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726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保定一模)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

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

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2.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

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

这些措施(  )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3.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

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4.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罗斯福的花园》。

此漫画反映了(  )

A.《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通过

B.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

C.“以工代赈”计划实施

D.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5.(2018·滨州期末)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6.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  )

A.减轻政府负担B.改善公民住房

C.缩减社会福利D.加强政府干预

7.(2018·太原一模)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8.(2019届高三·绵阳统考)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9.(2018·怀化三模)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10.(2018·郑州三模)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

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11.(2018·株洲二模)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

A.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B.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D.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12.下边图表数据摘编自《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体制分析》。

据图表可知,苏联在近半个世纪中(  )

1929~1940年

1951~1970年

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

19.9%

9.7%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4.4%

8.7%

1966~1975年

物质消耗年均增长率

8%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6.7%

A.国民收入不断下降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斯大林时期综合国力最强D.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流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

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

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14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11分)

 

14.(2019届高三·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

……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

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12分)

 

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检测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保定一模)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

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

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解析:

选B 材料叙述了美国消费社会降临的原因,并没有涉及经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这种高消费、低储蓄的做法,会直接引发供求矛盾激化的风险,故B项正确;材料“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不属于宗教观念,故C项错误;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是题干所述的经济现象,故D项错误。

2.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

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

这些措施(  )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解析:

选A “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体现了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故A项正确;新政在1933年才开始实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执行于1933年,故C项错误;仅材料中的两项措施不能说明政府已经全面对经济进行干预,故D项错误。

3.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

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解析:

选C 整顿银行是让银行停业整顿而非紧缩银根,故A项错误;首先整顿银行不能够打击投机,故B项错误;整顿银行是为稳定金融秩序,增强信心,故C项正确;整顿银行并非新制度,故D项错误。

4.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罗斯福的花园》。

此漫画反映了(  )

A.《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通过

B.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

C.“以工代赈”计划实施

D.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解析:

选C 《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对原有的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故A项错误;国家直接救济群体扩大是“以工代赈”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以工代赈”的表现而非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复兴计划”“新项目”可知政府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等新项目,以缓解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工代赈”而非社会保障,故D项错误。

5.(2018·滨州期末)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解析:

选C 材料中讲到以改善普通大众生活为出发点的罗斯福新政却带动了各个阶层的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拉动了大众消费,活跃了市场需求,故C项正确。

6.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  )

A.减轻政府负担B.改善公民住房

C.缩减社会福利D.加强政府干预

解析:

选A 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开始减少国家干预,缩减政府开支,减轻政府负担,故A项正确;改革目的不是为了改善住房,故B项错误;缩减社会福利是表现,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少政府干预,故D项错误。

7.(2018·太原一模)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解析:

选C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1941年以后,跟1918年的台词无关,故A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故D项错误。

8.(2019届高三·绵阳统考)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解析:

选D 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说明苏俄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故D项正确。

9.(2018·怀化三模)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解析:

选C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工业化成就显著,主要机械已经实现自给,故C项正确。

10.(2018·郑州三模)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

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解析:

选C 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上百家企业参加地铁的开建并不能说明工程技术实现自给,故B项错误;1951年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这是计划经济的作用,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市场流通不畅,故D项错误。

11.(2018·株洲二模)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

A.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B.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D.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解析:

选A 由材料内容可知赫鲁晓夫对无土栽培生产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保持缄默,说明他在反思成本与产出的关系,联系史实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盲目开荒,导致生产成本巨大,故A项正确。

12.下边图表数据摘编自《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体制分析》。

据图表可知,苏联在近半个世纪中(  )

1929~1940年

1951~1970年

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

19.9%

9.7%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4.4%

8.7%

1966~1975年

物质消耗年均增长率

8%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6.7%

A.国民收入不断下降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斯大林时期综合国力最强D.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流

解析:

选D 表格数据都呈上升趋势,反映了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结合所学可知,这种高速增长是靠劳动、资本等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加取得的,而不是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方式取得的,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

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

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14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11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苏俄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美国根据材料二中“不对经济进行干预”到30年代大危机之后,推行罗斯福新政得出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转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从当时苏俄面临的国内国外的严峻的形势分析,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分析。

(2)问,美国的国家干预从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二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方面分析;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影响从对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同时应该看到它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答案:

(1)苏俄:

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

原因:

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

美国:

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原因:

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

(2)美国: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

影响:

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苏联:

政府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

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14.(2019届高三·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

……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

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12分)

解析:

材料观点是经济的盛衰主要是“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的。

可以选择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与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不会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也可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苏联的经济危机的关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过分强调通过对农业的剥削完成资本积累,进而酿成民生问题和社会危机。

总之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阐述:

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世纪2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但其固有的矛盾终于导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

示例二:

观点: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

阐述:

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鲜明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体制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

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