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181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docx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终稿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

【摘要】攻击性行为又叫侵犯性行为,是指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

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儿童今后一生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其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环境

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我们幼儿教育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一、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一)教师不当的保教因素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没有科学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而引发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

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却在幼儿园看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2、幼儿行为受到挫折后而引发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成人的批评,自己成果被破坏,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挫折。

幼儿遇到挫折之后会出现情绪反应(如生气、哭闹等)和行为反应(攻击性行为)两者有可能会同时发生。

其中,行为反应常表现为迁怒于别人的攻击性行为。

这是由于幼儿期情绪发展的易激动性和直接性造成的幼儿情感的不易控制,反应的外部表现就是情绪上的反应和行为上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遇到的挫折有:

没受到成人的表扬(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同伴能完成的事自己做不到;受到成人的批评;自己的作品成绩被破坏或否定等等。

如:

中班小朋友志旭在游戏中捣乱,受到我的教育后,正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这时,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

“这是我的小椅子!

”说完,就要搬走自己的小椅子,志旭站起来就猛的一推,把小朋友推到了地上。

又如:

在游戏中,博博搭了一架漂亮的飞机,兴高采烈的向小伙伴炫耀,旁边一个幼儿走过,不小心把飞机碰到了地上,小飞机散了,博博立刻嚎啕大哭,边哭边用拳头在小朋友身上捶打着。

3、幼儿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引发的幼儿攻击性行为。

当一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默许或赞同时,他的攻击性欲望会有所增强。

例如:

当一个孩子偶尔几次使用攻击性行为抢的别人的玩具后,他的这种行为在他的脑海里得到强化,他就会认为只要使用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心理不健全的幼儿也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别人注意他,当孩子的第一次攻击性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时,也许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不够严肃等原因,让误认为孩子这样子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

4、幼儿缺乏与同伴的交往方法而引发的幼儿攻击性行为。

由于现在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于与同伴的交往。

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成人的关爱,成人的谦让使幼儿形成了类似“我要的东西,你就要给我”的不正确的心理。

而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与情感发展的过程中:

渴望与同伴一起活动,渴望得到同伴的承认与支持是幼儿交往的特点。

幼儿年龄发展的心理特点与情感特点,与实际生活中的“以我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矛盾,造成了幼儿的交往方法的缺乏,表现在幼儿交往中的攻击性行为较多。

如:

游戏中,佳佳在玩着积塑片,在搭建吊车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一片红色的。

正巧,邻座的洋洋手上拿了一个,佳佳什么也不说,从洋洋手上抢过那片红色的积塑片,洋洋立刻大叫:

老师,他抢我东西……

5、幼儿不正当的模仿而引发的幼儿攻击性行为。

模仿成人的粗暴方法,去对待同伴,于是会产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如:

强强与小朋友一起在排队,前面的幼儿没有站在队伍里,强强叫了他几声,他就是不理,强强举起了小拳头……我问强强:

“你为什么打人?

”强强说:

“他不听话!

我在家不听话,爸爸就打我!

在家中,不少幼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不听话了,家长采取了粗暴的方法对待,不少的幼儿迫于家长的打骂,就乖乖的承认错误,做听话的乖宝宝,幼儿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存储了这种信息,孩子遇到类似的这种事情时,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迁移:

我不听话了,爸爸就打我,爸爸一打我,我就会听话,做个好孩子了!

这个小朋友不听话,我也要让他听话!

在这种迁移之下,幼儿会付诸于行动,而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过分的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

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

“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

”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2、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

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3、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影响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

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

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

惩罚使孩子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却等于鼓励了他在外面的侵犯行为,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

惩罚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老实实,等于告诉他们,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是不会被惩罚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侵犯行为,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

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的方法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

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相互抵销,造成幼儿思想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

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遵循幼儿年龄特征,合理组织一日活动。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

其次,教师不仅要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等,同时还要营造融洽、积极的人际互动氛围,创设和谐自然、温馨舒畅的心理环境,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给孩子充裕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提高孩子的承受力。

让幼儿参加与情感经验活动,体验理解攻击性行为的负作用。

在幼儿园里,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志品质,减少攻击性行为。

如幼儿遭遇别人的攻击性行为,捂着痛处伤心地哭着,然后启发幼儿进行讨论:

别人打了你以后,你痛吗?

你还愿意与他交朋友吗?

你喜欢这样的孩子吗?

幼儿在讨论中自己找到结果,在教师的情感渲染下产生对有攻击性行为者的厌恶和被欺负幼儿的关爱。

另外,针对一些突发性的攻击性行为事件,可以让幼儿自己分析评判,自己去体验,通过多次的情景体验,强化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厌恶的否定性情绪。

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如我担任的是小班的教师,对幼儿争抢玩具后攻击性行为,我立即创设情境——“我该怎么办?

”让幼儿知道,当别人抢我玩具时,我可以寻求成人帮助或用语言去提醒他。

同时我也可预见性的创设挫折情境,以此增加幼儿的挫折经验,使幼儿面对类似事件时,能正确对待处理。

(四)、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喜欢扮演他们喜欢的人物,能再现他们的语言和动作,(如在娃娃家中幼儿能重现妈妈洗衣服烧饭的情景)。

而且能主动地多次重复练习。

可以利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这一表现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汽车游戏中,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去做小警察。

也可以让个别幼儿当售票员,售票员要热情的为顾客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抑制能力。

另外,角色游戏反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可以学习交往的方法,并且增加与同伴交往的频率,改善幼儿的同伴关系。

(五)、争取家园配合,帮助孩子改造不良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要给孩子一个幸福、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让孩子看暴力影片,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教育要一致,奖罚分明。

当孩子使用攻击性行为得到某种东西时,要对幼儿进行严厉的惩罚、批评,不要纵容孩子,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夸孩子能干,如:

可以限制幼儿玩他最喜欢的玩具等。

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老师可以特意的当着爸爸妈妈的面夸孩子今天没打人,有进步了。

促进幼儿向好的方面学习。

总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幼儿时期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

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1、郑静等著《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帼眉等著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家恕著《心理医生病案录》重庆大学出版社。

4、吕妮娜刘海梅《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