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568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docx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

中国股市一二三四五代股民

中国股市第一代股民:

1984年-1991年

还没到开市时间,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门口,等着买股票的队伍已经绵延数百米。

小飞乐和延中实业上柜交易首日,第一代股民簇拥在柜台前“抢”购股票。

  虽然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到2010年只有20年,但新中国的第一代股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产生了。

  1984年11月18日早上八点钟,武夷路174号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的门口排起了二三十人的长队,从门房间里买进一张或两张“小飞乐”股票。

虽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知“股票”为何物,却在懵懵懂懂中成为了上海证券市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特写

  像集邮票一样买股票

  场景:

  第一代股民王亚辉,被黑压压的人群紧紧地压在上海申银证券公司小小的柜台上,动弹不得。

那个柜台的高度正好到自己的肋骨处,这让他的胸口疼了整整一个星期……

  王亚辉原本是收集邮票的,在集邮的时候第一次听人谈论到股票。

他并不知道股票为何物,但集邮中“物以稀为贵”的观念让王亚辉觉得,股票这个东西比邮票还稀少,“集”下来肯定没错。

  当年股票非常少,只有区区几只,而且其中的一些股票例如“小飞乐”、“延中实业”等当时买都买不到。

于是,他就像集邮一样“集”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股票“电真空”。

  稀里糊涂地成为“股民”后,王亚辉就成为了“路透社”证券公司门口和马路边消息集散地的铁杆拥趸。

当时的资讯很不发达,没有手机,没有财经媒体,更没有网络,上班时间又不可能频频请假跑到证券公司去看股价信息。

好在电台里每到整点就会播报股票信息,于是,每到上午十点钟,王亚辉和几个买股票的同事就会躲在一个小房间里听广播,因为股票很少,一下子就念完了。

  最难忘的是,为了买股票,他站在上海申银证券公司小小的柜台前面,被后面拥挤的人群紧紧地压在柜台上动弹不得,回到家后,胸口还疼了整整一个星期。

不过,王亚辉感到欣慰的是:

“好在,想买的那只股票总算是买到了。

  炒股,让潜藏在王亚辉体内的能量逐渐释放出来。

他开始潜心研究股市,随后又介入了外汇、期货,从原来一无所长的小职员,成为投资高手。

2000年以后,他又先后买了两套房子。

正是从股市出发,王亚辉随后的每一步都踩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自己的人生也发生了彻底改变。

  而那张“电真空”的纸质股票,还被王亚辉保存在银行的保管箱里,作为自己人生转折的最好历史见证。

  群像

  百万大军“吃螃蟹”

  场景:

  1985年1月14日,延中实业股票正式向社会公开发行。

一早,排队购买股票的队伍已经从江宁路到北京西路再到陕西北路,整个绕了一圈……

  王亚辉只是新中国第一代股民的一个缩影。

在上证所成立以前的几年中,这些或者是出于勇气,或者是出于直觉,甚至可能只是稀里糊涂随大流“吃螃蟹”的第一代股民,已经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群体。

1990年12月,由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对上海上市企业和股票市场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报告显示,到1990年,上海全市1300万人中约有100万人参与了证券交易。

  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细节是,1984年11月18日,“小飞乐”在武夷路174号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的门口发行时,门口排起了几十人的队伍,其中很多人都是为了“轧闹猛”。

而在短短几个月后的1985年1月14日,延中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时,排队购买股票的队伍已经从江宁路到北京西路再到陕西北路,整个绕了一圈。

作为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这座城市对财富的敏感可见一斑。

  当然,延中股票之所以发行如此火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买股票抽奖”活动。

因为怕街道企业的股票卖不掉,还特意为买股票设了一些奖项,头奖是一套房,所以当年买股票的很多人都是冲着房子去的。

中到头奖的是衬衫二厂的一位女同志,她因为动迁有房子了,就换成了10多万元的现金。

  虽然更多的人没有中到房子这样的头奖,但在当时买到股票的第一代股民,也已经中到了属于一个时代的“大奖”:

其中的很多人和王亚辉一样,在股市中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

很多人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大事记

  ●1984年11月18日

  新中国第一只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问世。

  ●1986年9月26日

  新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在上海市南京西路1806号正式开张,它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

当天,飞乐音响公司和延中实业开始在这里挂牌交易。

  ●1986年11月14日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时,向来宾赠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范尔霖旋即专程赴上海,在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股票交易柜台办理了过户手续,成为中国第一名外籍持股者。

  ●1987年11月2日

  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编制出新中国股票市场的第一个指数静安指数,基准指数为100点。

  ●1988年7月18日

  上海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成立。

  ●1990年12月19日

  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业。

  ●1991年7月11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账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

第二代股民1992-2004:

一张认购证改变一生

1994年电影《股疯》中的经典一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认购证摇号结束后,中签的股民涌向文化广场缴款认购新股。

  和第一代股民不同,第二代股民已经告别了最初的懵懂,他们买股票不再是为了收藏,或者为了中奖,他们买股票,就是为的赚钱!

  游戏规则也在发生变化,认购证、B股、兼并、基金……“路透社”让位于证券专业报纸、股评家和分析师。

所有的一切,正在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失范变为规范。

  第二代股民开始有意识地选股,开始学技术分析,甚至概念炒作。

然而,买股票却已不再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股市开始有了大起大落。

  特写

  股东证---借!

钞票---借!

  场景:

  1992年8月18日,刘旭东(化名)对这个日子记忆深刻在那一天,他手持借来的账户、借来的钞票,买了30股“第一铅笔”,正式成为一名股民。

  刘旭东第一次知道“股票”,是在1991年,当时他在一家化工工厂做技术员。

一个炒股的同事经常谈到自己投资股票赚了多少钱,这让刘旭东听得有点心动。

  1992年初,上海推出了股票认购证,每本30元钱,无限量发售,认购证有效期为一年。

  30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刘旭东当时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100多元。

而且,30元买了认购证之后,还不一定能中到新股。

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不靠谱,刘旭东却觉得花30元买认购证总比排队几天几夜买股票要划算。

于是,他和几个同事一起,到工厂的财务室去登记买认购证。

  刘旭东本来想多买点,但周围很多人都给他泼冷水,有点犹豫的他最终还是“随大流”和同事们一样,只买了一张认购证。

  虽然买到了认购证,但他在短时间内并没有中到新股,所以,也一直没有能办下来股东证。

没有股东证,就没有办法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但刘旭东已经等不及要入市了,他决定:

借!

  借来舅舅的股东证,刘旭东跑到徐家汇的万国证券,才知道对方只接受单笔成交额5000元以上的委托。

到哪里去弄到这样一笔“巨款”呢?

他再次决定:

借!

  1992年8月14日,上海大众和第一铅笔两只新股上市。

刘旭东向熟悉的朋友请教买哪只股好。

朋友煞有介事地分析起来:

看看大街上,大众公司的出租车跑来跑去,要消耗很多汽油的;而制作铅笔就不要那么大的投入,只要用些烂木头就好了。

这样看来,还是第一铅笔好!

  圈定了第一铅笔后,刘旭东阴差阳错被领导拉去加了两天班,结果错失了两个交易日。

而在这两个交易日中,第一铅笔的股价已经从142元涨到了195元加班的第二天,股价就飙涨了26%!

  18日一大早5点钟,刚刚值好夜班的刘旭东从工厂出来便直奔万国证券,赶去排队买股票。

5个小时后,证券公司的卷帘门拉开,排在外面的队伍一下子冲了进去,迅速抢占有利地形。

  当时的交易系统还很落后,投资者甚至无法获悉股票的即时价格,刘旭东只能根据前一天的收盘价195元大概估了一个价,填了205元的报价提交了。

  就这样,带着借来的股东证、借来的钞票,刘旭东杀进了股市。

  买下股票两天,第一铅笔就涨到了每股230元。

虽然已经赚钱了,但刘旭东想想自己上完一夜的班、又辛辛苦苦排了5个小时的队,才终于买到了这么几十股股票,便舍不得把股票卖掉了。

  没想到,此后股票价格一路下跌。

  当时还没有网络,无法及时获得股价信息,刘旭东只能隔三岔五请假到文化广场去听价格。

每次去听,都是在跌。

两个月后,股价已经跌到了164元!

他终于受不了了,把自己手中的股票全部抛掉,损失了1000多元。

  这1000多元的损失让刘旭东生生折损了大半年的工资。

痛定思痛,他决定拜师学艺,不再依靠道听途说选股。

  在“师傅”的指引下,刘旭东在11月份再次入市,成功抄底400点。

随后,沪市一路上扬,涨到了1500点!

  一年后,随着证券业的飞速发展,证券公司急剧扩容。

刘旭东凭借自己的投资兴趣和投资经验成功转行,从原来濒临倒闭的企业跨进证券行业,成为了一名“红马甲”。

  群像

  概念炒作下的集体狂欢

  场景:

  肇嘉浜路的万国证券徐汇营业部门口人头攒动。

为了看清行情报价,有的人架起了望远镜;在开门的一瞬间,大门的玻璃上满是挤得变形的脸……

  这是证券市场在摸索中前进的一段时期,也是《股疯》上演的年代。

股民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随着“5·19行情”的启动,许多投资者涌入股市。

此时,网络概念股的赚钱效应让所有人为之疯狂,甚至连上海梅林这样的企业也因为其“送水网络遍布全市”,而被戴上了“网络”概念的闪闪光环。

  “价值投资”当时在第二代股民中没有什么市场。

一位在“5·19行情”中入市的股民李小姐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大家都在炒网络概念,即使知道是炒作,但看到能赚钱,当然也要跟着炒。

她笑称:

“当时如果坚持价值投资,就像在瑟瑟寒风中等待春天一样,可能春天还没来,人就冻死了。

  大事记

  ●1992年2月21日

  第一只人民币B股电真空B在上证所挂牌交易。

自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1992年3月2日

  上海股票认购证第一次摇号。

  ●1992年6月8日

  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认股权证在上证所上市,成为新中国股票历史上第一只权证。

  ●1992年10月12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通知》,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1993年7月26日

  上海石化实现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上市,迈出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第一步。

  ●1993年9月30日

  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举牌收购上海延中实业,“宝延风波”打响了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第一枪。

  ●1995年2月23日

  爆出“327国债期货事件”。

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国债期货被暂停交易。

  ●1998年3月5日

  国内首只公募封闭式基金国泰基金破土而出。

  ●1999年5月19日

  《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5·19行情”启动。

  ●2001年4月23日

  PT水仙终止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只被摘牌的股票。

  ●2001年9月11日

  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诞生。

第三代股民2005-2006:

“超级大底”后拼眼光2005年4月29日股改正式开始。

此后1个多月沪指竟最低探至998.22点,令那些被套牢的股民伤心不已。

2005年4月29日股改正式开始。

此后1个多月沪指竟最低探至998.22点,令那些被套牢的股民伤心不已。

  2005年是中国的股改元年,困扰市场15年的股权分置问题从这一年起步实施,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块里程碑。

然而也正是这一年,上证指数跌破了1000点整数大关,见到了998点的“超级大底”。

那时,有人眼中满是愁云惨雾,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却也有人为千载难逢的重大利好兴奋不已,他们知道“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从998点成长起来,第三代股民们发现,要在股市中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比拼的不仅是心态,还有眼光。

  特写

  股市大跌,他一夜白头

  场景:

  耿老伯可算是第三代股民的典型。

他将家中的一套房子卖掉得来的近50万元投于股市,跟着别人买进卖出。

当沪指击穿千点大关的那一天,耿老伯的头发几乎在一夜之间变白,那套房子也彻底消失无踪……

  耿老伯今年刚过60岁,却已满头白发。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已年过七旬,而他的儿子清楚地记得,父亲的头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变白的。

那时,上证指数下跌击穿了千点大关。

  耿老伯早些年做生意赚了点钱,买了两套房子,按说生活可以很富足,可是耿老伯始终相信自己能赚得更多。

2003年,房价刚刚开始抬头,在杨浦区的房产交易中心,耿老伯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毅然在房产交易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卖房子得来的近50万元,全被耿老伯投进了股市。

  其实早在2001年6月,当上证综指涨到2245点的大顶时,经济学家已经嗅到了不妙的气味。

有人指出股市的大底将在1000点上下,但在高歌猛进的牛市气氛中,专家们的盛世危言并未引起耿老伯这样的普通股民的注意。

由于炒股经验不足,耿老伯一直跟着别人买股票,只敢买涨,不敢买跌。

2005年6月6日,当上证指数跌回三位数,耿老伯手里的几只股票跌幅都达到70%以上,那套房子也就此彻底消失无踪。

  耿老伯原先是个十分注重保养的人,可是就在那时,他的儿子惊讶地发现父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从不炒股的儿子这才知道,股市大跌了。

  耿老伯的脾气也变了。

他每天用电脑软件看股票行情,一旦电脑出问题,平时温和的他就会大发雷霆。

不管儿子多忙,总是一个电话把他叫回来修电脑。

儿子嫌烦,给他装了个非实时更新的炒股软件装样子。

那一个多礼拜很清静,“报修电话”从未响过。

但发现真相后,耿老伯气坏了,从此找了个专门的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为他修电脑。

要是宽带坏了,他就打电话去骂,工作人员说明天来修,他便直接冲到营业厅去,边骂边等,并扬言不修就用他们的电脑看股票。

时间长了,耿老伯成了那一带宽带用户中的“VIP”。

  妻子和儿子都十分怀念股市大跌之前那个神采奕奕、待人和气的耿老伯,然而那个耿老伯似乎已经不会回来了。

虽然后来在牛市中小有收益,可始终抵不过那一套房子的损失。

如今,白发苍苍的耿老伯仍然每天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儿子每年孝敬他的钱也都被他拿去补了仓。

他始终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回本。

  群像

  看准时机者步步得胜

  场景:

  那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大盘在千点附近徘徊时,证券营业部一片冷清。

没有人在门口高谈阔论,连卖茶叶蛋和豆腐干的阿婆都不见了。

  “那个时候没有人愿意谈起股票。

”大林说。

“跌破1000点的时候,人家吓也吓死了,哪还敢入市?

  可是,大林就是有这个勇气。

其实与其说是勇气,不如说是眼光,当股改的消息传来,他兴奋不已。

他知道,那个等待了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次的股改是重大利好,是中国股市极其罕见的“送钱”的机会,此时不入,更待何时?

  998点没有吓退大林。

他和朋友们在饭桌上分析,从股市运行的规律来看,此时正是第一波上升的回落阶段,是为了第二波上升探低作底。

熊市即将终结,牛市即将开始。

  当时38岁的大林决定孤注一掷,他说:

“人生能有几回搏?

如果输了,我也认了;可是如果不搏,就永远没有赢的机会。

  大林还记得那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当他去开户的时候,大盘正在千点附近,证券营业部一片冷清。

没有人在门口高谈阔论,连卖茶叶蛋和豆腐干的阿婆都不见了。

证券营业部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影,盘面上几乎一片惨绿,有个老头终于坐不住,站起来叹口气,走掉了。

  越是跌得惨、套得深的股票,大林他们越敢买。

后来,当其他人意识到大林他们抄底抄得多么明智时,当时果断决策的这批股民早已收获颇丰。

在股市里赚到了第一个1万元时,大林拿出2000元给妻子买了一条项链。

到了2006年底,当30万元变成了100万元,他果断地卖掉了手头的大半股票,在中环内买了一套100平米的大房子。

对于在不足40平米的小屋里蜗居了十多年的夫妇俩来说,这无疑是美梦成真的一刻。

而当时均价7000多元拿下的这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每平米2万多元。

  大事记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大幕宣告正式拉开。

5月9日,首批4家试点公司名单公布,一场重大变革就此破题。

自全面股改启动至12月22日,共有14批股改公司名单亮相,323家公司进入股改程序。

这场股改被誉为中国股市的体制性革命。

  沪指失守千点

  2005年6月6日成了股民记忆中的“黑色星期一”,上证指数跌破千点,最低探至998.22点。

资料显示,沪综指自1997年2月成功攀上千点后,8年内再没有跌穿过千点。

曾经被视作笑谈的“千点论”,终于摆在了投资者的面前。

  新《证券法》颁布

  2005年10月27日,新修订的《证券法》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十八次会议上高票获得通过。

新《证券法》不仅扩大了证券交易的方式和范围,还加大和强化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股市黑嘴”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代股民2007-2013:

问候语流行“涨了吗”

2007年5月30日“半夜鸡叫”后,股市开始了短暂调整。

但调整并未阻挡股民的开户热情,不少人踏入证券营业部开户。

  2007,所有股民都记忆深刻的一年,中国股市从未如此疯狂。

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不是“吃了吗”,而是“你的股票涨了吗”;单位里,同事们在说股票;公交车上,陌生人在谈股票;回到家里,父母妻儿议论的还是股票。

许多原先对理财一窍不通的人都禁不住诱惑开了户,手里的股票竟也稀里糊涂地疯涨。

一时间,人人都是股神,处处都是传奇。

  无奈美梦终须醒。

当“万点神话”还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股指却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一路下探到2008年10月的1644点。

从2007年到2008年,年轻的第四代股民狠狠地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

经历了狂热,他们终于明白理性的重要,那是他们付了昂贵的学费才得来的经验。

  特写

  她曾用全部财产炒股

  场景:

  股指蹭蹭往上涨,连钟点工都辞职去了股市。

小莉终于也成了一个新股民,买股全靠“消息”,竟也都莫名其妙地赚了钱。

一只11元买进的股票20多元卖出,不料刚一卖出就又涨到30多元,小莉忍不住大哭……

  “你知道吗,我家的钟点工上个月辞职了,说是要去炒股,昨天我在菜场碰到她,哦哟,她红光满面,说是一个月就赚了十万啊!

”2007年3月的一天,邻居大妈碰到刚下班的小莉,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家钟点工是如何从打工妹变成了“股神”,语调中满是艳羡。

  类似的故事小莉也在报上读到过,此刻,她的心思又一次被触动了。

小莉每个月的税后收入大约5000元,这些年好不容易和丈夫一起攒了十几万,想买房又不够首付,想炒股又不懂,正满心犹豫。

可是这些天来听到的股市神话太多了,她没法不心动。

  犹豫了两个多星期,眼看股指蹭蹭往上涨,小莉终于当机立断,成了一个新股民。

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3月下旬至5月,仅仅用了32个交易日的时间,股指就涨了1000点以上,每天的新开户量则达20万-30万以上,股市成了一团越烧越旺的火。

  毫无理财经验的小莉,选股全靠“消息”。

凭着同事提供的消息,报上电视上看来的消息,她学着别人低买高卖,竟也莫名其妙地赚了钱。

运气最好的那个星期,她买的股票从4元涨到了11元,五天里赚了十万元,这是以前要花多少年才能攒下的钱啊!

同事笑说“你发财了!

”她觉得自己如在梦中。

  不知不觉,小莉把所有积蓄都投进了股市。

5·30大跌时,账面上的钱少了一半,她没流眼泪;后来,一只11元买进的股票在老妈的劝说下被她以20多元卖出,不料刚一卖出就又涨到30多元,小莉虽然赚到了钱,却忍不住责怪老妈,说着说着竟大哭起来。

  那时小莉才明白自己的心态其实很脆弱。

当所有的资金都在股海中沉浮,炒股成了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

在账户上的钱变成40万时,她又一次当机立断,把钱取出来买了房。

  忆及当初,小莉庆幸自己作了明智的选择:

“如果不炒股,我可能到现在也没买上房子。

”后来她只投入少量资金到股市中,也有大涨大跌,却渐渐波澜不惊。

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放在股市里,是她在那一年学到的重要一课。

  群像

  在中石油之巅“站岗”

  场景:

  那阵子有个流行的手机段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48元满仓中石油。

”在中石油上套牢的年轻股民不少,直到今天,这些股票的持有者仍旧没有翻身。

但是这些人的投资视野被打开了,从此关心财经新闻便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小陈是金融专业科班出身,对股市并不陌生。

虽然在课堂上无数次纸上谈兵,却苦于没有资金作实战演练。

2007年,刚毕业不到一年的他好不容易攒了点钱,股指涨到2700点附近时,他果断选择了入市。

虽然本金只有2万多,但赚得最多时,小陈也有5万元左右的赢利。

这种稀里糊涂赚大钱的日子终于有一天宣告结束。

对小陈来说,那块“界碑”便是中石油。

  这是一只曾经让无数人寄以厚望的股票。

10月末,当股神巴菲特将2003年以3--4港元买入现今以13.47港元的均价清仓中石油H股时,还遭来了许多人的嘲笑,因为数天之后,中石油A股上市,发行价16.7元,很快便创造了48.62元的产首日巅峰价格。

但从此中石油一路走低,终于在2008年4月跌破发行价,那些曾经嘲笑巴菲特的投资者傻了眼。

  那阵子有个流行的手机段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48元满仓中石油。

”小陈毕竟具有专业敏感,在中石油开出来的第一天便感觉不妙,第二天就出掉了,只亏了百分之几。

“当时真的很狂热,当时还有一些证券公司的人也分析说中石油涨到100元也不稀奇,后来成了笑谈。

”小陈回忆道。

  那时疯狂的股票不仅仅是中石油,还有中国铝业、中国远洋这样曾经在短时间内创造过财富神话的股票,市盈率已高得离谱,老股民们大多望而却步,却挡不住新股民的热情。

直到今天,这些股票的持有者仍旧没有翻身。

  小陈说,反思中石油的涨跌,他还是想不透个中原因。

但他现在对股市涨跌的深层次原因也认识了几分。

在他看来,炒股未必是一个能赚大钱的投资方式,但是成为一个股民,意味着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和财经市场有持续的关注和敏感。

而从2007年成长起来的那一代股民,哪怕损失惨重,也很少有人从此再也不关心财经新闻。

因为人的视野一旦被打开,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

大事记

  5·30上调印花税

  2007年5月30日凌晨2点,一条重磅新闻出现在门户网站上:

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

这条“半夜鸡叫”的新闻使当天两市共900多只个股跌停,两市股票总数不过1500只,股市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整。

  新增开户数猛增25倍

  2006年10月新增开户数是34.85万户。

2007年1月新增开户数是325.77万户,8月新增开户数已经升至892.42万户。

截至10月25日,沪深两市开户数突破1.3亿户。

不到一年时间,新增开户数量增长了25倍。

  沪指6124点后跳水

  从9月份开始,蓝筹股挟持着大盘,沪指从5300点一路上攻至6100点,短短9个交易日,沪指上涨800点。

创出了6124.04点的高点以后,大盘一路下行。

11月上旬,上证综指全周大跌8%。

  “带头大哥”倒掉

  号称“预测准确率超过90%”,“带头大哥777”成了无数股民心中的股神,其博客点击率一度超过徐静蕾,后开设QQ讲坛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