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772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docx

相当全的教育学整理的资料

第一章

1、学校教育属于狭义的教育。

2、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3、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构成要素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意识性和社会性。

6、教育的本位功能是;人的培养、经验与人才的选择、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

7、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勒图尔诺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用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学起源说:

孟禄心理学起源说把教育

看成了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8、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了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9、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

10、现代教育包括:

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1、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哪儿特点包括: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历史时期是:

现代社会。

13、教育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社会性、时代性。

1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普通中小学教育。

15、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

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

16、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其学说以“仁”为核心,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7、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子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8、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19、《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教育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第二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20、内化论代表: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21、外铄论代表:

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婴儿)

2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揠苗助长)、阶段性、差异性(因材施教)、不均衡性(关键期和最佳期)、互补性。

23、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分配权、教育的性质,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

2、把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人,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3、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人力资本论。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塲数量和教育质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它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5、现代教育的根本动因是:

科技进步

6、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亚文化。

8、学校的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0、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1、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称为教育目的。

2、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人体本位和社会本位教育目

按照教育性质可分:

传统的和现代的教育目的。

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分为:

纲要式的和详列式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和正式的)

按照约束力可以分为:

强制性的和建议性的教育目的。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影响;

受人们的教育理想的影响。

4、“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5、《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

6、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7、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

8、素质教育的内容有: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

9、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10、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标志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

英,法,德

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

苏联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适应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2、自我意识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体检、自我监控;

3、教师的权力:

教育教学权、科研发展权、考核评价权、民主参与权。

4、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2、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3、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的健康和全面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5、教师的角色;1、知识传授者2、学习者和学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的学习榜样6、学生的朋友7、教学的研究者。

6、中小学生教师的基本素质:

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职业道德主要包括:

1、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敬业乐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知识素质:

1、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

2、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

3、教师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4、教师应具备比较系统的马克思理论修养,以马克思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5、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能力素质:

1、设计教学的能力2、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教学机智5、反思能力6、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7、师生关系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8、师生关系的功能:

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0、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人格因素;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上;环境方面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1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师生关系是衡量师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13、教育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措施有: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14、教师主导作用:

讲好课会教学生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

15、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16、师生关系的模式有三种;放任型、民主型、专制型。

第七章课程

1、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课程。

2、课程的基本本类型:

根据任务的不同,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为:

学科课程(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

根据课的内容组织方式分为:

分科课程(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天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分为: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为: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

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3、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课程类型。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研究型课程

5、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6、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7、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以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

8、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筛选法和参照法

9、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10、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课程设置

11、课程设计的方法有;主观法、客观法、实验法、经验法

12、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全面系统的原则、固定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原则、主干课程与一般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文化课程与学术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中基本理论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显性不识时务号隐性课程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13、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被称为泰勒原理。

1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5、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组织教学活动。

16、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这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7、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是美国的泰勒。

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第八章教学

1、教与学的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3、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4、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除教学外,还有党务、行政、后勤等,学校教育的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6、教学任务是活动的出发点,是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准。

7、教学任务有: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授系统和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8、教师教学能力可分为: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9、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教师指导的认识。

10、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1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12、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

13、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力。

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感知教材是为了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核发和关键)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4、常用的教学模式有:

1、传递—接受式。

2、探究式教学3、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4、自学---辅导式。

5、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组成)6、范例教学模式。

7、现象分析模式。

8、发现式学习模式。

15、教学中应遵行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启发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直观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16、《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循序渐进原则。

17、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6、练习法。

18、教学的组织形式有:

1、班级授课制:

捷克的夸美纽斯首先确定了基本轮廓,德国的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使其基本定型,前苏联的凯洛夫提出了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清末在京师同文馆开始实行班级授课制。

2、贝尔—兰卡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

特征是:

在班级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一部分导生,再由导生转授给其它学生。

这也是英国的“双轨制”的具体体现。

3、道尔顿制:

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

它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

儿童自由学习,让他们自己按需安排,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4、文纳特卡制:

美国,华虚朋。

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真情为,修改妻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

5、分组教学

6、特朗普制:

美国劳伊德,特朗普。

这种教学兼容了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的优点。

7、设计教学法:

美国克伯屈。

他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

根据不同的目的,分为:

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练习的设计。

8、开放课堂:

又称“开放教学”。

其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19、教学组织形式总的来说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

其中,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基本可以划分为个别化教学。

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导生制可划分为集体教学。

特朗普制则属于综合教学类。

第九章德育

1、德育中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2、德育的特征:

基础性和奠基性。

3、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他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我特征;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6、德育过程的特点:

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7、德育模式:

学会关心的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对话性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生活型德育模式;主体德育模式。

8、我国中小学德育原则:

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

知行统一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

导向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它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9、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小学德育常用的途径还包括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育、少先队活动等,中学德育常用的途径还有政治课与其它科学教学(基本途径)、共青团活动等。

10、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最基本的方法)、榜样示范法、陶治法、品德评价法、实际锻炼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1、“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榜样示范法。

1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

13、德育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的总称。

14、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制约的要素构成。

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德育地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的矛盾。

16、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

第十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人才。

2、班级管理的意义:

科学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中小学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有利于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

班级管理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

3、班级管理的几个模式:

平行管理:

一种把集体与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主任一方面要依靠对整个班级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学生个体,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学生个体的直接影响来促进班集体体的健康发展。

其源头是马卡连柯的:

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民主管理:

强调班级所有成员只要在保证集体正常运转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都可以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各项事物的管理。

民主管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集中每个学生的智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目标管理:

是德鲁克提出来的。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控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它的优点在于能更好的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中学中,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总的发展目标,然后逐步细化,分解目标,确定小组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从而形成班级的总体目标到个体目标的目标体系。

4、班级管理的改革民展趋势:

班级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的管理趋势,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重视中学生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的共管理。

教师的影响将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

5、班集的类型:

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

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

7、优秀班集体的培养:

1、班集体的建设:

班集体的主建阶段(班主任是班集体组建过程的核心力量。

班集体骨干力量形成阶段;

学生自我管理阶段。

2、班集体的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9、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家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学生个人2、学生的群体关系3、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了解学生的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还生的风气;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调节各科教育负责人,妥善作出全面的安排。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放任式、民主式、权威式。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12、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学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13、课外活动的特点:

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

14、课外活动的具体任务;发展个性、适应能力、身心健康。

15、课外活动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2、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6、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体活动、4、课外阅读活动5、社会活动。

17、中小学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性活动、个人活动。

十一章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

3、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首先应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2、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方法3、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4、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是指素质教育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

5、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6、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特异性、全面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超越性。

7、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创新教育的实施:

1、深入学习是起点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保证3、共同探索创新教育的管理机制是关键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延伸5、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是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