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903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9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docx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知识和设计

一、任务导入

风力发电机安装在室外,塔架加风轮和轮毂高度达十几米,遭受雷击屡见不鲜,特别是雷电多发地区,雷击会造成风力发电机叶片损坏,并常常引起发电系统过电压,造成发电机击穿、控制设备烧毁、电气设备损坏等事故,甚至危及人员安全。

所以,雷击威胁着风力发电机的安全运行。

因此,在设计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时,一定要做好防雷设计。

图3-7所示是直接雷击示意图。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为了吸收更多能量,轮毂高度和叶轮直径随着增高,相对的也增加了被雷击的风险,雷击成了自然界中对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

我国沿海地区地形复杂,雷暴日较多,应充分重视雷击给风力发电机组和运行人员带来的巨大威胁。

图3-8所示是感应雷击示意图。

图3-8所示是感应雷击示意图

二、相关知识

学习情境1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知识

1.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避雷技术要求

对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避雷设计,主要考虑直击雷和感应雷的防护: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组件都安装在室外,当雷电发生时可能会受到直击雷的侵入,直击雷的防护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或金属体作为接闪器,将雷电流接收下来,并通过引T线引至埋于大地起散流作用的接地装置再泄散入地。

图3-9所示是避雷装置设计图。

感应雷的防护主要考虑在风力发电机外壳、太阳能电池组件四周铝合金框架与支架作等电位连接并可靠接地,交直流输电线路和逆变器等的感应雷防护措施主要是采用防雷保护器。

图3-9避雷装置设计图

2.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设备的雷电及过电压的影响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系统在能源发电领域中已备受关注及广泛应用,由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本身安装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其设备遭受雷电电磁脉冲损坏的隐患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防雷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整个发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雷电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设备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直击雷。

太阳能电池组件、风力发电机都安装在室外空旷的地方,所以雷电很可能直接击中太阳能电池组件、风力发电机,造成设备的损坏,而导致无法发电。

(2)传导雷。

远处的雷电闪击,由于电磁脉冲空间传播的缘故,会在太阳能电池组件、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与控制器或者是逆变器、控制器到直流负载,逆变器到电源配电柜及配电柜到交流负载等的供电线路上产生浪涌过电压,损坏电气设备。

(3)地电位反击。

在有外部防雷保护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由于外部防雷装置将雷电引人大地,从而导致地网上产生高电压,高电压通过设备的接地线进入设备,从而损坏控制器、逆变器或者是交、直流用电设备。

3.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雷电防护

风光互补发电站为三级防雷建筑物,防雷和接地涉及以下方面:

(1)风光互补发电站站址的选择。

(2)尽量避免将风光互补发电站建设在雷电易发生和易遭受雷击的位置。

(3)尽量避免将避雷针布置在风力发电机的迎风面及投影落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上。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外部防雷系统的作用是提供直击雷电流泄放通道,使雷电不会直接击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风力发电机。

外部防雷系统包括3部分:

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地网。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必须有相对完善的外部防雷措施,以保证裸露在室外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风力发电机不被直接雷击损坏。

4.防雷系统的组成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防雷主要由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系统和直击雷防护系统组成。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系统主要针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直击雷防护系统主要包括风塔、叶片及接地系统的防护。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通常位于开阔的区域,而且很高,所以整个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组件都暴露在直接雷击的威胁之下,被雷电直接击中的概率是与该物体的高度的平方值成正比的。

风力发电机内部集成了大量的电气、电子设备,这些设备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因此,电涌可以给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坏。

从广泛使用的雷暴活动水平这一指标中,可以知道某一地区一年中云对地闪击的次数。

在欧洲,海岸地区和较低海拔的山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发生的云地闪击一般按照1~3次来估算。

平均每年的预计落雷数可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n=2.4×10-5×Ng×H×2.05(4-52)

式中Ng——每年每平方公里的云地闪击数;

H——物体的高度。

假设每平方公里年平均云地闪击数是2,一个75m高的物体,其雷击概率大约是每3年一次。

在设计防雷装置时,还要考虑的是:

当暴露在雷电直击范围内的物体高度超过60m时,除了云地闪击之外,地云的闪击也会出现。

地云闪击也称为向上闪击,因地面先导伴随更大的雷击能量,因此地云闪击的影响对于风力发电机叶片的防雷设计和第一级防雷器的设计非常重要。

根据长期观察,雷击造成的损坏中除了机械损坏之外,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电子控制部分也常常损坏,主要有控制器、逆变器、过程控制计算机、转速传感器、测风装置。

防雷保护区概念是规划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综合防雷保护的基础,它是一种对结构空间的设计方法,以便在构筑物内创建一个稳定的电磁兼容性环境。

构筑物内不同电气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对这一空间电磁环境的要求。

作为一种保护措施,防雷保护区概念当然就包括了应在防雷保护区的边界处,将电磁干扰(传寻性干扰和辐射性干扰)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被保护的构筑物的不同部分被细分为不同的防雷保护区。

防雷保护区的具体划分结果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有关,并且也要考虑这一结构建筑形式和材料。

通过设置屏蔽装置和安装电涌保护器,雷电在防雷保护区0A区的影响在进入l区时被大大缩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内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就可以正常工作,不受干扰。

按照防雷保护分区的概念,一个综合防雷系统包括如下。

(1)外部防雷保护系统: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系统。

(2)内部防雷保护系统:

防雷击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屏蔽措施。

学习情境2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接地知识

接地网是接地系统的基础设施,由接地环(网)、接地极(体)和引下线组成。

以往常有种误解,把接地环作为接地的主体,很少使用接地体,在接地要求不高或地质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接地环也能够起到接地的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行的,接地环可以起到辅助接地体的作用,主导作用是用接地体来完成的。

1.接地电阻

防雷界形成一种概念,就是接地电阻越小,防雷效果越好,可是实践并没有提供证据。

接地电阻的定义与测量有关联:

接地体的直流(或工频)接地电阻是指,当一定的直流(或工频)电流,流入接地体时,由接地体到无穷远处零位面之间必有电压V,V/I的值定义为接地电阻R。

图3-10所示是典型的接地体安装,显然,这里是把接地体和周围的大地一起看做是与金属导体相等同的导体了,并同时承认欧姆定律是适用的。

因为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体上得到验证的,不论电流多大,V/I值总是恒定值,这个值就定义为金属导体的电阻。

所以一般从事防雷的人员在接受接地电阻这一物理概念时毫不费力地就会把它当做金属导体的电阻考虑,很少有人会去思索两者间有很大差异。

金属导体中欧姆定律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可以从金属的电子理论得到解释,这个理论指出,金属导体内有密度非常大的自由电子,这个密度值是不随导体内的电场强度而变化的,所以导致电阻值R是与电压V及电流I无关连的恒量。

而大地并不是金属组成的,传导电流的微观结构和载流子等与金属有很大差异。

当大地土壤里的电流或电压足够高时,会出现火花效应,也就是出现击穿效应,载流子数量突然剧增,电阻突然下降,也就是说此种状态不满足欧姆定律。

防雷工程界引入“冲击接地电阻”概念,让人们注意到“接地电阻”的概念不简单,却不能提出准确的科学理论来定量描述闪电入地后的客观规律。

这是由于自然界的落地雷是小概率的极端无规的随机现象,目前仍没有通过实验观测来研究出它的规律性。

电阻这个物理概念是在直流电路范畴里建立的,在中频电路里就出现争议,到了高频和微波领域,就要增添种种补充说明,接地电阻这个物理概念就更加复杂。

这里仅指出以下两点:

(1)由于电流与电压有相位的差异,电阻应以复数取代实数来表征。

(2)导电媒介不限于金属导体,它们在不同的频率下有不同的导电表现,珂以是导体(当传导电流远大于位移电流),也可能是不良导体,还可能是电介质(当传导电流远小于位移电流)。

例如,以低频下相对电容率ε=14和电导率g=10-2Ω/m的土壤来考察,在l03Hz频率下它的性质像导体,在3×l010Hz的微波频率下它的性质为介质或者说是绝缘体,而在107Hz的频率下它表现为不良导体。

众所周知,雷电的频谱甚宽,从0~1016Hz以上。

既然雷电是一种频谱极广的电磁现象,那么仅以静电学和直流电路的概念来描绘雷电的种种物理过程已太脱离实际。

决定接地电阻大小的因素很多,计算传统地网接地电阻的公式(仅以接地环接地时)

如下

式(4-1)表明,传统的接地方式在土壤电阻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要想达到设计要求的电阻值必须有足够的接地面积,要降低接地电阻只有扩大接地面积,每扩大4倍的接地面积,接地电阻会降低1/2。

式(4-2)、式(4-3)表明,在上述的接地网中,要降低接地电阻的另一个方法是加大接地材料的尺寸,但是耗材太大而且效果并不理想。

单使用接地环是不可能达到接地网要求的电阻值的,因接地电阻与接地环包围的面积s和土壤电阻率有关。

以常见的土壤电阻率为200Ω·m来分析,要做接地电阻为1Ω的地网就需要占地10000m2。

对于大型建筑物而言,本身占地很大,也最多可以建设一个这样的地网。

若大型的建筑中有要求独立的设备,一个地网是远远不够的。

在建筑林立的城市和地形复杂的山地要求大面积可供施工的土质空地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地理条件许可的地方,由于开挖量大、耗材多,费工费料工程费用高,是不可取的。

所以,需要运用更好的接地材料和施工设计方法。

通常防雷接地的接地电阻要求是<10Ω,实际上某些设备防感应防雷的接地电阻要求<4Ω或<1Ω。

这里常常有个误区,认为做到10Ω、4Ω或1Ω的接地电阻就满足设计要求了,而没有考虑季节因数。

因为,土壤电阻率是随季节变化的,规范所要求的接地电阻实际上是接地电阻的最大许可值,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地网的接地电阻要达到

(4-4)

式中Rmax——接地电阻最大值,如要求值为10Ω、4Ω或1Ω的接地电阻;

ω——季节因数,根据地区和工程性质取值,常用值为1.45。

所以接地电阻实际值是:

R=6.9Ω(Rmax=10Ω);R=2.75Ω(Rmax=4Ω);R=0.65Ω(Rmax=1Ω)。

这样,地网才是符合规范要求的,在土壤电阻率最高的时候(常为冬季)也能满足设计要求。

接地工程本身的特点是周围环境对工程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脱离了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接地工程是不可行的。

设计的优劣取决于对当地土壤环境的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如土壤电阻率、土层结构、含水情况、季节因数、气候及可施工面积等因素决定了接地网形状、大小、工艺材料的选择等)。

2.地网形式

地网的形状直接影响接地达到的效果和达到设计要求所需要的地网占地面积。

首先应建立接地环(或接地面),提倡使用水平接地极(常用的是外部接地环)和水平垂直接地体配合使用。

图3-11所示是接地体的埋设,在很容易达到接地目的的土质,要求低的接地中可以选用平面接地方法(接地环接地);一般为接地体和接地环配合使用,形成三维结构。

图3-11接地体的埋设

1)三维接地

三维接地有3种不同类型:

等长接地、非等长接地和法拉第笼式接地。

等长接地用相同长度的接地体,接地体的埋设深度基本一致,施工方便,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非等长接地是更科学的接地方式,采用不同的接地体相互配合,由于接地体长度和埋设深度不同,大大加大了等势面积,突破地网面积局限。

其设计和施工并不困难,使用得当可以完成相当高标准的接地工程。

非等长接地方法也叫“半法拉第笼”接地工艺。

法拉第笼式接地是多层水平接地网,用垂直接地体相互连接形成笼式结构。

法拉第笼式接地由于施工量大,并不常用,在设计中还应考虑地网集肤效应、跨步电压等因素。

2)岩土类型

接地网处的岩土条件直接关系到接地系统是否达到设计目标,设计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就是接地网施工地点岩土的土壤电阻率,但仅考虑土壤这个参数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开挖(钻进)难度、破碎还是整体岩石、持水能力等因素。

有的岩土电阻率高,但是在整体岩石之间常有较好的土壤间隙层,在这样的环境中,避开整体岩石,在间隙中开挖灌注降阻剂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地形制约

施工环境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按照理想的模式考虑大面积的地网是不现实的。

有专家认为,接地面积一定后,如果接地极长度不超过地网1/20,要想突破局限是不可能的,即使做成整块铜板也没有实际意义。

实践中也印证了这一理论。

所以,当地形局限时,可以考虑地网的纵深方向,使用离子接地系统或深井施工工艺。

西昌某航天观测站,土壤电阻率1100Ω·m,设备需要接地电阻小于4Ω,考虑季节因数,应做到2.75Ω,而可供施工的面积是只有8m2的狭长位置,采用加长(20m)离子接地系统3套安装后,实施后经测试接地电阻达到2.5Ω。

4)含水情况

一般来说,湿润的土壤导电性较好,但是,实际工程中发现,当合水量超过饱和以后,接地效果反而不好。

当地底下有潮湿区域,接地体深入到这一潮湿区域时,降阻效果会好得多。

例如,某移动通信站,土壤电阻率测量值为1200Ω·m,使用接地块240块,接地电阻达到1Ω以下;同样的,某地域的土壤电阻率也是1200Ω·m,地表为破碎沙石层,但是开挖150mm发现潮湿土层,埋设接地块80块,原预计达到4Ω的地网,结果达到了1.2Ω。

3.接地材料的选型

接地材料是接地工程的主体材料,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广泛使用的接地工程材料有各种金属材料的接地环、接地体、降阻剂和离子接地系统等。

金属材料如扁钢,也常用铜材替代,主要用于接地环的建设,这是大多接地工程都选用的;接地体有金属接地体(角钢、铜棒和铜板),这类接地体寿命较短,接地电阻上升快,地网改造频繁(有的地区每年都需要改造),维护费用比较高,但是从传统金属接地极(体)中派生出的特殊结构的接地体(带电解质材料),使用效果比较好,一般称为离子或中空接地系统;另外就是非金属接地体,使用比较方便,几乎没有寿命的约束,各方面都比较认可。

降阻剂分为化学降阻剂和物理降阻剂,化学降阻剂自从发现有污染水源和腐蚀地网的缺陷以后基本上不使用了,现在广泛接受的是物理降阻剂(也称为长效型降阻剂)。

物理降阻剂是接地工程广泛接受的材料,属于材料学中的不定性复合材料,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形成不同形状的包裹体,所以使用范围广,可以和接地环或接地体同时运用,包裹在接地环和接地体周围,达到降低接触电阻的作用。

降阻剂有可扩散成分,可以改善周边土壤的导电属性。

现在的物理降阻剂都有一定的防腐能力,可以延长地网的使用寿命,其防腐原理有:

牺牲阳极保护(电化学防护),致密覆盖金属隔绝空气,加入改善界面腐蚀电位的外加防腐剂等几种。

物理降阻剂有超过近30年的工程实践,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现在无论是性能还是使用施工工艺都已相当成熟。

降阻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与地网接触的局部土壤电阻率,换句话说,是降低地网与土壤的接触电阻,而不是降低地网本身的接地电阻。

l)稀土防雷降阻剂

稀土防雷降阻剂是由高分子导电材料制造而成的高科技产品,它是一种高导低阻、高效率的离子型降阻剂,降阻效果好、时效性长、性能稳定、无毒、无腐蚀,并能延缓土壤对接地体的腐蚀,起到保护接地体的作用。

目前,稀土防雷降阻剂在原有降阻效率高的基础上,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在防腐蚀性能上的突破。

当国内众多的接地体仍然依靠镀锌才能防腐蚀时,稀土防雷降阻剂已不需要接地体镀锌就能达到防腐蚀效果。

采用稀土防雷降阻剂后,不镀锌材料的年腐蚀率为0.0021~0.0033mm/年,比国内同类产品用镀锌材料的年腐蚀率为0.0071~0.0082mm/年还要小许多,这样稀土防雷降阻剂不仅在防腐蚀方面取得强大的突破,还可为工程节省大量的镀锌费用,避免了因锌腐蚀而产生重金属污染土质。

稀土防雷降阻剂的另一优势在于可直接采用干粉施工,效果与水拌和使用的情况相同,对高山或缺水地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先进的稀土防雷降阻剂需要与先进的接地设计理念和先进的施工工艺相协调才能达到理想的接地效果。

过去那种靠挖泄流坑,将接地极板、角钢接地框架、降阻剂。

(甚至还有人会用食盐或工业盐)都通通倒入垸内,再用土盖上的施工方法,只能满足接地电、阻值要求不高的系统(用盐只能暂时达到较小的电阻,当盐溶解和挥发时,地电阻会迅速升高,还会严重腐蚀接地体,甚至造成接地体断裂)。

只有采用水平接地极加上垂直接地体形成复合接地网,在网上敷设降阻剂,以达到降低接地电阻值和瞬间泄流的目的。

由于降阻剂的亲和作用和吸附作用,时间一长,接地电阻值会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不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无论干旱或下雨,无论冬天或夏天,接地电阻值几十年都会比较稳定。

如某电视发射台在1989年使用稀土防雷降阻剂改造发射台接地电阻为0.48Ω,2000年3月复测仍为0.48Ω,;同样在高山上的某微波站1990年使用稀土防雷降阻剂改造后,接地电阻为2.8Ω,2000年3

月复测仍为2.8Ω,接地电阻值稳定不变。

2)非金属接地体

非金属接地体是由导电能力优越的非金属材料复合加工成型的,加工方法有浇注成型和机械压模成型,一般来说浇注成型的产品结构松散、强度低、导电性能差,而且质量不稳定。

机械压模法是使用设备在几到十几吨的压力下成型,不仅尺寸精度较高、外观较好,更重要的是材料结构致密、电学性能好、抗大电流冲击能力强,质量也相当稳定,俚是生产成本较高。

在非金属接地体选型时,尽量采用机械压模的非金属接地体,特别是接地体有抗大电流或大冲击电流的要求(如电力工作地、防雷接地)时,不宜采用浇注成型的非金属接地体。

非金属接地体的特点是稳定性优越,其性能和寿命是现有接地材料中受气候、季节变化影响最小的,是不受腐蚀的接地体,所以不需要地网维护,也不需要定期改造。

非金属接地体施工需要的地网面积比传统接地面积小很多,但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也需要保证足够接地面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离子(中空)接地体

图3-12复合材接地极标准型

 

离子(中空)接地系统是由传统的金属接地体改进而来的,从工作原理到材料选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各种形状的结构。

这些接地系统的共同点是主结构部分采用防腐性更好的金属,内填充的填料为电解物质,外包裹导电性能良好的不定性导电复合材料,一般称为外填料。

图3-12复合材接地极标准型,接地系统的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铜包钢和纯铜材。

不锈钢的防腐较钢材好,但是在埋地环境中依然会锈蚀,以不锈钢为主体的接地系统不宜在腐蚀性严重的环境中使用。

表面处理过的铜是很好的抗锈蚀材料,铜包钢是铜一钢复合材料,钢材表面覆盖铜,可以节约大量的铜材。

铜包钢采用套管法或电镀法生产,表面铜层的厚度为0.01~0.50mm,越厚防腐效果越好。

纯铜材料防腐性能最好,但是要耗用大量的贵金属,通常在性能要求较高的接地工程中使用。

由于接地系统大多向垂直方向伸展,所以接地面积一般要求很小,可以满足地形严重局限的接地工程需要。

补偿类型的接地系统有加长的设计,使用加长至24m的接地系统,辅以深井法施工,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以上介绍的接地材料各有优势,但是都有自身的局限,提倡各取所长,选择适当的材料满足不同的接地工程。

各种接地材料特性如表4-5所示。

表4-5各种接地材料特性

类型

降阻剂

非金属接地体

中空接地棒

传统接地

地网与接地极

接地极

接地极

地网与接地极

新建地网施工

简单

简单

较简单

简单

改造地网施工

复杂

简单

较简单

复杂

适用环境

普通地网通用

恶劣地质条件腐蚀环境较高要求地网

地网面积小的城市或复杂山岩环境

通用

价格比较

较高

较高

地好要求低便宜.地坏要求高较贵或很贵

抗腐蚀

有防腐作用

不被腐蚀

较好抗腐能力

气候稳定性

普通

优异

较好

不好

使用寿命

较长

最长

长最长

短,常需要改造

三、项目实施

(一)防雷的设计

1.外部防雷保护系统

外部防雷保护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系统组成,它的作用是防止雷击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结构的损坏及火灾危险。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落雷点一般是在风力机的桨叶上,因此接闪器应预先布置在桨叶的预计雷击点处以接闪雷击电流。

为了以可控的方式传导雷电流人地,桨叶上的接闪器通过金属连接带连接到中间部位,金属连接带可采用30mm×3.5mm镀锌扁钢。

对于机舱内的滚珠轴承,为了避免雷电在通过轴承时引起的焊接效应,应将其两端通过碳刷或者放电间隙桥接起来。

对于位于机舱顶部的设施(如风速计)的防雷保护,采用避雷针的方式安装在机舱顶部,保护该设备不受直接雷击。

风机塔架如果是金属塔,可以直接将塔架作为引下线来使用;如果是混凝土塔身,那么采用内置引下线(镀锌圆钢Ф8~Φ10mm,或者镀锌扁钢30mm×3.5mm)。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接地由塔基的基础接地极提供,塔基的基础接地网应与周围的操作室的基础接地极相连构成一个网状接地体。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等电位连接区,当雷击发生时就可以消除不同点的电位差。

2.内部防雷保护系统

内部防雷保护系统是由所有的在该区城内缩减雷电电磁效应的设施组成的,主要包括防雷击等电位连接、屏蔽措施和电涌保护。

防雷击等电位连接是内部防雷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电位连接可以有效抑制雷电引起的电位差。

在防雷击等电位连接系统内,所有导电的部件都被相互连接,以减小电位差。

在设计等电位连接时,应按照标准考虑其最小连接横截面积。

一个完整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也包括金属管线和电源、信号线路的等电位连接,这些线路应通过雷电流保护器与主接地汇流排相连。

屏蔽装置可以减少电磁干扰,由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如果能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屏蔽措施,那么屏蔽装置就可以以较低成本实现。

机舱应该制成一个封闭的金属壳体,相关的电气和电子器件都装在开关柜,开关柜和控制柜的柜体应具备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塔基和机舱的不同设备之间的线缆应带有外部金属屏蔽层。

对于干扰的抑制,只有当线缆屏蔽的两端都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时,屏蔽层对电磁干扰的抑制才是有效的。

除了使用屏蔽措施来抑制辐射干扰源以外,对于防雷保护区边界处的传导性干扰也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才能让电气和电子设备可靠的工作。

在防雷保护区0A→l的边界处必须使用防雷器,它可以导走大量的雷电流而不会损坏设各。

这种防雷器也称为雷电流保护器(I级防雷器),它可以将接地的金属设施和电源、信号线路之间由雷电引起的高电位差限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雷电流保护器的最重要的特性是:

按照10/350μs脉冲波形测试,可以承受雷击电流。

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来说,电源线路0A→l边界处的防雷保护是在400/690V电源侧完成的。

在防雷保护区及后续防雷区,仅有能量较小的脉冲电流存在,这类脉冲电流是由外部的感应过电压产生,或者是从系统内部产生的电涌。

对于这一类脉冲电流的保护设备叫做电涌保护器(Ⅱ级防雷器),用8/20μs脉冲电流波形进行测试。

从能量协调的角度来说,电涌保护器需要安装在雷电流保护器的下游。

该电涌保护器是由附带热脱扣装置的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组成的。

当在数据处理系统安装电涌保护器时,与电源系统上安装的电涌保护器是不同的,数据保护器与数据线串联连接,而且必须将干扰水平限制在被保护设备的耐受能力以内。

从数据保护器通流量上考虑,一条数据线在导线上的分雷电流应按照5010来预估,对于Ⅲ/Ⅳ级防雷保护系统,就是5k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