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942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docx

建平参考资料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1

建平中学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

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总分100分。

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

其余试题做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大约公元前3500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紧随其后在此建立王国的是

A.阿卡德人B.阿摩利人C.亚述人D.迦勒底人

2.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工具的制造标志着开始了从猿到人的演变。

以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来划分,早期人类历史经历的顺序是

A.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B.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C.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D.石器时代——金属时代——蒸汽时代

3.被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称作“尼罗河的赠礼”的国家是

A.古代两河流域B.古代埃及C.古代希腊D.古代罗马

4.请阅读下列年表:

前王朝时期(约前3100-2686年)早王朝时期(约前2686-2181年)

古王朝时期(约签2181-2040年)第一中间期(约前2040-1786年)

中王朝时期(约前1786-1567年)第二中间期;(约前1786-1567年)

新王朝时期(约前1567-1085年)后王朝时期(约前1085-332年)

问:

该年表反映了哪个文明的兴亡?

A.巴比伦文明B.埃及文明C.印度文明D.希腊文明

5.下列文明成就中,不属于印度的是

A.《摩诃波罗多》B.《梨俱吠陀》C.《罗摩衍那》D.《吉尔伽美什》

6.建造下图形状金字塔的是

A.埃及人

B.玛雅人

C.阿兹特克人

D.印加人

7.属于库施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并且深受古埃及文明影响的古代黑非洲文明是

A.麦罗埃文明B.阿克苏姆文明C.大津巴布韦D.库施文明

8.“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掌握在公民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上述言论出自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首脑

A.SolonB.PericiesC.PlatonD.Herodutus

9.从今天看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见世界的地图是

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部分正确

D.吃不准

 

10.被誉为古希腊“喜剧之父”的是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

11.“条条道路通罗马”,古代的罗马帝国修建了连接首都和各地的道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治者出游享乐的需要

B.加强各地政治经济交流

C.方便老百姓的日常出行

D.统治者穷兵黩武的需要

12.下列对《十二铜表法》的解释中,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第一部法典B.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

C.罗马帝国时期制定D.标志着罗马法系的形成

13.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说:

“(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

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

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

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赛里斯”是指

A.印度B.阿拉伯C.中国D.希腊

14.伊斯兰教兴起的众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A.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B.穆罕默德受到安拉的神谕

C.穆罕默德富有智慧,独立思考,静居隐修D.犹太教、基督教传入的影响

15.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来看,下列论述中最能体现其特点是

A.用原始伊斯兰教教义彻底取缔了麦加城的圣城地位

B.在武力征服和伊斯兰教传播的过程中完成半岛统一

C.麦加贵族皈依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教权威

D.向麦加贵族妥协并接受克尔白神殿为穆斯林“天房”

16.穆斯林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这就是

A.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B.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D.蒙古帝国和沙皇俄国

17.从下列图片中的建筑特色及其所蕴含的信息来看,分别属于

图2

图1

 

A.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B.基督教和草原文明

C.黄老道和伊斯兰教文明D.印度教和儒家文明

18.穆斯林帝国进入最强盛阶段是在下列哪一王朝统治时期

A.倭马亚王朝B.阿拔斯王朝C.喀喇汗王朝D.莫卧儿王朝

19.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世界最大的影响是

A.灭亡拜占庭千年帝国,破坏了欧洲古典文化

B.建立跨三大洲的帝国,扩大了伊斯兰教传播范围

C.阻碍了东西方商业贸易,迫使西方开辟新航线

D.重视商业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0.与封建领主在争取西欧城市自治的斗争,主要是通过

A.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方式B.行会联合和王权结盟方式

C.市民公决和城市议会方式D.王朝战争和经济封闭方式

21.

牛津大学鸟瞰

右图中的中世纪大学最初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传播宗教的需要B.欧洲城市的复兴

C.宣传无神论需要D.为培养科技人才

22.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最早出现在

A.意大利B.法国C.英国D.古希腊

23.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初期的课程设置看,它包括文、法、医、神等学科,而神学和神学院的“七艺”占有重要地位,可见

A.科学与神学和世俗需要与宗教信条在大学内充满矛盾

B.基督教会和宗教学说有广阔的包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

C.自由探索的学习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实验精神成为主流

D.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24.观察右图,图中上帝将象征教会权力的圣彼得钥匙授予教皇,

将象征世俗权力的剑授予皇帝。

这幅图反映了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高于教权

C.教权与王权的合作D.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与妥协

25.八世纪中期,罗马教会获得了意大利中部一大片地区,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教皇获得该地的方式是

A.战争掠夺B.皇权威力C.国王赠与D.出钱购买

26.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种植格局最早是在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商朝D.西周

2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B.商、周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

28.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29.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

对此墓葬的年代,按迄今为止的历史常识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判断依据是

A.玉面人B.扁足青铜方鼎C.青铜铭文D.方鼎内壁小篆

30.从下面两图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雕龙

夏代陶寺墓地出土的彩绘龙纹盘

A.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最高雅B.中国古代到处都有玉石矿

C.中国文化中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D.中国古代曾有龙这种动物

31.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32.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33.四川广汉三星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

 

青铜神树

34.《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揭示了西周分封的一个最重要内在特征,即

A.国王亲自实施B.为了兼治天下C.以血亲为纽带D.奖励有功之臣

35.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商周时代。

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大商人,且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36.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

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7.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

38.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3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0.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B.光武中兴

C.西晋的统一D.开元盛世

4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禁止儒学传播B.钳制思想C.摧残文化D.巩固统治

42.秦王朝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动用几百万人,甚至妇女,发动连年战争、修筑浩大工程,其客观条件是它

A空前统一与强大B迷信暴力与苛政

C遭遇内乱与外侵D重视法家与军功

43.秦始皇之所以在短时间里动用几百万人,甚至妇女,发动连年战争、修筑浩大工程,其主观原因是

A空前统一与强大B迷信暴力与苛政

C重视农业与军功D整肃吏治与思想

44.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五次出巡中原、华北、华东一带,旌旗猎猎,刀枪闪闪,尘烟滚滚,浩浩荡荡。

前面有主导车,随后是秦始皇的安车和丞相等中央高级官员的乘车,再后是八十多辆马车组成的车队,每辆车有十三至十五名车兵和步兵护卫。

总计达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人。

沿途所到之处,他以“始皇帝”名义祭祀名山大川,表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受命于天,代表神的旨意统治国家;立碑刻石,颂扬他的伟大功绩,夸耀秦帝国的空前强大。

秦始皇如此出巡的真正意图是宣扬皇帝声威

A.祭祀名山大川,扩大政治影响B.扩大政治影响,震慑六国势力

C.震慑六国势力,了解风土民情D.了解风土民情,祭祀名山大川

45.观察下图中的考古现场,它集中、完整而直观地表现了当时的

A.政治斗争

B.经济实力

C.军队状况

D.文化观念

 

46.秦始皇陵至今尚未发掘,所以一直是个谜。

据史书记载,它的地宫按天圆地方结构设计,上以珠宝代表日月星辰,下有秦疆域的立体模型,包括五岳九州四十八郡。

用水银象征江河大海,由机械装置推动,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近年,考古界对其水银含量进行科学探测,结果如下图。

 

这一发现说明秦始皇陵地宫确实

A.按照天圆地方的结构设计B.含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水银

C.用大量水银象征江河大海D.存在着秦疆域的立体模型

47.孟姜女为丈夫喜良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感人至深,被改编成各种戏剧形式,经久不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

①怀念善良忠贞妇女②盼望长城早日倒塌

③痛恨苛政猛于虎狼④反对万恶封建制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8.贾谊(前200年一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这是由于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

C.窦固率军出击匈奴D.窦固、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

49.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50.山东某地有一楹联“宣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

杏坛(注:

学校。

右图为杏坛讲学纪念邮票)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

该联褒扬的是:

A.黄帝B.孔子C.孟子D.司马迁

51.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学,西汉统治者却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现实需要的变化B.农民战争的推动

C.儒学自身的发展D.统治者个人的好恶

52.《贾谊治安策一》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的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削藩”B.“推恩令”C.夺取王侯爵位D.发展诸侯国势力

53.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

A.209年B.210年C.211年D.212年

54.“竹帛烟硝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向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B.农民起义、刘向文盲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55.“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

……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统治者奉行的是什么思想

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

56.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其中“人谋”最成功的战例当指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57.“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颁布上述法令的是

A.齐桓公B.王莽C.魏孝文帝D.宋神宗

58.西晋时内迁的匈奴贵族屠种自称为两汉皇室之后,改姓“刘”,这一事件表明屠种当时

A力图取代西晋政权B制造民族矛盾C力图提高社会地位D汉化程度已较深

59.李白诗云: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里咏叹的古都是

A.西安B南京C洛阳D杭州

60.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

》一书中把史学说成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是过去的事情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

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

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B.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

C.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D.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

 

第二卷非选择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二.简释题

61.填写下表,梳理知识。

(5分)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名称

区域范围

存在时间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今天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公元前2500年开始,15世纪中叶急剧衰落,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

阿兹特克文化

今一带

12世纪开始,15世纪强盛

建立城、使用奎宁等

印加文化

安第斯高原

15世纪向外扩张16世纪30年代消亡

文明集大成者

62.石碑上的历史信息(6分)

1901年考古学家在伊朗西南部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的石碑,上面刻着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右图是石碑顶部的浮雕。

(1)《汉谟拉比法典》是由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定,这部法典是用哪种文字刻写的?

古巴比伦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分)

 

(2)右图所示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玛什,端坐在宝座上,汉穆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沙玛什正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杖,授予汉穆拉比。

浮雕中的这个情节说明了什么?

(2分)

 

(3)《汉穆拉比法典》中规定:

如果某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某人打落了贵族的牙齿,还落其牙齿。

但如果是贵族伤了某人的眼或牙齿,则只要用财物作出赔偿即可。

有人评价这种规定“既公平,又不公平”。

请问此人所谓的“公平”和“不公平”分别指什么?

(2分)

 

63.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旧源于希腊语,愿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记事”。

按照希腊文对“历史”的定义,《荷马史诗》是不是历史书?

如何理解它的史料价值?

(5分)

 

64.2007年2月,著名学者余秋雨做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八届文化讲坛,作了名为《中华文坛,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的演讲。

余秋雨眼中的宏大记忆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商代的记忆……让商代成为第一个可考的王朝,从此开创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史;第二是诸子百家的记忆,一大批一流的思想家都在这个时期诞生,这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奠定了历朝的治国之本……正是这些宏大记忆构建起文明的脊梁。

问题:

(7分)

(1)余秋雨所指“让商代成为第一个可考的王朝,从此开创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史”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关于“诸子百家的记忆”,请你列举2位当时的思想家。

(2分)

 

(3)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说明为什么百家争鸣时期奠定了历朝的治国之本?

(3分)

6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

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

干饭类食品;羹:

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6分)

 

66.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大军进入关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的咏叹。

但是据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勘测表明,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专家称:

在所勘探的20万平方米,发掘的1000平方米范围内,只有少量的几块红烧土遗迹。

问题:

阿房宫考古发掘现场

(1)阿房宫的修建,反映了秦朝暴政的哪一方面情况?

(1分)

(2)项羽在关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行为将对楚汉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1分)

(3)依据史学研究的特点,上述三段材料中,哪一种不能作为史学研究材料?

为什么?

(3分)

(4)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公布后,有人说:

历史“误解了司马迁,冤枉了楚霸王”。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分)

67.根据下面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后面问题: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1)根据上表数据,假定中国与世界各国科技发明所占百分比是具体时间年代的统计数

字,如公元200年、公元700年、公元1400年、公元1700年,试以此作出一个反映这种科技比重变化的坐曲线图。

(2分)

(百分比以20个百分点为一个单位,年代以200年为一个单位)

 

 

年代

(2)根据坐标曲线图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

(2分)

 

62.答:

(1)楔形文字;西亚(或两河流域)

(2)早期成文法典大都由统治者以神的名义颁布,早期成文法典在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性方面尚不完善,并存在有诸如神明裁决的原始残余。

(3)“公平”:

在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同态复仇,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不公平”: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63.(提示:

本题实际上涉及历史、历史学、史料等概念,教师应帮助学生做简要辨析。

历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人就有了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

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解释,继起于文字的发明。

本课希腊文的“历史”实际上是指历史学。

史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保存的印记,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主要来源有:

实物的(如考古遗迹、遗物)、文字的(如铭刻、文书和著述)和口传的(如民间诗歌、传说)等。

各类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需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

本课中,《荷马史诗》属口传史料,帕特农神庙属实物史料,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属文字史料。

希腊文对“历史”的定义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

《荷马史诗》不是历史书。

它最初是由民间艺人吟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改,最后整理加工而定型的口头文学作品。

但是,《荷马史诗》所叙述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以及史诗中穿插的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对于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这种口传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64.(7分)

(1)甲骨文的发现

(2)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

(3)秦王朝统一中国,采用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治理国家。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此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65.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的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天子的地位,从日常生活的礼仪入手,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两个不同方面,有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应该辨证看待传统文化。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

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

(4分)

第二层次信息:

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4分)

66.答:

(1)徭役(劳役)繁重。

(2)项羽失去人心,关中人民支持刘邦对楚作战。

(3)《阿房宫赋》;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

(4)司马迁所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秦宫未必就是阿房宫,可能是后人的误解。

但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对史籍记载的考证和考古发掘找出阿房宫被毁的真正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