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897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docx

《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docx

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1、灵石县静升镇

2、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

3、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

4、汾阳市杏花村镇

5、临县碛口镇

6、平定县娘子关镇

7、襄汾县汾城镇

8、定襄县河边镇

9、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

10、祁县东观镇

11、左权县麻田镇

1.灵石县静升镇

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灵石县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

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估衣店、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据有关史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古镇静升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则是“内”部落生产劳动、安居乐业的地方。

春秋时,因介子推之故,与静升相连的绵山被封为介山,静升也曾名为“旌善村”。

隋开皇又改为“灵瑞乡”。

唐贞观以来,灵瑞乡日臻兴旺,直至元皇庆年间仍以灵瑞乡称之。

到清康乾盛世,农商发达,经济繁荣,民间修庙宇,建民居,大兴土木,静升镇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时期,被誉为“晋中第一镇”。

今留于静升镇的主体古建筑群———王家大院,先后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个时期的修建,建筑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

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有4.5万平方米。

目前,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开放的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有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11728平方米。

以“王氏博物馆”开放的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有院落28座,呈“王”字型布局,房屋540间,面积达19800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

站在高家崖的门楼观景,高家崖建筑群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的庭院风格;红门堡建筑群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应变为前园后屋的总体设计。

王家大院顺山而建的混合型四合院,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当你站在每一院的高台上远眺时,都会有天地宽阔,心旷神怡之感。

王家大院具有不同于晋中其他民居的独特性,是一座充满情趣的民居。

院中雕刻功夫最深,图案最美,匠心独具的精美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使得满院生辉。

高1.6米、长0.6米、厚0.3米的十块墙基石,上面雕塑的五子夺魁、指日高升、飞马报喜等装饰画,内涵丰富典雅,工艺精巧。

由凤戏牡丹、喜鹊登梅、一品青莲、杏林春宴等以窗作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着人性之真,兼融了南北情调,让主人足不出户就可置身于如画美景,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倍添美感。

在静升镇众多的建筑物中,有一处格外引人注目的房舍,这就是红庙。

因此庙红墙、红门,人们俗称“红庙”,原有的庙名反而被人遗忘了。

红庙位于静升村中部,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戏台等,占地面积734平方米。

红庙在当地又称为“东社”,静升村西的后土庙称“西社”。

“社”的确切含意如今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只知道过去每逢夏收、秋收和冬至等节日,家家都来红庙烧香上供,祈求神灵保佑。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是红庙的庙会,四面八方的乡民们涌向静升五里长街,看戏、吹糖人、跑马戏、耍猴、练拳脚、卖狗皮膏药……应有尽有,这时农民们也车载担挑,用自己生产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去换盐油酱醋,犁耧锄耙———各取所需,使庙会成为古静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三晋多塔,观望静升文笔塔,塔高26米,底部周长12.3米,塔基为青石方形,砖砌结构,下粗上细,宛若毛笔竖立,直指蓝天。

虽经数百年风剥雨蚀,至今依然完好,足见其建筑艺术之高超。

形似毛笔的文笔塔,塔周墨、砚、水齐全,据说是象征着王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断,由此可见王氏祖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永恒的艺术,建筑是无声的书卷。

静升镇依山建势,梯度推进,在黄土坡上创造了建筑的奇迹,远远望去,屋舍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墙环绕,院门密闭,俨然一座壁垒森严的中世纪城堡。

那些静静地矗立了几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一段段残垣颓壁中的三五间房舍,都在展示着几百年前绚丽的风俗民情和北方独特的建筑文化;宛若一位阅经苍桑的老者,向世人释读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2]

静升文庙占地面积为424平方米,兴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在王家大院南面。

位于县城东13公里静升镇集广村,系集广村何姓族人的祠堂。

何氏宗祠始建于何时,无籍可考,只知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

何氏宗祠占地面积为607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正厅、过厅、东西厢房和戏台等。

多年来,宗祠一直为生产队办公和仓储用地,加上族人极力保护,宗祠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石牌坊位于静升村中部,又名“孝义坊”,是清代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的祠堂-孝义祠的一部分。

石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梁,石顶石脊石兽,石斗拱石匾额,还镶嵌以镂空的石图案。

坊高7.36米,宽13.49米。

底部的10头石狮,姿态优美,栩栩如生。

左右长短4根石柱上的前后4副楹联,有楷有篆,古奥深沉。

顶上“孝义”二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内阁学士翁方纲于乾隆乙已(1785年)夏日所书。

王家当年共有石牌坊15座,只有此一座幸存下来。

孝义坊北面为孝义祠,建筑面积428平方米,分上下两院,下院210平方米,正面窑洞3孔,两帝有廊庑,由此与上院相通。

上院218平方米,正屋供奉祖先,南面小戏台与祭祖堂相对,戏台两边有优伶用的耳房,院东西亦为廊庑。

孝义坊与孝义祠系王家十五世王梦鹏所建。

王梦鹏事父母至孝,孝名卓著,远播朝野,倍受颂扬。

文笔塔位于静升村南,塔高26米,底部周长12.3米,塔基为青石方形,砖砌结构,下粗上细,宛若毛笔竖立,直指蓝天。

灵石县静升镇,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山庄古镇,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艺术在民间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以及人们的寄托和追求,同时也造就着理想空间,把人们的信仰、愿望有节奏地安排布局于起居生活的各个部分,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雕刻图案纹样,把主人的思想寄托全部融汇其中,造成一个理想氛围,以激励意志、陶冶情操、教化他人、制约后人,其功能不可估量。

该建筑群居高临下,层层梯升,融南方之集秀、幽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扩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感受。

当你走进两进或三进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内,让你感到既宽敞博大,又曲径通幽,尤其是登上最高楼层后回阵顾盼,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使人舒展清心。

无论你步入哪座院落,这变化丰富的建筑群体,让你情不自禁地停步欣赏。

这种有音乐般的节奏美、诗一般的抒情美、画一般的意境美的建筑审美客体,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升腾。

静升镇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静升镇有轮窑砖厂8个,年产量可达一亿块,在灵石建材市场独占鳌头。

洗煤厂8个,煤矿6座,年产5000吨的碳黑厂一个,年产12万立方的乙炔厂一个。

以王家大院为龙头的旅游业带动了全镇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全镇农村经济收入5.2亿元,人均收入2662元。

静升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镇有耕地30000亩,是灵石县的农业大镇。

近年来,经过农业大投入,农业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效益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了农业调产发展绿色产业,全镇发展日本水晶梨800亩,经济林15000亩,全镇村村解决了集中供水和村公路水泥(油)路,全部实现了农村路网化,供水集中化。

2、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

云冈镇位于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因遐迩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而得名。

它南倚武周川,北依武周山,马武山、雷公山环抱,该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该镇农建工程发展迅速。

云冈镇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民俗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丽,境内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多,分布广、价值高。

云冈镇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

缓缓流淌的十里河水自西向东穿镇而过,整个云冈镇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200mm,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夏之际,光线充足,百花盛开,景色秀丽;秋冬之时,落叶白雪,飘零散落,令人回味,四季交替,各有千秋。

云冈镇主要有云冈石窟、青磁窑石窟、摩崖石刻佛字、鲁班窟石窟、吴官屯石窟、观音堂、云冈公园等历史古迹。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刘官庄威风大锣鼓,古朴的刘官庄村农家大院,晋华宫矿的井下探秘等。

  云冈镇辖:

云冈村、吴官屯村、姜家湾村、白庙村、大南沟村、三道沟村、荣华皂村、刘官庄村、兴旺庄村、栗庄村、石头村、张寺窑村、校尉屯村、竹林寺村、麻村村、水泉村、榆涧村、红墙村等。

云冈镇是全国500强镇之一,是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镇之一,也是大同市集旅游、工矿、商贸于一体的重要的新型集镇之一。

交通便捷、环境优雅、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然环境优美。

山环水绕、树木葱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马武山、武周山、雷公山山峦重迭,连绵起伏;十里河呈“L”型傍镇区而过,整个云冈峪流水潺潺、四季不停,青松翠柏、挺拔俊秀;全年平均气温为7℃,夏季平均气温18.3℃;每逢春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景观别致,是旅游的佳境,避暑的盛地。

旅游资源丰富。

云冈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云冈石窟、观音堂、青磁窑旧石器遗址、摩崖石刻佛字、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古树化石群等10多处人文自然遗址。

其中极富盛名的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业是本镇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重心,已经开发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金箔制品、以煤矿废料煤矸石为载体将传统工艺与石窟文化相结合的煤雕,这些产品既全面体现云冈石窟的科学、历史、艺术、旅游四大价值,又为本土特色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仍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3、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

晋祠镇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历代名人辈出,是海内外外"王氏"、"张氏"发源地,有中华张氏祖庙--昌宁公祠,有世界王氏寻根谒祖胜地--子乔祠。

晋祠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有久负盛名的国家级旅游胜地晋祠;有纳五个多世纪石刻精华的天龙山胜迹;有被称为"国宝"的元代道教石窟群龙山石窟。

此外还有位于王郭景区内被称为九九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虞弘墓,有极具挖掘与开发价值的柳下跖插旗石、藏兵洞、跑马坪、明秀寺、娄睿墓、仙居寺、白云庙、黑龙洞、花塔寺、豫让桥、杨二酉读书阁、大寺荷花等。

天龙山森林公园、悬瓮山、龙山植被完好、山峦叠翠、松柏葱郁,有各种野生动物197种,植物213种。

  

晋祠号称"荷花世界稻花乡",有"北国鱼米乡"之称。

晋祠大米、大寺红莲、王郭名韭久负盛名,是太原最大的鲜蛋供应基地,鸡存栏稳定在40万只以上。

平川有肥沃的耕地,山区有丰富的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丰富,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富水区。

2002年10月获得"山西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名单,我省的晋祠镇和晋城市巴公镇榜上有名。

当选的181个乡镇,多为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乡镇。

晋祠镇的获选,标志着通过完成痛苦的经济转型,该镇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晋祠镇先后完成了《晋祠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山西太原晋祠――天龙山风景区规划》《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环境规划》。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晋祠镇先后实施了“农业生态工程”“观光农业工程”“新镇引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

在山区退耕还林1560亩,沿边山的七个村建成干果林3600亩,农田林网化建设完成17100亩,初步建成汾河防护林带、晋祠复线路林带和边山经济林带。

对景区污染造成的蟠龙松黄叶、死枝现象,晋祠镇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了蟠龙松保护方案,强制拆除了周围的10家饭店、30余个摊点,使蟠龙松再现生机。

晋祠镇的得名,是因为镇内有祭祀西周唐叔虞的祠堂——晋祠。

说起晋祠,这个现为国家AAAA级的风景名胜区,很多人对此地都是如雷贯耳。

到晋祠镇,多数游人都想亲眼目睹晋祠这处风景秀丽的艺术殿堂。

  

晋祠祠庙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徜游晋祠的每一处,必看的景点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祠内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是现代立交桥的前身,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圣母殿、献殿,体现晋祠的大气,恢弘。

圣母殿是晋祠的正殿,高坐在神龛之上的神祇是圣母,唐叔虞的母亲,也是炎帝之后,姜子牙之女。

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母亲取代了儿子的位置,总之,晋祠里,唐叔虞已经退而求其次,甘心当作配角了。

  

游人对晋祠几乎有一致的共识,认为它是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宝库之一;是中国仅存的唯一唐宋园林;是宗祠建筑与造园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碑刻是一部涵盖丰富的“石史”。

  

晋祠现存有800年以上的建筑4座、塑像42尊、碑刻135块、铸造艺术品8尊;600年至800年、300年至600年的建筑也有多处。

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其唯一性与珍贵性都是别处无可比拟的。

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

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瀛楼、晋溪书院。

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风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

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楼、堂、阁、亭、台、桥、榭间沿渠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

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

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做(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单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

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

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

大殿斗栱六铺作,単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

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平出,舒展而豪放。

斗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

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重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

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

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饰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斗,施十字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

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

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洵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椽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平梁,其上设侏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

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晋祠合周礼、儒学及佛、道文化为一体,使晋祠的精神内涵包容最广、联想极多,在国家社稷与黎民百姓之间架起一座十字桥梁,给后人留下许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非常值得称道的是,晋祠时至今日,园内除个别建筑进行修缮和维修、铁人因风雨微有侵蚀、有些碑刻局部微有风化剥蚀、水量逐年下降外,大部分园内的文物和自然景观,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规模和风貌,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保存较好、较为完整的(唐宋)古典园林。

  

晋祠镇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属晋源区管辖。

这里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天龙山、悬瓮山等自然景区,以及有以种植莲藕、水稻为主要农产品的荷花世界稻花香平川。

  

由于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太汾公路、晋祠复线公路、太原环城高速公路又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特别是座落在晋祠公园旁的晋祠国宾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山西均下榻于此,这是其他乡镇不可与晋祠镇比拟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4、汾阳市杏花村镇

5、临县碛口镇

碛口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

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碛口镇现为山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列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山西省地质公园。

碛口镇于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镇内西湾村是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镇内资源丰富,有以黄河风情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明清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地下资源也相当丰富,有以4号优质煤为主的煤炭资源和黄河水力为主的水力发电资源。

镇内主产红枣和蔬菜,反季节的蔬菜销往离石、柳林等地,是农民收入的一项来源。

夏末秋初,屈指历数自己的足迹——睡过古庙、藏民居、四合院的大火炕,还有神奇的潜水艇和金字塔边上的阿拉伯“飞毯”,然而,入住山西碛口镇这般土生土长的窑洞倒还真是第一遭。

碛口镇和壶口的位置都是在黄河边上,只是碛口镇在壶口以北220多公里的吕梁地区临县近五十公里的黄河边。

古镇的形成很有些渊源,一是地理环境造就,二是有创造了商业和金融奇迹的晋商作为其发展背景,使得小镇最繁华时发展到三千多个店铺商号,名噪一时。

镇口以北的黄河河道有四、五百米宽,到了镇口以南,河道急速收缩至不足百米,河水流成了S型。

河道的其余部分都成了乱石滩,南北落差十余米,古时船行至此,为了不走险滩,纷纷上岸改走旱路。

于是,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药材从此处上岸,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京津等商业发达地区,回程时,驮回了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再经水路运送西北。

用现在的观点看,碛口镇的繁荣是接受晋商经济辐射的结果。

住窑洞的想法这次终于得以真正实现。

听着水声沿着黄河边的古道进镇,碛口旅馆赫然在目。

旅馆依山而建,前面是大院,后面是上下排列的二层二十多间窑洞,吃饭就在院子里,整体建筑是个四合院和窑洞的综合版。

最有意思的是可以上到大院顶上的平台,从黄河边小摊那里买来沙瓤大西瓜,切好了整整齐齐放在墙头上,像展示战利品一样,之后开始看黄河上来往于晋陕二岸摆渡的大木船,边吃西瓜边听枣树林里山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在这个盛夏最高温度只有26℃的山区古镇里,这样的“行为艺术”肯定是被看做怪异和浪漫的。

古镇上建筑大部分难以看出当年繁华,只能凭墙头上的介绍和留存下来的现状来想象。

古镇人纯朴好客不保守,要是遇上赶集的日子镇上更是热闹:

土产加舶来品,牛仔裤加白羊肚头巾,人力大木船上摆渡来了黄河对岸的摩托车……那种感觉就是雪碧加老陈醋,感觉说不出却让你记忆深刻。

  

碛口镇集萃之黑龙庙,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处的碛口镇卧虎山,主要由山门、正殿和乐楼组成。

庙宇依山傍水,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雄伟壮观。

仰观庙宇叠于险峻的石崖之上,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倚庙廊居高俯视,秋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尽收眼底。

庙中乐楼的音响效果极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

所以每逢古会隆节,秦晋两省四乡群众观光游览都络绎不绝。

大同碛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

黄河进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10长3000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雷、声震十里,观者无不惊叹。

西湾村陈家大院是清代陈姓富商民宅大院,坐落在碛口镇东约一公里的湫水河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如一座阶梯式城堡,院内5条巷道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排列,寓意家庭世代旺盛,其建筑、石雕、砖雕、木雕都很有考究,整个君臣人有典型的吕梁地区风格。

最令人稀奇的是,这座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竟然保留至今且基本无损。

6、平定县娘子关镇

7、襄汾县汾城镇

8、定襄县河边镇

9、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

10、祁县东观镇

11、左权县麻田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