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005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docx

大学生社会实践获一等奖社会实践报告

共筑“同一片天空”—我和村里的留守儿童

实践报告

 

指导老师:

实践者:

学院: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目录

前言1

前言-1-

1我国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2-

1.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2-

1.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2-

1.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2-

1.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2-

2通过“暑期留守儿童兴趣辅导班”,对留守儿童的分析-3-

2.1.留守儿童的困境-3-

2.2.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3-

2.3.部分孩子有轻微的心理问题-3-

2.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3-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4-

3.1.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4-

3.2.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4-

3.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4-

4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5-

4.1.社会、学校关注并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5-

4.2.强化家庭监护责任,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5-

4.3.父母、孩子间交流——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5-

5附录-6-

附件一.从学生变成了社会人的实践体会-6-

附件二.“暑期留守儿童兴趣辅导班”活动照片-6-

附件三.实践地证明-6-

 

前言

一直以来我都有着去边远地区支教的梦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在今年暑假,我就萌生了在我们村支教的想法,这样既可以节省出去支教的路费和生活费,又可以学以致用,为家乡贡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亲眼目睹了我们村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挣钱。

为此,村里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变得突出起来。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农村,能从这个偏远的村子里走出的大学生实在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很多家长也愿意自己的孩子跟着“大学生”学习,在他们眼里“大学生”是智慧的化身。

我的“特殊身份”,让很多爷爷奶奶们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

在假期期间,能够顺利地举办“暑假留守儿童兴趣辅导班”,真的很感谢免费提供给我们教室的张老师。

张老师是侯宅子村的一名退休老教师,她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在她的教育下,很多孩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张老师是我心中的偶像,她身老心不老,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精神让我折服。

当听了我们的想法后,她不但大力支持我们的想法,而且用自己30多年的教育经验帮助我们教育、管理这些留守儿童。

这样才有了我们为期一个多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活动的成功举办。

 

共筑“同一片天空”——记我和村里的留守儿童

实践报告

外国语学院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根据相关材料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本身就住在农村,针对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利用暑假的时间,我专门办了一个“留守儿童兴趣发掘班”。

通过在发掘班与学生的相处,我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

【关键词】暑期留守儿童兴趣发掘班现状原因建议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却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1.我国留守儿童的整体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

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乡2280人儿童中,有567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

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人,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0名。

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1.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

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

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1.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1.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

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2.通过“暑期留守儿童兴趣辅导班”,对留守儿童的分析

这次兴趣辅导班一共招纳了近60余人,都是来自附近的村子。

年龄最大的上六年级,最小的才刚5岁。

但这些孩子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者家中只有妈妈,而爸爸则外出打工。

这些孩子的家长选择暑期兴趣辅导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今年雨水过多,地理农作物需要打理,家中没有多余的人力来照看这些孩子,处于安全因素,家长愿意把孩子交给我们管理。

二、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没法给孩子辅导功课,对孩子的学业束手无策。

在近30天的兴趣辅导班中,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点:

2.1.留守儿童的困境。

身体上稍显“单薄”。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

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父母给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心理上缺少“呵护”。

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环境。

留守儿童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其实他们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也特别想和别的同龄孩子一样能在父母的怀抱中受到呵护。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不然,他们也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

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

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

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

2.2.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

在近60余人的兴趣辅导班,我根据他们的年级,分别用模拟试卷测试他们的语、数、英学习成绩,但是成绩不尽人意。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

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迷恋上网。

这种情状在五、六年级的男生中比较普遍。

但是与相比女孩子,女孩学习比较用功、比较懂事,很让家长们放心。

其中有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说:

“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也就回来半个多月就得回去。

以前很想念他们,后来和奶奶生活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甚至见了他们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感觉很奇怪,也不自然。

爷爷奶奶对我的生活很关心,但是他们对我的学业却不怎么了解。

以前我的学习是班级里前几名,可现在我的都在班里倒数几名,反正考差了,爷爷奶奶也不会批评我。

”听了他的话,我感慨颇多,在农村,留守儿童根本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上各种学习补习班,兴趣补习班,他们的环境都不一样,那么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的学习一样优秀呢?

2.3.部分孩子有轻微的心理问题。

留守孩子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缺乏与父母共处的机会,消极的东西极易酝酿滋生。

他们觉得自己缺失了父母之爱,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

有的自闭,心灵变得忧郁,哀伤,有的放纵。

一些孩子不积极和监护人及老师沟通,遇事从不说,也不知道向谁诉说。

因长期的自闭会使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影响他们的人生及幸福感受,导致他们回避现实,不再提及和重视亲情。

老人带孩子会出现无意识过度溺爱的特点。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各方面问题出来了。

从而导致孩子既软弱又自私专横。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引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

如有的打群架、偷盗、虐待老人等等。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原因,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现具体分析如下。

3.1.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

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

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3.2.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

加之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与学校教育无法协调一致。

使得学校、家庭之间形成了断层。

据曹桥回民小学调查,这个只有400名学生的小学,有三分之二的是留守儿童。

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直接关照,老师难管难教,造成儿童性格放纵,活动无拘束,生活无规律,很多学生怕学厌学,学习成绩很差。

在推行新课改过程中,农村中学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由于现行教材都是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再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较差,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健康成长,形成知识的匮乏和人格的扭曲。

3.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

同时,由于社会监管不力,存在着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致使他们误入歧途,抱憾终身。

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在很多农村村乡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再加上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有的连电视机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文化站、图书室,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儿童在成长发育阶段物质文化生活匮乏。

在有的农村,由于某些宗法观念的影响,儿童受到歧视和排斥,使得儿童的权益的不的有效的保护,一旦发生问题没有任何的保障措施。

4.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从各类媒体报刊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关于留守儿童出现事故的报道。

以下是我的具体建议:

4.1.社会、学校关注并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围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各地的实际,采取许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应该形成的“三知(即要求教师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多家访)、三沟通(即要求中小学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

留守儿童大多数长期与父母分离,远离亲情,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产生一些不良行为。

①用“我相信,我能行!

”——去呵护、培植孩子们的自信心;赏识孩子——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努力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多正面引导;通过评比“生活小标兵”、“学习能手”等活动,激励孩子上进心。

②用“我相信,我能行!

”——倡导学生建立自信心,提出“我相信,我能行”的口号,让他们经常对同学说,我帮你,你真棒!

对自己说,我要学,我思考!

告诉世界,我能行,太好了!

让孩子们把学校当成他们第二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庭里愉快地生活、学习,健康地成长。

4.2.强化家庭监护责任,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

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

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每位父母亲千万不能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

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

每个家长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子女的成功。

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

4.3.父母、孩子间通信——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温暖,减少亲情缺失,学校经常组织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通过写信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问候。

信的内容主要包括:

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我的一件高兴的事;我的进步等。

活动之前,由班主任向学生讲解他们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现在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并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在父母背井离乡、艰辛劳动的条件下努力学习,照顾好、关心好在家中的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

【总结】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

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

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关爱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

期许不再孤单》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2日第20版

2.《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10年05月28日10:

26腾讯公益3.《贫困县高尔夫球场的“功利”》《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7月19日第29期

4.1002—462X(2002)02—0049—06郭永中《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

5.《谁来关心全国两千万农村“留守儿童”?

》2007年09月27日新华网

6.《1亿农民参加新农保》《人民日报》2010年12月31日第1版

7.《全国各地多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日第17版

8.文尚清《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体系》《中国市场》2010年第52期

9.张凯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原因及解决方法《科技风》2010年第2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