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396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docx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残缺版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1.D答案分析: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最初人们将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将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

2.B答案分析:

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可以广泛地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联系,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普遍性。

3.C答案分析:

阴阳的可分特性是指属阴或属阳的事物,还可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所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体现了这一特性。

4.C答案分析:

“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涵有另一方,因此阴阳可分性可以体现“阴阳互藏”关系。

5.E答案分析:

中医学根据自身理论的需要,将人体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规定特性。

6.B答案分析:

黑夜属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7.C答案分析:

白昼属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8.D答案分析:

白昼属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午为阳中之阳。

9.D答案分析:

黑夜属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10.A答案分析:

寒证属阴,热药属阳,“寒者热之”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寒性病证的方法,所以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11.A答案分析: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对另一方制约不足而致的病机,所以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12.B答案分析:

这段原文认为,在内的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又能促进了阴精的化生。

因而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13.D答案分析: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经文是对阴阳转化关系的概括。

不属于阴阳互根关系之列。

14.B答案分析:

当阴阳的互根互用不足时,任何一方的减少都可造成另一方的不足。

因此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是互根互用关系在病理中的体现。

15.C答案分析:

阴阳互为其根,互为其用。

阴是阳的生化之源,阳是阴的生成之力,故“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16.C答案分析:

寒属阴,热属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阴阳转化关系在气候变化方面的体现。

17.D答案分析:

肾位于属阴的膈下腹中,又为属阴的水脏,故肾为“阴中之阴”脏。

18.C答案分析:

肝位于属阴的膈下腹中,但其性喜条达而主升属阳,故为“阴中之阳”脏。

19.A答案分析:

肺位于属阳的上焦胸中,但肺气以清肃下降为主属阴,故为“阳中之阴”脏。

20.B答案分析:

心位于属阳的膈上胸中,主一身阳气,通于夏气属阳,故为阳中之阳。

21.E答案分析:

脾位于属阴的膈下腹中,通应于长夏之气,长夏属至阴,故谓脾为“阴中之至阴”。

22.E答案分析: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推动等功能的属性为阳。

23.C答案分析: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滋润等功能的属性为阴。

24.C答案分析: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兴奋等功能的属性为阳。

25.C答案分析:

五色主病规律认为黄色、赤色主热证,故属阳。

26.B答案分析:

五色主病规律认为青色、白色均主寒证,故属阴。

27.C答案分析:

在对脉象的阴阳属性归类中,滑脉属阳。

28.D答案分析:

在对脉象的阴阳属性归类中,涩脉属阴。

29.E答案分析: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动态平衡,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30.E答案分析:

中医养生学认为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能调理人体的阴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31.C答案分析:

阳偏盛时机体的机能亢奋,产热过剩,故表现为实热证特点。

32.A答案分析:

阴偏盛时机体感受阴邪,机能障碍,产热功能受到抑制,故表现为实性寒证。

33.D答案分析:

“热者寒之”是指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证的方法,故其适应证为实热证。

34.C答案分析:

“寒者热之”是指用温热药物治疗寒性病证的方法。

故阴邪盛所致的实寒证要用此法治之。

35.C答案分析:

据“阴虚则热”的病机原理,阴虚所致的证候属虚热证,当用“阳病治阴”的滋阴降火法治之,故此法适用于“阴偏衰证”。

36.B答案分析:

据“阳虚则寒”的病机原理,阳虚所致的证候属虚寒证,当用“阴病治阳”的温阳益火法治之,故此法适用于虚寒证。

37.B答案分析:

王冰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法是补阳的治法,故适应于“阳虚则寒”之证。

38.B答案分析:

王冰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法是通过滋阴壮水以制约偏盛的阳,此法也就是《内经》的“阳病治阴”之法。

二、词语解释

1.所谓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2.所谓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3.所谓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使阳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4.阴病治阳是指用补阳药物治疗阳虚阴盛所致虚寒证的方法,又叫温阳法。

王冰称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填空题

1.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3.普遍性、相对性

4.可分性、转化性

5.温煦、兴奋、推动

6.滋润、凝聚、抑制

7.相互斗争、约束、拮抗

8.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9.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10.机能亢奋,产热过剩

11.相对偏盛,机能相对亢奋,产热相对过剩

12.互根互用关系

13.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1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5.“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四、简答题

1.答:

阴阳的消长平衡指二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

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和协调平衡两个方面。

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的消长,即此消彼消和此长彼长过程。

事物的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2.答:

所谓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

例如四季气候,上半年由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转热;下半年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转寒,就属“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阴阳转化过程。

3.答:

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事物及其内部双方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其相对性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的可分性是指属阴或属阳的事物内部还可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这一特性用以解释人体结构,即躯壳为阳,内脏为阴,而属阴的内脏中,六腑属阳,五脏属阴。

属阴的五脏中心、肺为阳脏,肝、脾、肾为阴脏,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两个方面,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如人体气化活动中,物质属阴,脏腑机能属阳,二者可以转化。

其三,当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亦随之改变。

例如肺在上焦属阳,肝居下焦属阴。

如果以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来划分其阴阳属性,则肺气以降为主属阴,肝气上升主动则属阳。

上述三方面均体现了阴阳的相对性。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1.E答案分析:

《尚书·洪范》说:

“木曰曲直。

2.C答案分析:

怒的五行属性为“水”。

3.C答案分析:

悲的五行属性为“金”。

4.B答案分析:

土能生金,故土和金属母子关系。

5.C答案分析:

口为脾之“官窍”,脾属土,故“口”亦属土。

6.D答案分析:

在五体的五行属性归类中,“皮”属金。

7.A答案分析:

在五志的五行属性归类中,“恐”属于水。

8.C答案分析:

在季节的五行属性归类中,“长夏”属土。

9.A答案分析:

脾的五行属性为土是运用取象比类法进行归类的。

因为脾胃像土能长养万物一样为全身提供所需的营养,故将其五行属性归于“土”。

10.B答案分析:

目的属性为木是运用间接的演绎法进行归类的,因为肝属木,故其所开窍的目亦属于木。

11.C答案分析:

“克”表示五行间的正常制约关系,“乘”“侮”用以表述五行间异常的制约关系,正常状态下是“水克火”,异常状态下当为“水乘火”或“火侮水”,故“火克水”的表述是错误的。

12.D答案分析:

肝与脾为相克关系,《内经》称相克为所不胜与所胜关系。

肝木克脾土,故肝为脾的所不胜。

13.E答案分析:

木的所不胜为“金”,金能生水,水为金之子。

14.A答案分析:

肝火犯肺又称为“木火刑金”,是肝木太旺反侮肺金所致,是相克关系失常所致,而不属五行相生传变。

15.D答案分析:

“肝火犯肺”是反向相克为病,属“相侮”传变。

16.D答案分析:

脾病传肾是相克太过为病,属相乘传变。

17.B答案分析:

肺属金,心属火,火能克金,故心火为肺金的“所不胜”之脏。

18.C答案分析:

肾属水,脾属土,土能克水,故脾土为肾水的“所不胜”之脏。

19.E答案分析: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故脾土为肝木的“所胜”之脏。

20.E答案分析:

洪脉的五行属性为火,主心病,故不属肝病的诊断依据。

21.C答案分析:

酸的五行属性为木,喜食酸味多主肝病,故不属心病的诊断依据。

22.D答案分析:

唾为肾之液,五行属性为“水”,故不属脾病的诊断依据。

23.D答案分析:

涎为脾之液,五行属性为“土”,故不属肾病的诊断依据。

24.C答案分析:

爪甲为肝的外华,五行属性为“木”,故不属肺病的诊断依据。

25.D答案分析:

水不涵木是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致肝阳偏亢之证的病机。

肾属水为母,肝属木为子,故属相生规律致病。

26.D答案分析:

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

肾病及脾为反向相克为病,故为相侮。

27.B答案分析:

脾属土,肝属木,木能克土。

脾病及肝为反向相克为病,故为“反侮”。

28.A答案分析:

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肺病及肝属相克太过为病,故为“相乘”。

29.B答案分析: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故脾病及肝为“相侮”致病。

30.C答案分析:

水生木,肾属水为母,肝属木为子,故肝病及肾为“子病犯母”。

31.A答案分析:

金生水,肺属金为母,肾属水为子,故肺病及肾为“母病及子”。

32.D答案分析:

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故“佐金平木法”是据五行相克理论确定的治法。

33.E答案分析:

肺属金为母,肾属水为子,故“金水相生法”是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治法。

34.C答案分析:

肾应北方水,心应南方火,故“泻南补北法”适应于肾阴虚而心火旺的心肾不交证。

35.A答案分析:

肾属水,肝属木,肝肾阴液互济,故滋水涵木法适应于肾阴不足而肝阳偏亢之证。

36.B答案分析:

肝属木,肺属金,肝木太旺反侮肺金时,就当在抑强扶弱的原则指导下选用佐金平木之法治之。

37.A答案分析: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太旺横犯脾土之肝旺脾虚证当用扶土抑木之法治之。

38.B答案分析:

肾属水,肺属金,肺肾的阴液相互调济,故金水相生法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

二、词语解释

9.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又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状态。

10.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

14.虚则补其母,指母子两脏关系失调的虚证,采用以补母脏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原则。

四、简答题

1.答:

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哲学理论。

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涵有古朴的系统论思想。

中医学在理论建构时,应用五行归类的理论,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之中,从而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运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和阐发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特性,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发五脏系统之间的复杂生理联系,用五行相乘相侮理论阐发五脏之间的病理传变,运用事物五行归类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疾病的诊断,其中包括脏腑定位诊断、病传规律的判断、预后转归的预测等。

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人体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之间的广泛联系。

使中医学的整体观特点更具丰富的内涵。

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处方用药、针刺取穴等各方面的理论建立,都体现着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

2.答: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是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归类的依据是五行的特性。

五行学说主要运用了取象类比法和推演法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

所谓取象类比法是通过观察而获得所要认知的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和功能状态,与五行的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如果两者相同或者相似,于是就归纳于五行的同一类事物中。

如东方为日出之地,充满生机,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类似,故东方属木;南方气候炎热,植被茂盛,与火的温热、升腾特性相似,故南方属火;西方是日落之地,气候凉爽而干燥,万物凋落,与金的肃杀之性相似,故西方属金;北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虫类蛰藏时间长,与水的寒凉、向下、静藏特性相似,故北方属水等。

自然界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均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归类。

五行学说还应用推演法,进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这一方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通过间接的方法推求未知事物的属性,对人体进行归类认识时就主要采用这一方法,如肝气升发向上,类似于木的特性,故肝属木。

但肝又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所以与肝有关的筋、目、爪、泪、怒均可归类于五行属性中的“木”。

心、脾、肺、肾系统均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属性归类。

3.答:

五行学说在五脏系统的疾病诊断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其一,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所表现的面色、脉象、口腔感觉等资料进行疾病的五脏定位诊断。

如面见青色、口泛酸水或喜食酸味、脉见弦象时即可诊断肝病等。

其二,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口泛酸水,又见弦脉者,即为肝气犯脾(土虚木乘)等。

其三,运用五行生克与乘侮的理论,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这一应用主要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进行推测的,如肝病面见青色,又见弦脉,为色脉相符,病情单纯。

如果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属“金”),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示病重;若见沉脉(属“水”),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示病轻。

第三章藏象

一、选择题

二、词语解释

1.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指全身的血脉与心连通,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心与脉共同完成了血液循环的功能。

2.“朝”,即聚会、朝向;“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血脉而聚会于肺,经过肺的吸清呼浊,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肺朝百脉”是肺脏助心行血的结构基础。

16.脾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

25.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

33.“水火既济”也叫“心肾相交”。

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

心火下暖于肾,可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可使心阳不亢;同时,心阴还可资助肾阴,肾阳还可温煦心阳。

这种心肾阴阳互济互补,维持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被称为“水火既济”或“心肾相交”。

34.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言肾精的充盛赖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又赖肾精的化生,精与血可以相互滋生和转化。

又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四、简答题

1、答: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其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2、答:

肾的主要功能有:

主藏精、主管一身阴阳、主管水液代谢和主管纳气。

3.答:

“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为“津血同源”,津液和血均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津液入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份,血液出于脉外则为津液,故而血与津液同源而相互化生,相互交会。

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液耗伤则血少。

临床上大汗的患者,其血必虚,大出血的患者,其津液必少,不可再行发汗或使用破血逐瘀的峻剂,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和“亡血家”、“衄家”、“疮家”不可发汗之戒。

4.答: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同定成了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但由于各自的结构特征不同,生理功能特点有别,作用上又有所不同,其中,胆、胃、小肠主要是完成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大肠、小肠侧重于对精微物质的吸收;而排泄功能主要是大肠、膀胱的作用;三焦贯通上下,主要参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一、选择题

1.A答案分析:

元气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D答案分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3.B答案分析:

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畏寒喜暖为气不足,温煦作用减弱的表现。

4.D答案分析:

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通过汗、呼吸,尿,粪途径排泄。

5.D答案分析:

宗气贯注于心肺,具有推动肺的呼吸、助心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

6.D答案分析:

液质地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7.B答案分析:

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液、汗液、尿液、精液等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

8.B答案分析: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

气充则推动有力,血得畅行。

以补气、行气药治疗血瘀证,即是气能行血作用的体现。

9.C答案分析:

气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时,机体抵御邪气的能力下降,故易病。

10.C答案分析: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起滋润作用。

11.C答案分析:

血液的循行与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2.B答案分析: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

13.D答案分析:

津液是机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水液的总称。

14.B答案分析:

宗气积聚于胸中,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向下注于丹田,并注于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

15.A答案分析: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16.C答案分析:

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中以补充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等表现。

17.D答案分析:

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若因汗、吐、下,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

18.C答案分析:

元气根于肾,由肾精化生。

19.A答案分析: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0.A答案分析:

营气和卫气均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21.A答案分析:

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2.C答案分析:

肝具有根据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的功能,当人体静卧时,血液主要归藏于肝。

23.B答案分析: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的统摄。

24.D答案分析: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津液等的新陈代谢即是气化作用的体现。

25.A答案分析:

“五液”是指汗、泪、涎、涕、唾。

26.D答案分析:

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27.D答案分析:

气机不畅为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

28.C答案分析:

卫气循行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当卫气行于体内时,人便入睡;当卫气自睛明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

29.D答案分析:

气化过程是新陈代谢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30.C答案分析: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31.B答案分析:

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32.E答案分析:

血液正常循行的必备条件是:

血液充足;脉管系统的完整和通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33.C答案分析:

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其生成离不开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

34.A答案分析:

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

35.B答案分析: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36.C答案分析:

由于“津血同源”,而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故对多汗夺津或津液大量丢失者,不可再用放血的方法治疗。

二、词语解释

1.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在出生前已经形成。

2.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3.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理由①血能生气;②血能载气

10.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互生互化;血、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二者的密切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11.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且相互化生,津血既同源,汗血亦同源。

汗出过多则伤津,津伤则血虚,故曰“汗血同源”。

12.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当大吐、大泻、大汗等津液大量流失时,气易随之外脱,即称为气随津脱。

三、填空题

1.物质来原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2.出血

3.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4.上气不足,中气下陷

5.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6.十二经脉,任督二脉

7.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8.津液载气

9.肺、脾、肾

10.心、肺、肝、脾

11.温煦作用

12.上气海(膻中)

四、简答题

1.答:

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肾精化生,并得脾胃之资助;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具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激发脏腑等的功能活动的作用。

2.答:

宗气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

①走息道而司呼吸;②贯心脉而行气血;③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3.答:

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②固摄汗液,尿液等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③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4.答:

气与血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5.答:

因津液与血液同由水谷精微所化,均赖脾胃功能而生成。

临床上大失血的病人不可再用汗法;多汗夺津或津液大量丢失者不可复用放血等损伤血液的疗法。

第七章病因

二、词语解释

1.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等,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

2.疠气泛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又称为“疫气”、“疫疠之气”、“戾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等。

6.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属于继发性病因。

7.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

四、简答题

1.答:

风邪以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多兼邪为基本特性。

风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故为阳邪。

风邪具有轻扬、上浮、外越和发散、疏通、透泄的特性,故其性轻扬开泄。

又来去迅速、易行而无定处、变幻无常,故风性善行数变。

风善动不居,其性动摇不定,故“风胜则动。

”六淫之邪中,以风邪最为突出,多与其它邪气相结合,具有相兼性的特点,故称之为多兼邪。

第八章病机

1.D答案分析:

伏而后发,又称伏邪发病。

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发病。

2.C答案分析:

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就发病形式而言,属于复发。

3.A答案分析:

徐发与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外感湿邪致病,因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故湿邪为病,多为发病缓、病程长。

4.B答案分析:

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病变,称为继发。

如肝病胁痛、黄疸,久治不愈,日久可继发“癥积”、“臌胀”;疟疾日久可继发“疟母”等。

5.E答案分析:

感而即发,又称“卒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