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580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docx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

《3模2真+技巧点拨》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必备【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

13.L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嘉祐年间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

韩琦原唱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英宗治平二年(1065)。

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

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

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

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

官卑位低,不堪重用。

曲台指太常寺。

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

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

嘉祐元年(1056),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

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

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

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

“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

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

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

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

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

现在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

“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韩琦《乙巳重阳》说:

“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

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

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

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

”韩琦诗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这恐怕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

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4.L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14.

(1)[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时,一方面应依据诗歌所显示的季节特点来思考,另一方面结合诗歌中“新衣”这一意象及关键词语“凉”来分析,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

“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3)[答案]示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题干指向性明确,实写一般指向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虚写一般指向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把握虚实之间的关联性。

(二)L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延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

旧县名。

白居易有《秦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分)

21.[答案]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的能力。

根据诗句中富人与狱中受害妇孺受害惨状的对比,很容易想到杜甫的这句诗。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5分)

22.[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应从诗中对比的内容、对比的意图及造成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赏析。

14.L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

14.

(1)[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这里考查的是物象是“烟”。

烟,即雾气、云气,诗中用三个句子来表现。

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

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子含意,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保持内在的一致。

(2)[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整体加以分析说明。

【诗歌赏析】

江湜,清代诗人,诸生,道光间官至浙江候补县丞。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

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

这些诗歌记录行旅述闻之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照亮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

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缥缈。

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云样洁白,飘飘荡荡,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

“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

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

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了一份轻巧和宁静,可为上乘之作。

L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掌握能力。

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展开分析,最后说明作用或效果。

由题目可知环境是“雪后”,由内容可知书写对象是“梅”,可见表现手法是烘托和渲染,而“雪后”的环境衬托渲染梅花,突出梅花的品格。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诗中“去还来”“前时”“昨夜”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由“惆怅”“遥怜”“相思”“成灰”“落鸦”“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惆怅、孤独、寂寞、失落的心情。

L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

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

8.[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诗歌的描写手法及效果来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和鉴赏分析。

能力层级为D。

解题时要点明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进一步考查概括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把握。

能力层级为D级。

分析诗歌的精神内涵,不能随意拔高,要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诗歌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开头两句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

三四两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确定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五六两句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

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

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

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儿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结尾两句,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

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

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

“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

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14.L[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6分)

14.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理解。

本题鲜明地体现了江西诗歌鉴赏“重内容,轻技巧”的特色,答此题一方面要读懂词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

(2)本题从识记的角度考查典故手法的使用和赏析诗歌的情感。

本题也充分体现了江西卷“回归教材”的特点,“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与必修五。

《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

其中“楚国狂士接舆”的典故在2012年的江西卷名著导读题间接地考查过。

答题时,要结合原词,并联系典故的原意。

【诗歌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

词人首先写道: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长恨”即无尽的痛恨。

这里,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长恨”,还要“复”(即不停,一个接一个)。

联系现实,“恨”主要指面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收复北地的宏愿无法实现的遗恨。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两个典故。

《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事不得谐,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便对她说:

“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的苦衷。

其中“听我楚狂声”源于《论语·微子篇》。

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辛弃疾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以舒缓的语气写道: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这里,词人借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兰”和“蕙”都是香草。

“滋兰”和“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

而“饮露”和“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来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词人用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

下片“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

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

所以,词人以“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写惜别。

这里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

最后写道: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这里,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词人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

这是先从反面说明自己的心迹。

结拍“归与白鸥盟”,则是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欧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的高洁志节,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的意味,从而照应了题面。

辛弃疾这首词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却一无凄楚或哀怨。

9.L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似”解释为“好像”,“太古”指远古,用远古来比喻山的宁静,以时间的悠远比喻空间的宁静,以虚喻实。

(2)[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内容:

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的酣眠。

再结合注释对作者的介绍,即可以准确理解诗人的心境。

(3)[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