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645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现代化进程、社会进步)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改变中国落后的生活,向世界文明靠拢

(一)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原因

(外国、中国或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受西方民主思潮、生活方式的影响;

2.维新思想、革命思潮的推动

3、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

4、政治变革,政府政策推动

(二)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表现

1、衣:

(1)服饰变化原因:

A西式服装的影响(适体、潇洒)B崇洋风气(西方文化、生活方式)

C西方思潮推动(个性解放)D政治因素(辛亥革命)

(2)服饰变化:

近代A长袍马褂(通常服饰)

B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C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流行(中西合璧:

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形成近现代民族服饰)

D旗袍:

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从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现代:

A50—60年代中:

列宁装、连衣裙(受政治生活、外交政策的影响:

中苏友好一边倒)

B60年代中---70年代末(文革):

军装、干部服(单调)

C改革开放后服饰:

封闭→开放(色彩、款式)

(3)服饰变化特点: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食:

(1)饮食变化表现:

A中国传统四大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B西餐:

鸦片战争后传入,以服务洋人华侨为主;西餐原料、西式糖果、糕点、饮料逐渐被国人接受;吃西餐成为近代中国时尚

(2)饮食变化特点:

中西餐并行于世

(3)中西餐不同:

原料、烹调方式(重营养与重美味)、就餐环境、礼节

3、住:

(1)居室建筑变化:

A北方典型民居:

四合院(特点)

B西式住宅:

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宅;30年代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居住文化特征:

中西合璧,出现西化倾向(如上海石库门)。

4、习俗风尚:

(1)婚姻风俗:

A婚俗变化:

近代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B婚俗变化特征:

删繁就简,从繁锁走向简约

C婚俗变化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2)殡葬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

(3)其他风俗变化: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迫令放足)、使用公历、点头握手礼节、女子受教育步入社会

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B民国政府移风易俗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影响

总结:

1、物质生活变迁的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物质生活变迁的趋势:

从封闭→开放,从封建→近代化

3、物质生活变迁的影响:

改变中国人的落后生活,向世界文明靠拢

二、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体现交通近代化趋势:

牵引动力从人力、畜力→机械力)

1、更新原因:

(1)西方侵略下的客观进步性、西方交通工具的客观影响、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张

(2)中国人的努力、洋务运动的推动、群众反帝斗争

(3)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更新表现:

(1)传统代步工具:

轿子、马车

(2)新式交通工具:

A人力车(北平、上海、天津)

B自行车:

19世纪后期传入,20世纪50年代有自已的自行车制造厂

C有轨电车:

1906天津

D公共汽车:

1924上海(世界:

1893德国本茨造四轮汽车、1894福特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E轮船(蒸汽船):

1865洋务时期自行设计(世界:

1807美国富尔敦)

F火车(蒸汽机车)、铁路:

自行设计第一条1881唐胥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利权运动中快

速发展(世界:

1814英国史蒂芬孙)

G飞机:

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航事业起步(世界:

1903莱特兄弟发明)

3、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优势:

(1)速度快

(2)动力大(3)费用更低廉(4)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4、近代交通变化特点:

(1)动力:

人力、畜力→机械力

(2)技术:

引进技术→自研自制

(3)城市更新显著,农村迟缓(原因: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铁路、水运、航空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原因:

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兴办交通业)

(5)近代交通业受列强控制,成为列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原因:

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中国)

5、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1)积极:

A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和知识信息的传播,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E总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和中国社会进步。

(2)消极:

有利于列强政治、经济侵略

(二)邮电通信设施:

近代通信手段的巨变

1、表现

(1)传统:

驿站、民信局

(2)近代邮政:

1866海关试办邮政;1896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名“中华邮政”

(3)电信:

1877有线电报(丁日昌台湾);1906无线电报;1932国际无线电报;1949成立邮电部(邮政电信合一)

(4)电话:

1882传入,2003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

2、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他国

(2)发展缓慢(3)从个别试办到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

3、影响

(1)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简便

(2)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大众传媒的更新:

四大传媒

1、报刊:

(1)发展:

A19世纪40---90年代,传教士办报热潮

B1873:

国人办报汉口《昭文新报》

C维新时期: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D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苏报》

E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F中共:

《红色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2)功能、分类:

新闻、商情、政论、娱乐(民国建立后,休闲娱乐的通俗性报刊更受欢迎,报刊趋向大众化)

(3)发展原因:

封建制度衰落,民族危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印刷、邮电业的发展,洋人办报的借鉴,城市化进程

(4)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刊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有极大推动作用)

A旧民主主革命时期:

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是中共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C新中国成立后: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D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发挥了传播知识、开启民智、议政监督的作用

2、广播的普及

(1)产生:

20世纪20年代,服务于洋人

(2)自办第一座:

1926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3)全国性第一座:

1928中央广播电台

3、电影、电视的普及(民众生活的主体)

电影:

(1)发展(和世界同步):

A世界:

1895法卢米埃尔

B中国:

1896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民国时期发展迅速(著名导演、演员)

(2)电影发展特点: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

电视:

(1)电视普及:

A世界:

1931出现----1954彩色----70、80年代卫星传播

B中国第一家:

1958北京电视台---1978改“中央电视台”

(2)电视普及原因:

A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B技术水平的进步,特别是卫星传播技术的应用

C电视节目丰富、质量提高

D新闻类的信息、体育类现场直播受欢迎

(3)影视媒介特点:

优点:

A制作精良、画面清晰、在短时间内受到充分的视听享受

B奇妙的教化功能

C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其他媒体无法比拟

缺点:

电影的时效性不强。

电视缺乏集体氛围和相互交流

4、互联网(第四媒介):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1)发展:

1993第一条互联网专线;2003互联网用户世界第三

(2)神奇魅力、特点(发展迅速的原因)

A集其他三种媒介优势于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力

B且价格低廉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信息可以及时沟通、反馈、参与

D更主动、更便捷、最大限度地获取信:

查资料、游览报刊、看电影、听音乐、发邮件、聊天

(3)网络利弊:

利:

A改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方便人们的生活,开阔视野,开发智力

B催生当代经济生活的新观念、新模式

弊:

C对网络过份依赖,把网络当作现实生活;

D缺乏社会沟通、人际交流,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

E影响学习,影响身体正常发育;F暴力倾向游戏还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总结:

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1)外来文化的影响:

列强侵略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近代文明,中西文明碰撞、交流,促进中国社会发生变化

(2)经济的发展:

物质基础

(3)思想观念的变化: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使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4)政治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5)政府推动:

中国政府推动各种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三个阶段

(1)19世纪中---20世纪中: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20世纪50年代后----70年代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

科技影响增强,互联网迅速改变人们生活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特点

(1)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变化在地域上存在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异大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合,同时也保留民族文化特色

(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弥,促进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风俗礼仪变化与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相互促进)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影响:

推动近代进程、社会进步

(1)政治:

有利于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经济: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

(3)思想: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

知识网络:

---先总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表现:

1、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3、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

考点详解---后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的变化(1840年至1949年)

1、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表现:

(1)服饰:

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

丰富的传统饮食;

西餐;葡萄酒;白半地;咖啡馆;西式茶室;

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

(3)居住:

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②社交礼仪:

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

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3、局限:

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二)现代的变化:

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

1、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变化表现:

(1)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

(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吃:

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

②穿:

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③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④风俗习惯:

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B、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C、改革开放以后,衽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考点例题

1.(2013年山东卷基本能力)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2.(2013年安徽卷文综37题第(3)小题)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

“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15分)

考点变式训练

1.(2013年北京卷文综37题第(3)小题)

材料二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14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表现

(1)轮船航运业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②1872年,李鸿章在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2)铁路运输业

①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5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和条铁路。

③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事来发展总体缓慢。

(3)汽车和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4)航空业

①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

③航空事来真正步于1918年,但发展缓慢。

3、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1、表现

(1)邮政:

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当时的海关;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2)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

(3)电话: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考点例题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发展概况

①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③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进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起着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报》

⑤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特点:

有强烈的政治性:

机关报成为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总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2)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31年,有声是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20世纪二、四十年代,《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国歌。

3、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来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崦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影响:

①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②使人们可以更主动、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

③改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考点例题

1.(2013年四川卷文综历史)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考点延伸知识

(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几个重要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二)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三)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四)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

1、衣食住行的近代化使人们的生活趋向自由、平等、开放

2、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3、交通、通信的近代化影响有:

(1)改变了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2)使异地传输更为方便

(3)加快了生活节奏

(4)缩短了世界间的距离,拉近了联系

(5)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五)社会生活近代化的特点

1、受西方影响深刻,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2、带有鲜明了政治色彩

3、发展不平衡

4、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5、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六)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仿真高考---模拟高考

一、选择题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2.(2013年天津卷文综历史)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3.(2013年浙江卷文综)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04.(2013年江苏卷历史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5.(2013届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该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④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3届陕西省交大附中高三诊断考试)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

“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强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农业人口增加

D.道路交通改善

二、非选择题

1.(2013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4题第(3)小题)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