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428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docx

浙江高考之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1870年1945

近现代世界·帝国主义时期

【大致时间】:

1870年-1945年;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表现形式】:

两次世界大战

一、政治

A、两次世纪大战(见选修课本)

B、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历史背景:

客观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一战使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主观条件:

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

1、过程:

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1917年3月15日)

目的: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结果:

推翻了沙皇封建王朝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监督性的、直接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体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这种情况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过渡现象)

②《四月提纲》:

1917年4月: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指出新建的国家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七月事件(1917年7月1日):

临时政府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表明:

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改变斗争的策略势在必行

④十月决议: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

⑤革命成功: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次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各地政权一律专柜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的世界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历史意义: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二、经济

A、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

(1)前提:

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2)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发源地和中心:

美国和德国

·过程:

(1)电力的发明与应用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的开始;从1870年起,爱迪生开始研制电灯,后又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

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2)新兴产业的兴起:

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铁工业,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3)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

①工业:

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铁工业,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②农业方面:

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农业的变革,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影响:

(1)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产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此后,崛起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巨型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等

(2)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表现:

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变革,电信工具创新,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影响:

利: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弊:

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饿不平衡,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

★19世纪末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主要发明:

1866年,西门子(德国)——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比利时)——电动机;1875年,法国,巴黎北火车站电厂建成(第一座发电厂);1885年,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德国)——汽车;1893年,本茨(德国)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4年,福特(美国)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美国)——飞机;1867年,诺贝尔(瑞典)发明炸药;1837年,莫尔斯(美国)——有线电报;1876年,贝尔(美国)——电话机;1894—1896年,马可尼(意大利)——无线电报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年~1933年)

1、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29日,美国纽约股市的崩溃

2、蔓延:

股票市场的崩溃迅速冲垮美国的金融机构,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美国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生产的相对过剩与广大人民的日益贫困使供求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

·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下的盲目生产、无序竞争,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

·胡佛政府的措施

前期(加深危机):

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后期(杯水车薪):

·两大举措:

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他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结果:

他的“自由放任”政策不仅使自己名声扫地,也最终把美国的经济推向“病入膏肓”的境地。

4、特点:

持续时间特别长(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持续萧条”阶段)、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1)经济:

①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

农业遭受灭顶之灾,农民大量破产;

各国失业人数急剧增长

②浪费了社会资源

由于生产严重过剩,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同时,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站、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

政治:

①激化了阶级矛盾:

危机期间,15个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近两万次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也不断高涨

②(英法等国向其殖民地和附属国倾销产品、增加捐税以转嫁危机的做法)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C、罗斯福新政

1、改革前:

·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改革准备:

鼓励人民恢复自信,果断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炉边谈话”

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直接目的:

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

2、新政:

·阶段:

第一阶段:

1933、3—1935初(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

1935—1939(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内容:

(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

银行的信心

(2)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

·调整农业政策:

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的复苏起了积极作用

·复兴工业: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举办救济:

1933年,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

·举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兴办造林、土壤保持、筑路以及田纳西河流域水利改造等工程。

众多庞大的公共建设工程对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保护劳工权利

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

1938年,《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35年《社会保障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

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3、渡过难关

·新政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

·1935—1937年,证券价格仍出现上涨高潮,罗斯福政府于1937年初步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导致了1937~1938的经济衰退;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这些措施立竿见影,美国经济重新回升

·1938年,经济形势完全扭转

·二战爆发前,麽哦过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的是二战。

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1943年,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由于政府从限制农业生产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大幅上升,1940—1945年,农业纯收入增长4倍多

·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

积极作用

经济方面:

度过危机,加速生产力恢复,留下大量防止危机的措施和政策。

并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兴建的工程与基础设施,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政治方面:

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美国自由民主制度。

社会生活方面:

政治生活——联邦政府和总统权力扩大。

经济生活——改善民众生活,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消极作用:

新政仅仅是在解决引起经济危机的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上初见成效,并没有消除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因此,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为了嘉庆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形成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方针步骤: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

②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③成果: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不再是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

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农业全盘集体化

3、确立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4、特征——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经济表现:

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经济采取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评价:

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政治表现: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

评价:

(开展大清洗运动,使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

思想文化表现: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

评价:

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为过度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总评: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学技术

A、量子力学

1、背景:

19世纪的物理学领域,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声学、光学、电磁学和热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效地解释了小岛微观粒子、达到宇宙天体的物理世界。

2、创立及发展: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同年,他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中阐述了这一思想,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得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数年之后,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奥地利、德国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

3、评价:

量子力学成为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指导者人们想物质运动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量子理论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B、相对论

1、创立: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

理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评价:

狭义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1916年,爱因斯坦又把适用于匀速运动体系的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加速运动的参考系(即非惯性系)中,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评价:

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2、评价: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突破。

(2)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文学艺术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

1、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相继而来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代表人物:

(1)罗曼·罗兰(法)——“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代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2)海明威(美)

代表作:

《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名篇)、《老人与海》(体现了“冰山原则”)

(3)泰戈尔

地位:

印度近代史上伟大的诗人,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

诗集《吉檀(tán)迦利》、长篇小说《戈拉》

 

3、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

(1)高尔基(俄国):

地位: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代表作:

·散文诗《海燕》——是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

·《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广泛开阔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优秀品质

(2)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

·《狂人日记》(1918)——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描绘出中国人中麻木愚昧的那些民众形象,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

鲁迅先生希望通过描画这些“沉默的国人的魂灵”,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4、小结: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学的共融性

二、毕加索与立体派

1、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

2、代表人物:

毕加索(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

创作时期:

(1)1907年以前:

“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

(2)1907年前后:

(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影响)“黑人时期”,代表作是被认为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

(3)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代表作《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

(4)一战后:

(动荡而被悲惨的岁月使毕加索开始重新思考古典世界)进入“新古典时期”

(5)1937年,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采用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化作给人以极大地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