用于校正碳-14年代。

5.铀系法断代

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一门科学。

民族学将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及消亡的过程。

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很密切。

两者在获得资料的方法及研究方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都是依靠调查和发掘。

所不同的是民族学是以现代民族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而考古学则是以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

民族学和考古学互相利用对方的研究成果。

考古学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如文化区、文化特征和文化分期等,对民族学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很大作用。

反之,民族学资料又对考古学研究某一文化阶段的社会制度大有帮助。

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考古学学者也力图了解民族学知识和民族学资料,也参加民族调查工作,而民族学研究者也尽量地了解考古知识及有关资料,从而使民族学的研究不仅限于某一社会发展阶段,而是对一种社会发展史的研究。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外国人窃取劫取文物:

20世纪初期,英国的A·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德国的A·格林韦德尔、勒科克,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科兹洛夫、奥尔登堡等。

中国政府聘请的外国人:

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共同进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采集工作,发现了中国最早发现的、有可靠地点和层位的人类化石,称为“河套人”。

中国人自己:

1926年由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回国的李济主持发掘工作,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

1933年,裴文中参加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的发掘工作,发现3个完整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

1931年,梁思永、吴金鼎、刘燿(尹达)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后岗第二期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依次自下而上堆积的“三层叠”的时代先后。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

图腾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

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亦称“北首岭下层类型”或称“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陕西的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

现已发现的老官台文化遗址中经考古发掘或试掘的遗址有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老官台、元君庙、渭南市北刘、临潼县白家、商县紫荆等。

生产工具比较原始,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种类。

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的比较少。

打制石器有刮削器、敲砸器、石核等。

磨制石器一般在刃部磨光,器身保留打制痕迹,通体磨光的器形很少。

不见穿孔石器。

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

骨器有锥、镞、鱼镖等。

陶制工具有陶片改制的陶纺轮。

陶器以夹细砂的红陶和褐陶为主,泥质红陶及泥质灰、黑陶

的数量很少。

陶器的火候不高,陶质粗疏。

因烧制时受热不匀,陶色不纯正。

有的陶器呈现出外壁红内壁黑的现象。

制法有手制、模制、捏制等。

大地湾和北刘两遗址出土的陶器出现成层成片状脱落的现象,这说明在制陶时是用泥片贴敷的。

这种贴筑法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制陶法。

老官台文化经碳-14测定年代大致为距今7200年至6300年,延续了900年左右。

老官台文化可分为早晚期,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属老官台文化早期,北首岭下层属老官台文化晚期。

老官台文化是一种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前期的文化遗存。

该文化的特点是,遗址的分布比较稀疏,文化层比较薄,内涵也比较贫乏。

这反映在锄耕农业的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种物品的数量还比较少。

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在器物上与老官台文化有一定的承袭关系,是老官台文化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

为豫中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以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出土遗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即裴李岗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东部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地带。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的数量最少。

陶器的制作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

陶器烧成温度约为900℃-960℃。

器表绝大多数为素面,有纹饰的很少。

常见的器形以双耳壶的数量最多,三足钵次之,碗和深腹罐再次之。

石器以磨制为主,磨制较精致。

器形主要有铲、斧、镰、磨盘和磨棒等。

裴李岗文化的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房屋为主,方形房屋较少,门朝南,有阶梯式门道。

裴李岗文化的墓葬都有集中的墓区,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根据测定的年代数据,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400年左右,结束于公元前4900左右。

磁山文化

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一、二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地区,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武安县境内的洺河流域。

近几十年,在河北三河县孟各庄和保定市以北的容城坡上遗址也发现了磁山文化遗存,这说明磁山文化分布的北界已达燕山南麓一带。

1979年发现并试掘的豫北淇县花窝遗址,其文化遗存中有类似磁山出土的陶盂和长条石斧,又有类似裴李岗出土的双耳壶和两端刃的石铲,这表明豫北地区可能是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分布的交错地区。

根据磁山遗址的地层关系,磁山文化可分为两期,即磁山一期和磁山二期。

磁山一期文化的陶器以夹砂褐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细泥红陶最少。

陶器的制作均为手制。

一些器皿的内壁凹凸不平,器形不规整,常见歪扭的情况。

纹饰以绳纹最多,编织纹和篦纹次之,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剔刺纹。

陶器的火候不高,细泥红陶的烧成温度为930℃,夹砂陶为850℃。

部分陶器色泽不均,有各种杂色斑点。

器形以陶盂和支架为主,其次是深腹罐、直言罐、杯、盘等。

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的次之,打磨兼制的最少。

石器的制作粗糙,器形有斧、铲、锛、凿、敲砸器、磨盘和磨棒等,其中以石铲、石斧的数量较多,其他器类都比较少,有较多的骨、角器,器形有镞、鱼镖、锥、针等。

磁山二期文化的陶系和一期文化的区别是,夹砂褐陶的数量减少,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的数量增多。

一期和二期在器形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一期文化中数量最少的三足钵到二期文化时数量急剧增加,并开始出现小口长颈双耳罐(或称小口双耳壶)和圈足罐。

石器一期和二期相比,磨制石器增加,打制石器减少。

磨盘和磨棒一期文化数量很少,二期文化大量增加。

磨盘一端为尖状,另一端为圆弧形,大多有四足和三足,少数无足;磨棒为长条形,断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磁山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7350年左右,其年代大致和裴李岗文化相当。

磁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多的石铲、石锛、石镰等农业工具,说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锄耕农业阶段。

出土的猪和狗的骨骼,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也获得了发展。

磁山文化各个遗址中都普遍出土骨镞、鱼镖等渔猎工具及各种兽骨,都说明渔猎生产仍是一项辅助性的经济部门。

仰韶文化

首先于1921年在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

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该文化的发展序列是:

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

仰韶文化延续时间长,早、中、晚期的文化面貌不同,各时期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也各不相同。

早期磨制石器的数量增加,但通体磨光石器较少,不见穿孔石器。

这反映仰韶文化早期的农业生产虽比老官台文化进步,但还没有进入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

锄耕农业早中期的农业生产主要由妇女承担。

农业生产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主要经济部门,女子在农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是当时社会处在母系制繁荣阶段的基础。

仰韶文化早期的婚姻形态以对偶婚为主,仍旧保存着群婚的残余。

仰韶文化中、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使渔猎经济退居到次要地位,大量的男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使男子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

中、晚期在葬制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同性合葬、多人二次合葬,到仰韶文化晚期已经绝迹,反映仰韶文化中、晚期氏族的血缘纽带已开始松弛,母系制开始向父系制过渡。

一些文化遗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变化。

甘肃省甘谷灰地儿、陕西铜川市李家沟等遗址的晚期文化遗存中都发现过对男性崇拜的陶祖,黄陵遗址还发现男人陶塑头像,这些都说明在当时男子的社会地位已开始发生变化,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半坡类型陶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