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128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docx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分析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

漫谈二流大学2014-01-12 作者:

李志文2006年11月11日浙大新校长杨卫在接受《大学周刊》访问时,对大学发展,谈了些相当精辟的看法。

他说:

“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

”然后,他做了精辟的分析:

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也多。

因此,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

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两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再发展,这位教师能几年磨一剑,做一些引导,引领这个学科发展,更带有原创性的工作,带领学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国际一流学者了。

所以,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

在国际上前几名的顶尖大学,所有的教授都是该学科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

因此,这些学校要求其教师除了保持自己作为这行顶尖的学者外,还要花时间在学生身上,让这些最好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

因此,每所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发表论文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上面这句话讲得太对了,太好了。

不是在世界一流名校待过较长时间的学者,是不会有此高见的。

杨卫到底是共和国建立以来第一个当了大陆大学校长的长春藤毕业生。

 按照杨卫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刚刚进入世界的三流水准。

十年前,中国大学是没有资格谈SCI的。

现在,前五名的学校,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京在SCI的数量上,已经能在亚洲占一席之地了,拿到美国比比,也不见得丢人。

中国有人海优势,再往后,这个成绩会更好。

但这种比法再往后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家二流学校,不跟咱比这个。

要用人家二流学校的比法,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又回到起点上:

重新洗牌,咱们的成果几乎是零。

 我今天要谈的是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还要做多久的三流大学?

我们怎么才能进入一流大学?

顶级大学是人人没有把握,只能当做一个崇高的目标。

 我个人幸运地在美国顶级大学待过,我做助理教授中的三年就是在芝加哥大学度过的,然后到宾大的沃顿商学院当副教授。

1980年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与经济系,应该是顶级,甚至是第一。

在1990年,芝加哥统计过,90%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与芝大有渊源,所有知名商学院的会计学与金融学的当家学者(是讲座教授,但通常不是系主任),与芝加哥大学有渊源。

这几年,芝加哥大学的经济与商学,一流没有问题,顶级可能就不是公论了。

现在顶级的位子,应该是哈佛与沃顿。

1983年的沃顿应该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学院连一流都谈不上,甚至是被认为是一群二流学者拿着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摇撞骗。

我的母校罗彻斯特大学在我念书的时候(1974年),应该是一流大学在做顶级大学的梦,现在是一流大学在往下降。

我现在担任讲座教授的杜兰大学应该是一流的尾巴,杜兰从来没有做过顶级的梦,想都不敢想,连一流都岌岌可危。

表面上都是美国的大学,二战以后,老美在各方面称霸了六十年,学术也不例外,不能不用老美来做度量衡(calibrator)。

英国的三家,是十八世纪大英帝国的回光返照。

 从我的分析来看,大家可以知道,二流与三流可以按学校来分,一流多少能按学校分,顶级的大学与顶级的专业就不一定在同一个学校了。

顶级大学的排名是相当稳定的,基本上取决于历史、资源、地缘环境。

顶级专业的排名是相当不稳定的,走掉一个大师,或大师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顶级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以大学来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应该是三流,但在清华与北大,有些专业领域已经有点二流的味道,浙大是扎扎实实的三流。

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大学是不入流。

别难过,印度也一样。

甚至日本也好不到那里去。

日本自从百年前,有些大学冲进三流后,绝大部分的大学还是不入流。

日本是靠武力与团结力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学术与思想上面是没有太多的建树的。

这几年,北大与清华的国际化与超前意识,比绝大部分的日本大学要来得强猛。

 我曾在香港科大做会计系的创系系主任,在离开科大那年,按顶级学术成果排名,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多少是玩了花招,1999年的香港科大会计系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二流顶端,应该是美国之外的第一名。

香港科大的这个第一也是岌岌可危,香港中大来势汹汹。

在会计学与金融学的领域里,全是老美天下,老欧只有亦步亦趋的份儿。

由于拥有大海龟与牛外教,在会计与金融领域,香港的三大(港大、中大、科大)基本上比欧洲大学好,而且独步亚洲。

 什么是二流大学?

 杨卫为二流大学做了相当好但不完美的定义: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

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两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它不完美的地方,在“一年能……发一两篇”这句话上。

我认为到了二流学校,基本上,已经不用简单的数字管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最好杂志一年能发一两篇,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是,别说二流大学的教师了。

我下面会详细分析。

 我先分析一下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不同。

三流大学,应该是像美国的CaliforniaState、KansasState、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大陆的北大、清华、浙大这一类的大学。

这些大学有一个共同特性,都是公立大学。

公立大学是外行官员管内行学术专家,就是咱们所说的“红管专,外行管内行”。

这些外行官员都要找一些“客观标准”来做管理依据,就自然数字挂帅了。

在美国,这些大学都是资源较少的州立大学,这些大学,有些就被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像CaliforniaState。

有些是小州的州立大学,像KansasState。

这些大学,校长底气不足,难以抗拒州政府与议员的干涉。

天下英才有限,到了这些学校,能分到的人才,就微不足道了,数字管理,简单明瞭,成本低廉。

在亚洲,官本位下,校长发挥空间有限,许多是新兴国家,资源也有限,发展学术的第一步,就是先让教师们有拿到学位后继续念书的习惯。

用SCI数目来管教授,就如同用考试来管学生,没有太多的实质教育与学术效果,但总比不管好。

到了不入流的大学,基本上就是随意管了。

台湾的有些私立大学、大陆的大部分大学就是这一类。

 下面的表一是基于美国大学最被认可的排名,USNewsandWorldReports2006的报告,再依照我自己的判断,为顶级、一流、二流及三流大学列出一些例子。

每一流中,按照排名的顺序,由高而低罗列。

顶级与一流是全部罗列,二流、三流众多,只是例列。

USNewsandWorldReports的排名,是在美国最少争议的了。

排名免不了主观判断,这个表只是例子,不是科学。

表中的顶级与一流大学几乎清一色是美国学校,是因为美国有最好的制度设计,几乎把全世界的学术精英完全吸收过去。

我在一流大学里,列了法国的EcolePolytechnique,其实只是出于“公平”的考虑。

法国的Ecole有点像中国的清华与北大,学生是最好的,不输给任何的一流大学,设备还不错,但是师资与学术环境就比美国的一流大学差多了。

亚洲的三家二流大学:

香港的科大与中大、日本的筑波都有很大的美国影响。

读者可以指责我有偏见。

我走遍世界,在欧、亚、北美、南美各国中的顶尖大学都有些朋友,参观大学、分析学术环境是我的嗜好,本文只能说是我的看法,不能说是我的科学论断。

学术是尽可能地寻找客观的数据,但是学术结论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在表一里,各位也可以看到,顶级大学全是美国的私立大学,较好的一流大学,还都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到了一般的一流大学,公立大学就多了起来。

二流大学与三流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

没有列在表里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私立大学,它们都是不入流的。

这就是资源与体制的互补了,私立大学体制灵活,如果有足够的资源,会办得比公立大学好。

如果资源不足,私立大学的灵活体制反而导致它们胡作非为。

 表一:

依照作者判断的大学流别示例 顶级(例):

Princeton,Harvard,Yale,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Stanford,MIT,Chicago一流甲:

UPennsylvania,Columbia,Duke,Brown,Cornell,UC-Berkeley,WashingtonU,Northwestern,CarnegieMellon,UofMichigan,JohnsHopkins,DartmouthCollege,Rice,Vanderbilt,Emory,Cambridge(UK),Oxford(UK),UC-LA,Georgetown一流乙:

UC-SanDiego,UNC-ChapelHill,UofIllinois,UT-Austin,NYU,UofVirginia,Toronto,UW-Madison,EcolePolytechnique(France),UofSothernCalifornia,UofBritishColumbia,Rochester,UofMinnesota,CaseWestern,GeorgiaTech,Lehigh,UofWashington,UC-Irvine,NotreDame,Tulane,PennState, LSE(UK)二流:

Maryland,Florida,OhioState,UofPittsburgh,BostonU,TexasA&M,Rutgers,Purdue,UofIowa,Indiana-Bloomington,香港科大,MichiganState,SUNY,Buffalo,UKansas,UofArizona,香港中大,筑波大学三流(例):

东京大学,大坂大学,清华,北大,首尔大学,台大,浙大,NationalSingaporeU,UofAlabama,UofNewHampshire,CaliforniaStateUSystem,成大按:

本表基于USNewsandWorldReport2006的排名,再依作者的了解加以调整。

USNewsandWorldReport的排名偏重本科教育的角度。

本表的微调多考虑了些研究成果的因素。

表上顶级与一流大学,作者大多亲身访问过,每一家学校都有相识,在其中一半学校,作者做过学术报告。

 台湾的台大,大陆的北大、清华与浙大,被分到三流,是让人非常气愤与不服的。

台大、北大、清华、浙大的学生素质绝对的超过我任教的杜兰大学。

台大、北大、清华、浙大的老师的“脑素质”也不逊于杜兰大学的老师。

为什么杜兰可以在一流大学中吊个尾巴,而我们的北大、清华被列入三流呢?

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杜兰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北大、清华、浙大是中国的国立大学。

环境与体制,决定了学术机器的生产效率,原料的品质(老师、学生的天生素质)当然也会影响成品的质量(学术成果),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流大学,应该是SUNY/Buffalo,Rutgers,Florida,Kansas与香港科大这一类的大学。

这些大学由于资源、地缘、历史因素,没法子与一流大学较短长。

表上的一流与二流大学的运作、目标、渴望,基本是一样的。

它们只有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差别。

顶级大学的年轻副教授通常是一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一流大学的少壮副教授通常是二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

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之间的交流就要少多了。

北大与清华已经有点二流大学的架势,就是因为,它们已经有点能力在一流大学的少壮精英头上动脑筋了,例如清华用了五年的时间操作,礼聘钱颖一从Berkeley回清华,浙大才刚刚有这个概念呢!

在顶级大学,谈文章的篇数,是粗俗的行为,被大家取笑、不耻。

在那种学校,著作等身、大气蓬勃是理所当然,有什么好吹的?

在一流大学,学者是梦昧以求“这辈子”能有“一两篇”传世之作。

但是这个梦是深藏心底,不能说的,说出来就下流了。

在二流大学,是公开的说:

“想当教授,就得有一两个全垒打。

”意思就是,想当教授,非得在顶尖杂志,发表一两篇论文不可。

如果像杨卫说的,每年要发一两篇,就成了“牛饮”,只有三流学校的牛才这么公开地鬼叫。

二流学校公开招聘讲座教授的时候,基本上看的是品质,不是数量。

可是在内部提升的时候,基本上看的是数量,不是品质。

人家已经都做牛做马怎么多年了,没有功劳有苦劳,咱二流大学资源有限,那能养得起这么多神仙?

只要你还努力听话,时间到了,苦够了,也就当上了教授了。

 看一个学校的教师管理机制,就能看出这家学校的定位。

在顶级大学,教授几乎人人有个讲座(endowedchair),这些老爷都是千辛万苦从对手那里挖过来的。

助理教授几乎没有一个能升上去,极少数能升上去的,老早就有对手在挖墙角,又得千辛万苦的挽留,年纪轻轻,就得给他个讲座教授。

校长的任务不是“管”这些人,而是哄着他们,赔着笑脸,防着他们与别人“谈恋爱”。

校长更重要的任务,是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知道各专业领域的动向,聘请到领导未来二十年学术方向的大师。

校长对大师那敢说个“管”字,磕头都还来不及呢!

那怎么“管”这些老爷呢?

出个假货怎么办?

别担心,这些人好管极了。

只要你的学校有足够的大师,顶级大学当然是大师如云,他们互相把对方管得贼紧。

老子好不容易混到这个江湖名声,才能如此吃香喝辣,我们中间如果出了一个假货,别人对我们的本事产生怀疑,我的数十年修行,岂不被糟蹋了?

在顶级大学里,每周定期的研讨会就是擂台,那些大师们,在擂台上杀得你死我活。

 当然,如果一个顶级大学,请了个无能校长,一口气找了一群假大师,这个大学就马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这个顶级大学就垮了。

这就是为什么,顶级大学都在美国,又都是私立大学。

因为只有美国的顶级私立大学才能发展出一个极精细的大师互相监管的“教授治校”的机制。

美国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用了三百年的时间,用世界最优渥的资源,运用市场机能,慢慢把美国的学术巨厦的上梁弄正了弄直了,美国的一流大学像伯克莱、康奈尔才能放心的让教授来管自己,管学校,甚至管校长。

美国的三流大学基本上是官本位,跟咱中国一模一样。

李远哲这个学化学的书呆子,居然在台湾倡导“教授治校”,把台湾的大学变成政治角力场,乌烟瘴气!

三流公立大学如果教授治校,全校教授一定“挖社会主义墙角”。

没有大师级的学术地位,就没有了赔不起的面子。

教授跟装配工都是人,没有了赔不起的面子,就可以不要脸,一旦没有人管,就一定不要脸。

三流大学用SCI数量管教授,就是防止教授不要脸,在我们管理学,这叫做防止“道德危险”(moralhazard)。

 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所耗用的资源是惊人的,在外人看来是极度的浪费与没有效率的。

师资是名校的命脉,这个“浪费”与“低效’,在师资的培育上面最为显著。

我用杜兰大学商学院做例子。

杜兰商学院在过去十年,起码进了50个刚拿博士的年轻教师,每位教师的年薪,用2006年的价码,是15万到20万美元,每个年轻教师可以待六年,不升就走人。

这十年的投资保守的估计是15万乘6乘50,总共4500万美元。

只有四位升上副教授。

其他的都为二三流大学做贡献了。

我们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从外边挖角进来的,也就是说,顶级大学与其他的一流大学,用了更多的价钱为杜兰做了贡献。

以顶级与一流大学合起来的50家学校做群体单位,90%的师资培育投资是为了二流大学做了贡献了。

绝大部分的三流大学玩不起这个游戏,也就根本不玩了。

从一流大学流落到三流大学的人,基本上都放弃了“研究”,反而一直在三流圈子的学者,有些会兴味怡然地玩着三流大学的数字游戏。

 有人会说,这些90%的年轻教授,会为顶级与一流大学发表大量的文章,所以值这么多钱。

哈!

你就错了。

杜兰的这50个人,在十年内,发表了大约50篇文章,其中三分之一是那升等的那四个人发的。

其他46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具体成果。

用浙大、清华的数字管理概念来看,起码四千万美元是打了水漂了。

在美国,95%的博士毕业生,这一辈子,不会在顶尖杂志发表文章。

顶尖杂志的90%的文章,是1%的学者写的。

在杜兰商学院,学术成果主要是五个讲座教授(师资队伍的5%)做的。

 那么,我们不干脆就让这五个学者专做学问,何必花这么多钱,让这么多人陪着玩?

这就是学术环境的成本,没有这么多人日以继夜的干,就没有一流的研究环境;没有九死一生,就没有英雄好汉。

后面我会分析,什么叫一流的研究环境。

 话说回来,中国可能穷些,中国的市场机制可能差些,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可能落后些。

但是浙大、清华的许多教授的天生素质可一点也不比什么普林斯顿的那些书呆子差。

凭什么人家可以教授治校,被校长哄着,伺候着,而我们清华、北大的念书人就得拍校长马屁,看书记脸色?

我们也要教授治校,我们也要大师如云。

好!

有志气!

那么,我们得先从三流大学转变成二流大学。

下面我就分析如何把北大、浙大、清华转化成二流大学。

 怎么样才能办成二流大学我前面说过,顶级、一流、二流大学基本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差别在由于历史、资源、及地缘的关系[1]。

他们优秀的程度不同,他们的办校宗旨、监管体制、评核方式基本是一样的。

这些学校实质上是教授当家。

二流以上的大学是一群学者的合伙组织(partnership)。

而三流大学比较像工厂,教授只是拿薪水的“笔耕者”及“口力工人”。

二流大学已经到了民主体制,而三流大学是农业社会的君主专制。

[1]关于历史于地缘对大学地位的影响,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四十年之久的查理斯·艾略特说:

“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

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六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要。

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发表一些社论,大量发布广告,或多拍几封电报就能建立起来的。

”从三流到二流,要比从二流到一流难得多。

从二流到一流,甚至从一流到顶级,只要有资源肯拼命,就有可能做到。

而从三流到二流是本质的改变,是思想的改变,是文化的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

用经济发展来做比喻。

从二流大学到一流大学就如同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亚洲四小龙想赶上英国与意大利。

香港与新加坡用了三十年,到了上世纪末已经做到了。

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就如同满清的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共和国的工业社会,打打杀杀一百五十年,到了1990年才算结束,经过了非常痛苦、血腥、漫长的转型过程。

这转型的痛苦是由于价值观的改变与社会结构性的改变,影响了现有在位人的利益,让他们的人力资本,一夜间荡然无存。

从二流到一流大学,是按同一个制度体系力争上游,而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是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

由于新的制度体系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反抗、破坏、挣扎就大得多。

 在三流大学的体系里,文章数、学生数、头衔、行政职位是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也是物质报酬分配的依据。

在全是三流大学的官本位国度里,没有也不需要开放性的学术市场。

在三流大学的体制下,要累积文章、学生、头衔、职位这些人力资源可不容易。

首先做学生的时候就得选一个大牌做导师,当徒弟的,沏茶倒水、上街跑腿,样样周到。

毕业后弄头衔、抢职位,又得卑躬屈膝、心狠手辣,一样不少。

带着一批弟子打天下,要远交近攻,合纵连横,交了不少朋友,结了不少世仇。

在数字挂帅的体制里,比的不是真知卓见,而是组织能力,政治手腕。

一旦改变学术体制,原来的学术领袖,就像满清遗老,痛哭流涕,顿失依靠。

反抗的意念,这么会没有呢?

 在三流大学体系里,博导可以任命,文章数可以计算,虽然不理想,但可执行性高,虽然大家做点没用的研究混饭吃,倒也有些次序,每个大学各混各的,相安无事。

到了二流大学体系里,大师不是校长任命就行了,得有真知卓学,没有一个市场机能做信息处理与汇总的工具,谁又知道那个是真大师,那个是假大师?

如果假大师的人数,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劣币驱逐良币,结果比三流大学体系还糟糕。

三流大学的博导是绵羊,校长吼一吼,就乖乖低头吃草。

二流大学的假大师,是披着珍贵貂皮的野狼,可以把校长都吃了。

哈佛教授参议会才刚赶走一位做过财政部长、要改革哈佛教授懒散教学态度的年轻校长。

谁对谁错,我说不清楚。

人家哈佛有足够的真大师坐镇,如果那些假大师搞得过分,校长是冤枉的,真大师就都跑到普林斯顿或斯坦福去了。

如果没有什么讲座教授因此离职,这个校长大概走得不太冤枉。

这就是市场机制。

中国有吗?

这里有个小注脚。

这个校长要整顿的对象,就是一个讲座教授,他一气之下,拉了一批同事投奔普林斯顿去也。

这位讲座教授是真大师或假大师,我不知道,隔行隔重山。

但是,普林斯顿接受了这一批人马,哈佛校长因此去职,是非曲直,就有了公论,这就是市场机制。

 办二流大学只是清华、浙大进入世界名校的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世界顶级大学。

真正的教育家是办教育,而不是争排名,就如同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好奇与探索,而不是算文章数量。

争排名、做文章的毛手毛脚,我知道些,我也做过些。

我一生的志向与绝大部分的精力还是做个真学者、好老师。

身为一个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我是不相信绝对道德观的,我认为道德是成本效益盘算下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的衍生品。

做为一个理性的社会科学家,我要贡献的是如何透过理性的分析,设计一套制度机能,让人们自然地依自利的动机,做到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因此,我对清华及浙大的建议,不是怎么玩些手法,把排名弄上去,而是以社会精英的心态,怎么为中国打造一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

在我前面的分析中,我已经清晰的指出,中国如果想要有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就得有世界顶级的大学,这两三个顶级大学,会带动几十个一流大学,这几十个一流大学,会带动上百个二流大学。

这些顶级、一流与二流大学是中国的知识泉源,会发展出千千万万的科技应用,会培育出无数个领袖、学者与教育家。

我任教的浙大与清华,应该有舍我其谁的抱负。

 在我的举例与分析中,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创建顶级大学最重要的一环,是以学术大师为核心的市场淘汰、监控与定价机制。

顶级大学绝对不是一个官本位的农业社会能产生的。

没有一个官,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识别学术大师,但是市场能。

市场的识别能力超过任何的专家,市场的淘汰、监控与定价机制是融合了市场所有专家的智慧。

 中国以致亚洲都没有一个开放型的学术市场,在清华讲的是“三清”,东京大学谈的是“三东”。

三清者,本科、研究生、教授职位都出身清华也。

看清华出身的清华教授谈起三清的那副得意像,真恨不得指着他们的鼻子说:

“你这三流古井里的青蛙。

”我自己也有“三台”病。

四十岁以前,我的梦就是回母校台湾大学教书。

整个亚洲的学术精英都染了严重的科举病毒。

如果一个大师是在十八岁那场考试决定的,这个大师百分之百是假的。

没有真大师,就没有二流大学,就别提顶级大学了。

没有开放的市场,就不可能有真大师。

货真价实的学术大师是在残酷公平的市场上,百炼成钢的结果。

清华、浙大、东大、台大只是个三流大学,真正的症结就在这里。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二流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队伍不能有近亲繁殖。

所有博士毕业生都要进入公开市场,不能留校。

 大海养大鱼,小沟养泥鳅。

学术界的大牛,集中在美国这个学术大草原,也就理所当然了。

最大、最公平的市场杀出来的大师,应该是最厉害的。

不只我们“落后”的亚洲得服气,近年来,连在“先进”的欧洲的大师都有浓浓的美国牛排味。

清华、浙大要玩二流大学的游戏,就得进入北美学术大草原。

各位看到吗?

在表一里,一个只有三千万人口的农业国家加拿大,居然有两家大学被列入一流大学,就是因为地缘优势:

它们位于北美洲英语语系的学术大草原上。

如果把杜兰大学、南加大往南搬五百里,进了墨西哥,杜兰、南加大就什么流都不是,这就是地缘优势。

 在中国生根的浙大与清华,地缘优势就别想了。

没有地缘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