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新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271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学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学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学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学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新版.docx

《心理学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新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新版.docx

心理学新版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特点

⑴在教育任务上: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⑵在培养对象上:

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已趋于成熟。

⑶在社会职能上:

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⑷在地位作用上: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使高等学校建立能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

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⑸在培养方式上:

高等教育需要在传授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外,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应遵循的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学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整体性。

在执行系统性原则时,要从整体出发,坚持整体分析,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来考虑②层次性。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的心理又具有结构上的层次性,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结构:

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心理的起源与发展)、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以及心理的物质结构(脑的结构)。

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区分这些心理现象的结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找到相应心理现象的结构层次网络,揭示出支配人心理各水平的规律。

③动态性。

人的心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也就是说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心理活动也会随着信息的输入而不断变化。

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做动态地分析,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发展转变的机制。

④组织适应性。

人的心理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动态发展的、开放的。

在人的大脑的调节下,通过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人能够不断地对原有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与调节,从而提高心理系统的有序性,达到对外界的适应。

(3)实践性原则,也可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道德性原则,是指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5)发展性原则,也可称为创新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因循守旧,而应该立足发展、立足创新。

3.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有: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就观察法来说明:

1含义与特点。

观察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景获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优越性表现在:

第一,可获取当前发生的行为和其他现象的有关信息。

第二,可获取真实而自然的有关信息。

第三,通常不要求被观察者的合作,尤其是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其他方法难于取代。

3不足之处:

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他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出现。

由于所观察的可能仅仅是被观察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一小部分,而且在没有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受一些无关变量的干扰,所以不易从所观察到资料中得到某种因果关系的推断,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4有效使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a.做好观察前的准备b.做好观察记录c.消除观察者误差。

首先应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作用;其次,应防止观察者的某些反应偏向。

4.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教学。

①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②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

③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主要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反思/评价过程交织在一起。

①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②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③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

①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②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品德的概念及其结构,掌握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

(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①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②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③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

1.什么是个别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①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

它主要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②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这种交互作用贯穿于人的一生。

遗传是一种通过父母细胞核里染色体上的基因把上代的生物特征传给下代的生物现象。

它是人的个别差异形成的生物前提。

环境是人的个别差异形成的外部原因。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但是并非一个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影响他心理发展的环境,只有环境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一定得关系时,才能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来进行实施。

因此,教育是人的心理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2.怎样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个体间客观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如认知方式差异、性格差异、成就动机差异等。

(1)认知方式差异。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性。

最早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学生,常以自己内部的线索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立判断,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爱冲动、主观和冒险。

具有场依存认知方式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②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回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认知事物快而不准,且易出错,他们敢说敢为,竞争心理较强,有了问题就请教别人,但情绪爱波动,计划性不强,容易考虑不周。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深思熟虑,态度谨慎,善于独立思考,解决难度较小的问题时速度快,并且错误较少,情绪稳定,能按照计划学习,但速度较慢,不愿提问。

冲动和沉思两种认知方式表现为在很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其标准是反应时间与准确性。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2)性别差异①兴趣②成就动机③智力a智力的个体差异b智力的群体差异c智力差异对学习的影响④情感与意志⑤性格(3)成就动机差异怎样因材施教?

(1)气质差异与学习。

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心理学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性格差异与学习。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性格不同于气质,它有好坏之分。

有人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六种性格特征与学习有关。

①竞争型②协作型③回避型④参与型⑤依赖型⑥独立型(3)能力差异与学习

3.大学生学习的个体心理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性别差异:

兴趣、成就动机、智力、情感与意志、性格(三)成就动机差异

4.气质:

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

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是与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

特长:

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5.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认知因素2)人格因素3)能力因素4)相似因素5)情绪因素

6.什么是嫉妒心理?

嫉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

嫉妒往往是对周围和自己差不多“同等条件”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态和行为。

也就是说,嫉妒的主体和嫉妒的对象之间在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经济状况、生活圈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在大学里,正是因为这种一致或相似,才容易引起比较、竞争,也容易引发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应该怎样调适?

(1)正确评价自己。

如果有意识得用自己的长处调节自己的注意中心,就会使得原先失衡的心理获得一种新的平衡。

一旦认清自己之后,再重新看别人时,自然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2)转移注意。

如果大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上,用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上,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就无暇去嫉妒别人,那么,嫉妒的心理就不会滋生、蔓延。

(3)正确比较。

与他人比较是人际交往的必然结果,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但在与别人比较时,大学生要冷静地分析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出差距和问题。

同时,要改变两种错误的观念:

第一,不要把别人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失败;第二,不要把别人的成功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

(4)提高修养(5)降低预期

7.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适?

(1)羞怯心理及其调适。

有些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这里常常有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害羞,二是胆怯。

克服交往中的羞怯心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增强自信心②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③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④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2)自卑心理及其调适。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

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会有意识地回避与同学交往甚至拒绝与任何人交往。

矫治自卑的方法主要有:

①如果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自卑、缺乏自信心,则可通过调整认知、增强自信心来解决;如果是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法,即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或总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而失去自信,可以通过改变比较方法来调整,即不但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还要与比自己差的人比,同时要与比自己的过去比。

通过全面、客观的比较以确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

②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

有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便会感到痛苦。

应该客观的评价自己,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目标;其次,要寻找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

③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

④积极与他人交往(3)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参照3.

8.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真诚原则3.宽容原则4.诚信原则5.互助互利原则

(二)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1.注重仪表2.重视第一印象3.有幽默感4.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5.加强交往,密切关系6.寻找共同话题(三)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1.语言艺术2.学会赞美别人3.学会倾听4.学会争吵与批评5.富有侧隐之心6.把握交往的度

第三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表现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

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知识的传授者。

在人们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教师的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首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就需要博且专的知识素养。

“博”就是指知识的广度,即广博的基础知识,“专”是指知识的深度,即精深的专业知识。

这样既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学习的指导者。

大学生的专业性、独立性和社会性比中学生要强,他们的学习逐渐地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积极的“我要学”过程。

这也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教师指导、评定、启发、帮助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授人以渔”。

(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

要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教师要充当课堂教学组织者,因此要掌握一定的组织管理技能。

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日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也逐渐形成,而且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因此高校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给于大学生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开放、进取的教学环境。

(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动态化,而大学生正处于建立自我价值观体系的阶段,必然会面对很多观念上的误区,思想上的困惑。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多地成为大学生价值的导向者,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事业心、科学的求实态度,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5)家长代理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以家长代理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心目中。

大学教师建档父母角色比真正的父母更加理智,因此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更大。

(6)心理调节者。

教师还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

大学生对于在大学生活中开始要独立面对问题,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扮演一个心理调节者,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减轻焦虑,给予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节技能。

(7)科学研究者。

高校教师往往是某一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因此,高校教师不仅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发现、探究学术问题。

2.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般来说,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新年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在这一阶段大学教师应初步地了解应承担的基本角色,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并将这一角色与其他角色区分开来。

(2)角色认同阶段。

是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认同阶段是在认识上了解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基础上,在思想上、感情上也接受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往往是在一个人正式充当这一角色,有了教育实践经验后才真正开始的。

(3)角色信念阶段。

是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此时教师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将其看做行动准则,从而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3.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或实际本领,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总体,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正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

育人先知人,知人先知心。

作为高校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了解学生应从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两方面来进行,既从整体上、宏观上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点。

要想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首先应做到真诚,因为真诚是沟通的前提。

其次,教师应做到注重观察。

教师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

(2)教学能力①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组织能力就成为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需要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基础,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够敏感地察觉学生的行为举止,灵活机动地处理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善于随机应变和因势利导,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②教学认知能力。

主要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

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即教师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掌握教材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及具体内容;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即教师需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把握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能力,即了解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③教学操作能力。

即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具体操作方式。

④教学监控能力。

即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准备,如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等;第二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监察、评价和反馈及自我调整,如教师随时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的反应进行反省,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等。

⑤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地审视与分析,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

(3)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的表达能力。

从内容上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一定要有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是陈词滥调,千篇一律,能够给人以新鲜感;二要言之有情,在言语中能够反映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学生心灵,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三要言之有物,在言语中能够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具体细致、充分到位。

从形式上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一要准确精炼,恰当地使用概念、专业术语,表述简洁清楚,不能含糊不清;二要通俗易懂,能够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三要生动形象,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形象、事物、事例去加深他们对概念、原理、法则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四要严密含蓄,言语要条理清晰,结构严密,必要时,可以不直接讲出问题的答案和要表达的意思,留有悬念,启发学生思考;五要变化速度和语音,言语的速度和语音高低起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有所变化,要做到有快有慢,抑扬顿挫。

(4)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各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的技术、理论与观点不断出现。

作为高校教师,同时担当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更应该不断地获取新知,真正做到“学而不厌”,与时代同步。

(5)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善于与他人相处,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对教师的工作非常重要。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学会与很多人打交道,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交往,与他人和睦相处。

①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a具有科学的学生观b关爱学生c树立威信②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6)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7)自我更新的能力。

一是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二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4.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认识心理方面①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

②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

③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

④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⑤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

(2)情感方面①教师要具有积极情感②教师要有移情能力③教师要有情感调控能力(3)人格方面。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是由不同成分构成的,包含了人的气质、性格等。

盖兹达等人综合考察了大量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

(4)意志方面。

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5)自我意识方面。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及其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调控。

教师首先要做到自知;其次,教师要做到自尊;再次,教师要有自信;最后,教师要有自律意识。

5.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1)社会层面。

首先,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传统教师观常常把教师比作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比喻教师是梯子,让学生踩着自己,这样的期望忽视了教师的生命价值,显得苛刻和不近人情。

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也要进行良好的、全面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要对教师抱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期望。

再次,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服务的机构。

(2)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应创建宽松和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

其次,高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

再次,高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

另外,学校还应不断丰富教师的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增强教师的身体素质,又避免教师的工作过于单调和枯燥。

(3)个人层面。

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其次,高校教师要学习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

最后,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四章学习理论

1.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

(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

(2)以语言为中介(3)积极主动性

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

(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

①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人类是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知识经验的,这正是教育活动存在的价值体现。

所以从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角色来看,学生学习具有接受性的特点。

②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人类的学习是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经验重组、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过程。

在教育实践领域,也存在着“承认知识的建构性就是否定接受学习”的错误理解,即把建构性和接受性看成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

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有①将接受学习理解为被动的机械学习。

②没有看到接受性与建构性是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学习的派生特点。

①学生学习的定向性②学生学习的连续性③学生学习的意义性。

表现在内容和方式的意义性。

(3)大学生的学习新特点。

①学习主体的变化②学习的自主性③学习的专业性④学习方式的多样化⑤学习的研究探索性与创新性。

3.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

(1)准备律。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生若在学习中形成了“我要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学习效果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动机,形成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

(2)练习律。

是指对于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如果多次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

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反应结果的好坏,愉快的结果加强联结,厌恶的结果削弱联结。

4.简述观察学习过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注意过程,即一个人从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以及对范例中的哪些内容进行抽取和知觉。

(2)保持过程。

即学习者把观察到的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头脑中。

(3)动作过程。

即把学习到的动作复制出来。

(4)动机过程。

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的知识和行为,并非都能够在学习者身上得到表现,即观察获得的行为表现受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班杜拉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