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338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3分)

A.星宿(xiù)谂知(shěn)疾风劲草(jìng)渗漉(lù)

B.城垣(huán)旧醅(pēi)酩酊大醉(mǐng)乳媪(ǎo)

C.缧绁(xiè)蓬蒿(gāo)长歌当哭(dàng)不惮(dàn)

D.栏楯(shǔn)祚薄(zuò)呱呱而泣(guā)殒身(yǔn)

答案:

A(B城垣yuán,C蓬蒿hāo,D呱呱而泣gū)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睐聚敛财富文身蜗角虚名

B.辐员悄无声息磨砺门衰祚薄

C.鹰隼声名狼藉偏袒扃牖而居

D.渣滓举案齐眉警诫不矜名节

答案:

A(B.幅员C.声名狼藉D.警戒)

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萌蘖(植物长出新芽)臣之辛苦(辛酸苦楚)东犬西吠(狗叫)

B.醴酪(甜酒和奶酪)听臣微志(听到,知晓)日薄西山(迫近)

C.谂知(熟知,深知)宿婴疾病(缠绕)吾妻归宁(指女子出嫁)

D.揾泪(流泪)形影相吊(慰问)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答案:

A(B.听:

听任,允许,C.归宁: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D.揾泪:

揩拭眼泪)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物种起源>绪论》的作者是达尔文,《物种起源》是生物进化论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本。

B.《陈情表》中作者抓住晋武帝的心理,着力描画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被征召后的左右为难、忠孝难以兼顾的两难,打消对方猜疑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

C.在《项脊轩志》这篇抒情散文中,归有光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大母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身世之感。

D.《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作品,《长亭送别》选自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这一折戏用景物描写来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答案:

C(应是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

5.《三国演义》简答题:

简析“失街亭”的原因(3分)

①马谡纸上谈兵,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在山上屯兵;②马谡盲目自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之劝;③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未听刘备临终之言。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6-7题。

(6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常以身翼蔽沛公

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齐彭殇为妄作若望仆不相师

答案:

C名词作状语

7.在这两段文字中,作者写到亡妻的哪三件事?

(3分)

①;②;③。

答案:

凭几学书;归宁述语;手植枇杷树(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8分)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推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詹鼎,字国器。

台湾宁海人。

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

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

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

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

“我们本来就是做卖卖的人家,生了儿子能够从事这行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读书人交往呢?

”,然而詹鼎常常自己认真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

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就让他入学读书。

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

当时吴氏邀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同样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让他学习。

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无人能和詹鼎谈论学问。

他们的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被成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

“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

”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制住他,把高官授予他。

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置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

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擒获了他。

詹鼎被抓住后,没有办法,于是为他尽心尽力做事,作了庆元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

方国珍的弟弟任平章事的时候,有人违反法律,方国珍把他交给詹鼎审理,詹鼎按照法律来判决。

平章事的妻子收受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同意,说:

“现在方家想要做大事,应该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政事呢”。

不答应,平章事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关押入狱,半年后才释放。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詹鼎又被重新作用,任命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所占地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认为詹鼎是一介书生,不熟悉军旅事情,多次违反约定。

詹鼎在庭院中会见众人,拉来一位驿丞,用不奉公手法责问追究他,斩了他。

在庭内的人都吓得发抖,跪着上前请罪,至到膝盖跪了很久无法站起来,詹鼎才罢休。

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事禀报,都是跪着说话,不敢抬头看着詹鼎的脸。

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文书摆满眼前,他一会儿就处理完。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元至正末年,我军(朱元璋的队伍)兵临庆元城下。

方国珍万分恐惧,乘船逃到海上去了。

皇上大怒,想要派水兵诛杀他。

(方国珍)走投无路,詹鼎代方国珍草拟了奏表谢罪,言辞谦卑恭敬但句句在理。

皇上读完奏表后叹道:

“谁说方氏手下没有能人啊,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就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他的罪。

并且还任命詹鼎为右丞。

把詹鼎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

“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御史曰:

“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当时河南行省郎中一职空缺,吏部请求任命詹鼎担任这一职务。

丞相说:

“我与他共事,凭借詹鼎这样的才能不应该派往外地。

”过了半年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寮。

任职未到期,负责衙门请求任命官职。

丞相说:

“刑部有詹鼎在,胜过许多人。

”他被人称赞就像这样。

詹鼎在刑部,一向以宽大仁厚执行法令,没有威名,人们都高兴他不苛刻。

碰到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

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脏款。

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詹鼎实在不知情。

御史说:

“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

”最终处死了詹鼎,与一百余人都死了。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

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舍县之大家舍:

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

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

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

交付

答案C解析:

延:

邀请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与市中儿嬉敖B.皆长跪以言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具告以事

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D.其见称如此

及其所之既倦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

C解析:

A介词/连词B修饰/把C:

所字结构D代词,他/大概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改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

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答案:

D解析:

河南行省郎中的请命被丞相否定,未遂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4分)

答案:

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5分)

答案:

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3分)

答案:

(3分)①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1分)②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

(1分)③统摄全诗(1分)

(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3分)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得不到远人消息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

(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2分)

(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

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

(4分)①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

(2分)②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

(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王实甫《西厢记》)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4),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5)        ,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6)          ,何处相思明月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越冬

于心亮

①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块地熟了。

悠悠然扛根镢头拎张镰,漫不经心地就把秋天收割进场院中去了。

地耕过,耙过,种上冬小麦。

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群群爱占便宜的麻雀闹哄哄地飞来,争抢着捡东西吃。

麻雀飞走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

②男人把农具擦亮,挂好,放稳妥。

屋里卷个简单的被筒出来,肩一扛,说:

“看好家啊!

”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粮食,撇下大垛大垛的庄稼秸子,还撇下个孤孤单单的女人,然后放心地扔了门,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③女人漠不关心地翻晒粮食,等男人走远了,才慌慌乱乱地跳起来。

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④阳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换身衣服,屋里对猫说:

“看好家啊!

”屋外对狗说:

“把家看好啊!

”然后女人走出来,有条不紊地做许多事:

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猪饲料,卖掉……玉米秸、高粱杆铡成骡马饲料,卖掉……稻草、小麦秸子编成草帘子,卖掉……

⑤老天,全都是些变钱的好东西。

夜晚里,关严房门,堵好窗户,亮个暗淡的灯泡,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来,往外掏,掏出钱,蘸着唾沫点一点,然后手捂胸口小心喘气说:

“妈呀,这么多!

⑥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

女人灌壶水,揣个馍,推上木车,远远去山上荒坡割草。

密密实实的草,割成个个草捆,懒汉样横七竖八地躺满坡。

女人累了,喝口凉水,啃个冷馍,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女人怅怅然叹口气,默下头,继续割草……

⑦庄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实实垛满了。

风起下雪的夜里,它们就变成柔柔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烧。

女人酸着身子横在炕上,好盼能有个人来替自己捶捶背,揉揉肩,说个疼心话儿。

可是没有。

女人就愤愤地骂:

这个冤家!

睡不着了,怎么躺也睡不着,那就干脆起来,把东屋粮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粮食搬到东屋,来回倒腾。

不知觉间,晨光可就慢慢地把窗户舔亮了。

⑧亮天了,鸡鹅全叫。

端个食盆子堵上它们的嘴,又给猫狗拉拉架,日头就悄悄地爬上房脊了。

胡乱抓把东西给自己填填肚子,捡点手工活儿拿着,锁上门,去村里说话能说到一块儿的人家去串门子。

巧了,双双在路上碰头了。

去你家?

去我家?

得,还是来我家吧!

欢天喜地地回来,捧把花生摊锅里慢慢地烘着,人就坐上炕头,大声喜气地先说一会儿高声话,然后声音就渐渐矮下去,矮成只见嘴皮子动弹的声音。

过一会儿,说累了,就从锅里捧出花生,香着嘴眼,美美地吃。

又一边干着活计一边继续说着悄悄话,说啊说啊,就慢慢地牵到自家男人了,口气里就开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开口骂起来。

骂半天,不知谁又叹口气说:

“一个大老爷们家窝在家里,没出息!

他们愿闯,闯去呗!

”于是,屋子里又呼隆腾起一片激赏来,在屋的温暖里朴素地飞翔,飞呀飞呀,飞累了,便都不说话,偷偷喜着面孔,愣着眼神,沉沉实实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会儿……

⑨日头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过。

赶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具笤帚之类小物件挑到人丛中间去卖,高声细气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着敞亮几分。

卖掉东西,换来几张票子,紧攥在手心里掂量着买点啥,左瞅右瞧,却瞧见一个笼子里锁只黄鼠狼,看看眉眼可怜,遂掏出钱,没犹豫买下了,暖暖捂在怀里,心里怦怦地跑回家,割点腊肉去喂,却不吃,怅怅叹口气,抱到门口手一送:

“去吧“。

黄鼠狼摆摆尾,“倏悠”一声,钻进草垛里去了。

⑩隔年春,男人回来,屋外抱草,瞧见一群黄鼠狼衔尾从面前悠悠跑过,惊慌跳起来,要去打。

女人说:

“鸡鹅不少,打它做啥呢?

“春日里,大大小小黄鼠狼跑出来溜着墙根晒暖。

猫狗看见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选自《微型小说新世界》,有删改)

14.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分)

秋收结束,暗示后文“男人”将离开家;“冬天也就到了”,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每点2分)

15.赏析文中的画线句于。

(4分)

(1)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说明女人眺望丈夫时间之久(1分);“咬”字既有对丈夫的埋怨之情,也有对丈夫离去的恋恋不舍之情(1分)。

(2)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

看到孤雁则想到离家在外的丈夫,看到刺猬回洞则希望丈夫回家(1分);眼中之景,触发“女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1分)

16.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女人”这一人物形象。

(6分)

(1)丈夫离家后,“女人”做许多事,在山坡上割草,喝凉水,啃冷馍,说明“女人”吃苦耐劳,自强自立;

(2)夜里盼望有人捶背、揉肩、说话,表明“女人”孤独寂寞,渴望温暖;(3)理解男人不愿窝在家里要出去闯的愿望,说明“女人”识大体、理解人;(4)毫不犹豫买黄鼠狼并放走,体现“女人”的善良。

(每点2分,3点即可)

17.小说以“越冬”为题,有何好处?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主人公越冬时的孤独寂寞之情;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踏实勤奋、满怀希望、充满爱心,就能够越过情感的冬天。

(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谈关公文化的“义”

①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

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

“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

“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

西汉董仲舒提出:

“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

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

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

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义”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②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

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标志性具象”。

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

而关公文化以及和它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义”。

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关帝”的人。

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的关系,是关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样,并逐步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如军队、商人等都尊崇备至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因为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

③关公文化还通过宗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多。

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

(节选自2012年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8.阅读第①段,概括“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3分)

汉代:

自制自律;利他。

唐代:

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

为家国担当的“忠义”。

(每点1分)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6分)

首先提出关公所代表的“义”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接着指出关公所代表的“义”具有“标志性具象”的特点;最后指出关公所代表的“义”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

(每点2分)

20.结合全文,说说关公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4分)

①调节社会关系;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③唤起海内外炎黄子孙集体的记忆;④是各民族和睦安康的历史文化资源。

(每点1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70分)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闲坐。

一位先生走进咖啡店,点了两杯咖啡,然后指一指店内的一面墙,对侍者说:

“一杯贴墙上。

”侍者恭敬地为他奉上一杯咖啡。

客人结了两杯咖啡的账走后,侍者在墙上贴了一张写着“一杯咖啡”的纸条。

墙上有很多这样的纸条,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

这让我们感到惊奇和不解。

后来有天我们又在这个咖啡店里享受咖啡时,一位拾荒者从容地走进来,看看墙上,然后说:

“墙上的一杯咖啡”。

侍者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为他上了一杯咖啡,拾荒者用完后没结账就走了。

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

这时只见侍者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条,扔进了纸篓。

至此,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角度】

(1)买咖啡的先生角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心存悲悯,关怀天下施舍与尊重

(2)侍者角度: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的眼光

(3)拾荒者角度:

有尊严地接受

(4)咖啡馆

提供奉献爱心的平台

(5)社会角度

举手之劳让世界更美

让社会传递正能量

关注弱势群体

公民素养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学生主要问题】

1.审读材料能力不足,导致立意浅层甚至偏颇。

立意偏颇:

爱的传递需要放下尊严

帮助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世界不公的本质在于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

分享爱心离不开个人的全部付出

生活中的便利设施

严重偏题:

同甘共苦

种族平等

社会之间需要讲信修睦,举贤任能

从咖啡里品出中国梦——人与社会之间需要远见和回报

墙上咖啡的经营策略足以引起一般经营者居安思危的思考

2.谋篇布局能力不足,导致结构混乱。

不少学生暴露出思维不清,结构混乱的问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乏起承转合,过度照应,总体布局。

3.文体意识不足,导致不伦不类。

如写议论文:

对论证材料的叙述过于繁琐冗长;或者以议论入题,然后就以叙述各种故事为主。

4.思维能力不足,导致淡而无味和缺乏逻辑。

缺乏深度和理性;材料运用的不当实际也反映出学生思维的能力不足。

如:

把“刘备在托孤过程中对诸葛亮的信任”当作“人人互助”的范例;把“张良给老人捡鞋”的典故当作“爱的传递”的一种形式;把“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感恩当作“善意的分享”;将“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科学精神当作“丈夫的爱在她身上取得的成功”;将“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当成了“成就他人的慈善”……

附评分表解

分类

赋分

切题

立意

语言

记叙文

议论文

 

 

 

 

 

 

70~63

 

 

 

 

 

 

切题

 

 

精巧严谨

 

 

精辟、

生动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紧扣“朽”或“不朽”进行深入“分析”,对重要概念进行准确界定,论证有合理的逻辑性;或直能敏锐地就材料的某一要害处进行立论或者反驳,且有相当的思想和写作的智慧

 

 

 

 

62~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