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959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docx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

转:

《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序:

“让每一个孩子成才”

让每一个孩子成才

  (周洪宇)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才,创造幸福。

教师和家长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

孩子们虽然天赋上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的。

经过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特别是孩子自身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

  从教近30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和家长,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的关承华老师就是秉持这样一种基本信念来写这本《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的。

在她看来,“有问题”并不都是孩子的错。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高明的家长要会倾听。

要注意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要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要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要学会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以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这些观点和主张看起来一点都不深奥,但真理本身就是朴素的。

  与关老师长期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不同,我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近年来在参与行政工作之余,也兼作一点教育实验,以深化理论思考。

尽管分工不一,各有侧重,但我们对教育的见解颇有共识。

我认为目前的教育患上了“灰色教育症”,必须用“阳光教育”来治疗,提倡“阳光教育论”,倡导“意商”和“合育”等教育新理念。

其中不少观点与上述关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我看来,使每个孩子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充满爱心的人,让他们对未知世界葆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生活力和创造力,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应该达到也能够达到的目标。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本不应该成为什么问题。

然而审视我国当今的教育,就会不无遗憾地发现,恰恰在此方面,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患了一种怪病,我将其称之为“灰色教育症”。

  “灰色”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意象。

灰色是介于白色和黑色,或者亮色和暗色之间的一种色调。

以“灰色教育症”来论称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说,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充满了矛盾和悖论,好坏交织,利弊兼存,让人爱恨交加,难以一言以道之。

目前,我国有数以十万计的中学和小学,还有千余所各类高校。

这些学校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就目前来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明显,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尽快改革。

概括起来,当前中小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不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的教育方针曾有过明确的表述,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后,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教育方针又作了新的表述,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以看出,两代领导集体都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加以强调。

但是,这些并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执行。

具体表现为,学校工作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学生;不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的均衡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不是传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而是偏重于传授那些与高(中)考相关的知识。

这样,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一偏再偏、一窄再窄,结果造就出了许多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培养出了许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畸型“人才”。

二、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偏、难、窄、怪。

当前的不少中小学,仍然把工作的重心紧紧锁定在应付各种考试、竞赛上,搞变相的应试教育,加班加点,培训培优。

学生非考不学,教师非考不教,各种机械操练、题海战术层出不穷。

其结果是教育内容之偏之难与日俱增,之窄之怪花样翻新,教育工作陷入积重难返的发展怪圈和尴尬境地。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

教育目标的定位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窄怪,对教学形式与方法有着直接的决定与影响,使之陈旧有余、创新不足。

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师传徒受的接受型学习仍相当严重,而长于思考、善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参与的研究型教学远未确立。

学校教育仍缺乏相应的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

四、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与上述相联系,在不少学校,学生依然被看成可以被塑造、被训练、被加工的对象,处于相对的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等良好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确立。

这就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千人一面”的不良结果。

学校教育的弊端

学校教育的弊端给年轻一代带来以下不良影响:

一是感觉钝化。

教育目标的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迫使学生每天想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不是无暇他顾就是熟视无睹。

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令他们对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无动于衷,进而造成感觉的麻木与钝化。

二是疾病增多。

疾病主要是由心理的失衡、锻炼的减少和活动的单调引发的。

面对学习与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往往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进而引发失眠、头痛、焦虑、抑郁、免疫力下降等功能性、器质性疾病。

专家近年来所发现

 

的“感觉综合失调症”、“注意力缺乏综合症”等稀奇古怪的病症,也与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有着直接的关联。

三是人格扭曲。

我们的教育一向声称是培养人的,但事实上,在由机械操练、强行灌输所构筑起来的教育模式里,学生原本鲜活可爱的人格被割裂、被剥蚀,风格迥异的个性被忽视、被压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成为这种模式的必然结果。

这些情况,加上独生子女的日益普遍,这样在学生中间,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孤僻、自私、自闭、自傲、自卑、消沉、怯懦、情感冷漠、言行过激、意志脆弱、性别倒错等人格的扭曲和不健全。

四是能力不强。

教育本来是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使人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和谐、自由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却畸型发展了学生的部分能力,而置其他许多能力于不顾。

且不说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自制能力、生存适应能力等相对较差,就是与学习有关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也未得到有效的培养。

我们教育出来的许多学生,已逐渐成为不会生活、没有激情、不会创造的一代人。

  在家庭教育方面,问题也相当严重。

现在我国家庭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一代都是独生子女,都多少会受到长辈(父辈与祖辈)的呵护和宠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长的共同愿望,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这却使得家庭教育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并且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象。

就目前来看,有几种现象应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第二是独断专行、强迫命令;第三是纵容溺爱、包办代替。

不管家长们有多少“理由”,也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这些做法肯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因而必须引起家长们的警惕。

还有一种现象则是人们往往习以为常,但却应该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不少家长把家庭教育变成了变相的“第二课堂”,或者学校活动的延伸。

有的家长亲自出马,或者聘请家教,在家里为孩子加班加点,增开“小灶”;有的则威逼、利诱孩子去学习各种乐器,或者参加各种培优培训,而不管孩子的天赋、个性、承受能力和发展可能性究竟如何。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并且被家长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冠以种种堂皇的理由;一旦孩子不从,家长往往振振有辞地抱怨孩子少不更事、不识苦心,或者甚感委屈,或者暴跳如雷。

殊不知,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心、设计与期望,恰恰是对孩子的活泼成长最大的戕害。

这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典型的“灰色教育症”!

  以上做法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和行为错乱,如孤僻自私、自卑消沉、情感冷漠、言行过激等;其次,这会使孩子失去真正的童年,因为各种加班加点、培训培优,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使他们整天疲于奔忙,结果是不堪其负、难耐其苦,失去了生命应有的鲜活和生活的乐趣;再次,这极易造成孩子的个性压抑和兴趣的单一,因为孩子的一切活动都是家长已经设计、安排好的,孩子只需照做,也只能照做。

孩子的兴趣爱好被忽视,他们的天赋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和开发。

长此以往,他们的个性必然被压抑,会继而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周围一切的反感、厌恶、怨怒和仇视。

家长的一厢情愿不仅不会促成孩子的成长,相反还会扼杀孩子本来具有的兴趣爱好,使孩子的生活失去应有的乐趣。

可悲的是,有不少家长却恰恰是这样做的,而且还认为做得是那样的理直气壮、天经地义!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判旧教育的时候,就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声,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为此,他要求人们要把自己摆在儿童之中,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以“赤子之心去了解儿童,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力量,相信儿童的力量”,只要深入到人们之中去,便会“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那么怎样来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呢?

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

第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他认为,儿童的头脑往往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

 

头布缠了起来”,把人裹成了“三寸金头”。

他主张解放儿童的思想,就是要儿童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思考,得到自己的认识;他说要学生“奉头脑作总司令”,就是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对对学生封闭式的注入式的甚至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生经过自由的探索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产生创造的力量。

唯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成人”,成为开拓创造的人才。

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他说:

“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中国的爱迪生”往往就是这样被“枪毙”了。

他多次赞扬爱迪生的母亲敢于让孩子动手玩化学药品,动手实验,使他一步步地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

希望我国的保育员、教师“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不要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第三,要“解放儿童的眼睛”。

他呼吁要祛除遮蔽孩子眼睛的一切东西,使他能观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会聪明。

第四,要“解放小孩子的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中国一般的家长、教师的习惯是不允许小孩子多说话。

他认为,应当使儿童得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第五,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他说:

“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

”要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接触“大社会中的土、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

只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才能得到丰富的资料,“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第六,要“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一向十分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

学校以无穷无尽的考试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欲望,“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给今天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迪。

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或者说,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不良影响的消蚀剂和缓冲剂。

这样的家庭教育,当然首先要有爱,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弄清给予孩子的是怎样的爱,以及怎样给予孩子爱。

爱孩子,是每位家长都能做的事;但并非每位家长都能对爱做出恰当的分析。

常见的父母之爱主要缘于:

一、爱孩子是因为他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二、爱孩子是因为他是夫妻爱情的结晶;三、爱孩子是因为他是传宗接代的象征;四、因为在生育、哺育、养育方面花费了心血,所以爱孩子;五、因为孩子能给生活带来欢乐和笑声,所以爱他;六、因为孩子能给自己的人格带来骄傲和满足,所以爱他;七、因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萎缩,而孩子能给自己带来安慰、寄托、开脱和解脱,所以爱他;八、孩子是自己的财富,是今后生活的依靠,所以爱他。

以上种种爱都是人之常情,有的还相当高尚,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些爱都是从父母立场上出发的,是出于某种目的、基于某种需要、作为某种投射而产生的爱,因而严格说来,这些都只是父母爱的动因,绝非爱的实质内容,而且由于是从父母自身的利益出发,就很容易导致“爱的过度”。

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爱,应该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孩子的发展着想,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愿望、个性、潜能、气质、天赋等作出分析,再施以父母的爱;具体内容则表现为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沟通、欣赏、鼓励与关怀。

这才是家庭教育应有的爱。

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对孩子施以这样的爱,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博大精深、入情入理、无微不至,才能真正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活得潇洒,笑得灿烂,玩得开心,最终实现自由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

阳光教育治疗灰色教育症

面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灰色教育症”,应该用什么来治疗呢?

我认为,可以用“阳光教育”来治疗。

阳光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

它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它要求教师和家长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

 

  “阳光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爱的教育。

我们知道,爱是教育的出发点。

要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位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充满爱心的人,教师和家长就得首先有爱心。

因此,教师和家长只有自己内心先“阳光”起来,才能以此“照亮”孩子;而一旦孩子“阳光”起来,他就能像“光源”一样,既“照亮”他人,也“照亮”社会,使每个人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都能彼此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

因此,“阳光教育”乃是一种使自己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共同阳光的教育,是一种相互感染、呵护和促进的教育。

  阳光教育又是一种公平[公正]的教育。

阳光教育要保证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使每一个孩子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成长。

  阳光教育还是一种主体的教育。

它将每一个孩子视为独特的生命主体,具有自身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的生命。

它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活体验。

它提倡对学生多理解,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阳光教育更是一种合作的教育。

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人、生物人,更是

窗体顶端

文化人、社会人,因而合群、合作、合享应是人所必备的一种素质。

随着未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的日益加强,合群、合作、合享更应为人所必需。

所以它提倡合群、合作、合享,使孩子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和社会,成为合群、合作、合享的一代新人。

窗体底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阳光教育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现实针对性强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还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家长多向互动的教育过程。

阳光教育并不是玄而又玄、不可捉摸的。

要实施阳光教育,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

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使孩子做到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对孩子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五种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提供一个环境、给予两种关爱、培养三种品质、做到四个学会、实施五种教育。

上述五个方面既可以看成是阳光教育的五大组成部分,同时它们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具体说来,提供一个环境是阳光教育的前提,给予两种关爱是阳光教育的动力,培养三种品质是阳光教育的内容,做到四个学会是阳光教育的目标,实施五种教育则是阳光教育的途径。

创设一种适宜的环境

创设一种适宜的环境,是成功进行某种教育的必要条件。

适宜的环境,可以成为教育作用的增效器和教育影响的催化剂;不和谐的环境,则会削弱甚至抵消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古人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我们俗语中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可见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

阳光教育是要促成年轻一代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因而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环境。

这种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宽松。

宽松当然就不是强制与强迫,不是条条框框地对人给予约束,但宽松也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原

 

则地迁就和随心所欲。

宽松乃是寓规范于无形,是一种张弛有度、交流畅通、互动和谐、其乐融融的状态。

有了这样一种环境或者氛围,孩子置身其中,就能够无拘无束地成长、快快乐乐地生活,家长的期待与要求也易于变成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阳光教育的目标就有望达成。

  可能有些人会担心,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孩子会不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

会不会在某些能力的发展上滞后于其他孩子?

应该说,这些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首先,如上所言,宽松绝不是放任自流的同义语。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缺点和毛病,家长当然有责任进行批评和纠正。

由于有了这种宽松的或者说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之爱的环境作保证,而且是在交流畅通、互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家长的批评就不会引起孩子的敌意,相反,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会把父母的殷殷教诲转变成前进的动力,因此,家长的第一点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的确有可能会使孩子的能力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滞后于其他孩子,因为目前各种培训班、强化班等层出不穷,接受各种培训的孩子也如过江之鲫。

但是,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这反映了家长们攀比、盲从、浮躁等不良心态,另一方面,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须知,过早地对孩子实施高强度定向训练,虽可收一时之效,但这不仅戕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而且阻塞了他们今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窒息了原本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因而是后患无穷的。

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全,而且能使他们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宽松的环境作为阳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只是为阳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氛围、条件和前提。

要使阳光教育顺利进行,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动力,就是要给予孩子理解、信任两种关爱。

先说理解。

我们成年人都渴望理解,呼唤“理解万岁”,其实,在我看来,孩子才是最应该受到理解的。

现在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还有来自同伴的。

例如,现在学校动不动就搞竞赛、排名次,孩子会感受到压力;周围的同伴好像一个比一个“聪明”,经常获得这奖那奖,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

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面临的处境,不设法给孩子减轻压力,而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目标,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生活的乐趣。

因此,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当然,更需要教师和社会的理解。

又如,现在很多人都抱怨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自私、孤僻等等。

殊不知,这与孩子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与以往多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

以往多生子女在家里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共同分享父母的爱与期待,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权利与义务,不会感受到父母特别的关注。

现在则不同,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玩友,没有竞争的对手,只能与成人为伴。

这样,他就很容易受到过多的呵护,或者被过多的期望所压迫,很难有一个和谐自由的人格发展空间。

因此,孩子身上出现了毛病,大人不应大惊小怪,而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再如,有的家长总抱怨孩子喜欢流行歌曲,迷恋港台歌星。

大人们只要静心想想就会明白,孩子正是在流行歌曲充斥的氛围中生活的,又处于模仿力极强的年龄,怎么能不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

这与老人们迷恋京剧、中年人爱听“样板戏”是同样道理。

其实,只要家长们静心去听,就会发现流行歌曲并非一无是处,这还是要靠理解。

说到底,孩子需要理解,也渴望受到理解。

对于他们,“犯错误”是天经地义的,不犯错误倒十分可怕。

他们的错误其实不能叫“错误”,而是叫“探索”,叫“成长”。

用这样的眼光看孩子,家长就会少一分错怪,多一分宽容;少一分埋怨,多一分释然。

有理解才有沟通,有沟通才能消除代沟,消除代沟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真诚的爱,才能如人所言“亲其师而信其道”,乐于接受父母的期待与关怀,从而为阳光教育的实施注入动力。

信任是滋润人心田的清泉

其次再说信任。

如果说理解是实现沟通的桥梁,那么信任就是滋润人心田的清泉,鼓励人前进的风帆。

在我看来,孩子固然需要理解,但更需要的是信任。

理解只是一种换位思考,它能消除人们之间的瑕罅,扫除人心头的阴霾;信任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是对人能力和力量的一种肯定,能催人奋发,给人信心。

孩子都是独生子,往往置身于一个成人世界里。

面对身高体健的成人,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弱小与无能。

如果成人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肯定、认可与尊重,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完成任务的力量,增加知难而上的信心。

因此,给予关爱的第二个要义,就是信任。

  说到给予信任,可能有的家长和教师会有所顾虑,他们担心孩子能力有限,难以把事情做好。

这种担心并不奇怪,因为孩子从某些生理方面来说,的确是比较孱弱的。

但是他们没有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其力量之大足以令人吃惊。

比如,孩子有为达到目的不顾一切的意志;有为完成工作废寝忘食的精神;孩子往往不知疲倦,其运动能力足以令专业运动员相形见绌;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少人眼里无异于涂鸦之作,但孩子却能从中演绎出一段故事、一篇童话,其创造与想像能力常常使许多训练有素的艺术家都自叹弗如。

可见,孩子身上并不缺少能力,缺少的是成人的发现、发掘、鼓励和信任。

信任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触媒、一星火花,能够触发孩子的创造才能,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幼苗,那么孩子的潜能就是叶绿素。

只要给予他们理解的阳光、宽松的空气和信任的水分,他们就能够产生光合作用,能够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情商和意商对于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

如果说,光合作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宽松、理解与信任的关系,那么,要使幼苗根深叶茂,仅仅依靠空气、阳光和水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氮、磷、钾等养分。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氮、磷、钾”就是智商、情商和意商三种品质。

现在人们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商,可以说在此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却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健康的情感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

其实良好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是人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而且也是人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情商和意商对于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

智商人们都明白,是指人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反映的是人的智力品质及其发展水平,在此不赘述。

我想着重来阐述一下情商、意商的内涵,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和意商。

先说情商。

严格地说,情商应该叫情绪智力,而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地认为是情感商数或情绪商数的简称。

那么,什么是情绪智力呢?

按照我国著名情绪心理学专家郭德俊教授的说法,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分支。

人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都需要在情绪、情感信息的参与下才能正确地解决。

这种对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是情绪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梅耶教授在近期发表的《什么是情绪智力?

》一文中,对这一概念作了如下阐述:

情绪智力包括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并产生情感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成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我国情商说研究者在综合各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情绪智力说。

该学说认为,把动机、兴趣等排除在情绪智力之外是不恰当的,因为动机、兴趣与人的情绪关系极为密切,甚至有时就表现为一种情绪或情感。

基于此,该学说对情绪智力作了重新定义,认为情绪智力乃是人认识、调控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寻求自身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和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机制,以及妥善对待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虽然用情商来指称情绪智力有欠准确,但鉴于情商一词已为国内大多数人所接受,在此我也沿用了这一概念。

在我看来,情商是人在情感过程中产生的,用来调控自身情绪,寻求心理平衡、协调人际关系、驾驭人生风帆的素质和能力。

所谓培养情商,具体说来就是要使人尽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认知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二、识别和理解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