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5029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docx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

荒诞世界中的焦虑

  作者简介:

于淼(1992―),女,回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在读,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

杰克.克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经典著作。

该小说讲述了萨尔(作者本人的化身)与他的朋友们一次次穿越美国南北大地甚至远涉墨西哥的旅途经历。

主人公们用“在路上”的姿态感受人生,追求自由,蔑视权威,敢于冒险,无所畏惧,不循规蹈矩,向不合理社会体制及其意识形态提出挑战。

本文以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荒诞,焦虑,责任,真实的存在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萨特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由于本质的缺失而导致的“荒谬”继而指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小说中主人公感受到存在的“焦虑”,具体表现为无意义的焦虑和死亡的焦虑,产生焦虑感是追寻真实的存在的出发点。

意识到荒谬,面对焦虑,存在主义主人公《在路上》去追寻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

存在主义;《在路上》;荒诞;焦虑

  杰克?

凯鲁亚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

青年时期的凯鲁亚克阅读了大量的书,开始不断地写作。

他发表了很多作品,并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垮掉之父”。

“垮掉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坛上曾经受到毁誉最多的反主流文化群体之一。

[5]他们带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以流浪群居、吸毒酗酒、同性恋等极端体验来释放被现代性压抑的诗意的、非理性的品质,以激进的变革姿态赋予艺术强烈的政治颠覆性。

1957年,他的小说《在路上》成了美国最畅销的作品。

因为这本书,凯鲁亚克成了一位非常重要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3]本文作者试图联系存在主义思想,对《在路上》进行分析解读。

《在路上》的存在主义分析充分展现了凯鲁亚克对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状况的关注。

凯鲁亚克将世界的荒诞性和人们的焦虑作为小说的开端,他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出通往有意义的存在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发现自我,肩负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一.存在主义与凯鲁亚克

  

(一)存在主义简介

  存在主义哲学是个复杂的体系,它的源流可追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人。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了法国,战后传入英美两国,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存在主义是关注个人存在的哲学。

存在主义认为真正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

他们认为个人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根本,以往的哲学没有抓住这个根本,是“无根”的哲学,并且对“存在”的解释也是错误的。

[7]存在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存在”作出本体论的分析,把个人的主观感觉、人生体验和态度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以揭示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说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同时,存在主义贬低理性,主张以非理性的心理体验来认识存在,表现了它们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由于他们认为存在不是实体性的存在,是一种纯粹的意识活动、是意识的意向性,因此,就不能以理性认知的方式来把握,而要通过孤独、烦恼、悲观、绝望等心理体验来获得对存在的认识。

  

(二)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出发点。

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一个先验的本质。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存在所谓的目的与价值,人生本来是虚无的,是荒谬的。

这种对人生本身意义的追寻和焦虑恰恰成为萨尔不断地上路的内在动机,而《在路上》则成为他的一种生存状态。

在小说的开头,萨尔的生存状态处于一种波澜不惊,死水微澜的状况。

为了冲出这种沉闷的生活,他和朋友迪安一起上路了,去追寻新的生活方式。

存在先于本质是前提,萨特正是以此为基础推断出“自由选择”的概念。

萨特认为,人是首先有了自身的存在,才能通过自身来确立其人生的意义或者说存在的本质。

“垮掉的一代”做了这种自由选择,他们选择通过酗酒或吸毒,通过盗窃或纵欲将自身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冲破现实的枷锁,赋予自己选择的自由。

这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道德堕落,而是“垮掉的一代”在面对浮华的生存现实、虚伪的人际关系、充满了陈旧思想的社会环境时所选择的一种对抗的方式。

[7]他们追求自由、冒险、刺激、动荡的生存感觉,又具有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与温柔的特性。

他们认为信仰是必须要确立的,哪怕信仰难以实现,也无法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清楚,但信仰就如同人生的意义一般不可缺少。

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坚守自己的生命理念,并在动荡颠簸、艰苦备至而又充满无数乐趣的旅行过程中试图树立自己的信仰,并非常执著地践行着自身的理念,追求梦想以及精神的家园。

  (三)凯鲁亚克与存在主义

  每个作家都受其时代影响,而造就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因此不难想象,凯鲁亚克与众多同时期作者一样,作品中所展现的敏感且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因在存在主义主导下的时代而造就。

战后成长的一代,他们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渴望的。

工业与科技快速发展使机械变得越来越有权威,人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被机器与越来越庞大的社会规模给贬低了。

以至于人们感觉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正一步一步地贬值,导致了自我存在的危机。

大多数的青年只能被动的接受社会价值和行为标准,麻木地享受消费社会带给他们的种种物质好处。

而还有一部青年,特别渴望突破,意识到平庸与僵化的人生对人性的摧残。

“垮掉的一代”正是这一群人,他们认为人精神的价值应该是最为崇高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最起码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追求,那么他也就堕落到以同动物相提并论的地步了。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凯鲁亚克与同僚们举起反叛主流文化的旗帜,迎合当时青年的精神诉求。

这场最初表现为青年激情的反叛演变成一场文学运动,既而升级为一场文化运动,最后成为美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事件。

  二.《在路上》存在主义分析

  

(一)《在路上》的荒谬世界

  “存在”与“本质”的讨论一直是存在主义的基本问题。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在萨特看来,人类没有任何本质或预先规定的特征来决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本质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价值,即存在主义常说的“荒谬”。

人的不确定的生存造成了人的“焦虑”在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在路上》强调本质的缺失,荒谬的存在和存在的焦虑。

  萨特认为,以往哲学扎根于宗教,并深受其影响。

因此,无论是笛卡尔还是莱布尼茨的学说都将人视为上帝的创造物。

即使到了18世纪,本质先于存在的思想依旧存在。

在萨特看来,所有这些观点都是从决定论出发,企求从一个外在的东西来推演出人的存在,这无疑把人等同于物,使人失去了尊严与自由。

萨特继承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和妥思陀也夫斯基的“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事情都是可能的”。

主张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的产物,人与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存在先于本质”。

对于人来说,却既不存在提供人的概念的上帝,也不存在普遍的人性,因而人无法定义,人就不仅仅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愿意成为的那样,人在开端就是一种有自觉性的设计图,人是自由的,自由就是在于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包含两个含义。

首先,它认为人“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所谓存在,就是自我的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自我”先于本质,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人最初是作为纯粹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

人所具有的各种具体的特质和规定性,是人后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和造就的结果。

其次,事物的本质是由人赋予的。

外部世界没有什么本质和意义,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是当它们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时由人给予的。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的纯粹意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时,才赋予它本质和意义,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2]。

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冲突与矛盾,抗争与丑恶的罪行,这一切都是荒谬的。

然而,人只是这荒谬冷酷社会中的一员,世界带给人们的时能是无穷的痛苦与罪恶。

人面对着无秩序的,混乱不堪,冷酷残忍的外在世界,会感到处处受限制,人是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的。

在一般的意义上,荒诞指人生因缺乏终极目标而造成的无意义。

无论哲学还是宗教,西方文化自从确立基督教的主导地位之后,神性成为人性的规定物,不管人世间有多少苦难与不幸,人的存在不是无意义的,人生的目的最终指向上帝的拯救。

没有上帝神恩的荒谬世界的人“不再代表某个具体的人,甚至不代表某种类型的人而代表着整个人类,表征着人类的生存处境,从而揭示出生存的荒诞性”。

[1]

  

(二)荒诞世界中的焦虑

  焦虑是萨特心理学的中心。

当人意识到存在的时候,他应该具有某种面对过去和将来并作为既同时是过去和将来,又不是过去和将来的方式的能力,这就是焦虑。

焦虑是自由这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

萨特的“痛苦”不是一个传递的情感,也有些人更倾向于比别人。

萨特存在主义一种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则多是焦虑的。

  2.1无意义的焦虑

  人没有绝对的,固定的,内在的本性,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是无”[3]。

在《在路上》中,无意义的焦虑是指“对终极关怀缺失的焦虑。

终极关怀的丧失导致人生意义的缺失。

这种焦虑是由于精神中心的缺失导致生存的缺少意义”[3]。

萨尔和迪安时常抱怨生活的冷酷无奈以及众人所信仰的上帝的无动于衷。

萨尔甚至质疑“上帝把人造得如此痛苦,他还为什么要造人?

”(48)同样,无意义的焦虑也表现为主人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小说中,一次一个游戏机老板提供给萨尔一份工作,问道,“小伙子,你们只是随便走走还是打算到哪里去?

”萨尔不能回答。

“我们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但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

”(22)萨尔的朋友们经常问他他为什么要上路,他从来给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萨尔的旅途中,他也经常问他所碰到的人这个问题,“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48)但是所有人都给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这无意义的生存中,艾迪说道,“我是一个鬼魂一是我的鬼魂走在人行道上。

”(108)

  2.2对死亡的焦虑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矛盾在于人类对于死亡的预测是无法避免的。

人类不得不面对并忍耐死亡带来的痛苦和恐惧的经历。

他们必须承认死亡总是在人类面前的,但同时,也是虚无的。

在小说的开篇,萨尔认为他是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之下的。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一个奇怪的念头困扰着我...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人只有是死神,死神将在我们进入天堂之前把我们抓住。

”(103)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就是终结。

死亡不能体验,同样也不能被取代,死亡是个人的一种原始的可能。

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毫无疑问人人都会死亡,可以说死亡是人类的必经之处。

对此,萨尔不禁说道,“但是谁想死呢?

”(103)生活就其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唯一的活下去的动力就是人生中经历的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欢乐。

我们曾经在生命中拥有这些幸福和欢乐。

现在它们只能在死亡中才能重现,但谁又愿意去死呢?

一日,萨尔经过煎鱼店,突然感悟到了死亡与重生的真谛。

“一刹那间,我达到了我一直想达到的疯狂,完全从具体的时间步入这无时间的境地。

我不禁惊讶于人世的悲惨,死亡象幽灵一样追赶着我。

”“我想我马上就快要死了,但是我并没有死,我太年轻了,搞不清发生了什么。

”(143)

  在凯鲁亚克的小说中,社会被描述成为一个人类没有精神自由,生活平淡无为的精神荒原。

所谓失落,幻灭,孤独而悲伤的感觉都是人在社会上的基本感受。

更明显的是,虚无与荒谬更多的存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人类急于去寻求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因为世界的无助与虚无,他们生活其中却依旧感到迷茫与迷失。

荒谬的世界和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原始冲动使人类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痛苦与矛盾。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客观世界与社会总与人作对。

在他们看来,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其他动物不知道自己将死或是预感死亡的来临,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

沉重的束缚使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生命也因此受到压抑,然而沉重便一定悲惨,轻松就一定辉煌吗?

“垮掉的一代”为冲出僵化社会的束缚和压抑付出了惨重代价,有人死于酗酒,有人一丝不挂地死于铁路旁,有人回归传统。

他们无休止地漂泊流浪,却不知目的意义何在,这一致命痛疾使他们把行动仅仅理解为对主流社会的怀疑与示威,结果局限在非主流一侧的逍遥和徘徊。

萨尔所说的“我还年轻,我在路上”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座右铭与向往的目标。

而《在路上》也从此成了一种象征,代表过程或者自由,通向被我们称之为理想和爱的远方。

存在主义旨在恢复人决定自己生活价值的自由,向冷漠荒谬的世界声明人类存在的意义[6]。

  三.小结

  《在路上》的主人公们显示他们对社会的权威和规则的蔑视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无限动力。

他们渴望得到展现自己个性和意志的生活的力量,他们憎恨别人打断其梦想,努力去通过反抗来实现自我追寻的信仰。

由于身份的主题,那些主人公远离主流社会,形成中心的边缘,尝试建立与下层阶级的关系并要打破穷富之间的界限。

凯鲁亚克和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在他们的独特的时间里一直在探索。

他们的精神世界比他们的成功抑或得到别人的钦佩要重要得多。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在探索的道路上是无止境的,只有那些不断尝试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在整本小说中,凯鲁亚克提出了人的身体,精神和道德的条件。

隐藏在生活本质下的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感到揪着人物的灵魂和精神化的膨胀力。

本文分析了《在路上》中体现的荒诞、逃避和焦虑。

凯鲁亚克创造了迪安和萨尔所展现不同的特点与精神世界。

英雄的存在感代表了存在主义:

《在路上》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类充满了对欲望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

人类应该用自己的选择创造自我的存在,这是凯鲁亚克所认同的真正的存在的概念。

迪安和萨尔意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荒诞和不合理的事物的世界中。

他们感到困惑和沮丧因为沉浸在毒品的快感和所带来的高潮中。

然而,他们仍然困扰着使他们害怕,孤独和烦恼的死亡。

本文从这两个方面都提到了:

荒诞的世界和存在的焦虑。

通过对《在路上》的存在主义的解析,主人公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条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

书中的路代表着人的追寻真实的存在之路,代表着人的尊严的复活[6]。

从小说中存在主义主人公追寻真实的存在读者得到了启发,那就是我们应该坚持自由选择,行动和充满希望。

人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必须追寻有意义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逃出生活的无序和杂乱,从而获得真实的充满希望的生存。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AlbertCamus,TheMythofSisyphus,translatedfromtheFrenchbyJustin0Brien.

  [2]Gorden,ed.DictionaryofExistentialism

  [3]JohnC.Holmes,ThisIstheBeatGeneration,TheNewYorkTimesMagazine,November16,1952.

  [4]凯鲁亚克.在路上[M].文楚安译.广西:

漓江出版社,2001.

  [5]文楚安,“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和《在路上》[J].当代文坛,2000(3).

  [6]肖明翰.垮掉一代的精神探索与《在路上》的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7]徐崇温,刘放桐,王克千.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