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思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405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忆与思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记忆与思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记忆与思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记忆与思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记忆与思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忆与思维.docx

《记忆与思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忆与思维.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忆与思维.docx

记忆与思维

记忆与思维

 记忆概述

 记忆的概念

 记忆的分类

 记忆的系统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种类

 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的编码、提取和遗忘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储存

 长时记忆的提取

 长时记忆的遗忘

 思维概述

 思维的元素

 思维的定义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

 表象和想象

 表象

 想象

 概念

 概念的性质

 概念的运用与理解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性质

 问题解决的认知分析

 问题解决中的心理障碍

 

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积累知识经验的一种功能,它有“心灵的仓库”之美称。

探索记忆的奥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兴趣,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就对记忆现象有较多的思考。

在他的《记忆和回想》一文中,他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如记忆与回想的定义、记忆的特点、操作方式及与心灵功能的关系等。

他认为联想有助于回忆,为此提出联想的三大定律:

接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

这些虽是凭借日常生活的观察经验而立论,但却为尔后记忆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17世纪英国的联想主义者J.洛克和D.休谟等对记忆作了较完备的解释。

19世纪末,德国的H.艾宾浩斯才真正开创了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他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量化分析,从中发现了保持和遗忘的一些规律,这些研究直至1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50年代,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艾宾浩斯的方向进行的,除记忆广度外,多属长时记忆的范围。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已不满足对记忆的现象学解释。

更多地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探索记忆在头脑中进行的动态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创建性的理论和模型。

有的学科从突触传递、神经介质方面探索记忆的生理基础,有的从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分析记忆的机制,有的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记忆功能,在多学科水平上获得较大进展,这些研究为人类早日披露记忆之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刻又可以把它们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离开当前的客观事物,感知觉就不复存在。

记忆总是指向过去,是在感知发生后出现的,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记忆实际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由3个环节构成:

识记是第一个环节,它是记忆的开端,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第二个环节,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回忆是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已储存的知识一时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新出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称之为再认。

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是遗忘,它是保持的对立面。

这3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欲忆必先记。

识记的内容只有在头脑中保持并巩固了,日后才能回忆起来。

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通过回忆又能加强促进识记内容的巩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为使外界输入的信息适合于存储,大脑要对信息进行精细的加工,首先使不同感官通道输入的信息,成为人脑可以接受的形式,这种加工方式就是编码。

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

如视觉的信息编码、听觉的信息编码以及语义的信息编码等。

采用哪种编码形式,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和主体的个人特点。

把初步编码的项目有机地组合,就是组织。

经过编码和组织的信息就可以存储了。

有时对初步编码的信息还要进行反复的加工,也就是编码再编码,直至有利于存储。

总之,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人们研究记忆的目的,在于找出记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使人记得快、保持得牢固,再认或回忆得准确而又容易,以便提高人的记忆效率。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以下几种。

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保持的是事物的感情特征,具有鲜明的直观性。

例如,我们所感知过的物体的颜色、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貌、仪表姿态,音乐的旋律,自然景观,各种气味和滋味等,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着,所以又叫形象记忆。

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形象记忆为主,但也不尽然,像调味师、研磨师、按摩师,由于职业训练的不同,它们却在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形象记忆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作家、画家、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等都有惊人的形象记忆,他们平时所储存的典型形象素材,成为他们构思、创作和表演的基础。

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的记忆都是先从形象记忆开始,婴儿能认知母亲或其他熟人的面孔,就表明他已有了形象记忆。

人感知过的事物,只有经过形象记忆才会成为人的直接经验。

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托尔文于1972年提出的。

用他的话来说,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关于个人在特定时间发出的事件、情景及与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信息。

它是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的,或者说,情景记忆储存的是自传式的信息。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救人抢险活动,那壮丽的景观和场面历历在目,对这一事件的记忆就是情景记忆。

它与语义记忆相对应,但二者又有重大的区别,情景记忆由于受一定时空的限制,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因而难以储存,不易提取。

从某些遗忘症患者那里可以看到,他们回忆自己所经历的某段具体情景比回忆其他内容更困难。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又叫语词逻辑记忆。

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规则等。

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所形成,又与语词密不可分。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特点。

而情景记忆则很难用逻辑或公式表达。

语义记忆的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

人类只有凭借语义记忆才能把思维的结果保存下来,并获得间接知识。

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从简单的识字、计数到掌握复杂的现代科学知识,都离不开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有密切联系,经随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引起情绪、情感的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却保留在记忆中。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这就是情绪记忆。

例如,其人就要与久别的朋友重逢,此刻他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昔日的愉快、欢乐的情绪和情感油然而生。

又如,俗语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说明被蛇咬过的恐惧情绪体验仍保留在记忆中。

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对人的活动有激励作用,而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记忆有降低人的活动的作用。

情绪记忆是人们精神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发展的心理基础。

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又叫动作记忆。

运动记忆同运动表象有联系,运动表象是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形象在脑中的表征过程。

它是人们学习模仿某些运动动作的凭借。

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于是运动动作的形象连同这套动作的程度以及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精细控制和调节一起储存在头脑中,成为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比,易保持和恢复,不易遗忘。

如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即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正是运动记忆在起作用。

人的生活、学习、劳动离不开动作记忆,各种生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靠动作记忆,离开动作记忆将寸步难行。

记忆的系统

长期以来,心理学界一直把记忆看成是某种单一的东西,相信只存在一种长时记忆系统。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事和工业工程技术的需要,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认知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和进展,开始重视另一种记忆现象,即短时记忆。

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记忆双系统论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的,它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这一思想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有关记忆的看法,于是短时记忆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在这一热潮的带动下,人们又进一步提出,是否还存在比短时记忆更短暂的记忆系统。

本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G.Sperling)首先用实验证实了感觉记忆系统的存在。

这样看来,一个完整的记忆系统不仅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且还包括感觉记忆。

于是出现了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种种学说。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的原样,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系统。

信息在这里保持1秒钟左右。

其中一部分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若信息极为强烈深刻,也可一次性印入长时记忆系统。

那些没受到注意的信息很快变弱消失或被擦试掉。

短时记忆的信息既有来自感觉记忆的,也有来自长时记忆的。

因为当人们需要某些知识、规则时,便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提取出的信息只有回溯到短时记忆,才能重新被意识到和备用。

短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不超过1分钟,受到干扰就会消失。

若信息得到及时复述,可使之清晰稳定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就会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中,得到长久保存。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乃是统一的记忆系统中的3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在人们的积极主动的记忆活动中,这3个系统密切配合对信息的加工和传输。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

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感觉记忆的种类

各种感官通道都存在对相应刺激的感觉登记,即感觉记忆。

人们研究得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图像记忆

图像记忆又叫视觉登记或图像储存,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

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持一瞬间,这类记忆叫作图像记忆。

1960年斯波林用来证实感觉记忆存在的实验就是图像记忆实验。

以往对记忆保存量的实验研究都是使用全部报告法,即用速示器在短时间内向被试呈现数字或字母卡,刺激终止后,让被试把每次所看到的数字或字母尽可能多地报告出来。

然而被试所能记准并报告出来的数量并不随卡片上呈现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多,当卡片上呈现的只有4~5个数字或字母时,被试能够全部报告出来;若呈现6个以上,被试也只能从中报告出4~5个,但被试却声称自己看到的要比能报告的多。

用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证实这一点,于是斯波林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部分报告法。

他改变的实验程序,巧妙地使被试的报告与他们所看到的加以区分,从而查明被试究竟是没有看清卡片上的字母还是看后又忘了。

他编制了许多不同的字母卡,每张12个字母,分成3行,每行4个字母,见表1。

事先告诉被试,每张字母卡以50毫秒时间呈现,当终止时,给出高、中、低3种音调中的一个,高音出现立即报告第一行字母,中音出现报告第二行,低音出现报告第三行,声音信号的出现是随机的。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能准确地报告出任何一个指定行字母中的3个。

被试并不知道要求他报告的是哪一行,实际上,他们头脑中必须保持全部3行字母,由此推算,他们脑中保持每张卡片的字母数应有9个之多,说明他们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个以上项目。

这与前人用全部报告法所测的瞬间只能辨认4~5个字母的结论有很大差距。

斯波林认为,以往关于注意或记忆的广度是4~5个项目的说法,并没有反映最初信息储存的容量,而只是在映像消退之前能够提取出来的、转入到下一个记忆系统的项目数。

为了搞清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斯波林进行了另一个实验。

仍采用部分报告法,程序与前一个实验略有不同,每张字母卡以50毫秒呈现后,声音信号并不立即出现,而是延迟在10~1000毫秒不等的时间后出现,要求被试根据信号音的指示报告出某一行的字母。

结果表明,回忆的成绩随信号音延迟出现的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延迟1秒钟后,回忆成绩与全部报告法所得结果相同。

这一实验证实了视觉刺激消失后,图像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随信号音的延缓出现而衰退,大约保持1秒钟左右。

也说明在记忆系统中不仅有以小时、日、年计的长时记忆,也有以分计的短时记忆,还有以秒计的感觉记忆。

 

图像记忆有以下性质:

(1)图像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大于被提取利用的信息。

(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0.25~1秒,超过1秒,信息会由强变弱并自动消失。

(3)图像记忆受到干扰或擦试作用后,信息很快丧失而且不可恢复。

图像记忆力大脑从输入的信息中选取必要的信息提供了时间,没有图像记忆就无法进行模式识别,不能认知视觉刺激的意义。

图像记忆常被当作感觉记忆的典型。

声象记忆

目前能用实验证实感觉记忆存在的,除图像记忆外,还有声象记忆。

声象记忆又叫听觉登记。

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最早进行声象记忆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莫里等人(Moray,Bates&Barnett,1965),他们模仿斯波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设计了一个“四耳人实验”。

1972年达尔文(Dar-win,Turvey&Crowder)进一步改进了实验方法,使之更简便易行,更接近斯波林的实验。

实验首先让被试带上具有双声道的立体声耳机,然后同时向双耳分别输送由字母和数字组编的声音刺激,例如,给左耳输入的是“B”和“5”,同时给右耳输入的是“M”和“5”,被试主观体验是从左耳听到B,右耳听到M,而数字“5”似乎来自头部正中(其实是从双耳来的)。

这样就出现“三耳人”,很像斯波林的3行字母,实验所用的声音刺激类似下述项目组成的3个短表。

实验也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见表2)。

应用部分报告法时,在被试面前的屏幕上打出一个光条,这光条可在屏幕的左、中、右不同位置出现,被试见到左光条报告左声道的项目;看到右光条报告右声道项目;看见中光条报告全声道项目;呈现声音刺激的时间为1秒,当光条线索延迟4秒出现,被试报告的项目为4.25个,相当于采用全部报告法所测得的记忆广度。

若声音刺激呈现后,延迟2秒给出光条信号,这时部分报告法所回忆的项目优于全部报告法。

可见声象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2秒,比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保持的项目仅有5个,比图像记忆的容量小,这可能与声音刺激呈现的方式及相对较慢的速度有关,归根结底,可能与听觉系统的加工方式和特性有关。

 

声象记忆与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声象记忆,人们就无法辨别各种声音信号,也无法听懂人的话语。

因为人说话总是一个音一个音地发出,如果不能把听到的每一个音暂时登记下来形成声象,也就不能把一串声音连贯起来,也就不能理解它的意义。

上述图像记忆和声象记忆的实验均证明感觉记忆的存在,感觉记忆是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来储存的,它们是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尽管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加工信息提供了材料和时间。

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0.25~1秒,声象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一特点对信息加工来说极为重要。

因为外界信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感官内登记的信息若不尽快地被选用或抹掉,就会同新输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最初信息的识别。

可见信息的瞬间登记和急速消失是使感觉记忆保持高度效能的条件。

虽然信息在感觉记忆阶段停留的时间极短,但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和加工了。

记忆容量较大

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记忆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一般认为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20个比特(bit)。

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感觉记忆的逻辑功能在于,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这种记忆好比是整个记忆系统的“接待室”,从感官输入的所有信息都要在这里登记并接受处理。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就其功能来说,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并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

人们短时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操作过后即行遗忘;如是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就须在这一系统内进行加工编码,然后才能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于1890年提出了记忆分初级和次级的二重学说,初级记忆指短时记忆,次级记忆指长时记忆。

然而,短时记忆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记忆结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客观证据的支持,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从实验及临床事例中得到证实。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Murdock)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1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叫作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

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这一现象称为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

持两重记忆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词表系列开始部分因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

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的当前的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近因效应所涉及的单词末尾部分的单词数目恰与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相吻合。

由此可见,短时记忆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这种分析有什么根据呢?

通过改变首位效应与新近效应产生的条件的实验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

其中一个实验是,让两组被试学习同一套材料,以每秒呈现1个单词的速度给第一组被试,而给第二组被试以每个单词呈现2秒的速度进行,其结果,得到明显不同的首位效应。

第一组回忆的成绩低于第二组回忆的成绩,这种影响仅出现在首位效应而不引起新近效应的变化。

这说明呈现速度减慢使得开始部分的项目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复述而转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从长时记忆提取。

另一实验是,给被试听完15个单词之后,不要求他们立即回忆,而是插入30秒心算题的作业,其目的是防止复述。

结果表明,延缓回忆对首位效应没有影响,却消除了新近效应,使得词单末尾部分的单词与中间部分的革词的回忆率接近一致。

上述两种实验结果对记忆的二重学说均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从临床事例中也可以看出,脑震荡患者对受伤前几分钟发生的事件、情景、原因一概记不得,而对往事却记得很清楚,说明他的长时记忆依然保持,损伤的仅是短时记忆。

又如,神经心理学家B.米尔诺(B.Milner)1966年报告了一个代号H.M的患者的情况,她患有癫痫病,医生为她作切除海马部位的手术,术后病情大有好转,可是记忆却出现了反常。

患者对手术前的往事记忆犹新,只是对刚刚经历过的事情没有记忆。

手术破坏了她脑内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传输信息的结构。

上述事例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与长时记忆的信息并不储存在同一个记忆库中,短时记忆的仓库是个临时性的,它的已有信息若不及时转入长时记忆库,就会被擦拭。

这里举这么多实例,是为了说明短时记忆是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在传统的管理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它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的特点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

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PetersonandPeterson)做了有关的实验。

他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67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

进行心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

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

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

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

典型的实验采用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7±2。

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

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

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

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又为人们所熟悉,那么记忆广度还可增加。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

他提出了组块(chunking)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信息论中所采用的比特(bit)为单位,而是以组块为单位。

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

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例如,18个二进制数字序列101000100111001110如果将两个二进制数编为一个十进制的数,如10编为2,00编为0,01编为1,很快便把这18个数再编码为十进制的9个块,即220213032,若按4:

1,每4个二进制的数编为1个十进制的数,1010编为10,0010编为2,0111编为7,0011编为3,那么上述18个数就编成4~5块,都能处于短时记忆容量之中。

对于不熟悉二进制与十进制互换的人来说,同时记住这18个数是不可能的。

组块化过程可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把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大的块;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把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

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

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