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87.22KB ,
资源ID:70864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864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docx

1、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现代化进程、社会进步)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改变中国落后的生活,向世界文明靠拢(一)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原因(外国、中国或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受西方民主思潮、生活方式的影响;2.维新思想、革命思潮的推动3、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4、政治变革,政府政策推动(二)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表现1、衣:(1)服饰变化原因:A西式服装的影响(适体、潇洒) B崇洋风气(西方文化、生活方式)C西方思潮推动(个性解放) D政治因素(辛亥革命)(2)服饰变化:近代A长袍马褂(通常服饰)B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C中山装:辛亥革命

2、后流行(中西合璧: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形成近现代民族服饰)D旗袍: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从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现代:A 5060年代中:列宁装、连衣裙(受政治生活、外交政策的影响:中苏友好一边倒)B 60年代中-70年代末(文革):军装、干部服(单调)C改革开放后服饰:封闭开放(色彩、款式)(3)服饰变化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食:(1)饮食变化表现:A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B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以服务洋人华侨为主;西餐原料、西式糖果、糕点、饮料逐渐被国人接受;吃西餐成为近代中国时尚(2)饮食变化特点:中西餐 并行于世(3)中西餐

3、不同:原料、烹调方式(重营养与重美味)、就餐环境、礼节3、住:(1)居室建筑变化:A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特点)B西式住宅: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宅;30年代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居住文化特征:中西合璧,出现西化倾向(如上海石库门)。4、习俗风尚:(1)婚姻风俗:A婚俗变化:近代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婚姻自主成为时尚B婚俗变化特征:删繁就简,从繁锁走向简约C婚俗变化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2)殡葬风俗: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3)其他风俗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迫令放足)、使用公历、点头握手礼节、女子受教育步入社会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B民国政府移风易

4、俗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影响总结:1、物质生活变迁的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物质生活变迁的趋势:从封闭开放,从封建近代化3、物质生活变迁的影响:改变中国人的落后生活,向世界文明靠拢二、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体现交通近代化趋势:牵引动力从人力、畜力机械力)1、更新原因:(1)西方侵略下的客观进步性、西方交通工具的客观影响、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张(2)中国人的努力、洋务运动的推动、群众反帝斗争(3)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更新表现:(1)传统代步工具:轿子、马车(2)新式交通工具:A人力车(北平、上海、天津)B自行车:19世纪后期传入,20世纪50年代有

5、自已的自行车制造厂C有轨电车:1906天津D公共汽车:1924上海(世界:1893德国 本茨 造四轮汽车、1894 福特 造美国第一辆汽车)E轮船(蒸汽船):1865洋务时期自行设计(世界:1807美国 富尔敦)F火车(蒸汽机车)、铁路:自行设计第一条 1881 唐胥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利权运动中快速发展(世界:1814英国史蒂芬孙)G飞机: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民航事业起步(世界:1903莱特兄弟发明)3、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优势:(1)速度快(2)动力大(3)费用更低廉(4)更有利于国计民生4、近代交通变化特点:(1)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技术自研自制

6、(3)城市更新显著,农村迟缓(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4)铁路、水运、航空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原因: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兴办交通业)(5)近代交通业受列强控制,成为列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原因: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中国)5、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1)积极:A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和知识信息的传播,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C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E总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和中国社会进步。(2)消极:有利于列强政治、经济侵略(二)邮电通信设施:近代通信手段的巨变1、表现(1)传统:驿站、民信局(2)近代

7、邮政:1866海关试办邮政;1896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名“中华邮政”(3)电信:1877有线电报(丁日昌 台湾);1906无线电报;1932国际无线电报;1949成立邮电部(邮政电信合一)(4)电话:1882传入,2003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2、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他国(2)发展缓慢(3)从个别试办到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3、影响(1)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简便(2)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生活三、大众传媒的更新:四大传媒1、报刊:(1)发展:A 19世纪40-90年代,传教士办报热潮B 1873:国人办报 汉口 昭文新报C维新时期:中外纪闻、强学报、

8、时务报D辛亥革命时期:民报、苏报E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F中共:红色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2)功能、分类:新闻、商情、政论、娱乐(民国建立后,休闲娱乐的通俗性报刊更受欢迎,报刊趋向大众化)(3)发展原因:封建制度衰落,民族危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印刷、邮电业的发展,洋人办报的借鉴,城市化进程(4)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刊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有极大推动作用)A旧民主主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共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C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

9、主要舆论工具D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发挥了传播知识、开启民智、议政监督的作用2、广播的普及(1)产生:20世纪20年代,服务于洋人(2)自办第一座:1926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3)全国性第一座:1928 中央广播电台3、电影、电视的普及(民众生活的主体)电影:(1)发展(和世界同步):A世界:1895 法 卢米埃尔B中国:1896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民国时期发展迅速(著名导演、演员)(2)电影发展特点: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电视:(1)电视普及:A世界:1931出现-1954彩色-70、80年代卫星传播

10、B中国第一家:1958 北京电视台-1978改“中央电视台”(2)电视普及原因:A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B技术水平的进步,特别是卫星传播技术的应用C电视节目丰富、质量提高 D新闻类的信息、体育类现场直播受欢迎(3)影视媒介特点:优点:A制作精良、画面清晰、在短时间内受到充分的视听享受B奇妙的教化功能C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缺点:电影的时效性不强。电视缺乏集体氛围和相互交流4、互联网(第四媒介):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1)发展:1993第一条互联网专线;2003互联网用户世界第三(2)神奇魅力、特点(发展迅速的原因)A集其他三种媒介

11、优势于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力 B且价格低廉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信息可以及时沟通、反馈、参与D更主动、更便捷、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查资料、游览报刊、看电影、听音乐、发邮件、聊天(3)网络利弊:利:A改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方便人们的生活,开阔视野,开发智力B催生当代经济生活的新观念、新模式弊:C对网络过份依赖,把网络当作现实生活;D缺乏社会沟通、人际交流,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E影响学习,影响身体正常发育; F暴力倾向游戏还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外来文化的影响:列强侵略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近代文明,中西文明碰撞、

12、交流,促进中国社会发生变化(2)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3)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使民主平等思想传播(4)政治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5)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动各种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三个阶段(1)19世纪中-20世纪中: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20世纪50年代后-70年代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受政治生活的影响(3)改革开放后:科技影响增强,互联网迅速改变人们生活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特点(1)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变化在地域上存在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异大(

13、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合,同时也保留民族文化特色(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弥,促进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风俗礼仪变化与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相互促进)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影响:推动近代进程、社会进步(1)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2)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3)思想: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知识网络:-先总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表现:1、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3、 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近现代社会

14、生活的变迁的影响考点详解-后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的变化(1840年至1949年)1、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表现:(1)服饰: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半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3)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4)风俗: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

15、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社交礼仪: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3、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二)现代的变化: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1、变化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

16、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变化表现:(1)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住:1995年,

17、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风俗习惯: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B、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C、改革开放以后,衽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考点例题1(2013年山东卷基本能力)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2(2013年

18、安徽卷文综37题第(3)小题)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考点变式

19、训练1(2013年北京卷文综37题第(3)小题)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

20、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表现(1)轮船航运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872年,李鸿章在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首次打破列强垄断。(2)铁路运输业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1905年建成的

21、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和条铁路。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事来发展总体缓慢。(3)汽车和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4)航空业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航空事来真正步于1918年,但发展缓慢。3、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发展1、表现(1)邮政: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当时的海关;1896年“大清邮政局

22、”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2)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考点例题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

23、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发展概况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进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起着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报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2)特点: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为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3)影响:报刊

24、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总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2)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3)1931年,有声是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4)20世纪二、四十年代,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国歌。3、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来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

25、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4、互联网(“第四媒介”)(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崦风靡全球。(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影响: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使人们可以更主动、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改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考点例题1(2013年四川卷文综历史)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

26、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图考点延伸知识(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几个重要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三)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四)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1、衣食住行的近代化使人们的生活趋向自由、平等、开放2、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

27、的视野3、交通、通信的近代化影响有: (1)改变了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2)使异地传输更为方便(3)加快了生活节奏(4)缩短了世界间的距离,拉近了联系(5)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五)社会生活近代化的特点1、受西方影响深刻,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2、带有鲜明了政治色彩3、发展不平衡4、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5、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六)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仿真高考-模拟高考一、选择题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

28、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2013年天津卷文综历史)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3(2013年浙江卷文综)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

29、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04(2013年江苏卷历史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5.(2013届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该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

3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A B C D6.(2013届陕西省交大附中高三诊断考试)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强B妇女地位的提高C农业人口增加D道路交通改善二、非选择题1(2013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4题第(3)小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