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4460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面讲贪欲的业.docx

下面讲贪欲的业

下面讲贪欲的业。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

惑道者众,悟之者少。

世间匆匆,无可聊赖。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

这是讲世间人都在杂染中过生活,而且没有任何依靠处,非常辛苦。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猥”,指卑贱、下流,“愦”是混乱,“扰”是纷扰。

人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寻求世间的声色货利,这里面没有一点清净、纯正的法,都是非常杂乱,喧嚣、纷扰的。

因为内在的贪欲,使得人们完全散乱在欲尘当中,这时候,一心只知道贪求五欲,不断地在欲尘中奔驰。

也就是说,世间法都是很暴恶、粗劣的,以贪爱心在这里去运转,只会使得身心以及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愦闹、扰乱,根本得不到安宁。

“惑道者众,悟之者少”,就这样,人都在声色里迷惑了。

尤其现在是末法时代,周围充满了迷惑的邪道,真正知道清净正道,能够觉悟的人非常稀少,千万个人里也难得有一两个。

这是非常可悲的事。

“世间匆匆”,世间人总是停不下追求的脚步,难得有一刻闲暇用来修持正法。

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城市,人就越繁忙,生活节奏就越快。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都处在竞争高度紧张的业力圈中,彼此互相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这是个高速运转的轮回竞技场,人一陷在其中,就已经身不由己,不得不像一匹野马一样,不断地奔驰,停不下来。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紧张的逼迫下,最终到了身心无法承载时,就会衰竭而死。

这就是共业的悲剧,彼此的心力交相起作用,在拼命竞争的心态下,使得人们往前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身上负载的压力越来越重,在同等时间里所要应付的事情越来越多,身心的紧张度远远超过从前。

但要知道,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直处在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身体就会加速地老化、衰败。

所以,最终到了无法承受时,就会心力衰竭而死。

像这样,人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不断加速、无法停歇的死亡之路,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我们要知道,少欲知足是圣者的基本种性,如果不能少欲知足,就必定要被卷入到这股竞争的浪潮里,导致身心都无法休息,非常劳苦。

这样的话,虽然得了一世人身,却比牛马还不如。

牛马只是身苦,心还不会很苦,但人们陷在世间的竞争场中,就会一直产生各种邪思妄想,发起各种不清净的心念,这就使得人们的内心高度紧张,连一刻休闲都没有,这样哪里有什么快乐呢?

“无可聊赖”,“聊赖”是依靠处的意思。

意思是说,在世俗生活中,没有一件事物可以依赖,因为一切都是幻变无常的。

现在人类的妄想力量越来越大,导致世界上瞬息万变,不断地更新换代,无论哪种事物,很快就会过时,被新的事物取代,所以任何一样东西都不是真实的依赖处,不可能靠它来实现真正的安乐。

而且,目前自以为是快乐资本的那些东西,最终也会给你带来无尽的恐慌。

因为物质更新得太快,原本很新潮的东西转眼之间就落伍了。

这时候,你就会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被人嘲笑,又要求取新的事物,才感觉能维持自己的幸福。

而且,人们总是在一阵欲望满足后又落于空虚,因为这一切都建立在错误的观念里,也就是认为一旦取到了喜爱的名利声色,得到了事业上的成功,那时就会真正得到幸福。

但这只是你的一种妄想,如果愿望没能实现,那当然是落得灰心忧苦,处在求不得苦当中;即使愿望实现了,那也只是坏苦的自性,因为它只是因缘和合时假现的一个泡沫。

如果你把幸福的价码全都押在这上面,那过不了多久,当它破灭时,你就会脚踩一空,这时又会落在茫然无所依靠的境地。

这以后你会发现,过去认为能带来幸福的东西,现在看来根本没有什么幸福,但由于无法看破,所以还会发起下一轮的逐取。

像这样,世人总是被暂时的假相所迷惑,追求一个个虚假的幻影,认为能够由它来实现幸福,但终究只会落于空虚。

而且,到临终时,会发现生前的一切事物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成了沉重的业债。

尤其是欲望大的人,由于心思很多,业力就会非常混乱。

这样到临终时,心就会被生前无数的烦恼、恶业搅得一塌糊涂。

那时候,生前造过的业会一幕一幕地现前,每一种业都非常狂乱。

之后在这种狂乱、分裂的心态中,就直接堕入恶趣了。

总之,寻求虚假的法,终归是落得一场空,如果还要继续加强这错乱的冲动,那只会越陷越深,最终必定堕落。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这是讲上上下下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尊贵还是卑下,是贫穷还是富贵,全都忙于事务,处在身心劳苦当中。

穷人有身体奔波的苦,富人有内心劳虑的苦,底层阶级有底层的苦,高层人士有高层的苦。

一般人总是羡慕那些处于高位的人,岂不知“高处不胜寒”,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他们时时处在竞争、求取、维持等的忧苦中,而且心里患得患失的苦远远超过常人。

他们会感觉身边处处充满了敌人,自己稍有闪失,马上就会被推翻。

所以,地位越高,到时候跌下去摔得就越惨;名声越大,就越是害怕失去名誉;财富越多,就越怕在竞争中被挤掉。

这就知道,各阶层的人,都一样为着自我在不断地追求声色、名誉、权力等等,由于心一直向外奔驰,就导致一生都在劳苦当中,得不到半点安乐。

反过来,如果你能够知足少欲,不再去拼命求取,那安乐自然就在你心里。

可以看到,那些忙碌于世间法的人,根本不会把心思用在修解脱道上,他的心已经被搞乱了,连一刻都歇息不下来,根本没有空闲去修道,更不可能尽这一生去成就净土的果位。

也因此,只有真正闲下心来,不去念世间法,一心念佛,才是世上最难得、最有福气的人。

他不再去念贪嗔痴的缘故,也就不会积集那些恶业。

而且,一念至心念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样不断地净化心地,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

到他临终时,净业成熟,一刹那就能超出三界苦海,生到逍遥快乐的净土家乡,那里唯乐无苦,也就真正实现永久的大义了。

这跟那些在轮回欲海里无休止轮转的人相比,绝对有天壤之别。

像这样,大家明白了这两种道路和前途后,就应该在自己日常维生之外,尽可能地腾出心力,努力地成办往生净土的大事。

不然的话,一生之中,只是去忙碌那些世间琐事,这样不知不觉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短暂的生命很快就没有了。

到临死时才发现,自己一生所造集的都是恶趣、生死的业因,那是多么可悲!

我们今生已经有了去净土的机会,这是极其难得的因缘,所以,每个人都要把握住这一次机遇。

要想到,这就是最后身,以后再也不轮回了,这一生就要超脱苦海,生到净土,实现永久的利益。

这样下定决心以后,这一生我们就拼一次,把剩余的几十年都尽量用在修净业上。

这样到临终时,才可能实现无量劫以来最大的胜利。

下面讲解嗔恚的恶业。

各怀杀毒,恶气窈冥。

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

这个世间充满了暴戾之气,人们都以竞争、夺取为手段,就会怀有一股杀气,处处都想损害他人,夺取他人的财物等等。

这就导致恶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世界,以这种暴戾之气,常常出现很多伤害事件,这样就违逆了天地,不顺从人心。

“各怀杀毒”,嗔恚是伤害生命的根本,它就像蛇毒一样剧烈,所以叫“杀毒”。

人们心里怀有嗔恚的缘故,就会散发出一种暴恶的气氛,这叫做“恶气窈冥”。

别人一接触到他,都会感到有一种杀伤性。

就像鸟儿碰杀气很重的人,就会感觉到危险,马上会飞走那样。

“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天地以仁慈为性,天会普遍覆盖万物,地能普遍长养万物,所以说天地生养万物。

也因此,如果我们去伤害有情的生命,随意地兴起事端,就违背了天地。

而且,众生都喜好生,畏惧死,如果去伤害有情的性命,那也违背了人性,不顺从人心。

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

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

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自然非恶,先随与之”,造恶之人由于宿世罪业的力量,自然会感召很多非法的恶缘,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

凡是造恶业的人,经常会出现很多跟他所造罪业同类的恶业因缘。

比如喜欢打架斗殴的人,天天就生活在打打杀杀里。

生活淫荡的人,他周围也都是这方面的因缘。

相反,一个正直清净的修道人,他遇到的因缘也都是清净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心是怎样的,自然会有同分因缘感召在他的身边。

这里是说,由于过去世的各种恶劣习性,这一世会有各种各样的恶友、邪法等的恶因缘聚集在他的周围。

这样的话,他就更加放任自己造罪,蔑视因果,认为做这些事都无所谓。

“恣听所为”,“恣听”指听任,意思是说,他作恶的时候为所欲为,没有任何畏惧。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畏因果,也不畏天理,但这只是引火自焚而已。

要知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待其罪极”,等到他恶贯满盈之时,因果律会一次性跟他算总帐。

意思是因缘成熟时必定出现果报。

出现的果报,首先是,“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他的寿数还没到,就顿然夺取他的寿算,让他遭遇横祸等,迅速死亡。

之后,“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这样鬼差马上就来了,把他绑走,使得他一下子堕入恶道,长劫领受业报的惩罚,感受无穷无尽的苦。

而且在恶趣里不断地辗转,百千亿劫都无法出离。

“痛不可言,甚可哀愍”,痛苦的情形难以言表,非常可怜。

这样就知道,因果律极其严厉。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界是公平的,它没有任何偏私,凡是造恶业的人,就要给予惩罚;凡是行善法的人,也终究会赐予他福乐。

像这些造恶的人,由于一时的狂心,蔑视因果,认为可以逍遥法外,然后肆无忌惮地压迫、掠夺别人等等,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

岂不知这已经违背了天理良心,之后必然在恶贯满盈时遭到极大的惩罚。

不仅在现世中遭遇横死,来世还会深陷在恶趣深渊里,万劫千生难以解脱。

以上讲了世间造恶的现状。

以下是世尊为弥勒菩萨为主的大众辨明出离的要道,承接上文的“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

当熟思计,远离众恶。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遇佛在世,当勤精进。

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倘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和人天等:

我现在给你们说明世间的真相,人是因为他的目光太短浅,看不到三世因果的真相,这样就只认现前一世的享乐为最重要,这使得人生多数时间都投注在追求现世享乐上。

这样,人就没办法超升。

不能按法道走,人就没办法升华,就没办法往上得善趣,得解脱和成佛。

所以,人是以业果愚作为根源,以狂乱的行动作为习性,使自己严重偏离了法道,致使无量亿劫堕在恶趣中无法超升。

因此,人的自救要从认识因果律开始。

见到了心上的善恶因果,就能看到这上有一条正道。

他知道未来的苦乐全是由业决定,如果为了现世享乐而造罪业,这就完全走到险道里了,会让自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反过来,眼光放长远,着重考虑后世,多做对后世有利益的事,那就能上升到善趣。

以这个原因,佛教我们“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就是要我们对未来的前途深思熟虑。

这样,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反复考虑,重新规划人生的路。

以前是被业果愚蒙蔽了心,完全落在颠倒的非道里,做的都是损坏自他的行为。

这个业果愚就是造罪的总根源,招来无数恶趣苦的总根源。

只要还有业果愚这个最重的无明,就会使自己无穷尽地受报。

所以,要拯救自己,就必须破除业果愚,之后开出业果的正见,按因果律来决定要走的路。

然后要在心上发誓:

以后我一定要走正道。

怎么走呢?

就按世尊的这句教诲来走,就是要“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人的升华要从遵循法道断恶行善开始,由这个人天善行的基础来保住人天身,之后才能发起信愿行,上升到净土,解脱和成佛。

所以,必须依止《观经》里的“三福”来生入净土。

第一人天福,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说的就是要在自身上真实做到远离众恶,勤行诸善。

本经佛说的这一句总的开示了人天道的修法,这也是佛道的基础,非常重要。

“远离众恶”,是指我们已经明见了因果的道路,知道这里面黑白分明。

凡是身口意造作恶业,都会让心堕在恶趣苦里,所以要在自身上远离一切身恶、口恶、意恶,这叫远离诸恶。

要在自己心上抉择,我要怎么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而且要“勤而行之”,要像商人积累财富那样乐此不疲,就是要看到,善行才是我们后世得安乐的资本,所以凡是有行善的因缘,就要尽可能地以自己的心摄取这一份利益。

我们断恶行善修得好,就立好了人天善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

以上是第一层修心的教法。

下面是第二层修心的教法。

就是要更深地看到,世间善趣的乐也全部是苦性,对娑婆世界发彻底的厌离心,一心求生净土。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首先,“爱欲荣华”四个字表示世间一切情爱、享受、荣华富贵等的圆满。

现在要问:

这些是我们该求的吗?

同样是不该求的,因为全部是苦,没有乐。

这上一旦认清了,就会一心求生净土。

因为恶趣当然不能去,而善趣的乐也只是暂时虚假的享受,过后就有忧苦降临。

这种乐是和苦相连的,或者是产生后苦的因,所以不是真实的乐。

这上看清楚了,就应该一心求生净土,因为生到净土唯一受用无漏的乐,不会转成苦。

而世间的爱欲荣华,全都会坏灭而转成忧苦,因此我们不取这种乐。

就像有毒的美食,正吃的时候有一些乐受,但过后会引发病症,有智慧的人见到这个结果,就不会去受用。

又好比小儿舔食刀刃上的蜜,在尝到一丝甜味后,就有割断舌头的大过患来临。

要像这样见到善趣的乐是引发后苦的因。

这要按佛的指示来观察。

“不可常保,皆当别离”,就是要从结局上看,从无常坏灭上看,总的是这样抉择:

爱欲荣华是因缘生的假相,因缘和合时,似乎很快乐;因缘一消散,就当即坏灭。

坏灭时就引发很大的忧苦,所以不是真正的乐,因此说“无可乐者”。

“乐是苦”

下面按彭二林居士对这一段的注解,详细地来讲明这个道理。

“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

智者观之,唯苦无乐。

”他说,世间人都以得到五欲享乐为快乐,不知道这就是苦,智者却看到这上面只有苦,没有乐。

愚人就只看当前的一点,智者关注最终的结局。

如果结局是苦,就判定这事不是好的。

智者的眼光,不是只看一件事情最初的情况,而是看它发展到最后的结局。

如果结局是非常苦的,那这件事本身就是苦。

或者说,唯一是由前面这个乐,才引出了后面这么大的苦,前面这个乐分明是制造苦的因。

这么一看,世间的乐全都是苦相。

别离的泪水是从团圆的欢笑来的,失败的忧苦是从成功的喜悦来的。

看到了无常坏灭的一面,就看到了苦相。

积聚最后是消散,崇高最后是堕落,会合最后是别离,有生最后是死亡。

像这样,世间的乐都是以苦来告终。

往生净土的乐完全不同。

生到净土,得到佛神力摄持,完全转成了返回法界的缘起,从乐入乐的缘起。

这就不可思议,一直到细分上的任何一个心念,全都被佛力摄持,只往觉悟的方向走,没有一念会退堕。

即使是凡夫,还没有断烦恼,但一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再起烦恼,本性日益开发,都是无漏的乐,没有坏灭的忧苦。

这样对比才知道,世间上的求乐就是在求一堆苦因,就好像吃各种有毒的甜食一样,不断地往肚子里服毒,最终以这些毒素只会一个接一个发生剧苦。

浅见者以为现在得到了这个乐那个乐等,他不知道这些全是造成以后坏灭忧苦的因,一个个爆发的时候都苦不堪言。

所以,世间总是快乐过后忧苦不堪,失去时的苦总比享受时的乐多。

其实有多少个乐,就要受多少个放大的苦。

人的算盘都打错了,享乐的代价太惨重!

再一路看到天界,会觉得比人还可怜。

像欲界天的坏苦,比人要大得多。

由于五欲的引诱力非常大,当时的虚幻感受特别强,所以天人对五欲有很大的贪著。

他一生亿万年里,心时时都耽著在欲乐上,刹那刹那是那么强的耽著、那么强的欲,坏苦积得那么深。

因为在后边际上会出现极大的坏灭忧苦,所以天人到最后要死的时候,见到自己就要堕落,再也得不到天界欲乐,内心的忧苦比地狱的苦还重。

所以,贪执的力量越强,心里的执著就越大,下堕势能就越大,或者说失去时的心理落差就越大,心上会猛利地发起忧苦。

比如没有地位的人退休,就像换件衣服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但是地位很高的人一旦退休,再握不到过去的权力时,心里就非常苦,他的失落感很强。

这样才知道,原先的爱欲荣华每一个都是坏苦,是苦的因,每一个都和苦相连。

当它显现时,人们误以为是乐,所以享受的时候贪著的心非常强,整个心都附著在上面。

这样一旦破灭,心得不到满足时,心理落差就很大,这都是前面的乐变出来的苦。

如果前面对它根本没有贪著,那它坏了也不会忧苦。

这就看到,后来的忧苦全是由前面的乐著变出来的,这是心上必然的缘起律,可以一概地认定它。

再来讲彭居士的解释:

“所以者何?

以有为乐,无即是苦。

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不知有是无的因由之故)。

”一般人会想:

有还不是乐?

有就是乐嘛!

无就是苦嘛!

他不知道有是无的因,今天以有为乐,就意味着明天有失去的苦。

比如有个人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挥舞着双手,非常陶醉幸福。

但下次失败了,只得亚军,你再看他,满眼噙着泪水,但还要在观众面前强装笑容,听到观众的掌声都觉得是对自己的讽刺,内心这样的悲苦,不正是过去的乐变出来的吗?

“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世人不知道“有是出现无的因,所以有时的乐就是导致无时苦的因”。

换句话说,后面坏灭时的苦,就是由前面拥有的乐制造出来的。

像是高官下台时的苦,就是他过去当官的乐给制造出来的;成绩好的学生没拿到高分的苦,就是他曾经考出来的高分制造出来的。

其他像明星失去名誉的苦、富豪破产的苦、失恋的苦等等,都是这样来的。

别人先前没那种乐,也就没有失去时的苦。

总的来说,认为有就是乐的话,没有的时候就一定忧苦。

像世人追求的爱情、名誉、地位、享受等,任何一种善趣乐都是如此。

就像有功德天的同时必然伴随黑暗女那样,乐和苦是孪生姐妹,完全能认定乐是坏苦,因为它和苦相连,最后绝对逃不出苦。

真正有智慧的人见到这个缘起的定律后,就不再求取三界的荣华享受,而唯一希求超出有漏苦乐的无为之乐。

像这样,人一旦了解了这一点,看清了世上没什么可求,确实全是苦,没有可乐之处,之后就会一心求生净土。

“以得为乐,失即是苦。

不知得者,失所因故。

”人们都以得到为乐,把失去看成苦,他不知道得是出现失的前因,所以得就是苦。

有智慧的人识透了这里的圈套,有得就有失,没有得就没有失。

享受了获得的乐,就一定要感受失去的苦,要想不受这个苦,就两边都不要。

但世人看不透这点,他只能看到一边,当然认为:

苦,我是不要的;乐,当然多多益善。

他不知道由乐就会召来苦,他说:

我不要离别的苦。

所以想各种办法跟家人团聚,他不知道团圆过后就带来离别的苦。

他说:

我不要贫乏的苦,一定要富足。

之后拼命地求取,他不知道有拥有的乐,就造成了缺乏时的苦。

这才知道,得、失都有苦。

“以聚为乐,散即是苦。

不知聚者,散所因故。

”世人以聚会为乐、离散为苦,不知道今天的聚会正是明天离散的因,所以聚会的乐只会引出苦来。

这么明显的事实很多人都不懂,刻意要营造团圆的乐。

没来的时候,心里念念盼望,来了以后,一心沉浸在团聚的快乐中,不知道这时的乐正是引出后来离别苦的根源。

现前耽著乐的心越浓、越重,离别时的苦就会越大、越深,心里就越是忧苦失落,而且会倍感冷清。

团聚之乐就只会这样造出后来的悲苦,有什么可乐之处呢?

所以,智者通达了世间的事以后,对于世间的快乐心态淡然,他知道乐是苦因,就自然由浓转淡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他很明白做人的修养很重要,享乐不能过度,一过度就会出很大的过患。

所以,他就不取苦乐两边。

他会非常注意,得的时候不生喜,有享乐时,心不陷在里面,因为这上陷得有多深,就决定坏苦有多大,将来失坏时有多难忍。

像这样出现了初步的智慧,就会懂得要把乐观成苦,停止内心的贪著,这就是提前避免来日的苦。

内在的贪就是造成大苦的根源,心里的贪不能发展得过强。

如果放任贪欲增长,心过度地沉湎在里面,那一旦失去就没办法适应,严重的会过不下去。

“以生为乐,灭即是苦。

不知生者,灭所因故。

”世人以生为乐,以灭为苦,不知道生是灭的前因,因此没有发现生的快乐带来的是灭的忧苦,也就是没见到“乐是苦”的真相。

智者见到乐是苦因故,所以乐是苦性,实际并没有可乐之处。

比如人们每年都会给自己庆祝生日,只觉得生是很快乐的,不知道人死时的忧苦正是由对生的贪恋造成的。

但人们的心很难体察到这些,总是在庆祝一个个生的快乐。

每一种新事物、每一种成功、每一种喜乐出现时,都热切地欢迎,整个心都沉浸在里面。

由于在生时对现世法有那么多的贪著,到死的时候一想到要永远分离,就会发猛利的忧苦,心里实在不愿离开人间,心里就自然受难忍难分的苦,在这种忧苦中死就很惨了。

这里的“生”要作广义理解,每一个法的出现都叫做生。

到死的时候,生前拥有的一切就全都要收场,整个现世戏剧要彻底闭幕。

一刹那间,人世间的境界顿时隐没,而显现出中阴的境相,这时就有很大的苦,无依无靠、没有着落、前程渺茫的苦。

过去心贪著生,就一定会变出灭时的苦。

对生的乐有多贪恋,死后的苦就有多深重。

可叹的是,人都那么目光短浅,都不知道生时的乐会带来灭时的苦。

其实,世间任何的庆祝、狂欢等,正是引出后来忧苦的根源。

比如每一个家庭,最初都是由男女相恋组成的,世人总是把爱情吹捧得像鲜花一样美好,但到了最后,往往以各种悲苦而告终。

成家后所有的苦都是由最初的爱恋来的,因为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后一切事件的发生。

后来多少心上不得满足的苦、失落的苦、求不得的苦、爱别离的苦、彼此冲突的苦、被迫分手的苦,都是由最初拥有的乐变现出来的。

如果先前彼此没有浓情蜜意的乐,先前没有那种关系,在两个陌生人身上,哪会发生那些苦的反应呢?

没有因的缘故,不可能无因产生。

像这样在一切世间乐上去观察,这才发现,世人所乐著的正是苦因,既然是像有毒美食那样只会引发后苦,有什么可乐呢?

所以佛说: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别离”要作广义理解,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快乐幸福,都是欺诳相,是诈现为安乐的相,实际保不住,因缘一散就破灭了,所以说“皆当别离”。

它本身只是造苦的因素,和苦相连,所以没有可乐之处。

这样了解后,就要放下对娑婆的耽著,进而发起欣求极乐的心,求得往生净土,毕竟解脱和成佛的利益。

思考题:

1、阐述世人在杂染中生活,没有任何依靠处,非常辛苦的状况。

2、结合身边的事例,讲述世人以嗔心造恶业的情况。

3、佛教导我们应如何断恶行善?

这么做有什么必要?

4、“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⑴为什么不该追求爱欲荣华?

了解这一点有什么利益?

⑵根据彭二林居士对这一段的注解,回答:

为什么说享受五欲,唯苦无乐?

解释“有者无所因”、“得者失所因”、“聚者散所因”、“生者灭所因”。

以上述任何一种为例,谈谈有漏乐是坏苦的道理。

⑶懂了坏苦后,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世间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