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994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docx

精品毕业论文设计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毕业论文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TheinternalstructureandlogicofargumentationofMencius’goodness

 

承诺书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已认真学习并知晓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的全部内容。

本人承诺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如本人存在

(一)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

(二)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三)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四)伪造数据的;(五)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等以上情形,本人愿意接受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特此确认。

承诺人:

年月日

1、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1

2、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4

1、文献综述Ⅰ

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8

4、文献综述正文10

2、正文Ⅱ

5、毕业论文正文17

3、外文翻译Ⅲ

6、毕业论文外文翻译36

7、外文翻译之一:

37

8、原文正文:

37

9、中文译文:

42

10、外文翻译之二:

45

11、原文正文:

45

12、中文译文:

49

4、相关材料Ⅳ

13、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卡52

14、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表53

15、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及评分54

16、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记录55

17、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56

18、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评分汇总表及成绩57

19、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阅人用)58

20、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及成绩59

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TheinternalstructureandlogicofargumentationofMencius’goodness

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专业:

哲学

班级:

哲学0901

学生姓名:

李栅栅

指导教师:

王绪琴

二○一三年五月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在定好毕业论文的题目之后,按照计划的进度一步一步的实施,保证完成任务,并保证论文的质量和真实性。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在定好《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这个题目之后,开始广泛查阅资料,包括孟子关于性善论的原典,以及当今国内研究孟子权威人士的著作,依据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三、计划进度

起止时间

内 容

备 注

2013.1.15—2013.2.15

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拟好论文题目。

2013.2.15—2013.3.15

查阅书籍、期刊、论文。

2013.3.15—2013.4.1

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2013.4.1—2013.4.30

着手正文的书写,并做多次修改。

2013.4.30—2013.5.10

再次修改,并调整格式。

参考文献

期刊:

[1]陈来.孟子的德性论[J].哲学研究,2010(5),38-48.

[2]方国根.原儒人性论研究的新拓展——读<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3]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J].哲学研究,2007(7),36-42.

[4]梁涛.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极其思想意义[J].哲学研究,2009(7),28-35.

[5]杨泽波.性善论立论之谜[J].孔子研究,1993

(2),48-56.

[6]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6),16-25.

[7]IreneBloom《MenciusArgumentsonHumanNature》[J]PhilosophyEastandWest.

著作:

[8]安乐哲、汪文思.《孟子心性之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9]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

中华书局,1982年.

[10]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年.

[1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

中华书局,1990年.

[13]孟子.《孟子》[M].北京:

中华书局,2007年.

[1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

三联书店,2002年.

[15]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

中华书局,2012年.

[1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台中:

台湾中央书局,1983年.

[1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2年.

[18]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张奇伟.《亚圣精蕴》[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12年.

[23]DavidHume.《TreatiseofHumanNature》[M].ClarendonPress,2007.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TheinternalstructureandlogicofargumentationofMencius’goodness

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专业:

哲学

班级:

哲学0901

学生姓名:

李栅栅

指导教师:

王绪琴

二○一三年五月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意义

1、对孟子人性问题上的见解看法做大致的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孟子作为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在孔子之后受孔子之学。

其思想既有着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保兑霸道的特点,同时孟子本人作为生活在战国初期地主阶级兴起的时代,其思想又或多或少的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

孟子的思想主要收录在《孟子》一书中,本文主要是对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做大致的研究和梳理。

孟子的思想涉及到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几个方面,但哲学思想是孟子其他思想的根基。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孟子政治哲学的基石。

因此,对孟子人性理论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把握孟子思想的其他部分。

2、有助于理解整个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发展脉络

普遍认为,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已经开启原儒人性论探讨之先河。

由于孔子语焉不详,没有详细对人性问题进行讨论,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推测的空间。

而孔子之后的孟子,则明确系统的论述了他的人性论观点,孟子的人性论观点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与告子的辩论之中。

告子也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他主张性无善无恶,又有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

同时代的人性论主要观点还有世硕的“有善有恶论”、战国时期道家的“性超善恶论”以及战国后期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在孟子之后,身处战国后期,为了实现以礼仪法度治国的理想,荀子不满意性善论,首创性恶论。

孔、孟、荀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三者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思想上,孟子和荀子都是承袭孔子一派,思想上具有一致性。

那么为何孟子提出“性善论”而荀子却相反提出“性恶论”呢?

二者是不是决然对立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征文将要涉及到。

二、论文预期目标及主要创新点

1、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孟子思想中人性论这一方面。

关于孟子人性论的研究,市面上已经出了很多著作。

通过研读这些著作以及核心期刊的论文,加上自己的理解,我在研读过称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我将这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整理一起,在加上自己对这些不同看法和观点有着怎样的看法,将这些观点整合和梳理一通之后,使我能够对孟子人性论思想中一些颇受争议的话题有清晰的理解和看法。

2、在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中,有很多前后矛盾之处。

通过对《孟子》一书的仔细研读,结合很多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意见,理解孟子思想中矛盾的真正实质意义。

而不是简单的把矛盾当做不可调和的错误,结合孟子整个思想体系去看待这些矛盾,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3本文对孟子人性论的研究的同时结合与孟子同时代或前后相差不远的时代的主流人性论观点,将这些观点进行相互比较,从中找出不同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而不对孟子人性论在后世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

主要是因为人性论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其包含和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实不是我学力所能办到的。

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涉及的其他思想家有孔子、荀子以及与孟子辩论的告子。

至于后世的董子、朱子、陆王等等概不论述。

毕业论文(设计)的提纲:

绪论先秦时期人性论问题的兴起

(一)孔子人性论的端倪

(二)告子等人提出的人性论

一、孟子性善论的提出及内涵

(一)孟子对告子人性论的反驳与性善论的提出

(二)四心、四端、四德

(三)孟子论性善的几个重点

二、孟子性善论的修养方法

(一)反身而诚

(二)求其放心

(三)扩而充之

(四)集义养气

三、孟子性善论的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对孔子人性论继承

(二)孟子性善论对儒家道德哲学的奠基意义

(三)孟荀人性论异同与殊途同归

(四)孟子性善论在儒家的沿承

小结孟子性善论的现代意义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TheinternalstructureandlogicofargumentationofMencius’goodness

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专业:

哲学

班级:

哲学0901

学生姓名:

李栅栅

指导教师:

王绪琴

二○一三年五月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综述

摘要:

关于孟子性善论话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探讨研究心得。

从近代到现代,性善论话题经久不衰。

孟子的性善论是在与告子的辩证中提出的,他提出的“性”就是人与禽兽相较所具有的“几希”之别,也就是“仁义礼智”四端。

另外,有很多知名学者提出,孟子的性善论不是“性善”而是“性可善”。

即人与生俱来的只是性善的端倪和可能性,而不是完整的善。

这也符合孟子的原意,孟子认为,性善论的重点在于这种善端是需要后天的扩而充之,需要个体自身的不断修养。

基于这一点,孟子肯定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孟子的性善论也为他的王道政治思想的应用提供了人性论基础。

关键词:

性可善性情政治百姓

StudyofMenciusgoodness

Abstract:

AbouttopicsofMencius’goodness,manyscholarshavetheirownresearchexperiences.Frommoderntomodern,Goodnesstopicisalwaysfresh.TheMenciusgoodnessisoutfromthedialecticalwithGaozi.Thehumanityheputoutisthelittledifferencewithbeast.Thatiswisdomand“four-terminal”.Inaddition,therearemanywell-knownscholarsthinkthat,goodnessofHumanNatureinMenciusisnot"goodness"but"good".Thatisinnategoodnesscluesandpossibilitiesinsteadofthefullgood.ThisisalsoinlinewiththeoriginalintentoftheMencius.Menciusbelievedthat,goodnesstheoryfocusesexpansion.Andcontinuouscultivationoftheindividualisalsorequired.Basedonthispoint,Menciusdefinitelyacquiredtheimportanceofeducation.Atthesametime,MenciusGoodnessofHumanNatureisthefoundationforhisbenevolentpoliticalthought.

Keywords:

goodness、nature、feeling、politics、people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综述

讲起人性论,在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

“道性善”就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

性善说是孟子的天道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根本主张。

在孟子的时代,人性问题成为“天人”之辩的一个重要方面,产生了各种学说,例如法家《商君书•算地》所说: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所以法家的人性观便是人性就是趋乐避苦、好逸恶劳这样的一些情欲,根据这一观点,法家建议统治者利用赏罚手段来实行统治,因为人生来是并无道德的,只有凭借政治权力和法权规范的强制,才能使人为善而不为恶。

而孟子与法家不同,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人天生有“善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人有四端,把这四个善端扩大发展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所以孟子认为,这些道德是天赋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杨伯峻先生在《孟子导读》指出两种观点,第一: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王充《论衡本性》说:

“周人世硕以为性有善有恶。

举人之善性养以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性情,与世子相出入。

”孔广森《经学卮言》说:

“公都子此问,即其说也。

”《汉书艺文志》有《世子》二十一篇。

班固自注说:

“名硕,陈人,七十子之弟子。

第二:

有性善,有性不善:

《汉书古今人表序》说:

“孔子曰: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传曰:

‘譬如尧、舜、禹、稷、契,与之为善,则行;鲧、灌兜欲与之为恶,则诛。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为上智。

桀、纣,龙逄、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为下愚。

’”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现代的很多学者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孔子研究》2007年第六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作者赵法生认为,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性善和向善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向善乃是性善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孟子的人性论应包括性善、向善、为善与致善四个环节。

首先,性善是善的赋予与可能。

孟子是与告子的辩论中提出自己的人性论观点的,他主张人禽之辩,反对“生之谓性”,同时特别强调了命与性的区别,对命以言性,突显人的道德主体,接着以心论性,把心善说性善。

作者还认为,孟子所谓性善,是指人内在拥有善的禀赋,是“可以为善”,而现实中的善仍有待于后天的道德实践工夫。

其次,向善是善的动力和自由。

向善是人之“良能”,孟子认为性善的本源是人的不忍人之心,但这种不忍人之心不会仅停留在主观意识阶段,它一定要实现自己。

实现的动力则是来自不忍人之心自身的驱动。

同时,向善还表现在人对善言善行的反应能力。

孟子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人面对的是个体的选择问题,他可以选择仁也可以选择不义,这就赋予了人道德自由并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地位。

第三,为善是善的存养与扩充。

善性是需要省思的,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讲“求其放心”作为毕生目标。

在求得放心之后,还要注意存心,存心之道在于存之于仁、礼。

并且还要知言和养气,养得“浩然之气”才能使善性得以巩固、持久、广大。

经过这一系列的功夫之后,产生出一种大丈夫人格,这种人格是向善和为善的必然结果,是性善的人格化表现。

最后,致善是善的外推与实现。

这就要联系孟子的政治哲学来讲了,内圣旨在为外王提供人性论基础,而只有外王才能使性善从一种理论变成社会现实。

这个过程就是致善,如果说为善是扩充人性的善端以培养理想人格。

致善则是对存养成熟的善心善性进行第二步扩充,使之推广到全社会以实现孟子心目中理想的王道政治。

总的来说,善的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只有在这一有机的整体中,孟子的性善论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著名学者张奇伟在他的著作《亚圣精髓》——孟子哲学真谛中,深入细致的探讨了关于孟子人性论的思想。

孟子主张性善,“可欲之为善”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从善之于人的需要的角度揭示了善的内在本质和品性。

可欲并不一定是善,而善却一定是可欲的。

可欲只是善的一个规定。

因此:

善作为一种价值,是一定能够给主体带来某种实际利益的价值。

而在《告子上》中,关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告诉我们,善可以帮助主体修炼仁义礼智四德。

孟子和告子论性,但告子等人仅仅停留于性的静止、现象的把握;孟子则要从性之真、实、本、质等角度去把握性,从而发现善。

“生之谓性”并非仅仅是人们的食色本性和自然欲望,还包括广大以极的内容:

心里意识活动、情感活动、理性活动、种种行为倾向等。

这些在很多学者那里都持相同意见。

不同的是,张奇伟指出,孟子所表达的是性可善而非性善。

他认为孟子所寻找的仅仅是潜在的善、或者说善的可能性: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把“四端”仅仅归结为“四德”之端倪、萌芽。

虽然这个端倪和萌芽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因为禽兽是连这个端倪、萌芽也不曾有的,但它仍然只是端倪和萌芽。

体现了孟子以一种认真、严谨的精神和新颖别致的立论导出了他的“性善”之说的真正内涵:

人性是可以善的。

这一点我非常赞成,因为孟子从未说过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德,而只是说有关于这四德的四端,即有其萌芽,而非生来就完完全全的具备了,性可善比性善更能概括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对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他指出,性善说是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自殷商已经开始有了人文精神的跃动,人实际上已经从神手上取得了自主权。

但这种行为规范等必须是求之于人格神性质的天命。

经过孔子的毕生努力,将人性与天命融合为一,使人的生命从生理的限制中突破出来,每个人即可求之于自身之中,“为仁由己”。

但孔子似乎没有把它客观化加以观念的诠释,所以性和天道对于孔子来说还是个人的事实的存在。

子思上承孔子,下启孟子,《中庸》篇讲天命之谓性的性,自然是善的,所以可以直承上句而说“率性之谓道”。

直到孟子始能正式明白的说出“性善”二字。

孟子所说的性善便是心善,每个人皆可在自己的心上当下认取善的根苗,而无须向外凭空悬拟。

因此,从人格神的天命,到法则性的天命;由法则性的天命向人身上凝集而为人之性;由人之性而落实于人之心,由人心之善,以言性善: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过长期曲折、发展所得出总结论。

因此,有人认为孔子关于人性善恶并未做判断和说明,其实不然。

孔子提倡的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关于善的学说。

杨泽波先生在他的著作《孟子性善论研究》中,提及到了孔子的心性论。

他认为孔子的心性论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欲性、智性和仁性。

其中,仁性就是孔子仁的思想。

仁有众多表现,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际关系当面的,如“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类是人的品格方面,如“巧言令色,鲜仁矣”。

杨泽波先生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伦理心境解说仁,在孔子看来,人要成就道德,必须要有仁性这个环节,仁性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也是孔子心性结构中十分重要、非常特殊的一个层面。

同样,徐复观先生也认为,“孔子虽未明说仁是人性……他实际是认为性是善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孟子师承子思门下,是儒家的正统学者,对于孔子的思想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作用,他对性善论的明确提出,是儒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里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观点,性善之说,为孟子伦理思想的精髓。

盖子思既以诚为性之本体。

而孟子更进而确定之,谓之善。

孟子性善论的提出,多是在对告子的辩论中体现出来的,告子之意,性唯有可善之能力,而本体无所谓善不善,故曰:

“生之谓性。

”曰: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尤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曰:

“以人性为仁义,尤以杞柳为桮倦。

”孟子对此一一作了辩驳。

人之为善,亦尤是也。

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

以经验之心理,归纳得只,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之端也。

”言仁义礼智之端,皆具于性,故性无不善也。

人性之善,孟子给出的证明并不是诉诸理性论说,而是采用了当下体验的方式。

他以善端说性,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四种善端就是人性之善的萌芽。

然而蔡元培指出,“虽然,孟子之所谓经验者如此而已。

然则寻其例而求之,即诸恶之端,亦未必无起源于性之证据。

”即认为,孟子以经验来论证善之端的存在,若以此为例,以同样当下体验的经验,同样也可以论证出恶之端的存在。

同时他认为,现实中有善人有恶人的根本在于,有的人将善之四端发微出来,而有的人则自暴自弃。

“人之性善,故能学则皆可以为尧、舜。

其或为恶不已。

而其究且如桀、纣者,非其性之不善,而自放其心之咎也,是为自暴自弃。

故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仪,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同样,康有为在《孟子微》里也持同样观点,“孟子直指出圣人用心,为儒教之本,霹雳震雷,大声抉发,学者宜体验而扩充矣。

人之性善,于何验之?

于其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见之。

人性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故独贵于万物而参于化育。

”所以康有为说,人性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万物的根本标志,此四端,也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扩充、发扬。

并且,他说,“大人小人之异,视其扩充与否耳。

孟子直截责人人自贼,专意教人扩充。

夫有恶而防绝之甚难,不如有善念而扩充之甚易。

待人以恶,而立峻法以降伏之,何如与人为善,引之高流而鼓舞之?

故言遏恶,则犹怀灭伏之萌;与鼓舞,则人怀近上之念。

”因此,相对于以严刑峻法使百姓臣服,他更赞同统治者去引导老百姓扩充自己的善端,引导人们走向善之道,因为人人有善端,而非恶端,引导从善比惩罚恶行来的更容易。

在美国学者安乐哲和汪文思合作的《孟子心性之学》一书中,梳理了孟子在对他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辩论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首先,为了捍卫人在本性中存在着的为善的可能性这种观点,孟子提出了其“四端”的思想,在人之中,这些四端当被养护时,就成长为仁、义、礼、智。

然后,为了回应在人的本性存在着善与恶的倾向、或者“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比较,孟子在《告子上》中谈到了人——关于他们,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和真正的人——之情。

最后,孟子把人心作为一种深思熟虑的能动作用的观点:

它权衡取舍、恩呢刚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